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
夜晚就这样在秋雨过后来到,空气一下子新鲜极了。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身。
温度也差异很大。手中的扇子可以先放下了,但还没有穿秋衣的必要。
更添砧引思,难与簟相亲。
不过,现在要坐或卧久些,要垫一层木板了,竹席也快要收起来了。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这种天气秋高气爽,谁喜欢睡大觉呢?便是那些有时间又没有野心的人们。
夜来秋雨后,秋气飒(sà)然新。
飒然:迅疾、倏忽貌。
团扇先辞手,生衣不著(zhuó)身。
生衣:夏衣。
更添砧(zhēn)引思,难与簟(diàn)相亲。
簟:竹席。
此境谁偏觉,贫闲老瘦人。
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烟草。
我家就住在往来长信宫的大道旁,小燕子双双在如烟的花草见穿梭。
油壁车轻金犊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出入都是油壁香车,金犊牵挽,室内陈设着流苏宝帐,鸡鸣正叫早。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天气已经回暖,笼中的娇鸟暖还在昏睡,门帘外的落花闲来也不扫。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看到暮春一树衰桃,临池倒影,不禁叹息,人也如桃花般红颜易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6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78-79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07-109家临长信往来道,乳燕双双拂(fú)烟草。
长信:本指长信宫,汉长乐宫殿名。汉太后入居长乐宫,多居此宫殿。后亦为太皇太后的代称。拂:一作“掠”。草:一作“早”。
油壁车轻金犊(dú)肥,流苏帐晓春鸡早。
油壁车:古人乘坐的一种车子。因车壁用油涂饰,故名。晓:一作“暖”。
笼中娇鸟暖犹睡,帘外落花闲不扫。
暖:一作“晓”。
衰桃一树近前池,似惜红颜镜中老。
衰桃:花已凋败的桃树。红:一作“容”。镜:指池塘的水面如镜。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62、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78-793、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07-109古人好春怨秋愁,这是典型的宫怨(闺怨)诗。一般的宫怨(闺怨)诗多以凄清秋景作背景,借以烘托失宠宫嫔之寂寞凄凉心境。此首却以春晓鲜妍明丽的景物作背景,借以反衬宫嫔失宠的命运与惋惜红颜易老的心理,别具匠心。
开头两句写春景。“家临长信”“乳燕双双”有所暗示。汉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汉成帝刘骜微服巡行,经过阳阿公主家,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极为宠幸。不久,成帝又将其妹赵合德召入宫中,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姐妹贵倾后宫。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在宫中的地位,赵飞燕又诬告许皇后、班婕妤有邪媒之道。许皇后被赵氏姐妹诬陷后,班婕妤见情势危急,便请求去长信宫侍奉皇太后。这里借用“长信宫”来暗喻班婕妤失宠后自避长信宫的典故,使诗歌表达闺怨之旨突显出来,内中隐含着失意的忧伤。接着两句写用品、陈设的富贵华美,隐隐透漏出一种慵懒无奈之感。家宅临近皇居,出入乘油壁香车,金犊牵挽,室内陈流苏宝帐,有春鸡报晓。不言富贵,而诗中人之豪奢自现。
后面四句写暮春景色,“暖犹睡”“闲不扫”表现出来的是春困的慵懒,“衰桃一树”“红颜镜中老”表现出来的是容颜憔悴,青春逝去的哀怨。结尾暗以衰桃临池比喻美人临镜,叹息红颜易衰,表现出一种无限悲凉之感。
此诗以春鸡、乳燕、落花、衰桃、娇鸟等意象渲染出了一片暮春景色。全篇几乎没有动作,也没有出现人物,纯为一个静谧柔媚的画面描绘。作者冷静客观的叙述,不作过多的主观抒情,就像是一幅图画,是一种静的客观的美。全诗语言华丽,意象密集,风格秾丽绮艳。其声调的确有接近词体之处,因此有些版本就当作词处理,调名为木兰花(或玉楼春)。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78-79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107-109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离群的孤雁既不饮水也不进食又不啄食,边飞边叫的声音里饱含对同群伙伴的思念。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雁群消失在云海之间,谁来怜惜着天际孤雁?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孤雁望断天涯,仿佛依稀看见伙伴们就在眼前;哀鸣不绝,好像愈发听到了同伴们的呼唤。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野鸦完全不解孤雁的念群之情,只顾自己鸣噪不停。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孤雁不饮啄(zhuó),飞鸣声念群。
饮啄:鸟类饮水啄食。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万重云:指天高路远,云海弥漫。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望尽:望尽天际。
野鸦无意绪,鸣噪(zào)自纷纷。
意绪:心绪,念头。鸣噪:野鸦啼叫。自:自己。一作“亦”。
参考资料:
1、 林继中.杜诗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2502、 王新龙.杜甫文集 1.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200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不饮啄”。写得孤雁有品骨。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不饮啄”体现出孤雁的执着,不达目的绝不放弃的决心。寄寓诗人当时渴望与亲人朋友团聚的心情。
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境界忽然开阔。高远浩茫的天空中,这小小的孤雁仅是“一片影”,它与雁群相失在“万重云”间,此时此际显得惶急、焦虑和迷茫。“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这一联以“谁怜”二字设问诗人与雁,“物我交融”,浑然一体了。诗人所思念的不单是兄弟,还包括他的亲密的朋友。经历了安史之乱,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天各一方,可他无时不渴望骨肉团聚,无日不梦想知友重逢,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颈联“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联紧承上联,从心理方面刻画孤雁的鲜明个性。“似”、“如”二字表现了未见而似见,未闻而犹闻的幻觉。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它被思念缠绕着,被痛苦煎熬着,迫使它不停地飞鸣。它望尽天际,不停地望,仿佛那失去的雁群老在它眼前晃。它哀唤声声,不停地唤,似乎那侣伴的鸣声老在它耳畔响。所以,它更要不停地追飞,不停地呼唤了。这两句血泪文字,情深意切,哀痛欲绝。从中体现出诗人流离失所,生活困苦,又没有亲人和朋友可以依靠的状态。“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的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用了陪衬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爱憎感情。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坚持不懈。孤雁念群之情那么迫切,它那么痛苦、劳累;而野鸦们是全然不懂的,它们纷纷然鸣噪不停,自得其乐。“无意绪”是孤雁对着野鸦时的心情,也是杜甫既不能与知己亲朋相见,却面对着一些俗客庸夫时厌恶无聊的心绪。
这是一篇念群之雁的赞歌,它表现的情感是浓挚的,悲中有壮的。孤雁那样孤单、困苦,同时却还要不断地呼号、追求,它那念友之情在胸中炽烈地燃烧,它甚至连吃喝都可抛弃,更不顾处境的安危;虽然命薄但是心高,宁愿飞翔在万重云里,未曾留意暮雨寒塘,诗情激切高昂,思想境界很高。就艺术技巧而论,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中间两联有情有景,一气呵成,而且景中有声有色,甚至还有光和影,能给读者以“立体感”。
全诗以孤雁象征自己。诗写的是孤雁,无一字涉及诗人自己。但通过这只不饮不啄、穿飞哀鸣、思寻伙伴的失群的孤雁间接暗示了诗人在战乱中只身颠沛流离、怀念亲朋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杜甫.金圣叹选批杜诗——四才子书.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3年:1582、 张忠纲.杜甫诗选 插图版.北京:中华书局,2009:247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修订版) 教学参考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81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丹阳的北固山就是古来的吴关,江边的楼台隐映于云水之间,美如画图。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如今胡虏的战火已燃及沧海,永王大军东巡的旌旗在大江两岸围绕,飘扬于碧山之间。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北固山:在镇江北,下临长江。
千岩烽(fēng)火连沧海,两岸旌(jīng)旗绕碧山。
参考资料:
1、 郁贤皓 编选.李白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204-2052、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3、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丹阳北固是吴关,画出楼台云水间。
千岩烽火连沧海,两岸旌旗绕碧山。
参考资料:
1、 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30-233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97-303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巴地的长江水,急湍奔流快如箭,巴水上的船儿顺水漂流疾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十个月时间走过三千里,郎今一去,何年能回归?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993巴水急如箭(jiàn),巴船去若飞。
巴水:水名,在湖北省境内。巴水:指三峡中的长江水,因处在三巴之地,故名。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993诗中巴女的丈夫大约是乘船东下去经商,所以诗人模仿巴女的口吻,用极简单的几笔,勾勒出与丈夫分别时的情景,道出了女子当时的不忍分别的复杂心情。
诗中前两句写水、写船,“急如箭”“去若飞”两个比喻恰切描摹了巴水湍急以及小船疾去的情形。这既是对客观事物的实写,又含蓄地写出了送行者洒泪惜别的细微心理活动。在诗中主人公看来,顷刻离别,去若离弦,万千心事还没有来得及说,丈夫所乘坐的小船就消失在江水的尽头了,这实是令人难以忍受的。
接下两句是对巴女内心活动的直接刻画。巴女送丈夫离去以后,落泪如雨,痴痴立在岸边,她默然地计算着:“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暗寓出身隔异地,夫妻两人不知何时才能团聚的悲伤之情。很多行商在外的旅人,由于交通极不便利,各种物质条件的贫乏,往往客死异乡,或者竟在外地另立家室。在家独守的商妇,大多形同孤寡、无依无靠,她们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所以她们与丈夫离别就象生离死别一样。本诗就在对这种无限惆怅的情调的描写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这首诗从题材到语言与六朝民歌几无区别,形式朴素简洁,语言明快自然、不假雕琢,真切生动地表现了巴女那种真挚淳朴的思想感情。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 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