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公子王孙竞相争逐在后面,貌美的女子流泪湿透了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一旦进入深幽如海的侯门,从此心中爱恋之人便成为了陌路之人。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324-325页 .公子王孙逐(zhú)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公子王孙:旧时贵族、官僚,王公贵族的子弟。后尘:后面扬起来的尘土。指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情景。绿珠: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非常漂亮,这里喻指被人夺走的婢女。罗巾:丝制手巾。
侯(hóu)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xiāo)郎是路人。
侯门:指权豪势要之家。萧郎:原指梁武帝萧衍,南朝梁的建立者,风流多才,在历史上很有名气。后成为诗词中习用语,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这里是作者自谓。
参考资料:
1、 雅瑟 .《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 :新世界出版社 ,2011 :324-325页 .此诗首句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次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三、四两句说女子一进权势之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全诗高度概括地写出诗人所爱者被劫夺的悲哀,反映了封建社会因门第悬殊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寓意颇深,表现手法含而不露,怨而不怒,委婉曲折。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上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即通过对“公子王孙”争相追求的描写突出女子的美貌;下句以“垂泪滴罗巾”的细节表现出女子深沉的痛苦。公子王孙的行为正是造成女子不幸的根源,然而这一点诗人却没有明白说出,只是通过“绿珠”一典的运用曲折表达的。用绿珠坠楼的典故一方面形容女子具有绿珠那样美丽的容貌,另一方面以绿珠的悲惨遭遇暗示出女子被劫夺的不幸命运。于看似平淡客观的叙述中巧妙地透露出诗人对公子王孙的不满,对弱女子的爱怜同情,写得含蓄委婉,不露痕迹。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这两句没有将矛头明显指向造成他们分离隔绝的“侯门”,倒好像是说女子一进侯门便视自己为陌路之人了。但有了上联的铺垫,作者真正的讽意已经非常明显。之所以要这样写,一则切合“赠婢”的口吻,便于表达诗人哀怨痛苦的心情,更可以使全诗风格保持和谐一致,突出它含蓄蕴藉的特点。
诗人从侯门“深如海”的形象比喻,从“一入”、“从此”两个关联词语所表达的语气中透露出来的深沉的绝望,比那种直露的抒情更哀感动人。据说后来于頔读到此诗,便让崔郊把婢女领去,传为诗坛佳话。
从语言上看,这首诗用词很准确。在封建社会里,造成这类人间悲剧的,上自皇帝,下至权豪势要,用“侯门”概括他们,恰当不过,比喻生动形象。诗人以此诗赠给心上人,既写女子的不幸,也描述了自己所爱被劫夺的哀痛,而造成这种痛苦的,正是那些只顾个人喜恶的侯门贵族、公子王孙。作者并没有直接指斥,但诗中流露出的弱者的哀怨、深沉的绝望,却比直露的指斥更厚重,也更能激起读者的同情。诗中的情感实际上也超越了一己的悲欢而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51页 .2、 乐云 等 .《唐宋诗鉴赏全典》 :崇文书局 ,2011年11月版 :458-459页 .
)
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在瞿塘峡那湍流之中,巍然立着一堆巨石。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很高。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即使得到保护,在滟滪堆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
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倾覆危险,于是造物神功设此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
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
把系船的缆绳解开。因靠近堂屋的屋檐之下,堂屋屋檐檐瓦坠落可能会伤到人。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巨积水中央,江寒出水长。
巨积:谓物品成堆。出水:出自水中。
沈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háng)。
沉牛:亦作“沈牛”。 谓古代沉牛于水,以祭川泽。如马:形容滟滪堆之大。 舟航:行船。
天意存倾覆(fù),神功接混茫。
倾覆:倒塌;翻倒。神功:神灵的功力。混茫:亦作“混芒”,指广大无边的境界。
干戈连解缆(lǎn),行止忆垂堂。
干戈:指战争。垂堂:靠近堂屋檐下。
参考资料:
1、 (宋)乐史|校注:王文楚.太平寰宇记.北京:中华书局,2007-11-01:11012、 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部.全唐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997-9983、 张燕瑾 等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99-2014、 葛景春.杜甫诗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1年10月:89-90《滟滪堆》出自《全唐诗》卷二百二十九,此诗描绘了滟滪堆雄浑险恶,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仕途不济命途多舛的忧虑与无奈。
首联“巨石水中央,江寒出水长。”开门见山,突出滟滪堆之大,接着下句表现了滟滪堆之高,其中一个“巨”字和一个“长”字,不但突出了滟滪堆之高之险,而且给人以望而生畏之感。
颔联“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这两句化用了当时的谚语之意。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这一联承上而来,突出了滟滪堆的险恶之势。
颈联“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 在诗人看来,这是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在此,把滟滪险滩化为水候(即水在不同季节变化的情状,并成为警戒行船的标石)。
尾联“干戈连解缆,行止忆垂堂。”诗人在战乱中,漂泊不定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一路走来险象环生。故最后一句写道:“行止忆垂堂。”“垂堂”因檐瓦坠落可能伤人以此喻危险的境地。从诗人对自然环境的描写以及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无尽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状。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社会归于安定。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借物抒情,从诗歌来看,好似在写“滟滪堆”的自然险恶,而实际上诗人抒发了“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其次,侧面描写,诗人在诗歌中,多次引用典故谚语,从侧面突出了要表现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764-765
)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条小溪。小溪向南流几十步的距离,就汇入营溪。江水拍打着两岸,岸边全是一些奇石,这些石头有的倾斜嵌叠,有的盘曲回旋,无法用言语形容它们的状态。清澈的溪流撞击着岩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荡倾注;岸边美丽的树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阴影互相掩映。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这条溪水如果在空旷的山间田野,就是很适合避世隐居的人和隐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烟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为都会城镇居民游览的胜地,喜好清净的人休憩的园林。但是自从设置道州以来,至今也没有人来欣赏和关爱它;我在溪水边走来走去,为它而惋惜!于是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建起了亭阁,栽上了松树、桂树,又种植了鲜花香草,来增益它优美的景致。因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为“右溪”。把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诉后来人。
参考资料:
1、 程金城,徐宏勋 等.大学人文导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14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qiàn)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huí)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南:向南。合:汇合。营溪:谓营水,源出今湖南宁远,西北流经道县,北至零陵入湘水,湘江上游的较大支流。抵:击拍。悉皆:都是。悉,全。敧嵌:石块错斜嵌插溪岸的样子;“攲”,倾斜。盘屈,怪石随着溪岸弯曲曲折的样子。不可名状:无法形容它们的状态。名,形容。状,(它们的)状态。洄:水回旋而流。悬,激水触石溅起高高的浪花。激,形容被石遏制而造石成的急流。注,形容水急如灌注一般。佳木:美丽的树木。佳,美好。垂阴:投下阴影。相荫:彼此遮蔽荫护。荫,遮蔽。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yì)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pái)徊(huái)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wú)秽(huì),俾(bǐ)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bì)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逸民退士:指不仕的隐者和归隐的官宦。人间:与前文“山野”对称,谓世俗社会,主要相对隐逸而言,指仕宦于朝。都邑:都会城镇。邑,县城。胜境:风景优美的境地。静者:喜欢清静的人,谓仁人。置州:谓唐朝设置道州。唐高祖武德四年(612年)设置南营州,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改为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设江华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复称道州。已来:同“以来”。为之怅然:为它景色优美却无人知晓而惋惜。之,指右溪“无人赏爱”。怅然,惆怅抱憾的样子。乃:于是。疏凿芜秽:疏通水道,开挖乱石,去除荒草杂树。芜秽,杂草积土。俾:使。为,修筑。亭宇,亭子房屋。兼之:并且在这里种植。裨:补助,增添。形胜,优美的风景。命:命名。铭:铭文,指作者为右溪所作的铭文。作者的《阳华志铭》、《五如石铭》、《浯溪铭》等其它同类作品,大多以铭文为主,前有小序。则本篇当同其例,应有铭文,此记属序。但铭文已佚,后人为拟题作“记”。彰示来者:告诉后来的游人。来者,后来的游者。
参考资料:
1、 程金城,徐宏勋 等.大学人文导读.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 ,2005年:14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嵌盘曲,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俾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此文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小溪的环境清幽秀美;第二层感叹小溪不为人所赏识,作者修葺之后将其命名为“右溪”。这篇散文着重描写了右溪的自然风光,记叙了对它整修的过程。行文流畅简洁,文笔隽永淡雅,风格纯真自然,状物记事,层次分明,仅用一百余字,便把右溪的自然情趣描绘得历历在目。文章感慨于道州(今湖南道县)城边一条无名小溪,这里石奇泉清、草木葱郁,环境优美异常,但长期不为人所知。因无人赏爱而芜秽冷落,作者借此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身世愤忿,以及因坎坷遭遇而爱惜才用的情怀。
从开头至“垂阴相荫”是第一部分,描叙小溪的地理位置和周围景色。文章开头交代小溪的地理位置,语气冷静,笔调平实;接着细致地描绘小溪周围的“怪石”“佳木”“异竹”等景色,赞誉之情包含其中,令读者不胜向往,文气渐起;正当作者设想这条清秀的溪流若在山野,便可给隐逸之士带来愉悦;若在闹市,就能成为游览胜地时。
从“此溪若在山野”到“为之怅然”是第二部分,感叹小溪的位不适宜与受人冷落,以及小溪的疏整经过和命名由来。“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小溪的不为人知另作者“为之怅然”。然而,作者接着又记叙“疏凿芜秽”“植松与桂,兼之香草”的整治过程,小溪从此将告别寂寞凄清的境遇,成为名胜之地,令人为之一振。文章短短百余字,却写得一波三折、纡徐委曲,使其具有抑扬顿挫之美,而避免了直叙的平淡无味。
《右溪记》一文的写景部分,尽管着墨无多,但作者抓住景物的基本特征,既有具体描绘,又传示空间布局整体性的和谐,从而营造了一个富有感染力的意境。整个环境以小溪为中心物象,兼以岸石、竹木,三者各具风姿、自成一趣。作者写石,不写其排列的错落有致,却突出其形状的“欹嵌盘曲”,以其怪异造成幽峭感,以其不整齐与相抵的流水互为映衬,化静为动。作者写水,不写其涓涓细流,却突出水波冲击岩石的迂回激荡,使溪水富有动势。描写竹树,不表现其枝繁叶茂,却写其浓荫相叠,营造出色彩光亮的幽暗感。作者把这些充满动感而又奇峭的景物融为一体,赋予环境鲜明的特征:宁静而有生气,和美又觉幽渺。使自然的清幽奇巧充分展现于峻洁清疏的文字之中。
此文又因作者感情的流注而别具韵味。作者对右溪不仅作了观赏性的描绘,还进一步为其久不为人重视的遭遇而慨叹不已。此景无论置于山野或是都邑都会受到青睐,在这里却遭受冷遇。作者以为与此景相称的人物当是“逸民退士”或清心静欲者,这是作者对右溪美景特有的体悟,它与上文的描写文字相辅相成,突出景色清幽宁静的特征。与作者的慨叹相呼应的,是其自我形象的出现。此景无人赏爱,唯独他怅然徘徊流连。这一略觉寂寞而沉郁的意态,与环境气氛相应和,作者形象和客观景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透着淡淡的怅意而带有幽幽的美感的图画。
这篇文章的优美,还源于句式结构和所写之景的有机结合。文中写景皆为四字句,作者在组合语句时,采用一物一态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图景。石、水、竹木,分别以“欹嵌盘曲”“洄悬激注”“垂阴相荫”等节律明快的四言短句,使句式与景物的动态动势极为吻合,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作者元结以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慨叹,明显地流露出抑郁不平之气。元结疏通右溪,建造亭宇,种上象征高洁的松桂和香草,这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更反映了他淡泊名利、爱好天然的性格。文章借右溪无人赏爱,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前半部分集中写景,后半部分偏重议论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形神具备,是一篇独立的游记。因此,《右溪记》不仅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而且也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特征。
元结在《右溪记》中的感慨和不平虽不及柳宗元山水游记所流露的那样强烈,但元结笔下的右溪泉石,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钴姆小丘、小石城山,实际运用的是同一种笔法。高步瀛《唐宋文举要》甲编卷一引清吴先生的话说:“次山放恣山水,实开子厚先声,文字幽眇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右溪记》文笔简练,开头即以清丽的语言,寥寥数笔,勾勒出怪石嶙峋、泉佳林幽的右溪美景。文章虽短,却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写溪,突出其小;写石,突出其怪;写水,突出其湍急、清激;写木竹,突出其“垂阴”。正面写溪、写水,又通过写石、写树竹从侧面烘托溪水。这一层重在描写。第二层写由小溪引起的感慨,以议论为主,兼以抒情,将作者隐士的襟怀与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表现俱足,使写景的志趣得以体现。写对小溪的修葺和美化,用的是记叙手法,而命名和刻石的来由则用诠释说明的方法。各种表达手法综合运用,达到了高度统一。
参考资料:
1、 周成华 等.唐朝文学观止.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356-3572、 程帆 等.古文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年:10513、 张绍民.牵着灵魂去旅行:与史上游记名家的心灵对话.北京:西苑出版社,2012年:73-75
)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卢橘为秦树,蒲桃出汉宫。
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
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
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
今日明光里,还须结伴游。
春风开紫殿,天乐下朱楼。
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
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
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
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自幼入宫,生长于金屋之中,长大之后,轻盈的舞姿便经常在宫殿中皇帝面前表演。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头上佩戴鲜艳的山花,身穿绣着石竹花图案的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经常出入深宫大殿之中,常常侍从于皇帝的步牵之后。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只怕有朝一日,歌舞一散.自己便像天上的彩云一样,随风而去,再也见不到皇帝的面了。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春日杨柳的嫩芽,色泽像黄金,雪白匡梨花,散发着芳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宫中的玉楼珠殿之上,有翡翠鸟在结巢,殿前的池水中置养着成到的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于是皇上从后宫中选能歌善舞的宫人,随辇游乐。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能职善舞者,在宫中谁可推为第一呢?当然非居住于昭阳殿的赵飞燕而莫属了。
卢橘为秦树,蒲桃出汉宫。
苑林中长着卢橘,宫廷中种着葡萄。
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在落日烟花之下,丝管齐鸣,春风骀荡。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
羌笛之声如龙吟出水,箫管之声如凤鸣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莫说君王多游乐之事,如今天下太平,天子正与万民同乐呢!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玉树影斜,日暮下朝之时,宫中多有乐事。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由于君王白天忙于政务,至夜晚才乘着轻辇来到后宫。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殡妃们在花间恶意谈笑,在明烛下娇声唱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在月光下尽情地唱吧,跳吧,莫要叫明月归去,我们还要请月宫中的嫦娥一起来欢歌醉舞呢!
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
宫殿内香风和暖依旧,纱窗外已现出黎明的曙光。
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
宫中的花朵竞相对朝日开放,池塘中已暗暗地长出了春草。
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绿树间的小鸟开始歌唱,宫殿中舞女的身影在晨光中逐渐清晰。
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
昭阳殿前桃李相间,明月渐斜,虽天色已明,但宫中的美人狂欢了一夜,兴犹未尽,仍在追逐嬉戏。
今日明光里,还须结伴游。
今日在明光宫中,还要结伴相游。
春风开紫殿,天乐下朱楼。
春风吹开了紫殿大门,一阵天乐吹下了珠楼。
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
舞女们的舞蹈跳得惟妙绝伦,歌女们的歌声娇里娇气。
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更令人开心的是在花香月明之夜。宫女们在玩藏钩的游戏,好一幅春官游乐图!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傲雪的寒梅已尽,春风染绿了杨柳。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宫莺唱着醉人的歌,檐前的燕子呢喃着比翼双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春日迟迟照着歌舞酒筵,春花灿烂映看漂亮的舞衣。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傍晚时斜辉照着皇帝出游的彩仗,光彩一片,好不气派!
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
龙池之水映绿了南薰殿,北阙楼在一片红花中显现。
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从太液池上传来阵阵莺鸣似的歌声,笙箫之音绕着池上的蓬莱山打转。
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
一阵仙女玉佩的碰击的叮咚响声传来,原来是宫人们在玩着扣彩毯为游戏。
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今日天气真好,正是宫中行乐的好日子。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8 .2、 孙艺秋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5-246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79-185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小小:少小时。金屋:用汉武帝陈皇后事。
山花插宝髻(jì),石竹绣罗衣。
石竹:花草名。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niǎn)归。
出:一作“上”。步辇:皇帝和皇后所乘的代步工具,为人所抬,类似轿子。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散:一作“罢”。
柳色黄金嫩(nèn),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cháo)翡(fěi)翠,金殿锁鸳(yuān)鸯(yāng)。
玉楼:华美之楼。巢:一作“关”,又作“藏”。翡翠:翠鸟名,形似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金:一作“珠”。
选妓随雕辇(niǎn),征歌出洞房。
妓:同伎。此指歌女、舞女。雕辇:有雕饰采画的辇车。雕:一作“朝”。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卢橘为秦树,蒲(pú)桃出汉宫。
蒲桃:即葡萄,原产西域西汉时引种长安。
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还与万方同:一作“何必向回中”。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玉树春归日:一作“玉殿春归好”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竹:一作“烛”。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绣户香风暖,纱窗曙(shǔ)色新。
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
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青楼:古时指女子所居之楼。曹植《美女篇》:“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昭阳桃李月,罗绮(qǐ)自相亲。
自:一作“坐”。罗绮:本指罗衣,此代指穿罗绮之美女。
今日明光里,还须结伴游。
明光:汉宫名。此代指唐代宫殿。
春风开紫殿,天乐下朱楼。
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xiū)。
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藏钩:古代的一种游戏。手握东西让别人猜,猜中者即胜。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迟日:春日白昼渐长,故曰迟日。《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毛传:“迟迟,舒缓也。”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彩仗:宫中的彩旗仪仗。
水绿南薰(xūn)殿,花红北阙(què)楼。
南薰殿:唐兴庆宫之宫殿名。
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莺歌:歌如莺鸣。太液:唐大明宫内有太液池,池中有蓬莱山。
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
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388 .2、 孙艺秋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5-246 .3、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79-185 .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
山花插宝髻,石竹绣罗衣。
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
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
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
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
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
卢橘为秦树,蒲桃出汉宫。
烟花宜落日,丝管醉春风。
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
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
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朝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竹下歌。
莫教明月去,留著醉嫦娥。
绣户香风暖,纱窗曙色新。
宫花争笑日,池草暗生春。
绿树闻歌鸟,青楼见舞人。
昭阳桃李月,罗绮自相亲。
今日明光里,还须结伴游。
春风开紫殿,天乐下朱楼。
艳舞全知巧,娇歌半欲羞。
更怜花月夜,宫女笑藏钩。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宫莺娇欲醉,檐燕语还飞。
迟日明歌席,新花艳舞衣。
晚来移彩仗,行乐泥光辉。
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
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
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
今朝风日好,宜入未央游。
李白的《宫中行乐词》,今存八首,是李白奉诏为唐玄宗所作的“遵命”文字。
第一首写一位宫中歌妓的愁情。这位歌妓,身居皇宫,歌舞帝前,生活奢侈。但她并非嫔妃,不能受到皇帝的亲幸,歌舞一散,各自回家。因而处境尴尬,心理失衡。“愁”为全诗之眼。首二句言居室华贵,且在皇宫。三四句言服饰奇特,山花插鬓,石竹绣衣。五六句言其身份,出入宫闱常随天子车驾。末二点明诗旨,表现出歌妓欢愉后的内心孤寂。这首五言律诗四联全都对偶。
第二首写歌妓中有人偶然被皇帝看中而极度受宠。其得幸的原因和赵飞燕完全相同,故以赵飞燕比之。前四句为比兴,以景物环境烘托宫女歌妓之美。首二室外花木,暗示美人嫩、白、香。三四殿内鸟雀,暗示善舞能言。五六句写选妓征歌。七八句写歌妓因能歌善舞而宠荣至极。此首前三联对偶。
第三首写天子赏乐。“君王多乐事”为全诗之纲。首二句似写风景,细品却是说龙恩抚远,万方朝贡。三四句言风光宜人,音乐醉人。五六句言音乐之美妙,笛声如龙鸣水中,箫声如凤鸣,遂使凤凰纷纷从空中飞下。箫声之妙,如同箫史。末二句似称颂君王与民同乐,实际暗含讽喻,且与首二句呼应。
第四首写帝与妃子嬉戏玩乐。“金宫乐事多”为全诗中心句。首句言宫中美景,且点明时令值春,以此陪衬。三四句言帝夜间无事,宫中路过。五六句写妃子花间游憩,帝过而笑,奔出花间;娇态可掬,为帝而歌。末二句言帝与妃子意兴不尽,愿明月迟度。。此二句字面意思是留住明月,好让月中嫦娥玩乐醉酒,实则让时光慢行,好多玩乐。
第五首写在春光明媚的宫殿,帝与妃子相信相爱。“罗绮自相亲”是全诗中心句。首二句写宫廷门户,曙光初照,风香日暖。风香实为花香。三四句写阳光照耀,百花争艳,池草碧绿。“争”、“暗”是诗眼。争,见花之鲜艳繁多,暗,示草长疾速,为人不觉。五六句写鸟歌人舞,自然景象与人类活动相媲美。“昭阳”句总括以上六句,为下句作陪衬。“罗绮”句为全诗主旨。综上,全诗八句,前六句全是写景,第七句总括前六句,修饰限制帝妃活动的时令环境。前七句都是为最后一句作陪衬的,但分两层。
第六首写宫女结伴游玩。“结伴游”为全诗之纲。“光明里”点明处所。中四句写宫中歌舞奏乐。乐为天乐,见其美妙;舞为艳舞,见其服丽;巧则舞姿娴熟;歌为娇歌,见其情态;半羞则娇态毕现。末二句写时至夜晚,宫女们趁月光、玩藏钩之戏。“花月夜”,一则点明游乐至夜,二则点明游乐环境之美。着一“笑”字,热闹场面跃然报纸上。“笑藏钩”与“结伴游”遥相呼应。
第七首写宫中行乐。“行乐好光辉”为全诗中心句。诗分两段。前四句写景,为主体部分作了很好的渲染。首二句写冬尽春来,梅落柳黄,为花木之景。“尽”“归”是诗眼。“尽”是说梅花整个落完;“归”使柳人格化。归在这里是使动用法,即春风使柳归来。三四句写莺歌燕栖。为鸟雀之景。“娇欲醉”、“语不飞”俱用拟人,极其生动。后四句写歌舞行乐。是全诗主体部分。五六句写日照歌席,花映舞衣,不胜光辉艳丽。第七句写时至夜晚,彩仗逶迤,宛若游龙,气势恢宏。第八句,“行乐”点明主体,“好光辉”盛赞行乐辉煌荣耀。
第八首仍写宫女游乐。首二句写宫殿楼观水绕花簇。“绿”、“红”是诗眼,突出了水与花的特征,使之色彩更为鲜明。三四句乐声,以鸟鸣为喻,使读者易于体会。五六句写宫女游乐,其中有声有色。七八句言趁风日好,去游未央宫,拓展了游乐的地域范围。
唐玄宗的旨意,原是再清楚不过的,就是要李白粉饰宫中的乐事。李白不能抗命,但遵命又违心。作为天才诗人,他想出了绝招:始则托言”已醉“,继而请求”赐臣无畏“。写的是”行乐“。诗人却有所”畏“,这就透露了消息。
组诗中的景物:嫩柳梨花,春风澹荡,正是良辰美景;金屋、紫微,玉楼,金殿,不啻人间仙境;卢橘,葡萄,为果中珍品;盈盈,飞燕,乃人寰绝色;征之以歌舞,伴之以丝竹,正所谓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皆备。于是盛唐天子醉了,满宫上下都醉了。昏昏然,忘掉了国家黎民。他们拼命享乐,纵欲无已,全不顾自己正躺在火山口上,更看不到他们一手豢养的野心家已开始磨刀。而自称”已醉“的诗人,恰恰是这幅宫中行乐图中唯一的清醒者。他在冷静地观察,严肃地思考。他原有雄心壮志,远大理想。奉诏入京,满以为可以大展宏图了,然而此时的唐玄宗已经不是励精图治的开元皇帝了。此时天才卓绝的李白,也只能做一个文学弄臣而已。如今偏要他作宫中行乐词,失望、痛苦,悲愤,啮噬着诗人的心。幸亏他有一枝生花妙笔,皮里阳秋,微言讽喻,尽在花团锦簇中。”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蛾眉粉黛,遍于宫廷,唯独没有贤才。”每出深宫里,常随步辇归。“”选妓随雕辇,征歌出洞房。“宫里宫外,步步皆随声色,无暇过问朝政。内有高力士,外有李林甫,唐玄宗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他给自己的唯一任务,就是享乐。要享乐,就要有女人,于是杨玉环应运而生。这情景,令诗人想起汉成帝宠幸赵飞燕的历史教训。”宫中谁第一,飞燕在昭阳。“是讽刺,还是赞美,不辨自明。可惜,这当头棒喝,并没有惊醒昏醉的唐明皇,他完全沉沦了。行乐者已病入膏肓,天才诗人的苦心孤诣,毕竟敌不过绝代佳人的一颦一笑。李白最终认识到自己的讽喻无力,愤然离开了长安。
李白的这组诗,写的是宫中行乐,种种豪华绮艳,曼丽风神,可谓应有尽有。但诗人孤标独醒,傲骨铮铮,偏要在“遵命”的文字中,加几根刺,挫一挫行乐者的兴头。他忧心如焚,透过这诸般“乐事”,看到的是行乐者的丑恶灵魂,想到的是荒淫误国的前车之鉴。因此,盈盈,小小,罗绮,宝髻,翡翠,鸳鸯,玉楼,这美不胜收的一切,经李白的妙笔一点,便在读者心目中统统化为一片污秽。只有诗人忧世济时的胸怀,出污泥而不染的美德,言浅而意深、意微而词显的高超技巧,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参考资料:
1、 孙艺秋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45-246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79-18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50-54 .
)
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向南登上杜陵,北望五陵。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落日的映照使得秋水显得格外明亮,太阳余晖在远山中间慢慢消失。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南登杜陵(líng)上,北望五陵间。
杜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西汉宣帝刘询的陵墓,位于渭水南岸。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均在渭水北岸,今陕西省咸阳市附近。五陵,后来多指豪门贵族聚居之地,也指豪门贵族。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
秋水:秋天的河水,这里指渭河水,位于今陕西省境内。流光:流动的光彩或光线。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李太白集:插图本 .沈阳市 :万卷出版公司 ,2008年 :285页 .2、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这首诗突出了李白创作融情于景的特点,语言简练,通俗易懂。
首句“南登杜陵上”中,“南”字首先点明了作者所处的地理位置,也指出杜陵的位置位于渭水南岸。第二句“北望五陵间”把作者从南岸看到的风景刻画出来。两句一南一北,互作映衬。这两句不仅写出了作者的位置,还为下两句所写的事物做了铺垫。作者站在杜陵上,登高望远,不仅看到了对岸的五陵,还看到了眼前壮阔的渭河,还有远处连绵的群山。第三句“秋水明落日”中的“秋”字点出这首诗的创作时间。“明”字在这里应该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使动用法,翻译作“使……明”,这句话的意思是:由于秋水的映照,使得落日光线更加明亮。表面看是写落日的景观,实则含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单从句面上看,很难理解这层意思,但若结合作者创造此诗时的背景就不难理解。
此诗作于唐天宝二年秋,此时正是诗人第二次入长安。这次诗人得到皇上的恩宠,待诏翰林,是政治上最风光的一段时期。这期间,诗人与诸多好友游历山水,沉浸在江山美景和佳茗陈酿之中。然而由于诗人性格孤傲,不与朝中奸佞之辈同流合污,不久便遭到谗谤。所以,诗中作者虽在描写景物,但其实是对自己当下境遇的描述。末句“流光灭远山”中“流光”指流动的光。渭水流动,使倒映在水中的El光也忽明忽暗,闪烁不定,自然远处的群山也会随着日光的流动而显得若隐若现。这句同上旬一样,在景物描写背后暗藏了作者回归山林的思想。古人尤其是才华横溢的人,如果怀才不遇或在官场上遇到排挤,都会产生隐居山林的想法。李白此时受到谗谤,不免会产生隐居的念头,所以“远山”在他这首诗中就不只是个普通的景物了。
参考资料:
1、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中华唐诗鉴赏辞典 初中卷 .北京市 :中华书局 ,2007年 :169-17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