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5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28-329页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未识:一作“不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三日:古代风俗,新媳妇婚后三日须下厨房做饭菜。羹:泛指做成浓的菜肴。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未谙”句:意思是还不熟悉婆婆的口味。谙:熟悉。姑食性:婆婆的口味。遣:让。小姑:一作“小娘”。丈夫的妹妹。也称小姑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757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328-329页 .邻家人未识,床上坐堆堆。
郎来傍门户,满口索钱财。
锦幛两边横,遮掩侍娘行。
遣郎铺簟席,相并拜亲情。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组诗共三首,其中第三首(“三日入厨下”)最受推崇。下面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兼诗学分会会长、安徽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余恕诚教授对此诗的赏析。
“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有这种看法。但也有些新媳妇在令人作难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应付了难局,使得事情的发展带有戏剧性,甚至富有诗趣,像王建的这首诗所写的,即属于此类。这也是唐代社会封建礼教控制相对放松,妇女们的巧思慧心多少能够得以表现出来的一种反映。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古代女子嫁后的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房做菜。“三日”,正见其为“新嫁娘”。“洗手作羹汤”,“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开始她的劳动,表现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洁净爽利。
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对她来说尚属未知数。粗心的媳妇也许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做了一手好菜,实际上公婆吃起来却为之皱眉呢。因此,细心、聪慧的媳妇,考虑就深入了一步,她想事先掌握婆婆的口味,要让第一回上桌的菜,就能使婆婆满意。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是多么聪明、细心,甚至带有点狡黠的新嫁娘!她想出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先尝尝羹汤。为什么要让小姑先尝,而不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那样问她的丈夫呢?朱诗云“画眉深浅入时无”,之所以要问丈夫,因为深夜洞房里只有丈夫可问。而厨房则是小姑经常出入之所,羹汤做好之后,要想得到能够代表婆婆的人亲口尝一尝,则非小姑不可。所以,从“三日入厨”,到“洗手”,到“先遣小姑尝”,不仅和人物身份,而且和具体的环境、场所,一一紧紧相扣。语虽浅白。却颇为得体,合情合理。新娘的机灵聪敏,心计巧思,跃然纸上。“先遣小姑尝”,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沈德潜评论说:“诗到真处,一字不可易。”
《新嫁娘词》所具有的典型意义,固然可以使人联想到这些,但是要直接就写这些入诗,则不免带有庸俗气。而在这首诗中,因为它和新嫁娘的灵机慧心,和小姑的天真,以及婆婆反将入于新嫁娘彀中等情事联系在一起,才显得富有诗意和耐人寻味。
像这样的诗,在如何从生活中发现和把握有诗意的题材方面,似乎能够给读者一些启示。
读这首诗,人们对新嫁娘的聪明和心计无疑是欣赏的,诗味也正在这里。新嫁娘所循的,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推理过程:一、前提:长期共同生活,会有相近的食性;二、小姑是婆婆抚养大的,食性当与婆婆一致;三、所以由小姑的食性可以推知婆婆的食性。但这样一类推理过程,并不是在任何场合下都能和诗相结合。像有人在笺注此诗时所讲的:“我们初入社会,一切情形不大熟悉,也非得先就教于老练的人不可。”(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770-771页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东汉末年,群雄纷起,龙争虎斗。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争王图霸之业未立,各自割据称雄。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刘备像汉光武一样一挽汉朝之颓运,得到了孔明这条“卧龙”的辅佐。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诸葛亮在南阳之时,亲自躬耕于陇亩之中。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刘备三顾诸葛亮于卧龙岗茅庐,如鱼之得水,叱咤风云于天下。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诸葛武侯在岷蜀佐助刘备立国,其凌云攻志,直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诸葛亮未显达之时,是谁对他最为赞许呢,就是博陵的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我也是一个布衣之士,胸怀报国忧民之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在晚年遇到了您二位像崔州平和崔瑗这样的朋友,华发之际同衰共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我们都是寄意于经国济民,结成了兄弟般的朋友。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让我们的友谊像管仲和鲍叔牙一样在历史上千载传名。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06-10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4-346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季:指末世。
霸(bà)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霸图:指统治天下的雄心。
赤伏起颓(tuí)运,卧龙得孔明。
赤伏:即赤伏符,迷信预卜凶吉的书。颓运,倒霉的运气。《后汉书·光武帝纪》载,东汉光武帝刘秀在长安的时候,一个叫疆华的人自关中奉赤伏符来。赤伏符中预言刘秀命中注定要当皇帝。这里是说刘备在与曹操、孙权争雄中处于不利地位,正在这时得到了诸葛亮,好象命中注定要扭转不利局面一样。卧龙:卧龙岗,在今河南南阳市境内。
当其南阳时,陇(lǒng)亩躬自耕(gōng)。
陇:田中高地。躬:自身,亲自。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三顾合,指刘备曾三次到南阳卧龙岗去请诸葛亮。顾合,融洽地会见,拜访。
武侯立岷(mín)蜀,壮志吞咸京。
岷:岷山,在今四川北部属蜀地。吞咸京:这里指夺取曹魏政权的首都许昌。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三国志·诸葛亮传》载,诸葛亮在南的徐庶相信他的才智。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草间人:指不得志的人。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shuāi)荣。
晚途:晚年生活的道路上。值:这里是指相逢。子玉:东汉崔瑗的字,这里借喻崔叔封。衰荣: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这里侧重在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托意:寄托全部的心意。
毋令管与鲍(bào),千载独知名。
管与鲍:即管仲与鲍叔牙。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06-10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344-346 .一二句描绘出一幅昔日汉代末世群雄纷纷而起、互相争战夺取天下的景致,交代事件发生的起因和背景,“昔云”、“季”、“群雄”、“战争”,喧染出战争气氛,仿佛让人置身其中。
三四句写昔日汉代末世群雄各自割据、称霸天下目标未成,交代群雄割据的格局,侧面衬托出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
五至十句赞述了诸葛亮由一个布农得遇知己荐举,君臣相合,建功立业的事迹。喻指诸葛亮起于陇亩之中,隐居草野不得志。刘备三顾茅庐后得到诸葛亮辅佐,使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形成三国鼎立的新局面。
十一十二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明写只有崔州平能够了解诸葛亮的理想和才能。实则暗喻只有崔叔封才了解诗人的理想和才能。
十三十四句写诗人自称胸怀报国忧民之情的布衣之士。诗人意在通过与诸葛亮自比,写自己和当年的诸葛亮一样,身在草野,但胸怀治理天下的大志。
十五十六句写诗人将崔氏兄弟比做善于识人的崔州平和厚于交道的崔瑗,华发之际同衰共荣,似有肯求援引之意。
十七十八句写诗人与崔氏兄弟的深厚情谊,如同弟兄,也流露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宛如诸葛亮一样可以施展才华,“壮志吞咸京”的政治抱负。
末两句借用管、鲍的典故,侧面赞美了知人举才的先贤,亦是喻已,希望崔叔封了解、支持诗人,期待诗人与朋友之间的关系也要象管、鲍一样,可以千载留名,抒发了诗人热切希望能得到知己荐举而施展抱负的愿望。
李白被迫离开长安,政治上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但李白并没有就此消极下去。在此诗里,李白热烈赞扬了诸葛亮,对于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成就一番事业,表示衷心的向往。李白在不少诗里提到诸葛亮。李白羡慕诸葛亮起于陇亩而身至宰辅,受到君主的重用;李白景仰诸葛亮改革现实,治理社会的作为;李白赞赏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而这一切,又都是和李白自己的处境,自己改革社会的进步要求联系在一起的。李白在诗中明确表示自己同样有诸葛亮那样的胸襟和政治抱负,因而也希望像诸葛亮“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那样,得到君主的知遇,干一番经时济世的大事业。
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崔少府能够象崔州平了解诸葛亮那样了解他,如果有机会,就象鲍叔牙推荐管仲那样推荐自己。这就明白表示了“托意在经济”,立志改革现实,治理社会一直是李白的思想主流。
参考资料:
1、 李晖编 .李白诗选读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年09月第1版 :106-109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云气山岚升起四野弥漫,柔柳垂荫下有十余人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锦雉野鹿飞跃芳草地,村巷鸡畜沐浴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茜袖女儿簪野花。
长眉老翁悠闲自斟酒,红袖女娃清秀戴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感自己舟车行旅总奔忙,怀惆怅叹向溪边乱涂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云光岚(lán)彩四面合,柔柔垂柳十余家。
岚彩:山林中像云彩一样的雾气。
雉(zhì)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shí)春日斜。
雉:野鸡。牛巷:牛儿进巷了。鸡埘:鸡儿进窝了。埘,在墙上挖洞而成的鸡窝。
秀眉老父对樽(zūn)酒,茜(qiàn)袖女儿簪(zān)野花。
秀眉:老年人常有几根眉毫特别长,称为秀眉,旧以为是长寿的象征。茜袖:大红色的衣袖。根可作红色染料,这里指红色。簪:插戴。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征车:旅途中乘坐的车。计:生计。书细沙:在细沙上书写。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 安平秋 马樟根.杜牧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592、 李健 康金声.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155页这首诗是诗人由宣州经江州回长安途中路过商山麻涧时所作。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其地险峻,林壑深邃。麻涧,在熊耳峰下,山涧环抱,周围适宜种麻,因名麻涧。诗人以清隽的笔调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这一带优美的自然景色。淳朴、恬静的农家生活和村人怡然自得的意态,充满了浓厚的诗情画意。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一辆风尘仆仆的“征车”曲折颠簸在商山的山路上。峰回路转,车子进入麻涧谷口,一片迷人的“桃源”境界,一股沁人心脾的清新气息扑面而来,使得诗人一下子忘记了旅途的疲困,精神为之一振。
举目遥望,周围群峰耸立,山上白云缭绕,山下雾霭霏微,在阳光的辉映下,折射出炫目的光彩;山风飘拂,山涧逶迤,远处在一片垂柳的掩映下,竟然坐落着一个十余户人家的小村庄。这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休息之处。那袅袅的炊烟,那轻柔的柳丝,那悠悠的鸡犬声,引得诗人兴奋不已,催车前行。车轮辘辘向前,打破了山间的幽静,惊起了栖息在野草丛中的野鸡,纷纷扑棱着翅膀,从车前掠过;胆小的獐鹿竖起双耳,惊恐地逃到远处的草丛里。车子进入村庄时,太阳已经西斜,放牧的牛羊纷纷回栏,觅食的鸡鸭也开始三三两两地回窠了。
黄昏,是农家最悠闲的时光。劳动了一天的人们开始回到石头垒成的小院里休息、并准备晚餐了。那长眉白发的老翁悠然自得地坐在屋前的老树下,身边放了一壶酒;那身着红色衫袖的村姑正将一朵刚刚采撷的野花细心地插在发髻上。置身这恍如仙境的麻涧,面对这怡然自乐的村人,诗人心旷神怡。想到自己千里奔逐,风尘仆仆,想到明天又得离开这里,踏上征途,欣羡之余,又不禁升起了悠悠怅惘。一个人坐在溪涧边,手指不由自由地在细沙上画来画去。此时余辉霭霭,暮色渐渐笼罩了这小小的山村。
这首诗运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通过巧妙的剪辑,远近结合,移步换形,一句一景,将商山麻涧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山村农家的和美生活写得熙熙融融,生机盎然。最后,诗人将自己的怅然失落的神情一起摄入画面,曲折地表达了因仕途曲折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富有意趣。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608-609页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十年磨成一剑,剑刃寒光闪烁,只是还未试过锋芒。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如今将它取出,给您一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霜刃:形容剑锋寒光闪闪,十分锋利。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示 一作:似)
把示君:拿给您看。
参考资料:
1、 《少儿国学文化经典导读》编写组.唐诗 .通辽市: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77页贾岛诗思奇僻。这首《剑客》却率意造语,直吐胸臆,给人别具一格的感觉。诗题一作《述剑》。诗人以剑客的口吻,着力刻画“剑”和“剑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写自己兴利除弊的政治抱负。
这是一把什么样的剑呢?“十年磨一剑”,是剑客花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侧写一笔,已显出此剑非同一般。接着,正面一点:“霜刃未曾试。”写出此剑刃白如霜,闪烁着寒光,是一把锋利无比却还没有试过锋芒的宝剑。说“未曾试”,便有跃跃欲试之意。现在得遇知贤善任的“君”,便充满自信地说:“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今天将这把利剑拿出来给你看看,告诉我,天下谁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种急欲施展才能,干一番事业的壮志豪情,跃然纸上。
显然,“剑客”是诗人自喻,而“剑”则比喻自己的才能。诗人没有描写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读书的生涯,也没有表白自己出众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过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剑”和“剑客”的形象里。这种寓政治抱负于鲜明形象之中的表现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诗思想性与艺术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语言平易,诗思明快,显示了贾岛诗风的另外一种特色。
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
舞动的衣袖掀起阵阵香风,衣香体香久久不散。纤细柔软的身姿亭亭玉立,像红莲摇曳在秋雾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躯体和双臂缓缓舞动,像刚被风吹出山谷的轻薄云彩,又像清风徐起时柔嫩的柳条,低拂池水将影儿映进水里。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1-222、 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1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qú)袅(niǎo)袅秋烟里。
阿那曲:词牌名,初为杨贵妃创制。阿那,又作“婀娜”,形容舞姿柔美。罗袖:丝织衣服的衣袖。动香:舞袖舞动,香气飘散。红蕖:红莲,粉红色的荷花。这里比喻舞姿。蕖,即芙蕖,莲花的别名。袅袅:纤细柔软的样子。秋烟:初秋的薄雾,取其透明。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轻云:轻薄的云彩,比喻舞姿。乍,刚,刚刚。嫩柳:柔嫩的柳条,比喻舞姿。初,刚开始。这里的“初”,与上句的“乍”都表现舞姿的灵巧、轻柔。
参考资料:
1、 高文炳编著.唐宋词选译赏析365首:天马图书,2001:21-222、 保安著.唐五代词三百首今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0-11这首词是写给善跳《霓裳羽衣舞》的歌女张云容的,描写其舞蹈的美妙姿态。用比喻手法,说舞姿像薄雾声亭亭玉立的红莲,像山岭上缭绕的轻云,像在春风中拂水的柔嫩柳条。全词给人以软美的意象。这是一种典型的软美。杨贵妃的舞蹈艺术、音乐艺术、语言艺术造诣,于此可见一斑。
“罗袖动香香不已”,是说绫罗的广袖舞动起来,像阵阵春风吹来,芬芳四溢。古代妇女衣妆多为广袖,加上“罗袖”细软,故舞动起来十分轻盈。“动”,舞动起来。“香”是指舞动时煽出的阵阵香风,带有宫人的脂粉味。由视觉到嗅觉,而且是“香不已”,都是称赞其舞姿之妍。“红蕖袅袅秋烟里”,是说好像红艳艳的荷花在初秋的轻烟里摇动。“出水芙蓉”本身就很美,再加上淡淡的“秋烟”薄雾,就像在轻纱中冒出的玉人,而且在荷风中露出“袅袅”柔美的身姿,就显得更美了。这是用“红蕖”作比喻,形容张云容的舞姿之美。
“轻云岭上乍摇风”,是说像岭上聚着白云,风儿忽然吹来立即飘浮一样。有时女演员伫立舞台,真如云挂秀岫。“乍摇风”极其形象地写出她突然问飞舞起来,给人带来意外的惊讶之感。这是从动作变换上写张云容的表演艺术。“嫩柳池塘初拂水”,是说像池边嫩绿的柳丝拂着平静的水面。“嫩柳”是喻舞人的娇小美丽,“拂水”指长袖舞动频频轻拂光滑的地面,似“嫩柳”拂池塘之水激荡起无限的涟漪。这句说明张云容舞姿之柔。
这首诗首句是总的概括,后三句全用比喻,是“香不已”的具体化。全诗以物作为审美对象,展开联想,描绘出张云容歌咏舞蹈表演的作品是很难写的,因为很难将优美的动作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杨贵妃这一首却写得很不错,有自己的特色。史书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的确,只有对音乐舞蹈本身是内行,才能有这样生动的描绘;只有具有诗才,才能用这样优美的文字并以诗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杜兴梅,杜运通评注.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精品评注:线装书局,2011:1062、 程自信注评.唐五代词二百首:黄山书社,1998:7-83、 李绍先,李殿元著.古代巴蜀妇女的文学生活:巴蜀书社,200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