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欲送春天归去,可是整个人间没有春的归路。空挂着的秋千之外,芳草连着天空的远处。哪里刮来的风沙,昏暗笼罩着南浦。心如乱麻,说不清是怎样的痛苦,徒自忆念着流落海崖的人们,如同无着无落四处飘飞的柳絮。一阵乱鸦过后,斗转星移,时移事去,帝城中荒凉凄寂。再也看不见来时试灯的热闹繁丽。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回顾。斜日未能度。
春已归去,谁最忧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鸿雁,沉落在荒僻的边土。梁间的栖燕没有故主,杜鹃悲切的蹄声里,荒宫废苑迎来昏暮。那珍贵的玉树长埋泥土,那金铜仙人的承露盘中,盛满如泪的清露。在他被迁走离开咸阳时,不忍远离二频频回顾。那令人哀伤的黄昏时分,怎样才能捱得过去!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春天啊,你此次归去,是否还能回到这里?我像江淹一样怨恨离别,像庾信一样写下愁赋得语句。苏堤上,天天都是凄风苦雨。叹惜故国的美好时光,只能在梦境中再去游历。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记住。人生流落到这种情形,只能在深夜里,与儿子相对话语。
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qiǎn)风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绪。漫忆海门飞絮。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
海门:今江苏省南通市东,宋初,犯死罪获贷者,配隶于此。斗转城荒:指转眼间南宋都城临安变成一座荒城。
春去。最谁苦。但箭雁沉边,梁燕无主。杜鹃声里长门暮。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咸阳送客屡(lǚ)回顾。斜日未能度。
箭雁:中箭而坠逝的大雁。沉边:去而不回,消失于边塞。梁燕:指亡国后的臣民。长门:指宋帝宫阙。
春去。尚来否。正江令恨别,庾(yǔ)信愁赋。二人皆北去。苏堤(dī)尽日风和雨。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江令:江淹被降为建安吴兴令,世称江令。有《别赋》。庾信:南北朝时诗人。苏堤:西湖长堤,苏轼守杭州时所筑。孺子:辰翁有子名将孙,也善作词。
这首词共三阕。上阕由“送春去”开头,“人间无路”极写辛酸悲咽。“斗转城荒”诉说临安陷落,“不见来时试灯处”尤有深意。中阕由“春去谁最苦”的设问,讲述宋亡而爱国军民最为痛苦的事实。“送客屡回顾”状写宋宫室被掳掠的凄惨境遇。下阕由“春去尚来否”的设问,暗示宋朝大势已去,恢复无望。全词凄绝哀怨,寄托很深。
《兰陵王》是词中的长调,共分三段。第一段写临安失陷后的衰败景象及词人的感受。“春去人间无路”是全词的主题句,词中各段发端,均以“春去”领起,并围绕这一中心从不同方面加以发挥。“秋千外,芳草连天,谁遣风沙暗南浦”,用对比手法写出临安失陷前后的不同画面,“芳草”、“秋千”,写出元军陷城前的景况。“芳草”,又暗喻送别。这首词的“芳草”却不是隐喻一般的离情,而是送别一个朝代,汉家王朝仓皇南奔,故国何在?凄苦之情,怎能自己。“风沙暗南浦”,则意味着元军攻陷临安后的摧残践踏,又象征着南逃群臣们的危厄前景。“南浦”本指分别之地,此处却暗指南宋故土,补充了“春去人间无路”“慢忆海门飞絮”写词人挂念着的宋室君臣,想象他们如柳絮一般飘泊无处归依。作者首先着笔于“海门”,说明他寄希望于南逃的端宗,也反映了作者有随端宗南行之愿,但却因风沙隔阻,无路可通。“乱鸦过,斗转城荒,不见来时试灯处。”三句转写眼前的现实,临安一派残破衰败之象:狂噪的鸦君在颓城上空掠过,北斗失向,城池颓圮;元宵前夕本应是华灯照耀的都城,到此时已黑暗一片寻不到灯的踪迹。“乱鸦”,暗喻元军,“斗转”,暗示南宋王朝的陨落。“试灯”,元宵前的张灯预赏。临安失陷于二月,春来时尚可见元宵灯景,至三月春归,则南宋已亡,所以说“不见来时试灯处”。
第二段写春天归去以后,南宋君臣与庶民百姓所遭受的亡国之痛。“春去,最谁苦?”以设问句过渡,“苦”字用得醒目尖锐。下面连用三个分句,分写三个方面形象回答:“箭雁沉边”,写被掳北去的君臣,如同被射中的大雁,坠落到遥远北方,永无归日,“梁燕无主”,以“无主”的“梁燕”喻南宋臣民,大厦将倾,凄惶天依“杜鹃声里长门暮”,写临安宫苑凄惨悲凉景象,暮色之中,“长门”闭锁,唯有杜鹃啼血而已。三个分句,用“但”字领起,一气呵成。“玉树”三句,紧承前三句的意韵。摹写亡国的悲痛之情。“玉树”本指汉宫中之物,王朝倾覆,故“玉树凋土”,就连那金铜仙人也不免有辞离故国的悲伤。“想玉树凋土,泪盘如露”二句,用“衰兰送客咸阳道”(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诗意。“玉树”、“泪盘”,都用来喻宋。“斜日未能度”,指“铜仙”,依依不舍,行动缓慢,标志着被迫北去的君臣对故国的无限留恋,与词题“送春”之意。
第三段写故国之思。仍以设问总起:“春去,尚来否?”“来”字重如千钧,怀有深深眷念之情。下面接着以江总、庾信之事来抒写亡国之痛。江总在陈后主时仕至尚书令,故称“江令”;陈亡后,他入隋北去。庾信本仕梁,曾出使西魏梁亡,被留长安,北周代魏,又不予放还;著有《愁赋》,以抒郁抑之情。
词人此时此刻的忧恨之情与古人相同,因此以“正”字领出“江令恨别,庾信愁赋”两四字对句。同时,借风雨尽日袭击苏堤来渲染气氛,与第一段“斗转城荒”相绾合,使临安的景色更加凄迷荒凉。苏堤在杭州西湖外湖与里湖之间,堤上有六桥,桃柳成荫。此处以苏堤在风雨中飘摇之态,来暗指沦陷后的临安亦如苏堤一样,陷于风雨飘摇之中。在“送春”之际,作者只能“神游故国”,此二句扣紧“送春”,并对“尚来否”作了回答,说明故国的新春只能梦里依稀得见了。“花记前度”,由“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意仅来表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最后,“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一句,表示“人间无路”,以只能跟“孺子”共话亡国之痛结尾。“孺子”,指作者的儿子刘将孙。
这首词写在元军攻破临安之后,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爱的感情,许多词句如“春去人间无路”“谁遣风沙暗南浦”等,爱憎分明,显而易见。作者在词中运用借代和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例如,“春”象征着南宋王朝:“飞絮”暗喻南渡的君臣:“乱鸦”指代占领临安的元军等等。作者将这些日常所见的感受赋予主观的感情色彩。因此充分烘托出南宋灭亡的悲剧氛围。词的现实性和认识意义,也是通过这种气氛体现出来,为了强调这种氛围,词人运用了某些典故,因此送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此篇是专主寄托的成功之作。作者把南宋灭亡的伤痛哀悼之情和词中的艺术形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交融浑化“浑化”的高水平,使读者也产生种种感慨。
)
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初春的严寒里,十天来我未曾走出家门,不知道江边柳丝,已摇曳着新的青春。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烧痕。
渐渐听到山谷中流冰融化的声音,原野上一望无际的新草,遮没了烧过野火的旧痕。
数亩荒园留我住,半瓶浊酒待君温。
几亩荒僻的田园留我在这儿居住,半瓶浑浊的老酒等待友人来温。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
去年今日我走在关山道路,细雨中梅花开放正暗自断魂。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15-116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0十日春寒不出门,不知江柳已摇村。
稍闻决决流冰谷,尽放青青没(mò)烧痕。
稍:犹“渐”。决决,水流貌。冰谷:尚有薄冰的溪谷。青青:指新生的野草。烧痕:旧草为野火所烧,唯余痕迹。烧,指野火。
数亩荒(huāng)园留我住,半瓶浊(zhuó)酒待君温。
数亩荒园:指女王城东禅庄院。温:稍微加热。
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hún)。
断魂:形容情深或哀伤。
参考资料:
1、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15-116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20首联写春天来得很快,因“春寒”,仅仅十天不出门,而江边柳树已一片嫩绿。“江柳已摇村”的“摇”字很形象,活画出春风荡漾、江柳轻拂的神态。
颔联进一步描写春景。关于决决,卢纶《山店》有“决决溪泉到处闻”之句。关于冰谷,柳宗元《晋问》:“雪山冰谷之积,观者胆掉。”谷中尚有冰,说明是早春。早春溪流甚细,故冠以“稍闻”二字,用词精确。青青,新生野草的颜色。后句说青青新草覆盖了旧有烧痕。冠以“尽放”二字,更显得春意盎然。
颈联写潘、古、郭三人为他饯行。“数亩荒园”,点明了饯行的地点。“留我住”,“待君温”,写出了三人对苏轼的深厚情谊。而这个地方正是他一年前赴黄州所经之地,此时友人的情谊,使他回想起一年以前的孤独和凄凉。因此,尾联转以回忆作结。
前一年苏轼赴黄州途中所作的《梅花二首》,写得非常凄苦,催人泪下。其一说:“春来幽谷水潺潺,的皪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的皪的梅花生于草棘,已令人心寒,又被“东风”吹落殆尽。其二说:“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梅花开于草棘中,无人欣赏,已够无聊了;而又为“东风”摧落,或随飞雪度关山,或随清溪流黄州,更令人愁苦。所谓“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即指此。末句化用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他此时也是“路上行人”,尾联不止是回忆“去年今日”,也是在写“今年今日”,汪师韩评价说:“含蕴无穷。”(《苏诗选评笺释》)
这首诗前四句写“往岐亭”途中所见,五六句写女王城饯别,末二句因饯别而联想到前一年无人“把酒慰深幽”。表面上看,全诗“于题不甚顾”(冯班语,见《纪批瀛奎律髓》),实际是紧扣题意。写初春之景,景色如画;写友人之情,情意深厚。全诗一气贯注,看似信笔挥洒,实则勾勒甚密,有天机自得之妙。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407-4082、 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15-116
)
囊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奏折闯过关卡送达朝廷,恰好这天虎豹被关禁闭。
百辟动容观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百官们惊恐地看着密奏,却没有几人为怯懦羞愧。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南州瘴海间。
胡邦衡公忠义心名高北斗,却身堕南海边毒瘴之地。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招贾生还。
用不着几年后公正评议,朝廷会将胡公重新召回。
参考资料:
1、 吕来好编著.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76-278页2、 马世一编著;孙文心,马天牧,马天放等编写.古诗行旅 宋辽金卷:语文出版社,2014.08:第225-228页囊(náng)封初上九重关,是日清都虎豹闲。
胡邦衡:胡邦衡,字邦衡。囊封:古代臣子上给皇帝的秘密奏章,都用囊装起,以防泄露,也叫封事。九重关:指朝廷。清都:古代神话中上帝住的地方,据说清都共有九道门,南虎豹把守。
百辟(bì)动容清奏牍,几人回首愧朝班?
百辟:朝中大臣。奏牍:书写奏章的简牍。
名高北斗星辰上,身堕(duò)南州瘴(zhàng)海间。
瘴海:有瘴气的(恶性疟疾流行的)滨海地区。
不待他年公议出,汉廷行招贾生还。
贾生:汉代贾谊,谪居长沙。
参考资料:
1、 吕来好编著.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09:第376-278页2、 马世一编著;孙文心,马天牧,马天放等编写.古诗行旅 宋辽金卷:语文出版社,2014.08:第225-228页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等撰写.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34-836页
)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偶尔没有公事可做,下下围棋,喝杯小酒,忙里偷闲,似乎有些辜负大好时光了。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坐隐手谈之乐,超过岩穴隐居,也胜过和庸俗的人们闲聊。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对弈浑然不觉时间流逝,公文堆积到已积尘,而客人已久等在门外了。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骄兵必败,多疑必失,我一边下棋一边提醒自己不可犯这样的错误,果然最后打杀敌军,真是酣快淋漓。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偶然没有公务,遇到友人同样休息来做客,两人就坐着下围棋,边下边讨论棋路。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思绪仿佛蛛丝飘荡在天空,细细一缕却未曾断绝;身子则像在蝉壳遍地的树下专心致志捕蝉的人,化成了一段枯树枝般,纹丝不动。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这一处棋有如湘东王萧绎,只剩一个活眼,确实该被吃掉。但整盘局面势均力敌,我应当还能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谁说我们这些人爱惜光阴?明明下棋下到快天亮,尚未发觉时间流逝。
参考资料:
1、 (宋)黄庭坚著.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09:第77页2、 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编.中国棋文化峰会文集 再版:广东棋文化促进会,2016.10:第337页3、 刘善承主编.中国围棋 (上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452页4、 方笑一主编.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3:第197页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zūn)。
任公渐:任渐,黄庭坚的好友同僚,一说即任伯雨。公是对古代为官或有一定名望的男性的尊称。负朝暄:韩文丞《厅记》云:余方有公事,子姑去负暄。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坐隐:围棋或者下围棋的别称之一。岩穴乐:即为隐者之乐,与围棋“坐隐”之称相对。手谈:围棋对局的别称。俗人言:多指聒噪之语,反衬出围棋“手谈”之高雅情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校:通“较”,较量;一本作“角”。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tiáo)甲化枯枝。
蜩:蝉的总名。蜩甲,指蝉蜕的壳。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湘东一目:南朝梁湘东王萧绎,自幼盲一目。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爱:吝惜,不要理解为爱惜。参横月落:参星横斜,月亮落下,指夜深。参,参(shēn)星,二十八宿之一。
参考资料:
1、 (宋)黄庭坚著.黄庭坚全集辑校编年: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09:第77页2、 广东棋文化促进会编.中国棋文化峰会文集 再版:广东棋文化促进会,2016.10:第337页3、 刘善承主编.中国围棋 (上册):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452页4、 方笑一主编.中华经典诗词2000首 第六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03:第197页偶无公事负朝暄,三百枯棋共一樽。
坐隐不知岩穴乐,手谈胜与俗人言。
簿书堆积尘生案,车马淹留客在门。
战胜将骄疑必败,果然终取敌兵翻。
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校两棋。
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
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持。
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
第一首诗描写作者坐隐手谈之乐,第二首表现与友人对弈之趣,这组诗是作者以下棋为题材描摹下围棋时心无旁骛、全力争胜的忘我状态。组诗对于下棋刻画入微并形中见神,富有寄托,寓言外之意,发人深思极费匠心。
其一
首联负字用得颇妙,负是辜负的意思,平日为案牍劳形的人偶尔无事就大白天下盘棋,确实有点辜负了大好时光,但却也是一种自嘲,有忙里偷闲的意趣。
颔联“坐隐”和“手谈”两个动作表达出下棋的快乐,而这种快乐超过了真正的岩穴隐居,更胜过和那些庸俗的人闲扯空谈。
颈联侧面写出了两人对弈时间之久,对弈之入迷,对弈之旗鼓相当,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两人下棋,书本桌子都堆满了灰尘,哪怕客人在外等候多时也全不理会,照应了颔联的坐隐,体现二人下棋浑然忘我。说是“偶无公事”,其实是下起棋来忘记了时间,公文堆积,客人门外等着,还真是误事了。
最后的尾联可谓神来之笔,把之前的下棋岑寂徒然打破,有慨叹有议论,并且从下棋中总结感悟出人生的哲理。他一边下棋,一边在留心棋给人的启示,又想起了在棋盘上“骄兵必败”“多疑必失”的道理也是适用的。是一种告诫,也是一种自我提醒。而最后把对手打败更是淋漓尽致,如释重负,快哉爽哉。
其二
首联又是自己没用公事,朋友正好休息,大好机会,于是在席上定要好好较量一番!照应了题目,又为下面的描述下棋展开铺垫。
颔联“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这是会下棋的人才能写出的妙句。这是一个静静的棋手的形象,前一句用了比喻的手法,以蛛丝来形容棋手心思缜密,偌大的棋盘被比作苍空,在这棋盘中自然处处都要极其细心。或者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棋手仍在思考,他的思路像细细的蛛丝一样,在浩淼的天空中飘荡,希望能够寻到明晰的答案。这是何等奇特的比喻!而第二句,则用了《庄子》中佝偻承蝉的典故。一个用竹竿粘“知了”的老人,其拿手好戏是能在这时屏住呼吸,伸出的手就像枯枝一样。“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而正在下棋的棋手,也正是这样地一动不动,全神贯注。在这一刹那时间似乎也停滞了。这告诉我们专心致志地从事于一件事,就能够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一联化静为动,化无形为有形,我们仿佛在静静地看到了下棋人思想的活动。
还有更妙的颈联,“湘东一目”,是说一位被封为“湘东王”而又是一只眼的贵族。历史上有两位有点名气的“湘东王”,一位是南朝·宋的刘彧,后来他成为宋明帝。他的棋下得很差,下棋常常要“去格八九道”。著名棋手王抗常常调侃他,说您的飞棋(围棋术语,相当于马走日),我是绝不敢断您的。结果宋明帝一直以为自己的棋下得很好。另一位是稍后的梁元帝萧绎,他在当上皇帝之前被封为“湘东王”,担任荆州刺史。他自幼瞎了一只眼睛,看来“湘东一目”说的是他。这一典故在这里用得实在巧妙,围棋需要两眼才能成活,“一目”就只能等死了。而笔锋突然一转,说天下从中间划分下去尚且可以把握。也就是说边角一目不成活,但如果把握中盘,还是很有希望的。从中我们看到黄鲁直的豁达和大气,这里可能多少也有受到其恩师苏东坡的影响,我们感受到一种舍得的潇洒和对全局把握的自信,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而这首诗或许是黄鲁直借下棋来劝勉友人任渐要对将来的大局充满希望,不要偏安一隅,更要学会甘愿去舍弃一些毫无意义的琐事。
最后黄庭坚是在感叹,确实,围棋是这样吸引人,时光是一点点地过去,就是最珍惜时光的读书人,也几乎将时间忘记了,一眨眼,就已经是深夜了……。这句用了反问的语气,爱不要理解为爱惜,应理解为吝惜,也就是说不要总认为我们这些读书人特别吝惜时间来读书处理政务,如果是抽空来下盘棋,还是完全舍得的,哪怕忘了时间,这正好与上面豁达乐观的格调相一致。
总评
两首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自己与棋友对弈的情景。他认为围棋比山水之乐更具魅力,也胜过与凡夫俗子聊天。对局者一心专注在棋盘上,以至忘记时间。前人评日:“较胜负于一着,与王荆公措意异矣。”即是说,黄庭坚下棋时把握最为关键一步的态度,与王安石处处用心,步步为营的态度是恰恰大不相同的。
参考资料:
1、 胡廷楣著.境界:关于围棋文化的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第444页2、 萧荒主编.黑白妙趣 围棋卷 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11:第152页
)
菖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
春草有多少呢?只能看见个蜂儿在草丛里钻来钻去,它多欢乐美妙!雨后天晴,百花吐艳,娇小的蜂儿钻入花丛,只露出那么一点点黄色的身躯。
早是被、晓风力暴,更春共、斜阳俱老。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
暮春之时,春草被早晨的疾风摧残,红粉凋零。正值青春年少,却转瞬随夕阳一同衰老。人如何也能像蜂儿一样,在花香深处,搂抱在一起。
参考资料:
1、 王醒 解评.秦观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03-1042、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09-1113、 汝 东.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7-38菖(chāng)蒲叶叶知多少,惟有个、蜂儿妙。雨晴红粉齐开了,露一点、娇黄小。
菖蒲:草名,亦名“白菖蒲”“泥菖蒲”,品种不一,生于水边,有香气,根入药。此处泛指春草。红粉:红花。娇黄小:指黄色蜜蜂。
早是被、晓风力暴,更春共、斜阳俱老。怎得香香深处,作个蜂儿抱。
力暴:猛烈地吹。暴,疾也。香香:花香。蜂儿抱:形容蜜蜂采花。
参考资料:
1、 王醒 解评.秦观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103-1042、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09-1113、 汝 东.韶华不为少年留·秦观词.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37-38此词上阕写雨过天晴后的郊外丽景。就像一名优秀的画师,词人把入画的时间定在雨后初晴那一瞬间。一阵微雨过后,天空中纤尘不染,格外晴朗,放眼望去,只见菖蒲长满沟渠,叶叶相连。“菖蒲”一句从大处落笔,以“叶叶”概括郊外春色之貌,给人满眼碧绿的意象,就像南朝《采莲曲》中用“田田”来状莲叶弥望之景一样。紧接着,作者便拉近了视线,从细处着笔,用特写镜头捕捉到那碧绿画面中一点醒目的黄色:一只小蜜蜂在那儿飞来飞去。有了这一点娇黄的色彩映衬于一片绿色之中,整个画面便活了,充满生机了,因而显得美妙动人。从艺术手法上讲,将“雨晴”这样的时间融入到景物之间,使读者的审美感受自始至终都集中于艳丽的郊野春色,不给人突兀之感。“妙”和“小”不仅形成韵脚,而且还彼此呼应,见出园中蜜蜂的细小可爱。前用“唯有个”,后用“露一点”,前面点明是蜂,后再着以“娇黄”之色,将那只可爱的小蜜蜂写活了。一个“娇”字,尽显柔美之态,传出神韵。
下阕由景生情。看着眼前一片大好的春光,满园的春色,词人骤然动起了惜花之情。他想到那娇艳的花朵如果受到晓风的暴力,必将残败不堪,纵然有幸逃过一劫,但最终的结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只能是衰败迟暮,在暮春的夕阳之下,显示出老态,令人悲伤。一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总是不愿意看到美好的事物被摧残,被破坏,但这样的结局却又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诗人设想在最为娇艳,蜜汁最浓的时候,跟那娇黄的小蜜蜂一起度过,享受难得的美好时刻。
词的上阕写“菖蒲叶叶”,是写叶,而下阕虽未点明,但引起词人感想的,是花。高明的词人在词中一点也没有透露出这花的消息,只以“香香”二字点逗,使词情婉约含蓄。由此及彼的时空转换,从写景到因景生情,只用过片的停顿来作处理,而不作交待(有时用一字句或二字句领起),这在词中是常见的手法。联系到当时的词是在歌舞场合所唱,就更能体会这种“过门”处词情变换的妙处了。
表面上看,整首词都只是在绘景描象,但词人的用意,显然不在只写蜂、花这类自然景物之上。以香花美草喻美人,以暴风残花喻红颜衰褪,以春暮花老见出美人迟暮,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传统。因此,读这首词时,有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素养的读者,可以很自然地领悟到其中特殊的意象指归,并会因为蜜蜂抱花意象而联想到男女欢会,从而对其词品的高低作出评价。正因如此,尽管秦观的这首词在写景状物方面没有什么大的缺失,甚至可以说有其独到之处,但是,在后代词论家那里,却很少获得好评。最多只不过视其为狎邪词人柳永之作的同类。对照柳词仔细品味,这样的评价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对于为秦楼楚馆写作歌词的柳永,词论家们的着眼点往往并不在其写男欢女爱是否露骨上,而在其羁旅行役和长调慢词的原创之功上,而对于“专主情致”的秦观,则多少有一种载道文人的心理定势,所以对秦观的这类词,就很少放过。其实,如果舍弃知人论世的批评模式,单纯就文本批评,秦观的这首词,还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至少,在艺术手法,还是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 罗立纲.秦观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3:109-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