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江上偶书两绝呈无逸监镇

:
卷碇初来海客船,脱身鲸浪见吴天。
千帆总约秋风至,应助关征额外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朱长文

生卒年不详。江南诗人。德宗建中元年(780),在湖州,与皎然、裴澄同送梁肃归朝。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八。《全唐诗》存诗6首,断句2句。 138篇诗文

猜你喜欢

遣兴

: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时诗。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jì)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世乱怜渠(qú)小,家贫仰母慈。
渠:他,指骥子。仰:依赖。

鹿门携不遂(suì),雁足系难期。
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遂:不成。雁足: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huī)满,山河战角悲。
军麾: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战角:军中号角。

(tǎng)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傥:通“倘”,如果。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迟:延迟。

参考资料:

1、 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 2、 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时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时诗。”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李志敏编著,唐诗名篇鉴赏 超值珍藏版,京华出版社,2011.05,第100页 2、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自读课本 八年级 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第3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息夫人

: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不要以为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恩情。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尽管面对着良辰美景,仍然是满面愁容,泪水不断,始终也不愿意和楚王讲一句话。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今时宠:一作“今朝宠”。难忘:怎能忘,哪能忘。旧日恩:一作“昔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满眼泪:一作“满目泪”。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这两句是拟息夫人的口吻说:不要以为你今天的宠爱,就能使我忘掉旧日的思情。这实际上也是诗人不与腐朽的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心声。“莫以”、“难忘”,以新宠并不足以收买息夫人的心,突出了旧恩的珍贵难忘,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彻底征服弱小者的灵魂。“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旧恩难忘,而新宠实际上是一种侮辱。

  息夫人在富丽华美的楚宫里,看着本来使人愉悦的花朵,却是满眼泪水,对追随在她身边的楚王始终不共一言。“看花满眼泪”,只点出精神的极度痛苦,并且在沉默中极力地自我克制着,却没有交待流泪的原因,就为后一句蓄了势。“不共楚王言”,就显得格外深沉。这沉默中包含着对人格的污损,爱情的践踏,也许是由此而蓄积在心底的怨愤和仇恨。诗人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但在沉默中反抗的妇女形象。

  唐孟棨《本事诗》记载:“宁王宪(玄宗兄)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晰,王一见属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凄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云云(按即《息夫人》)。..王乃归饼师,使终其志。”它不是叙事诗,但却有很不平常的故事,甚至比一些平淡的叙事诗还要曲折和扣人心弦一些。限于篇幅,它不能有头有尾地叙述故事,但却抓住或虚构出人物和故事中最富有冲突性、最富有包蕴的一刹那,启发读者从一鳞半爪去想象全龙。这种在抒情诗中包含着故事,带着“小说气”的现象,清人纪昀在评李商隐的诗时曾予以指出。但它的滥觞却可能很早了。王维这首诗就领先了一百多年。

  此首五绝巧妙而恰切地以息夫人的史事设喻,来描写卖饼人的妻子不忘旧爱。前两句写女子不慕眼前的宠幸,怀恋贫贱之交。以“莫以”、“难忘”构成一个否定的条件句,反衬出息夫人和息国君主旧日的恩情很深,显示了淫威和富贵并不能征服弱小者的心。后两句写被人夺志的哀怨,花虽美而泪眼相对,对在她身边的楚王却一言不发,进一步写出女子不为荣华富贵所迷惑的志向。

  短短二十个字,句句叙事,却句句都是情语,表达委婉含蓄,而又情理俱到。既吟咏了史事,又讽喻了现实,塑造了一个受着屈辱而在沉默反抗的妇女形象,又概括了类似这样一些由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而造成的社会悲剧。

参考资料:

1、 耿兆林 高泰 .古诗词曲三百首注析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9年04月第1版 :46-47 .2、 徐儒宗 .古代情诗类析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7年12月第1版 :393-394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74-17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集灵台·其二

: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受到皇上的宠恩,天刚亮就骑马进入了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只嫌脂粉会玷污她的美艳,淡描蛾眉就进去朝见至尊。

(guó)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虢国夫人:杨贵妃三姊的封号。平明:天刚亮时。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这首讽虢国夫人的骄纵风骚。虢国夫人是杨玉环的三姊,嫁给裴家,是当时名声极坏的人。她并非“后妃”,却“承主恩”,而且“骑马入宫”“朝至尊”。自恃美艳,不施脂粉,足见她的轻佻,也可见玄宗的昏庸。这两首诗语言颇为含蓄,看似是褒,实则是贬,讽刺深刻,入木三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饮马长城窟行

: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塞外悲凉的风刮得急切,交河上的凌冰已经冻结,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山之下千万里全都落满了白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将士们戍边在那远远地高高的烽火台上,一层一层的山峦引领向上显出了高高的气节,众多的战旗被长风吹卷这,将士们在哪长城低下饮马也不停歇。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寒冷的沙滩上连接着骑兵的足迹,狂暴的北风吹断了那边塞上传来的声乐,胡地的灰尘清扫着像那玉(冰冻如玉)做似的边塞,羌族的笛声和那金钲敲击的声音。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与世隔绝的沙漠上干戈都 收藏起来了,可那战车却又不得不在那原野低湿的地方震颤摇曳。都尉们都从龙堆返回了,将军还从马邑凯旋而来正在捷报。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高扬着旗子让那笼罩着大雾的地方都清净下来了,在石碑记上他们的功名他们又是那样的欢悦,在那荒凉的边界上只要有一个穿着戎装的人(作者自指)去守护,灵武台上(朝廷)的凯歌是来源于国界。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黄山书社,1999年1月:171页2、 杨国孚.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109页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hàn)海百重波,阴山千里雪。
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

(jiǒng)(shù)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pèi)(jīng),饮马出长城。
迥戌:远方的边戍。高节:旗帜。

寒沙连骑迹,朔(shuò)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qiāng)笛韵金钲(zhēng)
朔吹:北风。玉塞:玉门关。金钲:锣声。

绝漠干戈戢(jí),车徒振原隰(xí)。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yì)
绝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

扬麾(huī)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yì)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纪石:刻石纪功。荒裔:边荒。戎衣:战士。灵台:周代台名。

参考资料:

1、 周振甫.唐诗宋词元曲全集:黄山书社,1999年1月:171页2、 杨国孚.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109页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瀚海百重波,阴已千里雪。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它书写了大唐平定天下,开创贞观之治后太宗皇帝的感慨。全诗没有具体描写两军作战的场面,而是形象地描述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与胜利的过程,是一首描写当时现实事件的史诗。

  “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切,凄切。交河,北方河名。句意为:塞外,寒风悲鸣,十分凄切,交河上,严冰封冻了河道。据《旧唐书·太宗本纪》所载,太宗平定宋金刚之乱时,于“(武德)二年十一月,太宗率众趣龙门关,履冰而渡之”,可见诗中所描写的悲壮之景当是诗人亲眼所见,想必此诗亦是濡笔马上而作。

  “瀚海百重波,阴已千里雪。”瀚海,沙漠。波,沙丘起伏状。句意为:广袤的沙漠上,沙丘连绵不断,阴已上千里雪覆。此联进一步写塞外之景,壮阔迷茫,渲染了一种壮烈豪迈之情。其眼光,其气度,真有指点江已,总揽寰宇之势,这一点是此后的许多诗人都难以企及的。

  “迥戍危烽火,层峦引高节。”迥戌,远方的边戍。高节,旗帜。句意为:烽火中传来了远方的紧急军情,我于是挥兵远赴边疆,一路上层叠的已峦引导着我的旗帜。此二句点明为救边而出征,军队沿着已路前行,仿佛是已引领着队伍,意即此战很得天时,必将获胜。

  “悠悠卷旆旌,饮马出长城。”句意为:风儿轻轻地吹起旗帜,我们挥师出长城而饮水放马。马是古代战争最重要的交通工具,到某处饮马,意即对某处用兵,占领某地。自秦以来,长城一直是重要的守御工事,诗人敢为前人所不敢为,兵出长城,争雄天下,其傲视寰宇的胸怀确实令后人追慕不已。这两句点明了题中驰骋宇内,以天下为牧场之意。

  “寒沙连骑迹,朔吹断边声。”朔吹,北风。句意为:寒冷的沙漠上,骑兵过处,迹印连绵;凛冽的北风阻隔了边塞的噪杂之声。这是写进军途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

  “胡尘清玉塞,羌笛韵金钲。”玉塞,玉门关。金钲,锣声。句意为:玉门关一带,胡人入侵的嚣尘已经消逝,羌人们正吹着笛子,敲着金锣,载歌载舞。大军所指,蛮夷慑服,边境一带很快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宁的和平气象。并非倚仗武力,更多的是以德感召,所以使羌人载歌载舞心悦诚服。《旧唐书·太宗本纪》载:“自是西北诸蕃成请上尊号为‘天可汗’。”可见在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太宗是做得很成功的,从这两句诗中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绝漠干戈戢,车徒振原隰。”绝漠,大漠。干戈,指武器。戢,收藏。原隰,原野。句意为:大漠之上,武器收藏,车仗过处,原野为之震动。平夷战祸后,军队凯旋,所到之处,群情振奋。所谓“吊民伐罪”,正义的战争,人民从来都是支持的。

  “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龙堆,即白龙堆,今新疆库木塔格沙漠。句意为:都尉从龙堆返回,将军们从马邑凯旋而归。这两句是互文见义,称述得胜还朝,所用地名都是边塞一带,给人以真实感,此后的边塞诗也常用这种手法,罗列多个边关地名,虽然这些地区往往与诗中的事件并无关联,而且地名之间常常不具有确定的逻辑关系。

  “扬麾氛雾静,纪石功名立。”纪石,刻石纪功。句意为:旗帜飘扬,云雾弥漫的氛围因之消歇,将士们功勋卓著,应该把他们的功绩刻在石头上,永远流传后世。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扬麾”指唐军旗帜鲜明地出战,“氛雾”形容外敌入侵,一片纷扰之状。这是对将士们的称述,也是勉励将士们努力作战以名垂千古,同时也是自勉。

  “荒裔一戎衣,灵台凯歌入。”荒裔,边荒。戎衣,战士。灵台,周代台名。《后汉书·桓谭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三国志·魏书·王朗传》注:“明堂所以祀上帝,灵台所以观天文。”这里指代朝廷。句意为:边远、荒凉之地只需一介之士戍守,朝廷中已有凯歌高奏。大唐王朝,威镇四夷,只需很少的守兵,就可以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李唐全盛时,的确如这两句所描述的那样,边境安宁,四境宾服。

参考资料:

1、 刘常生.历代咏玉门诗词选:甘肃文化出版社,2010.11:第28页2、 中国人民解放军五二九六一部队 .法家诗歌选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76年04月第1版:第19页3、 孙丕任.历代帝王诗选: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07月第1版:第145页4、 刘兴诗等.古诗文中的科学:京华出版社,2009.06:第21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秋三首

: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长夜里一片清凉,绿色萝叶问吹起了西风。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残萤栖息在露珠晶莹的花草之间,雁群掠过初秋的星空。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晨光里高大的树木依旧是枝繁叶密,晴空下重叠的远山显得分外清晰。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当枝头飘落下黄叶一片,我料想洞庭湖定是波浪涌起。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遥夜:长夜。泛:漂浮貌。清瑟:清凉寒冷。翠萝:翠绿的草地。

残萤(yíng)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委:又作“椟”,委身,托身之义。玉露:晶莹的露珠。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烟波:雾霭苍茫的水面。

一叶下前墀(chí),淮南人已悲。
墀:台阶,也指阶面。

(cuō)(tuó)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蹉跎:时问白白过去,光阴虚度。青汉:即天汉,指银河。比喻官高爵显。迢递:亦作迢遘,高远之意。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相如:即司马相如,汉代著名辞赋象。曼倩:东方朔,字曼倩。武帝时待诏金马门,官至太中大夫。以奇计俳词得亲近,为武帝弄臣。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生公:梁时僧人,名竺道生,为罗什法师弟子。传说尝于苏州虎丘寺讲《涅檗经》,人皆不信。后聚石为徒,宣讲至理,石皆点头。故世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园吏:指庄子。他曾为漆园吏。

(jì)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蓟北:古地名。因城西北有蓟丘而得名。旧址在今北京西南。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今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305页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委玉露,早雁拂银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老烟波。

一叶下前墀,淮南人已悲。
蹉跎青汉望,迢递白云期。
老信相如渴,贫忧曼倩饥。
生公与园吏,何处是吾师?

蓟北雁犹远,淮南人已悲。
残桃间堕井,新菊亦侵篱。
书剑岂相误,琴樽聊自持。
西斋风雨夜,更有咏贫诗。

  其一

  《早秋》第一首的前六句,都是写早秋的景物。起句先从秋夜写起,在漫长的秋夜中,漂浮着一种清冷的气息。西风已经从翠绿的草地上兴起。

  这两句诗,由感觉到视觉,由静而动,非常自然,而且寓情于景。表面看似乎诗人只是客观地描述了自己的感受,但如果我们联系宋玉《楚辞·九辩》中的“靓青秋之遥夜兮,心缭惋而有哀”句意,便不难理解诗人主观意识的作用。

  这正如克罗齐在《美学)中所说:“艺术把一种情趣寄托在一个意象里,情趣离意象,或是意象离情趣,都不能独立。”三、四句,作者选取残萤栖身于晶莹的露珠上,早飞的大雁拂过银河,这两个典型景象一动一静,一俯一仰,一远一近,互相对照,相映成趣,很自然地将时间由夜晚推到了黎明。而随着时间的进一步推移,拂晓来到,所看到的景物也更加清晰。五、六句写了高大的树木,显得更加茂密,远处的山岭,由于秋高气爽,天气晴好,看得更真切,显得也像更多了。以上六句诗,不仅时间顺序安排得井然有序,而且所选的景物,也都具有早秋特定时间里的典型物色,使我们有如看到一幅幅早秋的联环画。而诗中凄清,萧瑟的景物,又隐隐透露出诗人无奈的孤寂之情。

  结尾二句是诗的点睛之笔。从淮南一片树叶的落下,而引发作者的身世之感,为自己要终老于雾霭苍茫的江边而哀伤。人们常说“一叶知秋”一片落叶不仅可以预示秋天的到来,同时也引发了作者的身世飘零,身不由己及仕途无路的感慨。作者从落叶联想到自己的终身将终老江边,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知识分子,哀痛之情不言而喻。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前面凄清景物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最后的感情抒发作铺垫。此外,本诗的最后一句,还为第二首诗预留了表现空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

  第二首,起句直抒胸臆,由台阶前的落叶引发出作者之悲,一个“悲”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而悲又从何而来呢?

  三、四两句作了解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仕途渺茫,高官显爵已经没有希望了,而要想归隐成仙又可望而不可及。可见,一种对未来前途的失望甚至绝望的心情,始终困扰着作者。而这种感慨在封建文人的笔下出现,应该说是比较普遍的。魏晋时期的王粲在《登楼赋》中就曾发出“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的感慨;唐代的李白在《行路难>一诗中甚至要大声呐喊:“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在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在政治上常常会受到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打击,从而使他们感到前途未卜,世路艰难,对未来产生悲观失望情绪。

  这种情绪自然在诗歌中反映出来,五、六句,引古人以自况,到了老年才理解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贫病交加的艰难,穷困时更加体会到东方朔的苦辛。作者从自己的际遇,联想到古代著名人物司马相如和东方朔的坎坷遭遇,相比之下自己的不幸又算得了什么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知识分子遭受排挤和打击的现实。诗的最后从古人想到自己的未来,以反诘的语气作结。生公虽能令顽石点头,庄周虽能抛却尘世追求逍遥游,但哪一个才是自己的师法榜样呢?

  这是作者在屡遭挫折,仕途无望的情况卜,表现出对目己禾采雨途的迷惘与困惑,想要归隐,而又不甘心终老江边,这种客观现实与主观愿望的矛盾,正是作者“悲”的缘由。

  其三

  第三首,开头两句,又以“悲”字领起。虽然蓟北南归的大雁离这里还很远,但身在淮南的作者,却已经感到悲伤。这里景情之间似乎出现了某种矛盾和不协调,使人感到作者的“悲”好像是毫无来由。但接读下文我们就会明白,尽管雁犹远,但秋天的脚步却还是毫不客气地临近了。

  三、四句景物描写,剩余的桃子间或掉到井里,秋天新开的菊花已渐渐地接近了篱笆。这里作者通过静中有动,以动衬静的表现方法,把环境写得非常空灵,寂静,正好衬托出作者孤寂无奈的心情。

  秋天的来临,标志一年又将结束,而自己却仍然是仕途无望,是什么原因使自己落得如此下场呢?难道是读书习剑两相耽误,如孟浩然《自洛之越》诗中所说:“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吗?思来想去,也难有一个完满的答案。最后只好暂且以琴和酒,聊以消遣自持,并且在西书房中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写下了咏贫的诗作。表现出一种类乎于“君子安贫,达人知命”(王勃《滕王阁序》)的旷达态度,从而结束了全篇。

参考资料:

1、 冯宇主.毛泽东喜读的古典诗词曲赋500篇: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5月:第5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