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顾将军之贵州
汉皇昔事西南夷,萧然兵甲开罗施。至今杀气满崖谷,苦雾四塞阴风吹。
十日九日不见日,见日犹应朝饭毕。鬼心鬼面相构争,跳险缘危如鸟疾。
将军有手能接猱,腰间鸊鹈声嗷嗷。三年伐尽邛山竹,蜀贾四出声名高,悬知眼中无若曹。

汉皇昔事西南夷,萧然兵甲开罗施。至今杀气满崖谷,苦雾四塞阴风吹。
十日九日不见日,见日犹应朝饭毕。鬼心鬼面相构争,跳险缘危如鸟疾。
将军有手能接猱,腰间鸊鹈声嗷嗷。三年伐尽邛山竹,蜀贾四出声名高,悬知眼中无若曹。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三年过去,庭院里的菊花依旧在重阳盛开,可惜我此时身在异乡为异客。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哪里想到今日独自饮酒,只能对着故乡的菊花把盏。
野旷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极目远眺,远处的云仿佛和树连到了一起。天气开始转寒,大雁结队南迁。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重阳之时独自登高,心中感慨万千。放眼望去都是陌生的景物,惟独看不到故乡的踪影。
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
何期 :哪里想到。
野旷(kuàng)云连树,天寒雁聚沙。
野旷云连树:孟浩然“野旷天低树”。
登临无限意,何处望京华。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的胡笳声。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九州大地,犹虎豹横行;五湖四海,尚未桑麻繁茂。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远处的天边,衰草与孤云相接,望去如云中垂下;俯视江面,空阔的江面上看不到渔船商旅,只有白雪覆盖的沙滩。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
参考资料:
1、 时存.《中国历代诗歌精品秀》.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2742、 师满元,申晓辉主编.《古诗词鉴赏300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9:2633、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历代诗歌选 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17古戍(shù)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古戍:古老的戍楼。连山火:连着山头的烽火台。火,烽燧。笳:一种管乐器,号角,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jiǒng)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迥:远。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参考资料:
1、 时存.《中国历代诗歌精品秀》.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2742、 师满元,申晓辉主编.《古诗词鉴赏300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9:2633、 季镇淮,冯钟芸,陈贻焮,倪其心选注.《历代诗歌选 下》.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217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
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
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
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诗首联点明作者立身于百战之地,沿山布列的古老营垒相继点燃了烽火,它们连成一片,烧红了半边天,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新筑的城仿佛摇摇欲坠,因为阵阵雷鸣般的号角声在震撼着大地,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新城”暗示此地最近就有过拉锯式的争夺,城池随坏随筑。此联开首即点出“古戍”题目,并用对仗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
颔联则用想象抒写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在九州大地上至今仍然虎豹横行,相互吞噬;四海之内,还没有一块土地恢复农事。“虎豹”指割据的群雄。“未桑麻”指人民不能从事生产。
颈联则实写眼前寥落的景物:原野的空旷使天空显得格外高远,天边淡云与衰草相接;江面空荡荡的,只看见岸边白雪覆盖不匀露出来的沙滩。向读者展现一个疑问,人烟、舟楫、村市都哪里去了呢?二、三两联一虚一实,写出了作者及广大百姓对战乱的深恶痛绝。战火纷飞,万物被摧毁,但天地间生命之力毕竟是顽强的,严冬过后一定还是春天。
所以尾联说:在这一片肃杀惨淡的空旷中,仍不时可见野火烧不尽的腊梅花,从草中,雪下,石畔冒出,那一派生机不正是未来的希望么?结尾表示作者对战乱过后新的太平世界的出现充满信心。
诗中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作者并没有失去信心。诗人应朱元璋征召以后,感其厚遇,竭忠尽智,很有作为,曾使朱明政权几度转危为安并最终统一天下。朱明王朝的初期实现了作者“四海合一,万民乐业”的理想。
参考资料:
1、 师满元,申晓辉主编.《古诗词鉴赏300首》.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09:263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今儿晚是怎样的一个夜晚?只能在异地他乡诉说故乡。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眼看别人的儿女一天天长大,自己的客游生活却岁岁增长。
戎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战乱连年不断、无休无歇,关山阻隔,故乡归路渺茫。
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
饮一杯除夕避邪的柏叶酒,压不住思亲眼泪万千行。
参考资料:
1、 羊春秋,何严.《明诗精华二百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62、 李竹君.《宋元明诗三百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5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
“今夕”句:这里借用以抒写除夕怀念家人的愁思。“他乡”句:从刘皂《旅次朔方》(一作贾岛《渡桑干》)的“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句化出。
看人儿女大,为客岁年长。
戎(róng)马无休歇,关山正渺茫。
戎马:指军事行动、战乱。无休歇:未停止过。“关山,关口和山岳,这里代指故乡。渺茫,遥远,看不清楚。
一杯柏(bǎi)叶酒,未敌泪千行。
柏叶酒:用柏叶浸过的酒,也叫“柏酒”。古代风俗,元旦共饮,以祝长寿。未敌:不能阻挡。指欲借酒消愁,但仍阻止不了热泪滚滚。
参考资料:
1、 羊春秋,何严.《明诗精华二百首》.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62、 李竹君.《宋元明诗三百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45此诗作于元末明初战乱之际。客游外地,寄寓他乡,古人对这种生活很难适应,总有一种飘零之感。飘泊在外对古人来说是人生的不幸,除夕佳节期间仍然不能还家,更是莫大的不幸。这首诗就是作者在除夕那天旅居外地所写,道出了佳节期间滞留外地的苦闷与无奈。
危峰高瞰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从岳麓山顶峰俯瞰湘江岸边,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满山松树和杉树,林中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了一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
蓟北湘南俱入眼,鹧鸪声里独凭栏。
仿佛蓟北湘南都在自己视线之下,鹧鸪啼鸣声中独自凭栏远望。
危峰高瞰(kàn)楚江干,路在羊肠第几盘?
岳麓寺,在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上。楚江:指湘江。干:岸边。羊肠:弯曲的小道。
万树松杉双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
万树松杉:形容松树和杉树满山。双径:两条山路从不同方向通向寺前,在此交会。僧:代指僧寺。
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
孤城:指长沙。隔水看:即隔江看,湘江在岳麓山与长沙城之间。
蓟(jì)北湘南俱入眼,鹧(zhè)鸪(gū)声里独凭栏。
蓟北:指河北省北部。湘南:指湖南省南部。“鹧鸪”句:诗人独凭危栏听到鹧鸪对啼,古人以鹧鸪声喻为哀伤之声。
写诗如绘画,特别山水诗与山水画,在艺术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如画山水很讲究远景与近景的安排,使一幅画有“景深”,有层次,显得立体化。写山水诗何尝不是如此呢?读李东阳《游岳麓寺》颇能体会此中艺术三昧。岳麓寺位于今湖南长沙市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上。寺庙建于晋泰始四年(268)。杜甫晚年曾到此一游,留下了“寺门高开洞庭野,殿脚插入赤沙湖”的诗句。明成化八年,二十六岁的翰林院编修李东阳陪同父亲返故乡茶陵(长沙附近)省亲,游岳麓山,写下上面这首诗。
“危峰高瞰楚江干”,岳麓山拔地而起,山势巍峨。岳麓寺在半山腰。诗人盘旋攀登,终于走上寺来。他兴奋的喊出声来:我现在站在“危峰”上向下看,啊,湘江岸边的景色尽收眼底了!“危峰”,已见山峰之高,又用居高临下的“高瞰”二字,更显出视野的广远,突现出岳麓山巉岩挺拔的气势。第一句就有近景和远景,人在“危峰”,是近景,距岳麓山六华里的“楚江”(即湘江)自是远景物了。
接着诗人收回视线,转向自己所在的岳麓山。自己身在“危峰”,却顾所来路径,不禁发出一声惊叹:“路在羊肠第几盘?”那山间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啊,不知拐了多少弯儿,才进得这座古刹呢!
诗的头两句,写登高、望远和回顾来路三个过程,都是写登上高峰的最初的兴奋的心情。等到这种狂喜的情绪稍稍平静,更开始细细打量四周的风景了:“万树在杉又径合,四山风雨一僧寒。”诗人发现岳麓山有一个特点,满山都为稠密的在树和杉木所环抱和覆盖,显得极其幽深和清寂。密树荫蔽的丛林中隐约有两条小路,在接近山寺处并为一条了。李东阳游岳麓山时,已是“长沙地湿开将暑”,而在此山中,却感到置身清凉世界中。诗人不由驰骋想象:当风雨如晦之日,这层峦叠翠的山寺该是多么萧飒、清寒啊!这两句都是写山中所见,都是近在眼前的景色。接着,诗人又转移视线,游目山外了:“平沙浅草连天远,落日孤城隔水看。”诗人放眼远眺,入望尽是平沙浅草,草木的绿色一直延伸到天际;隔着湘水而望,只见孤零零的长沙城沐浴在夕阳的余晖中。这两句诗写出了“长沙千里平(韩愈诗句)”的地理特点,湘江沿岸、长沙周围是广阔的平原,从岳麓山上望去,崛起在地平线上的长沙城极其显眼,看去有似“孤城”了。
李东阳自小生长在北京,以后又一直在北京做官,此次是他第一次回故乡,第一次看到湘江和岳麓山的风光,故乡的山山水水多美啊!而自己马上要告别此地,回北方古城北京了。他不由极目遥望天边,仿佛看到了祖国南北辽阔的大地,仿佛北京、长沙都在自己视线之下了。一种对故乡的依恋之情牵动着独自凭栏的诗人的心弦,偏偏此时多情的鹧鸪又叫起来,好像是在殷勤的挽留行人。此情此景真够令人销魂啊!
李东阳年轻时,“台阁体”诗风还相当盛行,这是一种以平正典雅、歌咏升平为宗而不重视发抒个人情思的创作倾向。李东阳步上诗坛,开始有意识地加以突破。从这首《游岳麓寺》也可看到这种迹象。虽然这首诗句句都是写景,作者满腹离情始终没有明说,最后却被“鹧鸪声声”把它点破了。李东阳游岳麓山,是生平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然而他深深爱它,永远不能忘记它。他逝世前,特地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怀麓堂集》,就是怀念长沙岳麓山的意思。可见其一片深情了。
《游岳麓寺》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好像在绘一幅山水画,要“位置经营”上很有讲究。我们从结尾“鹧鸪声里独凭栏”句,可知诗人的视点所在,他是在岳麓寺一个山亭上凭栏观赏风景,视线逐渐的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有时近景与远景相交错,呈现多层次的复杂画面。记得宋元以来画家们探讨山水画技法,有“高远”、“深远”“迷远”“幽远”诸多分别,多角度地进行画面空间的艺术设计,李东阳的这首诗不也是这样吗!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
折下美丽的花枝,不觉又怨恨起花枝,原来打算花开时我们一起赏花共饮,谁知花开后情人一去不返不见踪影。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害怕相思折磨自己,相思之情却早愁人,到相思时却事无办法摆脱它,心中稍稍平静眉头又露几分。
参考资料:
1、 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 .中国情诗精华 :海南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247页 .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 :花城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2版 :第50页 .3、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4、 郭彦全编著 .历代词今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9 :第458页 .折花枝,恨花枝,准拟花开人共卮(zhī),开时人去时。
准拟:打算,约定。人共卮:指饮酒定婚。卮,古代盛酒器。
怕相思,已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
辞:躲避。丝:丝与“思”谐音,以双关语既形眉态,又表心绪。
参考资料:
1、 杰风作文研究中心主编 .中国情诗精华 :海南出版社 ,2003年09月第1版 :第247页 .2、 李新魁编著 .实用诗词曲格律辞典 :花城出版社 ,1999年11月第2版 :第50页 .3、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4、 郭彦全编著 .历代词今译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4.09 :第458页 .这首词笔法简洁细腻,以女子的口吻,写主人公与情人分别后的相思之情,情极深挚,非至情者莫能道出。写法上,运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交织,在对花的爱与恨以及对于相思的怕而又不得不相思的矛盾交织中,体现其对爱情的忠贞和对幸福的向往。该词化用了范仲淹《御街行》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及李清照《一剪梅》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上片从“花”字生发,鲜花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代表着纯真的爱情,并常常被用来比喻美丽的女子。“折花枝”尽管只是写了女主人公的一个动作,但也自然会使人联想到青春少女美丽的面庞及折花枝时的优美姿态,联想起“人面桃花相映红”(唐崔护《题都城南庄》)的艺术境界。“恨花枝”三字接得突兀,词人着一“恨”字,准确地刻划了折花人心灵深处的悲苦,这首词即以盈盈春色反衬人的失意。“准拟花开人共卮,开时人去时”,令人仿佛看到折花人流下相思泪,含情凝睇着伊入离去的方向。女主人公本来打算同恋人在花开时节共同饮酒赏花,可是花开之日却是人去之时,离愁既生,迁恨于花枝也是必然的。其实“花枝”并没有什么过错,“恨花枝”,说到底就是恨自己的恋人,本来说好的事情,为何能轻易违约匆匆离去。不过,这“恨”中也包含着爱的成份。
下片紧承上片意脉,娓娓道来,生动地写出自己的刻骨相思。这“相思”二字所包容的巨大能量,曾使古今中外的多少有情男女愁苦不已,损心伤神。回想昔日花好月圆共饮时,湖边柳下细和语,卿卿我我蜜意时,女子惧怕孤独、不甘寂寞, “怕相思,已相思”将女主人公怨恨、思念、爱怜的感情,细腻、逼真地表达出来,直抒胸臆。但“怕”又有何用,谁能摆脱这“剪不断,理还乱”的忧愁。但当心里有了“相思”的想法时,就已经在相思了。“怕”和“恨”连起来,正是白居易所描绘的“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的同义语。对一位感情丰富,情窦已开的女子来说,“恨”是“爱”的折光·,“怕”是“恋”的延伸,相思之苦,难遣胸怀。“轮到”,表明主人公过去还未曾品尝过相思之苦,正因为是初尝,才更能体会到相思是那样的折磨人,纠缠人,让人没法回避,无法推辞。心中所思,形诸面容,“眉间”自然会“露一丝”,这“一丝”凝聚着主人公对恋人的无限深情与怀念,其中有恨,有爱,有失望,有希望,有痛苦,有幸福,个中滋味难以表达。以“丝”谐“思”,采用民歌抒情惯用手法,清新含蓄,娇态可怜。
该词上片写实记事,下片抒情展怀。上下片虚实结合,相映相衬,情味浓郁,完美地塑造了一位多情女的形象。上下片打头的两个三字句,有很别致的形式:第二,三两字相互重复,句首第一字相互对照。例如白居易的“汴水流,泗水流——思悠悠,恨悠悠”,林逋的“吴山青,越山青——君泪盈,妾泪盈”,俞彦这首词颇具匠心地借助了这种形式上的奇突。“折花枝,恨花枝”和“怕相思,已相思”,前者是心理与行为,后者是心理与情势的比照和冲突,两者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出词的主旋律——情绪上的双重体验(眷恋与痛苦),由此超越了语言结构的外壳,成为构成作品内在完整的有机因素。
参考资料:
1、 曹明纲 .元明词一百首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年 :第112页 .2、 严迪昌 朱淡文等编 .中华古词观止 :学林出版社 ,1995年12月第1版 :第499页 .3、 吕美生主编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黄山书社 ,1990年11月第1版 :第1047页 .4、 李文禄 宋绪连主编 余冠英 杨仁恺 张震泽 刘万泉顾问 .古代爱情诗词鉴赏辞典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0年07月第1版 :第1108页 .5、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第638页 .6、 陆国斌,钟振振编 .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第639页 .7、 吕美生主编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鉴赏辞典 :黄山书社 ,1990年11月第1版 :第10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