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酒春园作

: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丢了官,从官舍来到山阁;在山阁里我拿起酒对着一座桥来喝。

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窄窄的水流,很像拉着一个长长的镜子;从高处落下来的花,送来了一阵一阵的香味。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很多很多的黄莺鸟叫得像唱歌一样,有几个蝴蝶在这里很有次序地飞舞。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色正催人多喝几杯,正叫人不要空空地盯着自己的年岁而还想有什么别的计较!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27-1292、 倪木兴 选注.初唐四杰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3

投簪(zān)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同“抽簪”,比喻弃官。山阁:依山而筑的楼阁。河梁:河上的桥梁。

狭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长镜:长的镜子。形容狭长的水面。高花:高枝上的花。

繁莺(yīng)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断香:阵阵香气。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阅:观赏。一作“惜”。年光:春光。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27-1292、 倪木兴 选注.初唐四杰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3
投簪下山阁,携酒对河梁。
陕水牵长镜,高花送断香。
繁莺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阅年光。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安排合理,描写细腻,充满情趣。

  首联叙述诗人迫不及待亟欲回归人自然和回归后的形象:“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额联具体写诗人见到的美景,写河水、花香,这是静态描写。颈联写动态景物,写莺歌燕舞,有声有态。两联动静结合,抓住春天景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的心情。如同谢朓诗句“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一样清新优美。尾联抒发诗人的陶醉之情,与首联呼应。

  诗人尤其擅长调用多种感觉从多方面描写春天的景物。额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春水、花香,颇似宋代王安石诗中的意境“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挠各占春”(《北陂杏花》)。但“长镜”、“断香”充分展示出春水和花香的特点,比王安石的诗句写得更细腻传种,角度更新颖。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春天的莺歌燕舞,恰似杜甫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此诗笔致疏朗,色彩明丽,诗人的兴致、感触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趣盎然,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王勃集.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丢了官,从官舍来到山阁;在山阁里我拿起酒对着一座桥来喝。
窄窄的水流,很像拉着一个长长的镜子;从高处落下来的花,送来了一阵一阵的香味。
很多很多的黄莺鸟叫得像唱歌一样,有几个蝴蝶在这里很有次序地飞舞。
这样美好的自然景色正催人多喝几杯,正叫人不要空空地盯着自己的年岁而还想有什么别的计较!

注释
投簪:丢下固冠用的簪子。同“抽簪”,比喻弃官。
山阁:依山而筑的楼阁。
河梁:河上的桥梁。李陵《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
长镜:长的镜子。形容狭长的水面。
高花:高枝上的花。
断香:阵阵香气。
阅:观赏。一作“惜”。
年光:春光。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27-1292、 倪木兴 选注.初唐四杰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3、 nbsp;  此诗应是诗人被唐高宗下令斥出沛王府(669年)之后不久的作品。诗人废职弃官后,在园林中看到春天美景后述之以诗,描绘了莺歌燕舞繁花似锦的春天风光,并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和回归自然后的喜悦心情。

参考资料:

1、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27-1292、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王勃集.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安排合理,描写细腻,充满情趣。

  首联叙述诗人迫不及待亟欲回归人自然和回归后的形象:“下山阁”、“携酒对河梁”。额联具体写诗人见到的美景,写河水、花香,这是静态描写。颈联写动态景物,写莺歌燕舞,有声有态。两联动静结合,抓住春天景物欣欣向荣的特点,写出它们的勃勃生机,流露出诗人喜悦轻松的心情。如同谢朓诗句“香风蕊上发,好鸟叶间鸣”(《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一样清新优美。尾联抒发诗人的陶醉之情,与首联呼应。

  诗人尤其擅长调用多种感觉从多方面描写春天的景物。额联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写春水、花香,颇似宋代王安石诗中的意境“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挠各占春”(《北陂杏花》)。但“长镜”、“断香”充分展示出春水和花香的特点,比王安石的诗句写得更细腻传种,角度更新颖。颈联从听觉、视觉两个角度写春天的莺歌燕舞,恰似杜甫诗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生机盎然其乐融融

  此诗笔致疏朗,色彩明丽,诗人的兴致、感触通过景物表现出来,情趣盎然,淋漓尽致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王勃集.山西:山西古藉出版社,2008:35-3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王勃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8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愁曲

: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用红丝串起露珠一样的珠子做成的帘幕,晶莹透亮,漂亮的珠帘像瀑布一样,“哑哑”地舒放下来。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围绕着睡床的屏风绘有山水,画意清远;地上的熏炉中,双层的云母隔火板上朦胧映出炭火的红光。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在春寒中发簪也带着凉意,床角的兔形小薰炉里香料暗燃,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皱叠如浪的红锦被上是拖着长尾、展翅对飞的金凤纹样,凉风吹着一头垂悬如凤尾的发簪缓缓摇曳。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蜜蜂嘤嘤嗡嗡,蝴蝶飞飞停停,悠扬不断,杨柳依依,细草茵茵,柳丝轻柔地拂着赤阑桥的栏杆。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一觉醒来,满树梨花落在绿色的园地上,春风和雨吹拂着池塘的水面,池塘水面上泛起阵阵涟漪。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6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12-414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yā)哑下纤绠(gěng)
哑哑:象声词,辘轳汲水时的声音。下纤绠:放下帘绳。纤绠,本意是井绳,这里是指帘绳。绠,汲水的绳索。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云母:云母为饰的屏风。空烘影:空自映照着屏风内之人的孤影。

凉簪(zān)坠发春眠重,玉兔煴(yùn)香柳如梦。
凉簪:以玻璃为饰的簪子。玉兔:指玉兔为饰的香炉。或指月亮。煴香:一作“氤氲”,烟雾弥漫貌。柳如梦:意谓笼罩在烟幕中的柳树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

锦叠空床委堕(duò)红,飔(sī)飔扫尾双金凤。
锦叠:指锦被。委堕红:锦被一端坠在床下,可见卧床之人辗转难眠。堕,一作“坠”。飔飔:凉风。扫尾:拂动凤尾。双金凤:双股的金凤钗,或钗上有一双金凤。此钗疑为步摇簪,即簪钗一头垂悬着吊坠似的饰品,可以边走边摆动。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赤阑:赤阑桥,长安城郊桥名,后多泛指男女或朋友相会之处。阑,即“栏”。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委:散落。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6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12-414
红丝穿露珠帘冷,百尺哑哑下纤绠。
远翠愁山入卧屏,两重云母空烘影。
凉簪坠发春眠重,玉兔煴香柳如梦。
锦叠空床委堕红,飔飔扫尾双金凤。
蜂喧蝶驻俱悠扬,柳拂赤阑纤草长。
觉后梨花委平绿,春风和雨吹池塘。

  这是一首闺怨诗。全诗写女子之愁,虽然是春天,但“珠帘”是冷的,镜中的人也是孤单的,与“双金凤”恰好形成映衬,久睡不醒,梦中的香暖又与现实的寂冷形成鲜明对比,醒来后看着斜风吹着细雨落入池塘,心中的惆怅犹如涟漪一圈一圈散开,久久挥之不去。虽然是主要描摹闺中细节和女子所见所闻,但描摹得非常细腻,全诗的愁情于词句间蔓延纸外,有耐人寻味之愁。

  此诗开头两句写破晓时的外景。“冷”,说明气候还处于春寒料峭之中,也渲染出深闺冷清的气氛。“百尺哑哑下纤绠”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说珠帘长达百尺,既写出了女子住处的豪华,同时也写出了深闺的孤寂。在写了哑哑而下的珠帘之后,第三至八句描绘了美人空床独眠的画面。先描写室内环境,再出现了睡梦中的女人的形象,其情景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第九、十两句借旖旎的春光反衬美人孤独寂寞。末尾两句描写女子睡醒后的所见所感,以风雨送春之景,写春光虚度、美人迟暮之感。“梨花委地”,“春风吹池”,让她回到的现实。但这“梨花”“春风”并不是给她美的享受,而是心灵上的刺激,只能加重伤春情绪。温庭筠是质感的大师,是物质世界的敏锐察觉者,华丽但并无生命的日常物品,经他笔触一点,便魔幻般地有了生气,一个个都变成了暗夜中的精灵,随着夜的节奏轻轻呼吸。

  此诗写闺中春愁,在艺术上的重要特征是用细节描摹闺中的伤春幽怨情绪。诗中对女主人公之外貌、心理、行动均不作正面描绘刻画,完全藉环境气氛之烘托渲染与自然景物之映衬暗示透露,写法细腻婉曲,俨然花间词境。如“远翠”二句之与《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玉兔”句之与《菩萨蛮·水精帘里颇黎枕》“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觉后”二句之与《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雨后却斜阳,杏花零落香”、《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花落子规啼,绿窗残梦迷”,取象造境,均极相似。但其此类作品由于刻意追摹李贺,不仅意境较为隐晦,语言亦时有生硬拗涩之处,与其词之圆融自然有别;表现亦稍嫌繁尽,不如其词之含蓄蕴藉。

参考资料:

1、 穆树红.浅谈温庭筠诗歌的艺术手法.文教资料,201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提偈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性就是一直清澈干净,哪里会有什么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明亮的镜子本来就很干净,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菩提只是向着内心寻找,何必劳累向外界求取玄妙的佛家思想?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以此进行修行自身,极乐世界也就在眼前!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树:这里指菩提树,意译为“觉树”或“道树”。相传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此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明镜:据《资持记》下二之三:“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佛性:是梵汉并译名词,意译为“觉性”、“如来性”,有时被称为“涅”,或叫“真如”,也是“如来藏”的异名。原指佛陀本性,发展为成佛的可能性,是佛教徒所追求的修行目标和理想境界。清净:佛教术语,远恶行,离惑垢,称为清净。尘埃:佛教术语,指人间的一切世俗事务。按出家人的观点,世务不净,故称尘务。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玄:佛教术语,这里是指玄妙的佛教理想。《信心铭》:“不识玄者,徒劳念佛。”对于佛教徒来说,通晓玄机,是至关重要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西方:佛教术语,指净土所在的极乐世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一首偈,见于敦煌写本《坛经》。关于这首诗的来历,《坛经》第四节至第八节,有明白的记载:五祖弘忍“一日唤门人尽来”,要大家“各作一偈”。并说“若悟大意者”,即“付汝衣法,禀为六代”。弘忍的上首弟子神秀在门前写了一偈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弘忍知道后,“遂唤神秀上座于堂内”,说是“汝作此偈,见即未到”,“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因而要他“更作一偈”。而“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惠能的偈语,即针对神秀的《无相偈》而发。据《坛经》所载,惠能本不识字,他先“请人一读”神秀的偈语,然后作此歌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着”。

  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则的区别。神秀的那首“无相偈”,使他失去作为弘忍继承人的资格,却成了北宗一派的开山祖。由于神秀强调“时时勤拂拭”,后人以其主张“拂尘看净”,称之为“渐修派”。而惠能的这一首,是对神秀偈的彻底否定,也即主观唯心主义对客观唯心主义的彻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见性成佛”的关键,被称为“顿悟派”。

  在《坛经》第二十节,惠能指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思量一切恶事,即行于恶;思量一切善事,使修于善行。”这是惠能“顿悟说”的基础。在他看来,“愚人”与“智人”,“善人”与“恶人”,他们和“佛”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从“迷”到“悟”,仅在一念之间。这种“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思想,不仅对我国佛教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于后来的中国哲学理论也有重大的影响。

  第二首偈,也是惠能针对神秀的《无相偈》所作的。旨在说明“明镜”的清净,也即“自性”的清净,这是佛教徒坚信能到达理想境界人人所共有的主观条件。该偈亦见于敦煌写本《坛经》,但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当属衍文。特别是前两句,虽调换了“身”、“心”二字的位置,实际也是重复神秀的话,不应视为惠能的思想。

  第三首偈,见于《六祖法宝·坛经》,流传甚广,为《全唐诗外编》所补录。据郭朋《坛经校释》考证,这一首是由《菩提偈》第一首演化而成,关键在第三句,由惠昕本带头,契嵩本、宗宝本因之,把“佛性常清净”改成“本来无一物”。这是一种误解,早在宋代即有人提出非议。郭朋认为:“《坛经》的首窜者,不仅不了解‘佛性’论,而且也不了解‘性空’说。”其实,大乘佛教的所谓“空”、“无”,是就“妄心”、“妄境”而言;若就“真心”、“真境”而论,则决非“绝无”。在《坛经》第十五节,惠能有言:“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在《坛经》第二十四节,惠能又说:“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些都足以证明惠能的思想体系,同“一切万法,自性本空”的理论完全不同。不过在这句话之前,惠能先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他把一切归结于“心”,也即“自性”。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但无论如何,把“佛性常清净”和“本来无一物”等同起来,是不适当的。

  第四首偈,见于《大正藏·坛经》,着重讲修行方法。《坛经》第三十五节,惠能引佛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接着说:“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坛经》第三十六节说:“若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正心,暗行不见道。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二节说:“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向何处求佛!”《坛经》第五十三节又说:“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反复申明向人的自我求真,自我求佛,这是惠能教导其弟子立地成佛的唯一途径。在他看来,求佛的人只图自悟,不假外示,心注一境,化难为易,自能达到目的。论根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入昌松东界山行

: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在鸟儿才能飞越的山路上簸颠,马蹄笃笃没有一刻偷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好容易通过一道崎岖的长坡,又有重重叠叠的大山出现在眼前。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湍急的水流冲激着巨石,松树的枝叶划破了寒天。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为王事奔波路程尚没有走尽,且不要过早地回看刀环。

参考资料:

1、 刘树勋.高适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2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93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昌松:县名,唐陇右道武威郡属县,故城在今甘肃古浪县西。鸟道:只有鸟才能飞越的山道。多用来称险峻的山路。登顿:忽上忽下、忽行忽止,形容山路的难走。

崎岖出长坂(bǎn),合沓(tà)犹前山。
坂:山坡,斜坡。合沓:重叠。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激:拍打、碰撞。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王程:奉王命差遣的行程。顾刀环:西汉李陵投降匈奴后,任立政等见到他,不便私语,便自循视刀环,表示可以还归于汉。环:谐音“还”,借作还意,隐指还家。

参考资料:

1、 刘树勋.高适诗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122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93
鸟道几登顿,马蹄无暂闲。
崎岖出长坂,合沓犹前山。
石激水流处,天寒松色间。
王程应未尽,且莫顾刀环。

  首联中“鸟道”,写山之高峻;“登顿”,上下意,诗中指翻山越岭。“几登顿”“无暂闲”,概括地描述了行人马不停蹄.在崇山峻岭中奔走的情景。以“几”修饰“登顿”,可见行人已走的路程之长。这两句落笔“山行”,既点题,也为后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行人在鸟道上跋涉已久,一定非常疲惫,走出漫长崎岖的山坡,满以为山路已尽,展现在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平川,谁知起伏的山峦又如刚才走过的山一样横亘在面前。用一“出”字、一“犹”字,生动地显示了行人错以为山路已尽的兴奋,以及看到眼前横亘的山峦后失望、厌烦的情绪。两句诗一扬一抑,既写山路,又写行人;写山路回应“几登顿”,写行人回应“无暂闲”;写山行非常真切,写行人十分细腻。

  颈联描写山间的具体景物。水石相激。湍奔而去,耐寒的松树,树色苍凉,令人顿生寒意。诗人驱马赶路,走出长坂,又入群山,“山行”的辛苦、乏味自在不言之中。现在又要过激流,穿寒松,荒寒的景象使山行之人不能不生孤寂、厌倦之感。

  尾联诗人在自觉厌倦之时,马上自激自励:王事未尽,不当思归。“王程”二字总管“山行”,点明了此次”山行”的意义。“顾刀环”句用汉朝李陵的典故。李陵留匈奴后,汉使任立政等见到他,难以私下说话,便向他使眼色,井屡屡抚摸刀环,“环”与“还”谐音,示意其归还汉朝。在这里,诗人说“且莫顾刀环”,就是提醒自己“王程”未尽,公事未了,决不能中途而止。诗人以明确的尽职意识,战胜了“山行”的疲倦、孤寂,诗的情调也为之一振,表现出盛唐边塞生活中所洋溢的进取精神。

  这首诗在剪裁上舍因去果,直截“山行”中的一段,以少总多,富于典型性。全诗八句,以“山行”为线索,前六句与山行之所见,意境真切,使人如临其境;后两句写山行之所想,情绪昂扬,一派盛唐风调。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2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九日

: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今日景物格外的好,山峰松柏参天,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手携一壶流霞酒,采取这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细细欣赏。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这里地处偏僻,怪石嶙峋,松树古远,微风吹来,松涛声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酒杯中倒映着我欢乐容颜,独自一个人喝酒,自得其乐。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望着山月独自起舞高歌,任帽儿被舞风吹落,却不知道让我怀念的朋友都在哪里。

参考资料:

1、 邵愈强,王友乾.中国节令诗歌选:学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59页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云景好:景物好。

携壶酌(zhuó)流霞,搴(qiān)菊泛寒荣。
流霞:美酒名。搴菊:采取菊花。寒荣:寒冷天气开放的菊花,指菊花。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shāng)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觞:古时的酒杯。落帽:典出《晋书》,后人以此典比喻文人不拘小节,风度潇洒之态。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空:徒然。友生:朋友。

参考资料:

1、 邵愈强,王友乾.中国节令诗歌选:学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59页
今日云景好,水绿秋山明。
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
地远松石古,风扬弦管清。
窥觞照欢颜,独笑还自倾。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

  这是一首重阳节登高抒怀之诗。

  一二句写秋高气爽,开篇写令人赏心悦目的秋景。秋日的天空,辽阔高远,一碧如洗,朵朵白云在蓝天中飘浮,它们时而分开,时而连成一片,时而像一团团的棉球,时而又像是翻卷的波涛,变幻不定,千姿百态;秋日的大地,明丽清爽。只见层叠的山峰松柏参天,波平浪静的江水涌流不息,水光与山色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三四句写饮菊花酒,在这天高气爽的秋天里,又逢重阳佳节,诗人携壶登山,开怀畅饮,而且边饮酒边赏菊。“泛寒荣”,一方面表现了秋菊的姿色,另一方面有诗人怀才不遇的伤感。

  “地远松石古”四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赏秋时的见闻和感受。在山高林密的大山深处,松柏葱茏,怪石嶙峋,阵阵微风吹来,响起松涛清越高雅的音韵,有如弦管齐鸣奏出的悦耳的乐声。佳节美景令诗人陶醉,禁不住举杯照欢颜,杯中映出自身的笑容。“还自倾”三字表现了诗人悠然自乐,兴趣盎然的神态。

  “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尾句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独自一人饮酒赏秋,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不胜收,可是孑然一身的孤独感无法排解,因而酩酊大醉,以至“落帽”,狂放高歌中充满了思念故交之情。

  诗人独自一人重阳登高,通过对自己所见和所感的描写,表达了了自己在政治上遭挫折多年、怀才不遇的感慨,最后高歌独酌,抒发怡情自然的旷迭的襟怀。

参考资料:

1、 邵愈强,王友乾.中国节令诗歌选:学林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59页2、 李月辉.名画唐诗佳句欣赏: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01月:第79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云泉

: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天平山腰泠泠流淌着白云泉,天上白云自在舒卷,泉水自流悠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奔流飞泻到山下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在添波澜。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 .历代旅游诗文赏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10 :235-237 .2、 李时人 主编.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443页.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白云泉:天平山山腰的清泉。天平山: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无心:舒卷自如。闲:从容自得。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tiān)波浪向人间。
何必:为何。奔:奔跑。波浪:水中浪花,这里喻指令人困扰的事情。

参考资料:

1、 麻守中 .历代旅游诗文赏析 :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1.10 :235-237 .2、 李时人 主编.古今山水名胜诗词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第443页.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此诗描绘了一幅线条明快简洁且充满生机活力的淡墨山水图,借此来表达诗人渴望能早日摆脱世俗的一种坦荡淡泊的情怀。全诗风格平淡浑朴,采取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由比喻恬淡的胸怀与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旨远,意在象外,寄托深厚,理趣盎然。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太平山上的白云泉清澈可人,白云自在舒卷,泉水从容奔流。

  起句即点出吴中的奇山丽水、风景形胜的精华所在。天平山在苏州市西二十里。“此山在吴中最为崷崪高耸,一峰端正特立”(宋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五),“巍然特出,群峰拱揖”,岩石峻峭,山上青松郁郁葱葱。山腰依崖建有亭,“亭侧清泉,泠泠不竭,所谓白云泉也”,号称“吴中(今江苏苏州)第一水”,泉水清冽而晶莹,“自白乐天题一绝句”,“名遂显于世”(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卷中《山》)。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里暗中却呈现为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彻,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其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心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小诗的后两句是说,白云泉啊,你又何必冲下山去,给原本多事的人间再添波澜。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至二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期间,政务十分繁忙冗杂,“清旦方堆案,黄昏始退公。可怜朝暮景,消在两衙中”(《秋寄微之十二韵》),觉得很不自由,面对闲适的白云泉水,对照自己“心为形役”的情状,不禁产生羡慕的心情,一种清静无为、与世无争的思想油然而生。自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贬官江州司马以后,济世的抱负和斗争的锐气渐渐减少,而“知足保和”、独善其身的思想则逐渐增加。在苏州刺史任上,他深深感到“公私颇多事,衰惫殊少欢。迎送宾客懒,鞭笞黎庶难”(《自咏》),渴望能早日摆脱恼人的俗务。结尾两句流露出“既无可恋者,何以不休官”的情绪,集中反映了诗人随遇而安、出世归隐的思想,表现是了诗人后期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然而,这一名山胜水的优美景色在诗人眼帘中却呈现为:“云自无心水自闲”。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流,自由奔泻,从容自得。诗人无意描绘天平山的巍峨高耸和吴中第一水的清澄透澈,却着意描写“云无心以出岫”的境界,表现白云坦荡淡泊的胸怀和泉水闲静雅致的神态。句中连用两个“自”字,特别强调云水的自由自在,自得自乐,逍遥而惬意。这里移情注景,景中寓情,“云自无心水自闲”,恰好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自我写照。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15-91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