:
绕阶流dA々,来砌树阴阴。(任江淮尉题厅,《语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陆贽

陆贽

陆贽(754年—805年),字敬舆。吴郡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政论家。溧阳县令陆侃第九子,人称“陆九”。永贞元年(805年)卒于任所,追赠兵部尚书,谥号宣。陆贽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精密,文笔流畅。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全唐诗》存诗3首。有《陆宣公翰苑集》24卷行世,另有《陆氏集验方》50卷。 6篇诗文

猜你喜欢

赠宣州元处士

: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陵阳山上的隐士,是身、世两忘的人。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他们住杂草丛生的简陋居室,令人觉得比整个天下还宽广。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地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人们由于不知足,故常爱叹息自己遭遇不好。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2、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杜牧:大连出版社,1997年:73页3、 刘逸生.杜牧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71页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陵阳:陵阳山,在宣城。传说是陵阳子明得道成仙的地方。北郭:指北郭先生廖扶。身世:身,自身。世,社会。

蓬蒿(hāo)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蓬蒿:蓬草和蒿草。形容杂草丛生。三亩居:泛指村野寒俭的住宅。

(zūn)酒对不酌(zhuó),默与玄相话。
“樽酒”两句:用东汉扬雄比喻元处士。这两句是说:他对着酒,却不喝,只是默默探讨渊深玄妙的哲理。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寡:少。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2、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中国古代十大诗人精品全集 杜牧:大连出版社,1997年:73页3、 刘逸生.杜牧诗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71页
陵阳北郭隐,身世两忘者。
蓬蒿三亩居,宽于一天下。
樽酒对不酌,默与玄相话。
人生自不足,爱叹遭逢寡。

  全诗描绘了元处士的隐居生活,对他的清静无为、心与玄游的生活方式和心境表示赞许。

  前两句总述,点明元处士的隐居地点和高行。在陵阳山上有一个德行像汉代北郭先生的隐者,他是一个对自己、对世间都超然相忘的人。以下从居室和生活两方面进行分述。元处士居住的地方长满了野草,但在他看来,这么简陋狭窄的地方,却比整个天下都要宽广。这些说明,正是因为他胸怀宽广,所以才有这种感觉。元处士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即使斟了一杯酒,也常常不饮,而是默默地玄想冥览,心游太玄。他身居斗室心宽天下,达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到达这境界须有寻“玄”觅“道”的文化底蕴支撑。“玄”就是“道”。中国古代任何学派都不否认道,亦即都承认宇宙是个自然展开的过程,解决什么问题都要捉摸道的运动变化。针对不同问题捉摸道便产生各种学说。而元处士则更希望超越一切学说而直接到达道的境界。心宽天下便取得真正自由。这两句亦是对元处士的赞誉。

  最后两句带有惋惜之情,对元处士如今的处境表示同情。诗人认为,人生本来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元处士平时也一定常叹息自己的人生机遇少,没有得到好的机遇或没遇到真正欣赏自己的人。话虽如此,语气中却带着一种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得的意绪,避世而相忘于江湖,悠然忘我,与自然浑然一体。

参考资料:

1、 陈光.杜牧诗赏读:线状书局,2007年:45页2、 李克和.昨夜星辰 李商隐 杜牧 黄景仁诗选 :岳麓书社,2002年: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塞下曲·其一

: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更漏子·钟鼓寒

: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钟鼓寒重,楼阁晦暗,月光照着金井边的古桐。深深的院落紧闭,小小的庭院空寂,落花沾着香露铺满了一地残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烟柳重重,春雾淡薄,在高阁临水的窗前,灯光就要渐渐熄灭,眼见天色就要亮了。她百无聊赖地倚靠着门户,眼泪暗暗地落下来沾湿了衣裳,她苦苦等待情郎归来,他却迟迟不归。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韦庄词汇释别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2、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723、 赵崇祚编选;夏华等编译.花间集(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85

钟鼓寒,楼阁暝(míng),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更漏子:词牌名,双调四十六字,上下片各六句,两仄韵、两平韵。钟鼓寒:传来的钟鼓声似乎带着寒气。暝:昏暗。古桐:老桐。金井:以铜为栏的井。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yǐ)户,暗沾(zhān)衣,待郎郎不归。
灯背:意思是掩灯。水窗:临水之窗。一作“小窗”。暗沾衣:即暗中流泪沾湿衣服。郎不归:一作“归未归”。

参考资料:

1、 周世伟.韦庄词汇释别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104-1052、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723、 赵崇祚编选;夏华等编译.花间集(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2:85
钟鼓寒,楼阁暝,月照古桐金井。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烟柳重,春雾薄,灯背水窗高阁。闲倚户,暗沾衣,待郎郎不归。

  上片一开始,词人就借助于丰富的想象,给这位思妇造成一种孤独的氛围,一个寂寞的环境,在“钟鼓”之后着一“寒”字,而冷清之意全见:在“楼阁”之后缀一“瞑”字,而昏暗之色如绘。加上那轮淡淡的冷月,照在井边的老桐树上。多情的思妇独立小庭,无语凝思。这是从女主人公的视觉来写客观的景物。深深的院落关得紧紧的,小小的庭除显得空荡荡的,她伫立闲阶,逐渐看到露儿滴了,红色的花瓣带着浓郁的香气悄悄地落了下来,从而把自己的寂寞生活跟落花的飘零命运联系起来。这是从女主人公的感觉来写客观景物的。客观景物都带有思妇主观的感情色彩,即景即情,亦人亦物,不知何者为人,何者为物,何者为景,何者为情,浑然一体,妙合无垠,使凑者从中得到很好的审美享受。这个意境,跟李白《菩萨蛮》的“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极其相似。该词让那个脉脉含情的思妇隐藏在画面之外,用烘托的手法,揭示了思妇的内心世界,读来韵味无穷。

  下片是从时间的推移上,继续用景语来烘托思妇的愁绪。露重雾稀,杨柳低垂,已是黎明的景象,而那个思妇仍然背着灯儿,守着窗儿,渴望着她的心上人。这“灯背水窗高阁”,恰到好处地表现思妇幽居独处而产生的孤独黯伤的心理。“闲倚户”三句,“倚户”为了“待郎”,泪下“沾衣”,是因“郎不归”。“闲”是无事可做,但这里的“闲”又不是无事可做,“街户待郎”便是极要紧的事,不过表面看上去似乎确是无事可做。“暗沾衣”的“暗”,乃是昕望不遂,悲从中来,泪下沾衣而不自知。可谓无一字不加意著力。如果说“钟鼓寒”三句,是“月上柳梢头”的薄暮,那么“深院闭”三句,就是“灯火已三更”的深夜,而“烟柳重”三句,则是“曙色东方才动”的黎明了。从时间的推移上,表明思妇凝望之久,痴情之重,在满怀希望的期待中,逐步走向失望的过程。“待郎郎不归”是作者点睛之笔,又是思妇伤心之语。执此句以回读上文,更感觉其中步步置景设色之妙。

  全词以景语为主,只在结尾三句写到女主人公的神态、心态,以此点明主题,强化景语效果。用疏钟、淡月、坠露、昏灯等景物,造成一种凄凉寂寞的氛围,又用纾缓、低沉、呜咽、断续的旋律,加深思妇的无可奈何的愁思。形式上虽然没有出现愁苦的字眼,骨子里却充满着哀怨的感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188-1892、 王兆鹏编选.婉约词选:凤凰出版社,2012: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一个驿站又是一个驿站,驿骑疾驰有如流星一般。

平明发咸阳,暮星陇山头。
黎明时分从那长安出发,傍晚已经越过陇山之颠。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陇水声声令人不忍去听,呜呜咽咽多么使人愁烦。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一路风沙尘土扑满马汗,晨昏雾气露水打湿衣衫。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那西方驰来了谁家男儿,自说是新近里立功封官。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上月间从安西启程出发,一路上不停留急把路赶。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都护现在尚未到达驻地,出发时还在那西州旁边。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十天间越过了浩瀚沙漠,狂风吹起沙土从早到晚。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战马行走在那碎石道上,四蹄磨出鲜血洒在路间。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置身万里之外报效朝廷,自己并无任何追求贪恋。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并非不知边塞艰难辛苦,岂是为了妻子儿女打算。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边塞山口明月正在升起,月光先已照上高高城关。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溪水声声伴着松涛阵阵,在静夜里飕飕刮过耳边。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离家之仿只靠归梦排解,关山塞外离忧萦绕心间。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愿与为友携手同赴国事,不愁那前方的征途漫漫。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7-39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驿:驿站,古时驿道上每隔一段距离设一驿站,为往来官员歇息换马之所。驿骑:乘骡马传送公文的人。这里指乘马赴边的诗人。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平明:天亮的时候。咸阳:秦都咸阳,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此借指唐都长安。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呜咽:流水声若断若续。子:男儿。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貂裘:貂皮袍子。貂,一种动物,皮料珍,最能御寒。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新封侯:指是时宇文氏新任判官。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前月:上月。安西:指安西节度使治所龟兹镇(今新疆库车)。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都护:指高仙芝。唐高宗时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设都护一人,总领府事。玄宗时更置安西节度使,治所在安西都护府,节度使例兼安西都护,故称安西节度使为都护。西州:治所在今新疆吐鲁番东南哈拉和卓。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沙碛:指沙漠、戈壁。终朝:从早到晚。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奉:接受并执行。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塞垣:边关城墙。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关:陇山下有陇关,又名大震关。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飕飗(sōu liú):象声词。风雨声。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赖:依靠。离忧:别离之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子:这里指宇文判官。携手:比喻互勉共进。修:长。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37-392、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3、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
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
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
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
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前月发安西,路上无停留。
都护犹未到,来时在西州。
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
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
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山口月欲出,先照关城楼。
溪流与松风,静夜相飕飗。
别家赖归梦,山塞多离忧。
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

  全诗大体可分为三层,开头六句叙述离长安西行情景;中间十六句叙述路遇宇文判官情景,最后八句叙述夜宿陇山情景。

  诗的开头从离京西上军起。一开始就写浑骑的飞奔。“一驿过一驿”写路程的遥远,也透露着行进的迅速;“驿骑如星流”,写行进的迅速,包包含着路程的遥远。“如星流”这一比喻把飞驰的驿骑写得很形象。接着用“平明发咸阳,暮到陇山头”,对路程的遥远和行进的急切加以补充。以上四句从奔赴边关的急切方面写。以下两句则从奔赴边关的悲愁方面写:“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写抵达陇山及产生的感受。关于陇水,《陇头歌辞》说:“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诗人途经陇山,自然要产生古今相通的行役之情和思乡之感。如诗人在《经陇头分水》中写到的:“陇水何年有,潺潺道路傍,东西流不歇,曾断几人肠”。这正是“愁”的内容。以上点出题目“初过陇山”,写总的感受,以急迫而悲慨的情调引起全诗。

  以下十六句写途中遇字文判官及双方交谈所得边地情景。诗中先以“沙尘扑马汗,雾露凝貂裘”来勾划出一个餐风宿露、鞍马风尘的骑者形像,为“谁家子”的出现蓄势;紧接着又用“西来谁家子”一向来强调,然后以“自道新封侯”来点明骑者的身份与心理。“沙尘”、“雾露”两句可见旅途之艰辛,而“自道”一句却又见骑者的兴奋与自豪,在上层“呜咽令人愁”的基础上,格调为之一转。“前月发安西”以下八句是骑者即字文判官叙述沿途情景。先以四句写路途的遥远,又以两句写天气的恶劣,再以两句写道路的坎坷艰难,从各个方面极写“塞垣苦”,描绘极为真切。边塞如此艰辛而逼出的却是极高昂的情调:“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这就直接揭示出骑者的内心世界,以身许国,公而忘私。这样,上面对边塞苦寒的极力铺写,就成为了突出骑者的必要铺垫。建安诗人曹植曾在《白马篇》中描写了一个“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在壮士籍,哪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赴边战士的形象。在两诗的比较中可以看到,这种以身报国的爱国精神,是古今相遇的。这些诗句,为“西来”的骑者所“自道”,是戍边将土坦率真诚的表白,也是诗人对他们的赞许,其中也表现了诗人的胸襟。

  诗的最后八句又收笔写陇山夜景和诗人心境。诗人以“山口月”写所见,以“溪流与松风”写所闻,构成苍凉荒寒的陇山夜景,用它来牵动、来烘托诗人的“离忧”。“别家赖归梦,山塞多高忧”承上两句夜景写愁怀,诗的情调为之一抑,真切传达出远离家乡的诗人的情怀,而最后两句:“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情调顿时一扬,扣应题目“呈”字,以昂扬情调结束全诗。

  全诗写初过陇山途中情景,时而有急促的行进,时而有深沉的乡思,时而有边塞的艰辛,时而有昂扬的斗志,使诗的情调如波浪汹涌,充分表达了初赴边塞的诗人复杂的情怀;而以“呜咽令人愁”开头,以“不愁前路修”结束,说明“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这种慷慨昂扬的格调乃是作品的主旋律。由于有深刻的切身体验,诗中写景写事写情都极为真切,生动地展现了当时戍边将士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

参考资料:

1、 孙钦善.高适岑参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108-110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170-1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太湖秋夕

: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宿。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

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
月明移舟去,夜静魂梦归。
暗觉海风度,萧萧闻雁飞。

  王昌龄吟咏苏州的诗,仅此一篇。深秋的一个夜晚,诗人宿在太湖的一条小船上,月光下,小船在水上慢慢地移动。夜是如此地安静,湖面泛起一片寒气,洞庭山落下一层微霜。诗人似睡非睡,似梦非梦,隐隐地感到海风吹过,听到远远的地方有大雁南飞的声音。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太湖秋夕图。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