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记

: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州城西南隅(yú),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yī)者仙,尝驾黄鹤返憩(qì)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wēi)峨,高标巃(lóng)(zōng),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tà)霞敞;坐窥井邑(yì),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lài)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隅:角落。《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者仙:成仙。尝: 曾经。驾:骑。憩:休息。遂:于是,就。以:用。列:记载。《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其:代词,指黄鹤楼。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巃嵸:高耸的样子。河汉:银河。翼:古代建筑的飞檐。闼:门。霞敞:高大宽敞。井邑:城乡。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之:的。最:最美的地方。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者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miǎn)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wēi)(yí)退公,或者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者楼赋》颇有名。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孟夏:四月。庚寅: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祎者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使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者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之芳尘。乃喟然曰:“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

  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者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者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者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者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己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存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名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者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名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者楼兴感而作《者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名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名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名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50-351 .3、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鄂州城的西南角,有一座楼叫黄鹤楼。《图经》上说:“费祎成仙,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在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事情记载在《神仙传》上,事迹保存在《述异记》上。观看黄鹤楼这座矗立着的楼宇,高大雄伟,高高耸立。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的翅膀一样高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坐在黄鹤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和吴地山川胜迹最美的地方。没有必要去濑乡的老子祠,去东阳的八咏楼,这里就可以观赏景色、会集神仙了。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是河南的穆宁,他一上任就把政事治理得很好,一发出号召老百姓就十分拥护。有时在公务之余他来此小憩,有时他登车在此把客人送到很远的地方,他游览一定来这里,设宴也一定在这里。从黄鹤楼上可以极目遥望浩浩的长江,可以看见众多的高山。朝中的文人想抒发感怀的时候,可以来此读到王粲的《登楼赋》,如果想寻找仙人的踪迹,来此可以找到荀叔伟驾鹤来临的地方。于是人们常常感叹说:“在荣华富贵之时,人们常常一起歌咏这雄伟的黄鹤楼,等到衰败的时候,看到黄鹤楼就常常感到物是人已非。”我奉命执笔,在这坚硬的石头上写下了这段文字。

  时间是皇唐永泰元年,太岁纪年为大荒落,四月二十七日。

注释
州:指鄂州,指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
隅:角落。
《图经》:记载某地风俗,物产,附有地图的书籍。
费祎:字文伟,三国时蜀汉大将军。
登仙:成仙。
尝: 曾经。
驾:骑。
憩:休息。
遂:于是,就。
以:用。
列:记载。
《神仙》:即《神仙传》,晋代葛洪著,专记神仙故事。
《述异》之志:是《述异记》,南朝梁任昉著,多载志怪故事。
其:代词,指黄鹤楼。
巍峨:高大雄伟的样子
巃嵸:高耸的样子。
河汉:银河。
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
霞敞:高大宽敞。
井邑:城乡。
荆吴:楚国和吴国,这里泛指长江中下游地区。
之:的。
最:最美的地方。
濑乡九柱:指位于濑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
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
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年),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
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事见《述异记》。
“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事见晋陶潜《搜神后记》。
永泰元年:即公元765年。永泰为唐代宗的年号。
大荒落:《尔雅》纪年,太岁运行到地支“巳”的方位。
孟夏:四月。
庚寅:二十七日。

参考资料:

1、 陈振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语文编写组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 ,2011 .3、 李朝东 .初中文言文详解一本全 :河海大学出版社 ,2011年 :44 .4、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此文不到三百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而且极具文采。文章的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就对黄鹤楼有了明确的印象。“图经”以下五句,阐明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据《图经》载,黄鹤楼是因费祎登仙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处休息,于是定名的。后两句更旁征博弓卜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南朝梁代任昉的《述异记》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以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乘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接下来几句写楼的外貌:“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嵸”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至此,作者对楼的外貌刻画,气势雄伟。“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于是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以上几句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己经刻画尽致了,本可以收住,但他意犹未尽,为了确立这座名楼的特殊地位,他又列出“荆吴”以外的东阳的八咏楼和乡的老子祠来作陪衬,说明黄鹤楼能够代替这些楼观以“赏观时物”,“会集灵仙”,突出黄鹤楼的存在价值。

  第二段,作者在介绍了这篇文章的促成者穆名宁的本兼各职和籍里之后,接着“下车”二句是颂扬他的政绩,虽是谀词,但乃行文必不可免。以下“道迄”四句,指出黄鹤楼在当地所起的作用,是公余游览或举行宴会的好所在。其中“透迄退公”句与隔句“游必于是”相照应,“登车送远”句又照应隔句“宴必于是”(《文苑英华》本无此四字)。紧接“极长川”两句,是以穆名宁的身分远望河山,触景生情,不免追念东汉末年因见王室衰微,登楼兴感而作《登楼赋》的王架;又因穆名宁身在黄鹤楼,就很自然地想到当年曾在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进而宾主畅叙的荀叔伟。这两句是交代穆刺史兴感之曲,因而才有嘱咐阎泊理撰写这篇《黄鹤楼记》付刻碑石的行动,顺理成章,组合严密。这里,作者对穆名宁思想活动的刻画也是真实的。穆名宁作为一个高级地方长官和封建文人,在特定环境里有那么一些想法,是符合人物性格的。而后面四句发出有如当年丁令威化鹤归来的感叹,也就更合乎情理了。

  这篇《黄鹤楼记》文章虽短,却取材得当,层次分明,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遗,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用这么短的篇幅包括丰富的内容,不失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好文章。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张培恒 .古文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1年 :1094-1097 .2、 唐孝麟 .中国古代散文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年 :350-351 .3、 夏淳儗·《黄鹤楼记》论·苏州大学学报·2009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阎伯理

《黄鹤楼记》作者,唐代人。一作“闫伯珵(chéng)”,生平不详。所属文学时期为隋唐五代文学。 1篇诗文

猜你喜欢

九日登山

: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陶渊明写了《归去来》,表明不追逐俗世的高志。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逐牧。
因为没有酒喝了,所以就到逐牧那里去喝酒。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于是就想象着和陶渊明一起一边观赏菊花一边饮酒。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我此时的心情不好,白白辜负了重阳佳节。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能得到“题舆”这样的待遇是怎样的俊杰才能有的啊!我自认为自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就想干脆隐居在城南算了。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在山上建一座小房子,下面可以看到宛溪。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整日可以听到笛声、琴声,这是多么自在啊。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我以为即使是皇亲国戚也不能有这样的享受。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琴高乘着红鲤鱼跃出水面,仙龟为河伯引路,这是像神仙一样的生活。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举酒祭奠和自己志趣相投的先贤。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自古九月九日登高的人,有几个仍然在世呢?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沧洲不是自己的归宿,以后还有机会大展宏图。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海上洪波涌起,惊涛骇浪。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劝大家举杯为乐,喝醉了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边喝酒边听音乐,周围还有人伴舞。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没有不散的宴席,客人们像落叶一样都散去了,都喝得醉醺醺的。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分别之后再有机会来到这里,请大家记得曾在这里饮酒欢乐过。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逐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重阳:《梦梁录》:九为阳数,其日与月并应,故号曰重阳。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响山:《方舆胜览》:响山在宣城县南五里。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霜丝:乐器上弦也。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琴高:《列仙传》:琴高者,赵人也。以鼓琴为宋康王舍人,行涓彭之术,浮游冀逐、涿郡之间。二百余年后,辞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日,皆洁斋待于水旁设祠,果乘赤鲤来,出坐祠中,旦有万人观之。留一月余,复入水去。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酹:《广韵》:“酹,以酒沃地也。”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
为无杯中物,遂偶本州牧。
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
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
题舆何俊发,遂结城南期。
筑土按响山,俯临宛水湄。
胡人叫玉笛,越女弹霜丝。
自作英王胄,斯乐不可窥。
赤鲤涌琴高,白龟道冯夷。
灵仙如仿佛,奠酹遥相知。
古来登高人,今复几人在?
沧洲违宿诺,明日犹可待。
连山似惊波,合沓出溟海。
扬袂挥四座,酩酊安所知?
齐歌送清扬,起舞乱参差。
宾随落叶散,帽逐秋风吹。
别后登此台,愿言长相思。
  天宝十二载(753)重阳日作于宣城。清人王琦云:“玩诗意,当是偕一宗室为宣城别驾者,于九日登其所新筑之台而作,诗题应有缺文。”所言似是。另有《宣城九日闻崔四侍御与宇文太守游敬亭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赏醉后赠崔侍御二首》,与此诗情景相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大麦行

: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大麦已经成熟,小麦已青黄。妇人边走边哭,丈夫逃跑藏起来。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向东跑到集、壁、梁、洋四个州,问谁有来自镰胡与羌插在腰间的镰刀。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岂敢没有三千蜀兵,(为了逃命)不怕道路悠长,疲于奔命,故不能及时救护。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怎能像鸟儿一样拥有翅膀,安身在白云间返回家乡。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lián)胡与羌(qiāng)
集、壁、梁、洋:四个州名,唐属山南西道。言寇掠范围之广。腰镰,腰间插着镰刀,指收割。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托身:寄身;安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184-185
大麦干枯小麦黄,妇女行泣夫走藏。
东至集壁西梁洋,问谁腰镰胡与羌。
岂无蜀兵三千人,部领辛苦江山长。
安得如鸟有羽翅,托身白云还故乡。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唐代便由统一进入了分裂的时期。在这时期里,一些怀有野心的地方军阀(如某些节度使)拥兵自重,不仅逐渐形成封建割据势力,而且破坏了同边疆各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有些少数民族与唐王朝之间不断发生矛盾,向内地侵扰。

参考资料:

1、 李炎.杜甫《大麦行》赏析.惠州学院学报,1991,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绿浦谣

: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绿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每划一下桨时就发出轧轧的轻响,船下小溪水波荡漾。吴苑东边那荒芜的绿野上,烟雾漫地而起。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水流清澈见底,美丽的莲花和娇媚的人脸两两相对,水平如镜,清清水里映出了那因愁而红的脸。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在那岸边的大堤上骑着白马手持金鞭的少年啊,太阳即将西下已近黄昏,西江可是风浪很大的呀。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看那片荷叶上沾着一滴露珠,就好似骊珠一样,虽然这露珠不是真圆,但它也在那里摇摆晃荡着。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3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鸣桡(ráo)(yà)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鸣桡:谓开船。轧轧:象声词。溶溶:水流盛大貌。废绿:荒芜的绿野。平烟:谓漫地而起的烟雾。吴苑:即长洲苑,吴王之苑。

水清绿媚(mèi)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两相向:指女子和水中绿花两相对。镜:指清澈的水面。

白马金鞭(biān)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金鞭:一作“金鞍”。西江:唐人多称长江中下游为西江。此指南京市西的一段长江。

荷心有露似骊(lí)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骊珠:宝珠。传说出自骊龙颔下,故名。摇荡:摇摆晃荡。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3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鸣桡轧轧溪溶溶,废绿平烟吴苑东。
水清莲媚两相向,镜里见愁愁更红。
白马金鞭大堤上,西江日夕多风浪。
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

  乐府诗始于汉武帝。当时有太乐、乐府二署,分别掌管雅乐和俗乐。雅乐是郊庙之乐,主要用于祭祀;俗乐是乐府机关采集的各地的风谣,以及部份文人的创作,主要是用来供奉封建王朝的帝王和贵族们作歌舞娱乐之用。《莲浦谣》属于俗乐,但是如果同《乐府诗集》中他人的《采莲曲》相比,它有深意得多。

  这首诗虽只八句,而且只限于粉沫莲女在摇船这一简单的情节上,然而由于诗人巧妙地融情入景,遂使这短短的八句诗,却写出了感时、伤己、怀人、惜志等多层意思,沉郁含蓄,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诗以采莲女在溪水上划着小船出现开始。开头的“鸣桡”二字就规定了这划起桨来轧轧作响的船,只能是渔户用的白木划子,而不是轻柔的画舫。摇船的人,通过下联“莲媚两相向”的“媚”字,可知她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但通过“鸣桡”的这一典型事物,就约制了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温庭筠在这里创造的是一个美丽的渔家姑娘。只是她不是来采莲的,只不过是划着船经过这莲浦而已。整个诗就是她的思绪,诗人是通过她的眼光捕捉到的。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意识流”。

  由于水面比城市、山林都为开阔,所以历来划船的人几乎总是双眼望着远方的。因此,岸边那一片荒芜的草原,就很自然地进入了她的眼帘。如果“废绿平烟”不点出那曾是“吴苑”,那读者的想象就会失去规范,诗意也就会显得朦胧起来。待到“吴苑”一出,这就无异于告诉了读者她此时在想些什么。在她,也许只一闪念,然而读者的思绪却被她引导到一个古老的故事中去了。“吴苑”是曾一度称霸的吴王夫差的殿宇。吴王夫差在征服了越王勾践以后,就沉溺于勾践送来的美女西施的绝色之中,遂不问政事而逐渐腐化起来。而越王勾践这时却正在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反而一举灭掉了吴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所以从她那感叹于“废绿平烟”的眼色中,顺着逻辑思维,读者就领悟得到她此时对于唐末皇室腐朽堕落的忧虑。

  船在继续前进,从开阔的湖面进入了藕荷深处。清清的水里,映出了她那衬着荷花的脸。这使她想起清晨临镜的情景:她既为青春的艳丽而自喜,也更为岁月的流逝、青春易逝而悲伤。这其实是这一类乐府的传统写法。如梁昭明太子的《采莲曲》说:“桂楫兰桡浮碧水,江花玉面两相似。”朱超说:“看妆碍荷影,洗手畏菱滋。”梁元帝说:“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李白说:“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袖空中举。”王昌龄甚至通首都写这一点:“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声始觉有人来。”但是温庭筠在这里手法上是继承的,在写法上却有所创新。她不是纯客观地去写芙蓉和脸面,抱着欣赏的态度,而是夹杂了人物心理的悲伤色彩。水中之莲,实为镜中之面,然而莲媚却是愁红。这就披露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而这内心的流露,他又不是运用内心的独白,而是混合了诗人的直接叙述。把香艳的流传,抹上了时代伤感的颜色;是她那眼神的流露,却又分明是诗人的痛苦呻吟。是她是己,已到了浑然忘形的地步,从而改变了乐府诗的气质。这就是温庭筠高过以前名家的地方。

  下一联,那跳跃的思绪,正是她愁的具体体现。“白马金鞭大堤上”,分明是意中人已去;“西江日夕多风浪”,是耽心他的安全。杜甫在《梦李白》里就是这样表现的:“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日夕而多风浪,这正是写出了晚唐的政治。她能因废绿而伤时,则她所钟情的“白马金鞭”的他,也定非纨裤子弟。是以她才会担心,在这样的世道里,像他那样的人,人生的道路上是会多风浪的。这两句看似离题而实未尝离题,若即若离,正是笔法的有明有暗。从精神的深处写出了她的不凡。这就不仅似浮雕,而且活灵活现了。

  船仍在港内进行。于是,她看到了荷叶上的露珠,像颗极大的珍珠,在上面滚动。不知她是同情,还是鄙弃,抑或是用来对衬自己。她对此不禁感慨地想道:“荷心有露似骊珠,不是真圆亦摇荡。”乐府诗在表现上惯用谐音的手法,这里的“圆”也就是姻缘的“缘”的谐音。妙语双关,是荷,是自己。这样的句子让人读了会永远记住。它是这样形象贴切,俊语如花,而又寓意深长。露珠儿滴入了“荷心”,荷的心里明知道它不过“似”骊珠而已,绝不是真正的好姻缘。但尽管如此,它毕竟是像骊珠样的而又肯接近荷心的。这正如俗话说的:“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是以渴望真圆的荷心,也不由的要为之而心旌“摇荡”了。用“假”亦摇荡以衬起对于“真”之痴情渴望,十分形象地写出了一个追求有理的美丽的灵魂。这样用巨大的社会压力而扭曲了的、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活动,竟写得这样的美而切,令人爱不忍释。荷心指她的心,但她心中的真“圆”是什么,貌似骊珠的露珠儿又指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确费人猜测。

  通首诗除了第一句作为人物出场的交代外,这四层,可以说都是她的心理活动。即令读者不去追寻白马金鞭指谁,风浪又是什么,甚至也不必去追问作者的身世,然而仅此读来,也感觉到这是一个心地多么善良而又忧思重重,很值得同情的姑娘,不能不为她的思虑而动心。荒野的绿色,粉红的娇荷,水银般的露珠儿,这些都是没有生命的东西,但是作者把它们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了起来,用它们这些可见的实物来写人物不可见的心理,于是这些就都有了特定的内容。而且正是它们,使一个血肉丰满而又思想活跃的她,忧伤地摇着小船,永远地在读者的眼前摇动。而那船桨的轧轧声,竟是这枯燥剌耳,仿佛在为她而呻吟。

  黄子云在他的《野鸿诗的》中说:“飞卿古诗与义山近体相埒,题既无谓,诗亦荒谬;若不论义理而只取姿态,则可矣。”像温庭筠这样的古诗,说“题既无谓”是可以的,因为他本来就是借题发挥,本无所谓。但要说“诗亦荒谬”,就未免不懂得使意境诗化,这正是诗的美学价值之所在。也正诗之所以于散文之外,可以卓然独立于文坛的地方。它的优点,恰恰是寓“义理”于“姿态”之中,而不是离姿态而说理。温庭筠这里正是通过这位采莲女一路心思而创造了一位有着高尚情操的姑娘,写得非常委婉温柔,又是十分聪明和多情。她不仅姿态如画,神态也逼真,非常饱满而又富有感染力。读了以后,竟使人牵挂这位明知不是真圆的姑娘,感情摇荡以后的命运。正因为她是这样的逼真感人,不由得使读者要想到:这或许正是当年的温庭筠。温庭筠曾得到过令狐綯和宣宗给予他的美好的待遇,但终因不是“真圆”吧,他还是选择了“窜死”的道路。则读到这末联,不能不为他那样的而惋惜。许多人对于温庭筠的诗只习惯于从字面去求解释,于是说他是什么唯美主义的、形式主义的,甚至是猥亵的;这当然都是徒劳的。一个作家的作品,不能离开作家的本身社会地位、政治倾向、性格、气质、文化修养以及他的审美趣味。如果顺着这个规律去找,则就会发现这位姑娘此时的心理,其寄托着诗人的感情,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45-4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雨

: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新春时节,我身披白衫怅然地卧在床上;幽会的白门冷落了,令我万分感伤。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隔着蒙蒙细雨凝视红楼更觉凄凉,只好顶着珠帘般的细雨,在依稀闪烁的灯光中黯然归来。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凄楚的暮春,遥远的路途,哪里可以寄托我的悲凄伤感?只有在残宵梦中才能与你相见。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耳环情书已备好,怎么才能送达?只有寄希望于万里长空中,那一只刚刚飞来的鸿雁。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36-747

怅卧新春白袷(jiá)衣,白门寥(liáo)落意多违。
白袷衣:即白夹衣,唐人以白衫为闲居便服。白门:金陵的别称,即现南京。南朝乐府民歌《杨叛儿》说:“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讲的是男女欢会。后人常用“白门”指代男女幽会之地。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bó)飘灯独自归。
红楼:华美的楼房,多指女子的住处。珠箔:珠帘,此处比喻春雨细密。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xiāo)犹得梦依稀。
晼晚:夕阳西下的光景,此处还蕴涵年复一年、人老珠黄之意。依稀,形容梦境的忧伤迷离。

玉珰(dāng)(jiān)(zhá)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玉珰:是用玉做的耳坠,古代常用环佩、玉珰一类的饰物作为男女定情的信物。缄札:指书信。云罗:像螺纹般的云片,阴云密布如罗网,比喻路途艰难。

参考资料:

1、 赵丹萍,从《春雨》看李商隐诗歌的美感,《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6)2、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36-747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春雨》抒写了诗人与情人相见时的欢乐,离别后的怀思和失恋中强烈的痛苦。此诗开头先点明时令,再写旧地重寻之凄怆,继而写隔雨望楼,寻访落空之迷茫,终而只有相思相梦,缄札寄情。一步紧逼一步,怅念之情恰似雨丝不绝如缕。诗的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是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

  李商隐在这首诗中,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天空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以及春晼晚、万里云罗等自然景象,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深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一联,前一句色彩(红)和感觉(冷)互相比照。红的色彩本来是温暖的,但隔雨怅望反觉其冷;后一句珠箔本来是明丽的,却出之于灯影前对雨帘的幻觉,极细微地写出主人公寥寂而又迷茫的心理状态。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他想象着 ,在远方的那人也应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如今蓬山远隔,只有在残宵的短梦中依稀可以相会了。

  末联“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也富于象征色彩。特别有创造性地借助于自然景,把“锦书难托”的预感形象化了,并把忧郁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凡此,都成功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的生活、处境和感情,情景、色调和气氛都令人久久难忘。这种真挚动人的感情和优美生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艺术魅力,在它面前,人们是免不了要支付出自己的同情的。

  李商隐的爱情诗含蓄蕴藉、幽美凄艳。他致力于情思意绪的体验、把握与再现,用幽微隐约、迂回曲折的方式,将心中的朦胧意绪转化为恍惚迷离的意象。他善用哀婉的情调、美丽的意象与辞采,表达复杂的心绪。在这首诗中,红楼、珠箔、春雨、灯影等意象,加上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使诗境凄美幽约;春晚日暮和云罗万里,则烘托出离别的寥落、思念的深挚。

  同时,李商隐的爱情诗内涵极为丰厚,决不仅仅围绕单一的情绪反复吟唱,而是虚虚实实,忽此忽彼,或今或昔,一重情思套着另一重情思。将难言的情感表现得生动而丰富,却又让人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全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依稀的梦境,烘托别离的寥落,思念的真挚,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隐喻着诗人难言的感情,抒发着诗人哀伤的情愫,并且具有相当的美感。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199-12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寄殷协律 / 多叙江南旧游

: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五岁优游同过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五年悠哉游乐的时光仿佛只是朝夕,在某天,如同天上的浮云般,一下子消散了。

琴诗酒伴皆抛我,雪月花时最忆君。
那共同抚琴、作诗、饮酒的友人们都弃我而去,这风花雪月之时,最是我想念你的时候。

几度听鸡歌白日,亦曾骑马咏红裙。
多少次,我们一起伴着公鸡啼鸣醒来;也有过骑在马上,两人为美人作诗的事情。

吴娘暮雨萧萧曲,自别江南更不闻。
听到歌姬在暮色里合着雨声的那曲调沧桑的歌曲,我又想到,自从在江南分别的那天,到现在还没听到你的消息。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