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巴陵长江侧岸的这堆石头,经历了万年的风浪,横卧成为白马驿。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江水奔涌,漩涡如电快速旋转,船棹激起的水珠在阳光下虹光灿烂。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裴侍御在水驿升堂,卷起绣帘,把刺绣的衣服赠送与我。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友情深厚,把所有的客套礼仪放在一边,为我带来了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我流放途中感受的凄凉。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临驿(yì)卷缇(tí)幕,升堂接绣衣。
绣衣:用《汉书》绣衣直指事。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避马:用《后汉书》桓典事。

侧叠万古石,横为白马矶。
乱流若电转,举掉扬珠辉。
临驿卷缇幕,升堂接绣衣。
情亲不避马,为我解霜威。

  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现岳阳巴陵县的时候,遇到当时朝廷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的裴侍御也在鸭栏驿,于是请李白上坐,送衣,问寒问暖。在李白特别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给于了深切的关怀,其他如宰相张镐等都给于了很多帮助。

  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是比较会交际的,关键时刻还是有朋友的援手,同时,也看到当时的人情还真有大唐的气度,不是处在那种墙倒众人推的社会氛围之中。有了这么多朋友的帮助,才有可能在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沿途都是地方官员招待,这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巴陵长江侧岸的这堆石头,经历了万年的风浪,横卧成为白马驿。
江水奔涌,漩涡如电快速旋转,船棹激起的水珠在阳光下虹光灿烂。
裴侍御在水驿升堂,卷起绣帘,把刺绣的衣服赠送与我。
友情深厚,把所有的客套礼仪放在一边,为我带来了一片灿烂的阳光,温暖我流放途中感受的凄凉。

注释
《一统志》:鸭栏矶,在岳州临湘县东十五里。吴建昌侯孙虑作斗鸭栏于此。白马矶,在岳州巴陵县境。《湖广通志》:白马矶,在岳州临湘县北十五里。
刘公干诗:“明月照缇幕。”李善注:“缇,丹色也。”
绣衣,用《汉书》绣衣直指事。
避马,用《后汉书》桓典事。
御史为风霜之任,故曰霜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鉴赏

  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现岳阳巴陵县的时候,遇到当时朝廷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的裴侍御也在鸭栏驿,于是请李白上坐,送衣,问寒问暖。在李白特别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给于了深切的关怀,其他如宰相张镐等都给于了很多帮助。

  从诗中可以看到,李白是比较会交际的,关键时刻还是有朋友的援手,同时,也看到当时的人情还真有大唐的气度,不是处在那种墙倒众人推的社会氛围之中。有了这么多朋友的帮助,才有可能在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沿途都是地方官员招待,这创造了一个世界纪录。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这是李白在流放途中,经过现岳阳巴陵县的时候,遇到当时朝廷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检察院)的裴侍御也在鸭栏驿,于是请李白上坐,送衣,问寒问暖。在李白特别需要外界支持的时候给予了深切的关怀。而这首诗正是在流放流放三千里的水路走了一年多途中所创作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至鸭栏驿上白马矶赠裴侍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白

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8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上崔相百忧章

:
共工赫怒,天维中摧。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鱼龙陷人,成此祸胎。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
箭发石开,戈挥日回。
邹衍恸哭,燕霜飒来。
微诚不感,犹絷夏台。
苍鹰搏攫,丹棘崔嵬。
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穆逃楚难,邹脱吴灾。
见机苦迟,二公所咍。
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星离一门,草掷二孩。
万愤结缉,忧从中催。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
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台星再朗,天网重恢。
屈法申恩,弃瑕取材。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
覆盆傥举,应照寒灰。

共工赫怒,天维中摧。
安禄山像上古的共工那样狂怒,把大唐帝国搅得天翻地覆。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在大海中翻腾震荡,雷霆般掀起万丈狂澜。

鱼龙陷人,成此祸胎。
朝中君臣相猜终于种下了今日的祸胎。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
安史之乱犹如大火焚烧昆仑,玉石俱碎难逃此灾。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
我仰告苍天快降大雨,浇灭这叛乱的火海。

箭发石开,戈挥日回。
精诚所至李广能箭发石开,鲁阳挥戈连日神也不得不徘徊。

邹衍恸哭,燕霜飒来。
邹衍含冤而大哭,盛夏的燕国竟被寒霜覆盖。

微诚不感,犹絷夏台。
我的忠诚感动不了上苍,至今犹被囚禁在夏台。

苍鹰搏攫,丹棘崔嵬。
狱吏们都像苍鹰搏击般凶狠,狱墙插满了荆棘。

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即使是大圣人也要憔悴,如今我才体会到《王风》的伤怀。

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然而老天毕竟未丧斯文,泰山巍然岂会崩坏?

穆逃楚难,邹脱吴灾。
穆生逃离楚国免遭日后之难,邹阳劝说吴王也脱去了祸灾。

见机苦迟,二公所咍。
而我却见机苦迟,二位定会讥笑书生愚呆。

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良马不会骤进求用,出非其时麒麟又何必出来?

星离一门,草掷二孩。
一家人星散各处,仓促间也没安排好二孩。

万愤结缉,忧从中催。
悲愤万端郁结胸中,忧历不已令人伤怀。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
弹琴饮酒,又怎能解愁?

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举杯长叹,杯中斟满的分明是血泪之酒。

台星再朗,天网重恢。
崔大人台星高照,网开一面您高抬贵手。

屈法申恩,弃瑕取材。
放宽刑罚法外开恩,不计过失让我重新得救。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
公冶长无罪,孔仲尼信任依旧。

覆盆傥举,应照寒灰。
让倒扣的盆子重见天日,我死灰复燃依然抖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1-913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7-253

共工赫(hè)怒,天维中摧。
共工:古代传说中的人物,与颛顼争夺帝位,怒触不周山。参见《列子》《淮南子》。赫怒:勃然震怒。天维:天的纲维,喻国家的纲纪。

(kūn)鲸喷荡,扬涛起雷。
鲲:北溟大鲲也。鲸:亦海中大鲲。

鲲龙陷人,成此祸胎。
祸胎:祸根。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duī)
玉石相磓:《尚书·胤征》:“火炎昆冈,玉石俱焚。”《广韵》:“磓,落也。”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wēi)
煨:灰烬。

箭发石开,戈挥日回。
箭发石开:李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遂发箭射之箭入石,连箭翎都隐没不见,事见《史记·李将军列传》。戈挥日回:即挥戈回日。

邹衍(yǎn)(tòng)哭,燕霜飒(sà)来。
邹衍:战国齐人。

微诚不感,犹絷(zhí)夏台。
夏台:又名均台,在今河南禹县南。夏台为夏代狱名。

苍鹰搏攫(jué),丹棘(jí)崔嵬(wéi)
苍鹰:汉景帝时中郎将郅都,行法严酷,不畏贵戚,时号“苍鹰”。事见《史记·酷吏列传》。丹棘:古时大理寺植棘,因借指大理寺。

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王风:为《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其音哀以思,后用为王道衰微之象征。

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东岳:即泰山。

穆逃楚难,邹脱吴灾。
穆:穆生,汉代鲁人。楚元王刘交对其非常尊重,因知穆生不好酒。故每次妄会时都专为其设酸(一种低度甜酒)。后刘交的孙子刘戊即位,忘设酸,穆生知其意怠,恐遭不测,遂称病而去。

见机苦迟,二公所咍(hāi)
二公:指穆生、邹阳二位。咍:笑。

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骤进:速进。

星离一门,草掷二孩。
星离:如天星分散,形容骨肉分离。二孩:指李白的孩子平阳、伯禽。

万愤结缉,忧从中催。
结缉:郁结不解。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
金瑟:精美的瑟。玉壶:玉制的酒壶。

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台星再朗,天网重恢。
天网:法网。恢:宽大。

屈法申恩,弃瑕(xiá)取材。
屈法申恩:放宽刑罚,弃小过重大节。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
尼父:孔子的尊称。

覆盆傥(tǎng)举,应照寒灰。
覆盆:反扣的盆子。覆盆倘举,希望能够重见天日,昭雪冤狱。寒灰:死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11-913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7-253
共工赫怒,天维中摧。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鱼龙陷人,成此祸胎。
火焚昆山,玉石相磓。
仰希霖雨,洒宝炎煨。
箭发石开,戈挥日回。
邹衍恸哭,燕霜飒来。
微诚不感,犹絷夏台。
苍鹰搏攫,丹棘崔嵬。
豪圣凋枯,王风伤哀。
斯文未丧,东岳岂颓。
穆逃楚难,邹脱吴灾。
见机苦迟,二公所咍。
骥不骤进,麟何来哉!
星离一门,草掷二孩。
万愤结缉,忧从中催。
金瑟玉壶,尽为愁媒。
举酒太息,泣血盈杯。
台星再朗,天网重恢。
屈法申恩,弃瑕取材。
冶长非罪,尼父无猜。
覆盆傥举,应照寒灰。

  李白创作此诗时正处于危难的境地,他因为皇室政治突变而被送入死牢。他在诗中用四言的句式与大量的典故说明自己跟随永王完全是为了平灭叛乱,并恳请当时的宰相崔涣能够理解他的做法,免除自己的罪名。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开头十六句为第一部分,诗人运用神话传说作比喻,写安史之乱带来的灾难,国土板荡,生灵涂炭,自己也蒙冤入狱。“共工”以下八句,概括出安史之乱造成严重局面,有如凶神恶煞摧折天柱,鲲鲸鱼龙兴风作浪,战乱中生灵涂炭,玉石俱焚。“仰希”以下四句,盼望早日平定叛乱,解民倒悬。连用了李广射石、鲁阳挥戈的典故,非常切合当时冠军平叛战争紧急而艰苦的形势。“邹衍”以下四句,暗喻自己尽忠保国反而蒙受冤狱。诗人不敢正面抗争,而以邹衍含冤、六月飞霜的历史传说和自己的“微诚不感”,身陷囹圄的悲惨遭遇作鲜明对照,委婉曲折地表达悲愤的心情和希望对方为之昭雪的意愿。

  中间十二句为第二部分,诗人慨叹自己未能效法先贤见机行事,及时引退,以致蒙受屈辱,备尝铁窗系囚之苦。“苍鹰”以下四句,将当时法律烦酷、狱吏森严和贤才凋敝、朝政衰败现象对比出之,讽喻之意,言外可见。“斯文”以下八句,惋惜自己没有能及时隐退。其中“斯文未丧,东岳岂颓”两句是借孔子来比喻朝中贤臣。接着以穆生和邹阳两位先哲因能见机而退,终于摆脱灾难的事迹,对照自己的困境,发出“二公所咍”之叹。感叹之余,颇含愧悔之意。“骥不骤进”,典出宋玉《九辩》,“麟何来哉”典出《家语·辩物篇》。李白用此二典一方面是表白自己出山从政本意是出于爱国,并不是趋炎附势、搞政治投机;另一方面也是痛惜自己参加永王幕府不是时候,触犯了当局。

  最后十六句为第三部分。这一部分诗人联系家庭妻离子散的悲惨情况,表达自己内心深沉的哀愤和忧愁;同时也表达了对崔涣的希望。“星离”八句,抒写变乱中家室离散,内心如焚的情景。李白在浔阳狱中时,其妻宗氏在豫章(今南昌),女平阳,儿伯禽流落穆陵关(今山东沂山北),其他亲戚也散于各地,所谓“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万愤词投魏郎中》,就是当时境遇的写实。这使他十分忧愤,因此即使有金瑟奏乐,玉壶斟酒,也只能成为忧愁的媒介物。“台星”八句,则希望崔涣等朝廷大臣执法量刑,宽大为怀,能为自己昭雪伸冤,使自己这块有瑕之材,为李唐王朝效力;使自己这堆覆盆下的寒灰,能再沐三光,重新燃烧发热。

  作者在诗中以大量典故申诉自己的冤情,这是此诗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全诗用典二十来处,举凡古代神话、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成语警句等,莫不拈以为诗,而且都显得十分精确贴切。

  叙事简洁,抒情委婉,两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是此诗的第二个艺术特色。诗中以“见机苦迟”四字表达自己懊悔就李璘之辟入幕,并以穆生、邹阳的故事来反衬,联系自然,显得十分真实,没有丝毫虚伪做作。诗写个人遭遇时,联想到一家离乱的悲惨处境,用“星离一门,草掷二孩”两句来概括,既洗练简明,又婉转悱恻,催人泪下。紧接着“万愤”一下六句继以强烈的抒情,倾吐自己内心的悲愤忧愁,已达到饮食奏乐“尽为愁媒”的地步。其忧愤之深,可以想见。简洁的叙事结合强烈的抒情,使此诗具有感人肺腑的魅力。

  全诗感情悲愤,沉郁典雅,节奏急促,用典切当,在李诗中较为少见,体现了李白诗歌风格的另一侧面。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47-25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应天长·别来半岁音书绝

: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分别半年你我音书断绝,短短的一寸离肠也郁结着万千愁情。相见很难,分别却很容易,转眼又到了玉楼繁华似雪的时节。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暗暗相思,无处诉说,愁过白天又愁烟云遮明月,愁到此时心情更凄恻。伤心的眼泪不停流淌,打湿红色衣袖。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70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136-137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57-58 .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书:《全唐诗》作“信”。离肠:犹离情。结:谓离愁郁结。玉楼:即闺楼。花似雪:梨花如雪一样白。指暮春时节。

暗相思,无处说,惆(chóu)(chàng)夜来烟月。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yuè)
烟月:指月色朦胧。惆怅:因失意或失望而伤感、懊恼。红袖:妇女红色的衣袖。黦:黑黄色。此指红袖上斑斑点点的泪痕。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全唐诗(下)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2170 .2、 房开江 崔黎民 .花间集全译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0 :136-137 .3、 陈如江 .花间词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7 :57-58 .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难相见,易相别,又是玉楼花似雪。
暗相思,无处说,惆怅夜来烟月。
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这首词,有人认为是韦庄“留蜀后思君之辞”,跟他的另一首《应天长·绿槐阴里黄莺语》的命意相同。而韵文学专家羊春秋认为,这首词乃别后相思之词,不必过于求深。把爱情词都连到君国上面来,是难免穿凿附会之讥的。

  此词上片写远行人离肠百结的相思之情。“别来”一句写别离时间半年而书信全无,故尤思念。“一寸”句写思念而痛苦的情状,“一寸”何其小,“千万”何其多,“思念”这一无形的、抽象的东西,通过千万结的寸寸离肠,表现得具体可感了。“难相见,易相别”一句,很容易使人想起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但李句舒缓,韦词急促,读来如倾如诉。“又是”句,以景触情,倍增伤怀。

  下片从对面写来,写居者在春光里,无日无夜不在思念远人。“暗相思,无处说”,似直而纤,含义有三:一是相思无地方可以诉说;二是本不想说,但闷在心中更难受,还是说出来,说出来又无人理会,则更增相思;三是这种相思是用语言表达不了的。“无处说”将相思、烦恼、零乱的心情和盘托出。“惆怅”三句,由现实到回忆,再又回到现实,凄苦之情自见。

  这首词直接倾吐真情,毫无掩饰。语虽浅直,而情实郁结。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风

: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春风先吹开了京城花园中的早梅,继而让樱杏桃李也竞相绽放,令人感到生机盎然。

荠花榆荚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春的来临同样也给乡村送去了欢笑,春风拂过,田野里开放的荠花榆英欢呼雀跃,欣喜地称道:“春风为我而来!”

春风先发苑(yuàn)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
次第:依次 ,按照顺序或以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地。

荠花榆(yú)(jiá)深村里,亦道春风为我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柳枝 / 柳枝词

: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一湾清澈的江水,岸边碧柳千条,回想起二十年前在这旧板桥上的事。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曾经与佳人在此告别,只可惜到如今依然没有消息,再无联系。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今朝:今日。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
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这首《柳枝词》,明代杨慎、胡应麟誉之为神品。它有三妙。

  一、故地重游,怀念故人之意欲说还休,尽于言外传之,是此诗的含蓄之妙。首句描绘一曲清江、千条碧柳的清丽景象。“清”一作“春”,两字音韵相近,而杨柳依依之景自含“春”意,“清”字更能写出水色澄碧,故作“清”字较好。“一曲”犹一湾。江流曲折,两岸杨柳沿江迤逦展开,着一“曲”字则画面生动有致。旧诗写杨柳多暗关别离,而清江又是水路,因而首句已展现一个典型的离别环境。次句撇景入事,点明过去的某个时间(二十年前)和地点(旧板桥),暗示出曾经发生过的一桩旧事。“旧”字不但见年深岁久,而且兼有“故”字意味,略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前两句从眼前景进入回忆,引导读者在遥远的时间上展开联想。第三句只浅浅道出事实,但由于读者事先已有所猜测,有所期待,因而能用积极的想象丰富诗句的内涵,似乎看到这样一幅生动画面:杨柳岸边兰舟催发,送者与行者相随步过板桥,执手无语,充满依依惜别之情。末句“恨”字略见用意,“到今朝”三字倒装句末,意味深长。与“二十年前”照应,可见断绝消息之久,当然抱恨了。只说“恨”对方杳无音信,却流露出望穿秋水的无限情思。此诗首句写景,二句点时地,三四道事实,而怀思故人之情欲说还休,“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深沉幽怨,尽于言外传之,真挚感人。可谓“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极尽含蓄之妙。

  二、运用倒叙手法,首尾相衔,开阖尽变,是此诗的章法之妙。它与《题都城南庄》(崔护)主题相近,都用倒叙手法。崔诗从“今日此门中”忆“去年”情事,此诗则由清江碧柳忆“二十年前”之事,这样开篇就能引人入胜。不过,崔诗以上下联划分自然段落,安排“昔──今”两个场面,好比两幕剧。而此诗首尾写今,中二句写昔,章法为“今──昔──今”,婉曲回环,与崔诗异趣。此诗篇法圆紧,可谓曲尽其妙。

  三、白居易有《板桥路》云:“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唐代歌曲常有节取长篇古诗入乐的情况,此《杨柳曲》可能系刘禹锡改友人之作付乐妓演唱。然此诗就《板桥路》删削二句,便觉精采动人,颇见剪裁之妙。诗歌对精炼有特殊要求,往往“长篇约为短章,涵蓄有味;短章化为大篇,敷衍露骨”(明谢榛《四溟诗话》)。《板桥路》前四句写故地重游,语多累赘。“梁苑”句指实地名,然而诗不同于游记,其中的指称、地名不必坐实。篇中既有“旧板桥”,又有“曾共玉颜桥上别”,则“此路今重过”的意思已显见,所以“若为”句就嫌重复。删此两句构成入手即倒叙的章法,改以写景起句,不但构思精巧而且用语精炼。《柳枝词》词约义丰,结构严谨,比起《板桥路》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刘禹锡的绝句素有“小诗之圣证”(王夫之)之誉,《柳枝词》虽据白居易原作改编,也表现出他的艺术匠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被战云笼罩,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都不能实现。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请别再提什么封侯的事情了,你们可知,一位将领功成名就要牺牲多少士卒生命!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传说一旦开战连众神灵都发愁,两岸军队连年混战一直不停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谁还说沧江总是太平没有祸事,近来江水混着鲜血争先向东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0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24-425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qiáo)苏。
泽国: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泽星罗棋布,故称。樵苏:一作“樵渔”。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传闻:一作“波间”。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80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24-425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传闻一战百神愁,两岸强兵过未休。
谁道沧江总无事,近来长共血争流。

  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七百一十七。“己亥岁”这个醒目的诗题,就点明了诗中所写的是活生生的社会政治现实。

  安史之乱后,战争先在河北,后来蔓延入中原。到唐末又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唐王朝进行穷凶极恶的镇压,大江以南也都成了战场。这就是所谓“泽国江山入战图”。诗句不直说战乱殃及江汉流域(泽国),而只说这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表达委婉曲折,让读者通过一幅“战图”,想象到兵荒马乱、铁和血的现实,这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的一个成功例子。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这两句首先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征伐不断,民不聊生的乱世图。首句中的“泽国”,即指江汉流域。这一句说汉江流域都被画入了作战图,言外之意就是说战火已经从大江以北蔓延到了大江以南。由此,一个到处打仗的乱世就被形象地描绘出来了,然而表达上却含蓄委婉。次句通过刻画乱世中百姓的普遍心理,反映他们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情形。“樵”指打柴,“苏”则为割草。在和平的年代,这本是两种极为艰辛的生计,根本谈不上什么快乐。但是如今,它们却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生活。为什么呢?因为在眼下这样的乱世,能给以打柴,割草平安地活着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了,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呢?然而即便是这一卑微、渺小的要求,对于百姓来说仍然是一种奢望,当真要让闻着落泪,见者伤心了。这一句只七个字,描述的事情也极为简单,但是语意却几度转折,不得不让人佩服诗人的写作功力。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这里“封侯”之事,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公元879年(乾符六年,即“己亥岁”)镇海节度使高骈就以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的“功绩”,受到封赏,无非“功在杀人多”而已。令人闻之发指,言之齿冷。无怪诗人闭目摇手道“凭君莫话封侯事”了。一个“凭”字,意在“请”与“求”之间,语调比言“请”更软,意谓:行行好吧,可别提封侯的话啦。词苦声酸,全由此一字推敲得来。

  “一将功成万骨枯”,更是一篇之警策。它词约而义丰。与“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张蠙《吊万人冢》)之句相比,字数减半而意味倍添。它不仅同样含有“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刘商《行营即事》)的现实内容;还更多一层“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李白《战城南》)的意味,即言将军封侯是用士卒牺牲的高昂代价换取的。其次,一句之中运用了强烈对比手法:“一”与“万”、“荣”与“枯”的对照,令人触目惊心。“骨”字极形象骇目。这里的对比手法和“骨”字的运用,都很接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惊人之句。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封建社会历史的本质,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前三句只用意三分,词气委婉,而此句十分刻意,掷地有声,相形之下更觉字字千钧。

  这组诗以干支为题,以示纪实,明确表明了对现实的批判态度。全诗概况地写出了战争对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和浩劫,以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9-132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