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后赠从甥高镇

: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重廉蔺。
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我们骑着马在路上相逢,相互高揖马鞭问候,都是在外的游客,客中相见分外怜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想邀你一起击筑悲歌酣饮,击筑悲歌没问题,但正值我倾家荡产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江东的人啊,看钱看得紧,风光不借人,枉杀贫穷人,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不是没有过钱,只是黄金逐手,快进快出,昨日刚刚破产,今朝陷入贫穷。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大丈夫何必空自啸傲,不如烧却头上戴的儒士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你身为进士不得封官进爵,我被秋霜染白了旅途中的双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重廉蔺。
时世清明,可是实惠未施及英豪之人,三尺童儿都知道尊重廉颇与蔺相如。

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宝剑放在鲨鱼皮的刀鞘里,闲挂在腰间,没有机会用它。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就将它换酒与君醉,醉归以后就寄宿到吴国侠客专诸的家里。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8-131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yāo)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击筑:用来形容放歌畅饮、悲凉慷慨的情景。筑,古乐器,形如琴,项细肩圆,十三弦。演奏时,用竹尺敲击,故云击筑。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ào),不如烧却头上巾。
不如烧却头上巾:儒生苦学而无人任用,不如烧掉儒巾。巾,指儒生带的头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bìn)
君为进士不得进:唐代制度,凡应礼部考试而没有及第的人,都可称为进士。考试及第后,称为前进士。“不得进”,指考试不第、不能入仕求得进取。我被秋霜生旅鬓:我客居在外,鬓上生满白发。秋霜,指白发。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重廉(lián)(lìn)
时清:时代清平。三尺童儿重廉蔺:像廉颇、蔺相如这样著名的将相,也受到三尺儿童的轻视。唾,唾弃,轻视。

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qú)
䱜鱼:鲛鱼,今称沙鱼,皮可以制成刀剑的鞘。渠:它,指上句的剑。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zhū)
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刺客,曾藏匕首于鱼腹中,刺杀吴王僚,使公子光夺得王位,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8-131
马上相逢揖马鞭,客中相见客中怜。
欲邀击筑悲歌饮,正值倾家无酒钱。
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
黄金逐手快意尽,昨日破产今朝贫。
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
时清不及英豪人,三尺童儿重廉蔺。
匣中盘剑装䱜鱼,闲在腰间未用渠。
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专诸。

  诗题中关键性的地方是“醉后”二字,全诗就是从“醉”字上生出许多感发兴会来的。

  诗篇首先叙述马上相逢,诗人与从甥际遇相似,况且又在客中相逢,因而产生了“欲邀击筑悲歌饮”的意愿。这里暗用了荆轲、高渐离击筑高歌的典故,点染悲凉的氛围,写出豪爽的侠士风度。诗人本想借酒浇愁,无奈无钱买酒,诗意透过一层,把悲愁的情思写得非常深沉。在欲醉不得的景况下,诗人写出“江东风光”以下六句,从心底深处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哀伤;江东此时正春光明媚,可惜即将消逝,如果不及时痛饮行乐,就枉对这良辰美景了。同时,也从心底深处发出愤愤不平的呐喊:黄金已尽,徒然啸傲,不如烧掉儒巾。诗人进一步直抒其情:“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虽说时代清平,英豪的人却不得重用,充满了同病相怜、相互慰藉的情意。诗写到这里,题旨已经显影,感情的波澜也被推至高峰,于是结尾四句宕开一笔,写出“且将换酒与君醉”的诗句;收束全篇。历史上有“金貂换酒”、也有“卖剑买犊”的故事,李白把它们糅合起来,转换成将剑换酒的诗意。宝剑既然闲置无用。不如用来换酒,可劝从甥一醉,也求自身一醉。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种种落寞、飘零、愤激、悲愁的情怀,都可以在“醉后”忘却,也只有在“醉后”才能得以排遣。从欲饮到已醉的片刻中,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高镇仕途不得意的无限苦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都充分地反映出来了。

  这首诗为了适应表达题旨的需要,诗入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诗篇中绝大多数诗句,都是生活体验的直陈,主观意想的表露,内心激情的倾泻。尽管诗中有“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这样的句子,但全诗不是以情景交融的诗境取胜;尽管诗中有“马上相逢揖马鞭”、“且将换酒与君醉”这样的句子,但全诗不是靠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动态,以构成传神的笔触。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8-1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们骑着马在路上相逢,相互高揖马鞭问候,都是在外的游客,客中相见分外怜惜。
想邀你一起击筑悲歌酣饮,击筑悲歌没问题,但正值我倾家荡产无酒钱。
江东的人啊,看钱看得紧,风光不借人,枉杀贫穷人,落花空自春。
不是没有过钱,只是黄金逐手,快进快出,昨日刚刚破产,今朝陷入贫穷。
大丈夫何必空自啸傲,不如烧却头上戴的儒士巾。
你身为进士不得封官进爵,我被秋霜染白了旅途中的双鬓。
时世清明,可是实惠未施及英豪之人,三尺童儿都知道尊重廉颇与蔺相如。
宝剑放在鲨鱼皮的刀鞘里,闲挂在腰间,没有机会用它。
就将它换酒与君醉,醉归以后就寄宿到吴国侠客专诸的家里。

注释
击筑:荆轲嗜洒,每日与高渐离在燕市饮酒,饮至兴酣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筑声唱歌,事见《史记·刺客列传》。后代常用来形容放歌畅饮、悲凉慷慨的情景。筑,古乐器,形如琴,项细肩圆,十三弦。演奏时,用竹尺敲击,故云击筑。
不如烧却头上巾:儒生苦学而无人任用,不如烧掉儒巾。巾,指儒生带的头巾。
君为进士不得进:唐代制度,凡应礼部考试而没有及第的人,都可称为进士。考试及第后,称为前进士。“不得进”,指考试不第、不能入仕求得进取。
我被秋霜生旅鬓:我客居在外,鬓上生满白发。秋霜,指白发。
时清:时代清平。
三尺童儿重廉蔺:像廉颇、蔺相如这样著名的将相,也受到三尺儿童的轻视。唾,唾弃,轻视。
䱜鱼:鲛鱼,今称沙鱼,皮可以制成刀剑的鞘。
渠:它,指上句的剑。
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刺客,曾藏匕首于鱼腹中,刺杀吴王僚,使公子光夺得王位,事见《史记·刺客列传》。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8-1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詹瑛先生根据诗中提到“江东风光不借人”,“时清不及英豪人”,以为这首诗当是写在天宝之乱以前,李白流寓江东一带的时期里。这种说法在《李白诗文系年》中,可作鉴赏参考。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8-1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诗题中关键性的地方是“醉后”二字,全诗就是从“醉”字上生出许多感发兴会来的。

  诗篇首先叙述马上相逢,诗人与从甥际遇相似,况且又在客中相逢,因而产生了“欲邀击筑悲歌饮”的意愿。这里暗用了荆轲、高渐离击筑高歌的典故,点染悲凉的氛围,写出豪爽的侠士风度。诗人本想借酒浇愁,无奈无钱买酒,诗意透过一层,把悲愁的情思写得非常深沉。在欲醉不得的景况下,诗人写出“江东风光”以下六句,从心底深处流露出时光易逝的哀伤;江东此时正春光明媚,可惜即将消逝,如果不及时痛饮行乐,就枉对这良辰美景了。同时,也从心底深处发出愤愤不平的呐喊:黄金已尽,徒然啸傲,不如烧掉儒巾。诗人进一步直抒其情:“君为进士不得进,我被秋霜生旅鬓”虽说时代清平,英豪的人却不得重用,充满了同病相怜、相互慰藉的情意。诗写到这里,题旨已经显影,感情的波澜也被推至高峰,于是结尾四句宕开一笔,写出“且将换酒与君醉”的诗句;收束全篇。历史上有“金貂换酒”、也有“卖剑买犊”的故事,李白把它们糅合起来,转换成将剑换酒的诗意。宝剑既然闲置无用。不如用来换酒,可劝从甥一醉,也求自身一醉。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种种落寞、飘零、愤激、悲愁的情怀,都可以在“醉后”忘却,也只有在“醉后”才能得以排遣。从欲饮到已醉的片刻中,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狂放不羁的性格和高镇仕途不得意的无限苦楚,诗人对他的深切同情,都充分地反映出来了。

  这首诗为了适应表达题旨的需要,诗入采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诗篇中绝大多数诗句,都是生活体验的直陈,主观意想的表露,内心激情的倾泻。尽管诗中有“江东风光不借人,枉杀落花空自春”这样的句子,但全诗不是以情景交融的诗境取胜;尽管诗中有“马上相逢揖马鞭”、“且将换酒与君醉”这样的句子,但全诗不是靠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动态,以构成传神的笔触。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128-1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闲夜坐明月,一作“闲坐夜明月”。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钟期:指钟子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862
闲坐夜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一幅夜里闲坐、明月当空、静听幽人弹素琴的落寞景致,为下文“世上无知音”的孤寂惆怅之情作铺垫,埋伏笔。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用借喻手法:忽闻“悲声调”,宛若“寒松吟”,喧染悲凉的氛围,把加深悲愁的情愫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用拟人手法: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便于作者尽情发挥,以情景交融的方式,把作者知音难觅的孤寂真情实感融入诗中,进而达到引人入胜之效果。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此句借用“钟子期”、“俞伯牙”典故喻己,紧扣上文,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为严谨,表达出诗人知音难觅的孤寂落寞之情感。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弹琴的高超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这首诗写听幽人弹琴,借以慨叹世无知音。思想情绪未免有些消极,但其中也必定饱含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一首诗中列出四首琴曲名来,可见李白对琴道是很熟悉的。其中写《渌水》时,言其作用可以“清虚心”,这是李白的一个重要音乐观点。其所以如此,恐与李白多受老庄思想影响有密切关系。
  
  从写作上看,首写弹琴,中写琴曲,末写慨叹。在写琴曲时,诗人以《寒松吟》比《悲风》,虽是以琴曲比琴曲,却又使人能从曲名上想到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因为“悲”与“寒”皆冷色字,感情色彩是一致的,“风”与“松”则使人想到松涛,并进而想到乐音的特色。又琴曲有《风入松》,传为嵇康所作,“风”与“松”相连,可使人想起这一琴曲。此可见诗人的比喻是如何贴切!再者,“《白雪》乱纤手”一句,诗人不仅以一“乱”字,写出弹琴动作的特点,而且从《白雪》还可使人想到纤手的白嫩,这样的配词,真是妙不可言!

参考资料:

1、 傅正谷选释.唐代音乐舞蹈杂技诗选释: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03:29-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宗礼欲往桂州苦雨因以戏赠

: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水满堤。
知汝使车行意速,但令骢马著鄣泥。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水满堤。
尽管今天下着雨,农民喜欢这样的梅水天气,这样麦苗长得好,水塘里储满了水。

知汝使车行意速,但令骢马著鄣泥。
知道你疾驰赶路,但要把马鞯安好以防泥巴沾身。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2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7-298页 .

农人辛苦绿苗齐,正爱梅天水满堤(dī)
梅天:即黄梅天,指春夏之交江淮流域梅子黄熟时期阴雨连绵的天气。

知汝(rǔ)使车行意速,但令骢(cōng)马著鄣(zhāng)泥。
使车:奉使外出的车。行意速:打算疾驰赶路。骢:一作“骏”。著:同“着”。鄣泥:即马鞯,一种丝织物之类做成的马具,垫在马鞍下,两旁下垂,用以挡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922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297-298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写真寄夫

: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刚刚想要下笔作画,先拿镜子照一照只觉一阵寒意。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心中已自感容颜衰老,此刻仔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描绘泪眼十分容易,写出心中忧思郁结何等困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0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6-827

欲下丹青笔,先拈(niān)宝镜寒。
丹青笔:即画笔。丹青,丹砂和青雘,可作颜料,借指绘画。拈:用手指搓捏或拿东西。宝镜:镜子的美称。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bìn)凋残。
经:一作“惊”。索寞:形容衰老,毫无生气。凋残:衰落;残败;减损。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描将:意为描写。将:一作“来”。愁肠:忧思郁结的心肠。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浑:全。忘却:忘记掉。画图:图画。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60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26-827
欲下丹青笔,先拈宝镜寒。
已经颜索寞,渐觉鬓凋残。
泪眼描将易,愁肠写出难。
恐君浑忘却,时展画图看。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远离久别丈夫的真挚感情,隐约透露了她忧虑丈夫移情别恋的苦衷。全诗刻画心理活动既细致入微,又具体形象,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首联一开头,就通过手的动作来展示心理活动。她提起“丹青”画笔,正想下笔作画。然而,她犹疑了。不知道该怎么画,还是“先拈宝镜”,照照容颜吧。可是一“拈宝镜”,却给她带来一股“寒”意。“宝镜”“寒”的原因,分不清是冰凉的镜体给人一种“寒”的感觉,还是诗人的心境寒凉。一“寒”字,既状物情,又发人意。

  颔联进一步写诗人对镜自怜:她心中已自感玉容憔悴,而此刻细细端详,发觉鬓发也开始有点稀疏了。“惊”是因为“颜索寞”而引起的心理活动。“已惊”表明平素已有所感触,而此时照镜,更惊觉青春易逝。“颜索寞”,明显易见;“鬓凋残”细微难察,用“渐觉”一语,十分确当写出她愈来愈苦这一心理状态。

  颈联中“泪眼”代指诗人的肖像,“愁肠”指心灵的痛苦。一“易”一“难”,互为映衬。这里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在矛盾对比中,刻画怀念丈夫的深情。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四出杜丽娘自画肖像时说过两句话:“三分春色描将易,一段伤心写出难。”当是脱胎于此。

  尾联点出写真寄外的目的。诗人辞恳意切地叮嘱丈夫:“想你大概把我完全忘光了吧,送上这张画,让你时时看看我。”“恐”,猜想,是诗人估量丈夫时的心理状态。一“恐”一“浑”,准确地描绘出自己微妙的感情活动。本来,仆人回家取琴书等物时,诗人察觉丈夫已有“别依丝萝”、把糟糠之情全“忘却”的意向。但她在诗中却避免了作正面的肯定,而用了估量、猜测的口吻,这就不致伤害丈夫的自尊心,而且给他留下回心转意的余地。一“恐”字,把诗人既疑虑又体谅丈夫的感情,委婉曲折地吐露出来,可谓用心良苦。末句,直陈胸臆,正面规劝丈夫:“时展画图看”,遥应首句,语短情长。

  此诗对人物的神态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的刻画是很出色的。它也从侧面透露出封建时代妇女的不幸和痛苦。全诗情感表达真挚,有很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据记载,南楚材看了这首诗后,回心转意,辞掉了颍地长官的那桩婚事。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8-13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铜雀妓二首

: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6-382、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94-973、 栗斯.唐诗故事续集:地质出版社,1990:288-289

金凤邻铜雀,漳(zhāng)河望邺城。
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无处所,台榭(xiè)若平生。
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平生:往常。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yǎn)未倾。
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歌梁:这里实指舞庭。俨然:庄严的样子。

西陵松槚(jiǎ)冷,谁见绮(qǐ)罗情。
西陵:指曹操的墓地。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深宫:指铜雀台。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qīn)不复襞(bì),罗衣谁再缝。
锦衾:锦缎的被子。襞:折叠。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高台:指铜雀台。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6-382、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94-973、 栗斯.唐诗故事续集:地质出版社,1990:288-289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

: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长江远远地送走了从巴南来的流水,大山横亘,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层。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秋天明月夜,在这渡口亭子里,谁见过在离别时哭哭啼啼的呢?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乱糟糟的烟雾笼罩着青绿的台阶,高高的月亮照耀着江亭的南门。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离亭的门关闭着,周围寂静无声;今夜里大江与高山都显得那么凄凉。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sài)北云。
巴南:地名,在今重庆市。横:横亘。塞北:指长城以北。亦泛指我国北边地区。

(jīn)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泣:哭泣。离群:离开同伴。

乱烟笼碧砌(qì),飞月向南端。
乱烟:凌乱的烟雾。笼:笼罩。碧砌:青石台阶。飞月:悬在高空的月亮。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掩:掩盖,掩映。江山:江水和高山。

参考资料:

1、 王力.《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3月第2版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与上面这首诗参证的江边送别诗,有《别人四首》、《秋江送别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间所写的客中送客之作。

  两诗合看,大致可知写诗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话别之所是津亭,启行之时是秋夜,分手之处是江边,而行人所去之地则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将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了两首中的第一首,但就两诗比较而言,其实以第二首为胜。第一首诗最后用“谁见泣离群”一句来表达离情,写得比较平实浅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叹的韵味,沈德潜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写景方面,“山横塞北云”一句写的是千里外的虚拟景,没有做到与上下两句所写的当前实景水乳交融,形成一个完美和谐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与诗篇所要表达的离情互为表里,收到景与情会的艺术效果。而在艺术上达到了这一要求的,应当推第二首。在这诗中,诗人的离情不是用“泣离群”之类的话来直接表达的,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间接表达。诗人在江边送走行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感怀此夜,就身边眼前的景色描绘出一幅画面优美、富有情味的江边月夜图。通首诗看来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寻味的深度和美感。

  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还称赞这首诗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这个“寒”字的确是一个画龙点睛的字,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着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诗中的任何一个字,都不可能离开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这个“寒”字在句内还因“此夜”两字而注入离情,说明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觉到的肤体寒冷,而是在这个特定的离别之夜独有的内心感受。而且,这首诗中可以拈出的透露离情的字眼,还不止一个“寒”字。第二首首句写烟而曰“乱”烟,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而曰“飞”月,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从整首诗看,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怅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写之中。而这首诗的妙处更在于这融化的手法运用得浑然无迹;从而使诗篇见空灵蕴藉之美。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23-24页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