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二首 其一

:

塞草枯黄秋未残,北风裘褐日生寒。田园风忆遂初赋,冰雪莫吟行路难。

囊颖露锥徒自苦,蒯缑有剑秪空弹。南窗明暖无尘到,惭愧高人老鹖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澄

(?—1153)宋人。高宗绍兴间知临安府,有才干,善于处理繁难事务。尝奏请招置厢军士卒二百人,委钱塘县尉兼领其事,专以浚湖。累官至户部尚书。后出知福州卒。 24篇诗文

猜你喜欢

于令仪诲人

: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魏国有个叫于令仪的商人,他为人忠厚不得罪人,晚年时的家道非常富足。有天晚上,一名小偷侵入他家中行窃,被他的几个儿子逮住了,发现原来是邻居的小孩。 于令仪问他说:“你一向很少做错事,有什么苦衷要做贼呢?”小偷回答说:“为贫困所迫罢了。”于令仪再问他想要什么东西,小偷说:“能得到十贯钱足够穿衣吃饭就行了。”于令仪依照他的要求给了他。小偷已经离开,于令仪又叫住他,小偷大为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十分贫穷,晚上带着十贯铜钱回去,恐怕你会被人追问的,留下钱财,到了明天再拿走。”那小偷深感惭愧,后来终于成了善良的人。邻居乡里都称令仪是好人。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zhǎng)厚不忤(wǔ)物,晚年家颇(pō)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qín)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guǎ)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yè)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市井人:做生意的人,市井:经商。长厚:品行敦厚(厚:宽厚)。盗:贼。乃:原来。素:向来。邪:同“耶”,表疑问、反问语气。十千:指十贯铜钱。去:离开,使去:拿走。延:聘请。掖:教育。令族:有声望的家族。足:足够。使:让。卒:最后,最终。物:人。既:已经。忤物:做事情违背天理和人情。忤:违反、抵触的意思。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错事。即为人谨慎小心。诘:追问。负:背。颇:很。掖:教育。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也,长厚不忤物,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为良民。乡里称君为善士。君择子侄之秀者,起学室,延名儒以掖之,子、侄杰仿举进士第,今为曹南令族。
  在《于令仪济盗成良》这个故事中,于令仪通过自己的言行来教诲周围的人,并且用宽厚的心去感化别人,甚至是盗贼。文章揭示的现实意义是,对于别人不能因一件事而下判断性的结论,要分析事件的原因,要有原谅和向善的心,这样就能赢得他人的尊敬。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减字木兰花·歌檀敛袂

: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尘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歌女歌唱时动作举止从容,落落大方。她的歌声有时高亢嘹亮,经久不息;有时又轻柔圆润,如百琲明珠缠绵不绝。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歌女唇如樱桃,齿如白玉,她美妙的嗓子发出的仙音,天上的行云都停留下来了,宴会中满座的与宴者都已如痴如醉。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7-38页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歌檀(tán)敛袂(mèi)。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bèi)明珠一线穿。
歌檀:边拍檀板边唱歌。敛袂:卷起衣服袖子。百琲明珠:十贯或五百枚珠子为一琲。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xūn)
樱唇玉齿:唇如樱桃,齿如白玉,此形容美人唇齿之美。留往行云:此喻女子歌技之高,歌声之美。迷魂:被歌声陶醉。醺:醉。

参考资料:

1、 谭新红编著,欧阳修词全集,崇文书局,2014.06,第37-38页2、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歌檀敛袂。缭绕雕梁尘暗起。柔润清圆。百琲明珠一线穿。
樱唇玉齿。天上仙音心下事。留往行云。满坐迷魂酒半醺。

  此词主要表现歌女高超的歌艺和动听的歌声。

  上片“歌檀敛袂”,写的是歌女开始演唱前的动作,她稍稍敛折好衣袖,轻轻拍打下檀板。“缭绕雕梁尘暗起”,这里分别用了传说中两位著名的歌者的典故:一是韩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一是虞公高亢清越之音震动梁上灰尘。词人借此突出写这位歌女歌唱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接下来,词人又用一比喻写歌声的婉转圆润。“百琲明珠一线穿”,她的歌声就像数百串明珠串在一起,既悠长又圆润。

  下片进一步写歌女的演唱艺术之高。她不仅天生一副好嗓音,而且,“天上仙音心下事”,意为如天上仙乐般的歌声中传达出无限心事,这说明她能巧妙地将美妙的歌声与内心情感结合起来,她是在用心灵歌唱。因此,“满座迷魂酒半醺”,喝得略带几分醉意的客人们也被她动听的歌声感染陶醉了。

  词人运用夸张的手法,从听觉和视觉的不同角度形象再现了歌声清越而悠长、绕梁不绝、响遏行云的艺术效果,体现了词人不凡的艺术表现技巧。

参考资料:

1、 郁玉莹编著,欧阳修词评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2.03,第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和风暖雨,湖面冰层已慢慢融化。柳叶发新芽,梅花绽放,已经感觉到春天将近了。这样的时刻又能和谁把酒论诗呢?独坐相思,泪融残粉,就连头上所戴的些许首饰,也觉得无比沉重了。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初试金丝缝成的夹衫,慵懒的斜靠在枕头上,只把那头钗压坏也难以顾及。愁思太浓,又怎能做得好梦?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 .唐诗宋词元曲 三 :线装书局 ,2002.01 :156 .2、 朱明伦等编著 .古代情词三百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07 :177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diàn)重。
初破冻:刚刚解冻。柳眼:初生柳叶,细长如眼,故谓“柳眼”。梅腮:梅花瓣儿,似美女香腮,故称“梅腮”。花钿:用金翠珠宝等制成花朵的首饰。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qī),枕损钗(chāi)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乍:起初,刚刚开始。金缕缝:用金钱缝成的农服。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称“山枕”。欹:靠着。钗头凤:即头钗,古代妇女的首饰。因其形如凤,故名。夜阑:夜深。灯花:灯蕊燃烧耐结成的花形。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编 .唐诗宋词元曲 三 :线装书局 ,2002.01 :156 .2、 朱明伦等编著 .古代情词三百首 :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7.07 :177 .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

  此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草堂诗余别集》、《古今词综》等都题作“离情”,而《草堂诗余别集》还注云:“一作春怀”。由此看来,这些恐均非原题,是后人据词作内容添加的;此外,“春怀”与“离情”确也概括了词作的主要内容。从词作的内容与风格来看,这首词当写于词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别,李清照独居时。

  “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开首三句,词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笔。但见初春时节,春风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复苏,嫩柳初长,如媚眼微开,艳梅盛开,似香腮红透,到处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词人前期生活虽然没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独具的才情、细腻的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敏锐的感悟、强烈的关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现在词作里,就是经常慧心独照,发人所未发,见人所未见。“暖日晴风”似还不足以表达春天到来的特征,而紧接以“柳眼梅腮”(此句历来被称为“易安奇句”),则使到来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隐在《二月二日》一诗中有“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苏轼在《水龙吟》词中描绘柳叶情状是“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看来女词人受此启发,抓住两个极具特点的事物,写出春天的生机。第三句的“已觉春心动”,从语意上看,是对春天来临总的概括,实亦是自己怀春之情已动之流露。词人游春、赏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这句也暗启后二句词人所抒发的情思:“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女词人的细腻、敏感的思绪与感悟进一步强化,面对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联想到自己独处深闺,孤栖寂寞,这与往日和丈夫赵明诚一齐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赏析诗文的温馨气氛形成强烈反差。一个“谁与共”,道出此刻词人内心的苦涩。紧接着词人用一个细节来进一步形容自己内心的苦涩,泪水流淌,脸庞上的香粉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觉得头上戴的花钿也是沉甸甸的。

  词作的下片,词人以细微的笔触,紧承上片末句,着重刻画自己具体的闺中寂寞生活。“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春暖天晴,春装初试,然而词人却足不出户,去观赏那美好的春景,却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钗头凤给压坏了。“山枕”,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称山枕。词人不出户观赏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触引伤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闷,慵懒至极。一个“损”字,也暗示词人慵懒、无精打彩。末二句:“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愁本无形,却言“抱”,可见此愁对其来说有多“浓”,多重,更何况是“独抱”,此情更是难堪。“无好梦”,是说现实很寂寞无聊,想在梦中去寻求慰藉,但却始终无法进入梦乡,直至夜阑人静之时,仍剪弄灯花,以排遣愁怀。“犹”字写活了词人百无聊赖的情态。此外,剪弄灯火,古时妇女常藉以卜数夫君之归期。这两句写得极为细致、生动,看似毫不经意,如叙写生活本身,实是几经苦炼,没有生活经历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是无法写就的。清词论家贺裳评这两句为“入神之句”(《皱水轩词筌》)。

  全词从白天写到夜晚,刻画出一位热爱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铭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妇形象。

参考资料:

1、 陆国斌 .钟振振编.历代小令词精华 :岳麓书社 ,1993.10 :324-3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倦夜

: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失眠的人总是厌烦这漫漫长夜,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光亮似的。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荒寂的孤村中传来狗吠声,那是几个行人在残月下赶路。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鬓发早已稀疏斑白,旅途的情思空空胸中静。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眼前荒园中阡陌纵横,蟋蟀声声叫个不停,不断空鸣叫哪能有功成?

参考资料:

1、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南海出版公司,1992:398-3992、 邓楚栋.五朝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7

(juàn)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倦枕:即对枕头厌烦,就是失眠。未明:未见天亮。

孤村一犬吠(fèi),残月几人行。
残月:这里当指天将明的月亮。

衰鬓(bìn)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衰鬓:人老而头发稀少。旅怀:客居情怀。清:清苦。

荒园有络纬(wěi),虚织竟何成。
络纬:即蟋蟀,虫名,又名莎鸡,俗称纺织娘。

参考资料:

1、 袁运.唐宋名诗新译:南海出版公司,1992:398-3992、 邓楚栋.五朝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7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

  这是一首感寓诗。首联是对长夜漫漫的怨恨,盼望天亮而小窗未明。颔联由犬吠想到月下行人。更添孤寂之感。颈联由行人转想到自己的飘零生活,虽无政务之累,却也鬓发皆白,感慨不已。尾联借络纬虚织比喻自己政治上的绝望。全诗结构紧凑,联想自然,描写生动,含意深刻。

  “倦枕厌长夜,小窗终未明”,写失眠的人讨厌夜长,窗户仿佛永远也见不到亮似的。失眠的人希望天快亮,所以“厌长夜”一下句说,但黑夜又偏偏不肯退去,窗户老是不见光亮。“厌”“终”,表明作者失眠时间之久,情绪之烦躁,对天明的切盼。作者失眠之因,不外乎被贬的不幸,对前途的担优,生活的艰难,或者是对自己年老而无所作为的悔恨。看来这些因素可能都有。

  “孤村一犬吠,残月几人行。”作者失眠可能很久了,时间可能是五更以后,天快明了。通常,’深夜是没有行人的,为生计奔波为人多半是黎明以前早起早行,所以引来犬吠。孤村,点明作者自己所处。残月,点明时间。两句简洁形象地写出荒寂的孤村黎明的景象,同时也衬托出作者寂寞的心情。

  “衰鬓久已白,旅怀空自清。”苏轼此时已经“衰鬓久已白”。北宋官员升沉不定,调动频繁,“莫笑官居如传舍”,谓经常调迁,不能安居,苏轼饱尝其苦,“旅怀”即指此种情况。

  “荒园有络纬,虚织竟何成。”这里作者以荒园络纬自比,感叹自己只是空喊,并未做出什么于人民有益的事,正如蟋蟀终日“织呀织”,“织呀织”的,只不过是空喊,是虚织。

  苏轼《倦夜》中的前四行诗,在艺术上可与李白《静夜思》媲美。同样是写窗前月下,李白写床独不言窗,而必回故乡。此地无声胜有声。东坡写窗而不言床,只字不提故乡。只比李白多闻“一犬吠”,似乎挡着了回乡之路。把他人在官场,身不由己,欲归不能的痛楚写得淋漓尽致。此乃有声胜无声。

  这首诗看上去极有柳宗元诗歌的味道,如“厌长夜”、“小窗”、“孤村”、“残月”、“衰鬓”、“荒园”、“旅怀”再加上静夜犬吠的声音效果,阴阴冷冷、孤独凄苦。柳诗《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便有此感,《郊居岁暮》亦有同趣“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野迥樵唱来,庭空烧尽落。”可见,苏轼是爱用柳诗的这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

  但又像前面所说的一样。苏轼不是在堆砌柳宗元的凄冷意象,而是将其转为己用。就如《倦夜》这首诗,如若粗心读之,或会以为是柳诗,但稍加用心则会发现,这样的诗,只有宋人,只有苏轼才能写出。在柳宗元的诗中这些意象是并列关系,是对仗关系,“······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柳宗元《南涧中题》)“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柳宗元《梅雨》)如是也。而《倦夜》则实不然,它不是一句一景式的,而是一句紧接一句,类似于叙事诗的,之间也有着因果关系。闻得“孤村一犬吠”,才会有“残月”下是否有人行的猜想,从而设想这位行者若不是只身一人,则是很好了。从行者又联想到自己一辈子孤身之旅,感慨万千了。

参考资料:

1、 邓楚栋.五朝千家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972、 阎兴广.宋诗选读:济南出版社,1993:110-11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行香子·秋入鸣皋

: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萧瑟的秋风吹入鸣皋山中,凉爽的月夜飘扬着悠扬的箫声,脱去了那身肮脏的官服,刚刚离开混浊不堪的官场中,凭窗遥望远山景色尽收眼底,朝晖夕暗气象万千变化无穷,夜晚暮色朦胧笼罩大地山峰仿佛变低,晴日明丽一望无际仿佛山峰只在眼前,清早晨雾散去朝阳仿佛从山顶升起,山峰显得更加挺拔高峻。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细细地计算一下,悠闲无事曾经喝了多少村民的美酒,沉醉后模模糊糊,信手挥毫挥发着诗情,随意信笔而写,管什么体裁格式平仄押韵,乐得这样长期寄情山水,能够忍受寂寞贫穷,也算逍遥自在快乐万分!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集外卷:大连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182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1,第421页

秋入鸣皋(gāo),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间岩岫(xiù),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行香子:词牌名。双调小令,六十六字。鸣皋:山名,在今河南嵩县东北。挂衣冠:指辞官归隐。尘劳:人世间的烦劳,此指官场的应酬。岩岫:山洞,山穴。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láo)。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醪:酒酿,此处指酿酒之处。陶写:即写作。风骚;此处指诗文的讽怨寄托,亦即其政教功利。乐因循:意为安于山水之乐。能潦倒:意为甘于淡泊寂寞。

参考资料:

1、 邓绍基 周秀才 侯光复主编.中国古代十大词人精品全集:集外卷:大连出版社,1998年03月第1版:第182页2、 郭彦全编著,历代词今译,中国书店,2000.1,第421页
秋入鸣皋,爽气飘萧。挂衣冠、初脱尘劳。窗挂岩岫,看尽昏朝。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
细数闲来,几处村醪。醉模糊、信手挥毫。等闲陶写,问甚风骚。乐因循,能潦倒,也消摇。

  古人说:“诗本性情。若系真诗,则一读其诗,而其人性情,人眼便见。”(明·江盈科《雪涛诗评》)这首词正是如此,它首先展现了一位潇洒闲适、任真自然、不拘形迹的词人自我形象。这位刚从繁冗的官场生活中解组而投入大自然怀抱的词人,其心情是愉悦的“初脱尘劳”已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和离开之后如释重负的感受;而凭窗倚栏,细观峰峦,由朝至暮。看尽明暗变化,不仅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同时也表现了其凝神专注之态和闲适自得的雅致。

  “看尽昏朝”,就宛如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境界,这里不仅是写山,更是衬人。正因为词人观察得入微,故能有“夜山低,晴山近,晓山高”的感觉。这三句是前面“看”的注脚。夜黑山影模糊,故有低感;晴天山色明朗,所以觉得如在目前;清晨霞映云绕,因此给人高感。其实还可补充一点,这三句不仅写出了山,也写出了观山的人。词人那种悠然心会、神与物游的情趣,也是在“看”中隐约可见。

  下片词人的自我形象表现得更直接、更突出。他得闲即出,遇村辄饮。“醉模糊”逼真地描绘出酩酊醉态,而且这三字是下片的关目,以下便由此生发。因为醉,忘怀了一切羁绊,更显出任真自适的个性。“信手挥毫”三句,表现了他毫无拘束,纵横骋才的创作特征,他挥毫只是为了抒发性灵,哪管什么风骚之旨。最后三句既是其优游生活的简要概括,也是他思想志趣、情感性格的集中反映。

  “乐因循”,说明他纯任自然;“能潦倒”,表现他自甘淡泊,“也消摇”,传达出他对闲适自在生活自得其乐的态度。“乐”、“能”、“也”充分地展示了他的情操。据《金史·许古传》载:“古性嗜酒,老而未衰,每乘舟出村落挂,留饮或十数日不归。……平生好为诗及书。”可见此词确是他个性的真实写照。至于他为什么会表现出这样一种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这实在和他身处日益衰落的金末季世及其仕途多舛有关。

  其次就艺术特色看,信手挥洒,凝练自然,是这首词较突出的特点。无论写景抒情,均是“信手挥毫”,表现得流利畅达、无拘无碍。

  全词从入山、观山和诗酒生活逐层写来,都如清泉自然涌出,似不经意而出,一切都十分明朗真率。然而这信手挥毫又决非不加提炼、失于浅俗。相反,作者在用语上颇注意凝练。如“爽气飘萧”四字,就概括出秋日山中的总印象和观感;“夜山低”三句则更是异常准确精练地描绘出不同时刻、不同条件下的山的特色;而下阕的“乐”、“能”、“也”三字也用得恰切精妙。看来作者在看似不经意中颇多锤炼。这种雕饰而归于自然的艺术境界,说明许古确有很高的艺术修养。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28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