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归客依筇行,冷燐依萤聚土塍。
夜归天黑,需撑着竹杖而行,好在田埂上聚有磷火和萤火虫,发出微光,使人顺利通过。
。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到了村店,也因月昏无灯,泥路滑,十分难行,又好在村店竹窗射出读书、补衣灯的光亮,照着人继续前行。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主编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241夜深归客依筇(qióng)行,冷燐依萤聚土塍(chéng)。
筇:一种竹。实心,节高,宜于作拐杖。这里指手杖。土塍:田间的土埂。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主编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241本诗用“夜归”统摄全篇,应把握时令是“夜”和事件是“归”,因此要找出“夜”中的意象,和“归”中意境。既然已“夜深”了,还要归家,那么思家怀乡之切自不必说;“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游子(夜行人)快至家门时所见,夜已深了,家里还亮着“补衣灯”,家中亲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扑面而来。
一开篇“夜深归客”四字,点明了诗题“夜归”。为什么要连夜赶回去呢?诗中没有交代,但是联系以下几句,读者可以想象,大约是一位出门已久的游子,思家心切,到了归途的最后一段路程,便不愿在投宿多耽搁一夜,而宁愿日夜兼程,摸黑赶路,以致深夜到家。诗中撷取的正是将到未到的情景。“倚筇行”三字勾画出归客的形象。透过归客倚杖蹒跚而行的身影,可以想见深夜行路的艰难,也可以推知游子劳累的旅况和近乡情切的心理。
第二句看来是写走过村外野地的情景:田野里的土埂子上,影影绰绰的鬼火、星星点点的流萤。通过深夜荒径冷气森森、幽光闪烁的环境,烘托出归客孤身夜行的凄凉,也反衬出归客不顾一切、急切回家的心境。途中越是阴冷,就越是令人急于早点回到温暖的家中。
第三句写终于进村了,首先看到的村店。在昏暗的月色衬托下, 村店显得寂静而冷漠,但在归客的眼中,家乡的村店却给深夜的荒野带来了生机,一种家在咫尺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转过村店,不就快到家了?“泥径滑”三字,正是写归客脚下加快步伐,因而更感觉到路滑难行。他就在这一步一滑中,匆匆转过村店,越走越近盼望已久的家门。
随着画面的延伸,一幅充满亲情的图景展现在归客眼前——“竹窗斜漏补衣灯”。这是多么的出人意外!夜那么深了四周黑黝黝的,全村都人睡了,可是唯独自家竹窗还透出灯火,隐约可见灯下补衣的身影。啊,那不是他所思念、温暖的家吗?此刻那熟悉的身影强烈叩击着归客的心扉。
参考资料:
1、 夏征农主编 .辞海 1999年版缩印本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241
)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中兴赵宋王朝的众将,谁是万人敬仰的英雄?只有岳飞。与常人一样葬身草莽,精神却鼓舞着民众,虽死犹生。他年少时崛起于河朔,曾拉开两担力的硬弓,佩带三尺龙泉剑。他平定襄阳、江汉,拓开虢州、洛阳一带的战场,清洗了洞庭湖的战乱。北望帝京,狡兔仍在,良犬却被先烹杀了。路过旧时的战场,身为荆鄂遗民,长忆已故岳将军,悲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话说当年岳飞蒙难,遗恨悲苦,朝廷指责他不遵奉诏书,是真是假?臣子有罪,假如陛下圣明,可以亲自鉴别考察,岳飞不愿班师回朝完全出于一片赤胆忠心。从来分封诸侯,终究轮不到旧时的奸臣。人世间的黑夜,一旦太阳普照,忽然变得明朗。岳飞终于身着王侯的礼服,接受百姓祭拜,九泉之下也应感到荣耀,感激君恩。且看每年的三月,满地野花的春天,人们祭祀迎神,以尊王侯的大礼,祭祀岳飞英灵。
参考资料:
1、 傅炳熙.宋元明清咏岳飞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25-272、 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250-2523、 萧枫.宋词3:线装书局,2005:722-723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mǎng),人虽死,气填膺(yīng),尚如生。年少起河朔(shuò),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guó)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è)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六州歌头:词牌名,双调一百四十三字,上片十九句八平韵八叶韵,下片二十句八平韵十叶韵。岳鄂王庙:即岳飞庙。岳飞,宋时抗金名将。万人英:万人之中的英豪。身草莽:指岳飞家境贫寒,曾做过人家的庄客。气填膺:谓忠义之气,填塞胸臆。膺,胸。年少起河朔:指岳飞年轻时就在中原黄河以北从军抗金,报效国家。弓两石:指岳飞当时臂力过人,能开两石之弓。古代以一百二十斤为一石。剑三尺:手提三尺宝剑。定襄汉:指岳飞在高宗绍兴初年平定襄阳、汉阳等六郡,为恢复中原打下基础。洗洞庭:指岳飞镇压了以杨么为首的聚集在洞庭湖的农民起义军。望帝京:谓岳飞军队距汴京很近。帝京,即汴京。狡兔:指秦桧之流。良犬:指岳飞。营垒:指岳飞军营。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gǔn)佩冕(miǎn)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lǔ)簿迎神。
不奉诏:指秦桧等诬陷岳飞“受诏不救淮西罪”,赐死狱中。诏,皇帝的命令文书。鉴临:审查,监视。分茅土:古代皇帝分封诸侯时,用茅草包社坛某方之土授受封者,以示其为某方王侯。衮:古代皇帝及上公的礼服。佩:贵族身上佩带的玉器。冕: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的礼帽,后专指皇冠。圭:贵族上朝手中所持的玉制礼器。九泉:指底层最深处,即阴间。卤簿:本为帝王驾出时仪仗。汉以后,后妃、太子和大臣出行时皆有。此指每年三月在庙前迎神赛会。
参考资料:
1、 傅炳熙.宋元明清咏岳飞选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25-272、 李华.宋词三百首详注: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7:250-2523、 萧枫.宋词3:线装书局,2005:722-723全词热烈赞扬了岳飞为南宋王朝的中兴所作的奉功伟绩和他“精忠报国”的爱国品质,表达了对迫害忠良的投降派的强烈鞭达;词人不光为英雄一哭,更是为了寄希望于当时的宁宗皇帝,激励和鼓舞长期受到压抑的主战派将领抗敌御侮的决心,实现社稷一统的宿愿。
上片是追叙概述岳飞的生平事迹。开头两句以问代赞,点出岳飞是万人之中的英雄。下面“身草莽”四句,是说岳飞的浩气长存,精神永在,虽死犹生。从“年少起河朔”到“洗洞庭”,用洗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岳飞的英雄事迹:早年从军,武艺高强,南征北战,屡建战功。“北望帝京”,是说岳飞时刻不忘收复中原失地。“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是写岳飞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惨命运。过去是打败了敌人之后才杀功臣,可如今敌人还在,岳飞就被杀害了,这历史的悲剧令人气愤。“过旧时营垒”以下四句,写出了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对岳飞的深挚怀念与无比热爱之情。
下片抒写对岳飞被害的感慨和岳飞冤案得到昭雪后的盛况。“说当年事”,“知恨苦”,是以与岳飞谈话的口气,表露出对英雄不幸遭遇的无比同情。紧接着“不奉诏,伪耶真”的反问,有力驳斥了秦桧一伙强加给岳飞的罪名。“臣有罪”四句,是对支持秦桧杀害岳飞的宋高宗明褒实贬,言外之意是如果皇帝能明察忠奸真伪,就不会酿成岳飞惨死的千古奇冤了。“万古茅土”三句,是对古往今来奸臣下场的概括,断定当时的奸臣也绝没有好下场,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人世夜”三句,是说茫茫黑夜必将被光明白日所代替,岳飞的冤案终于得以昭雪。下面三句就写想象中的岳飞冤案昭雪后无比荣耀的盛况,岳飞的勃勃英姿又焕然一新,重现世上。最后三句,写百姓对岳飞的怀念与祭奠,表达出人民也是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
整首词写得大气磅礴,气势凛然,围绕凭吊的主旨,将一首长调写得气脉贯通,一气呵成,足见作者的功力。
参考资料:
1、 陆永品.唐宋词选讲: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81:154-1562、 傅璇琮.唐宋词:泰山出版社,2007:165-166
)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弯弯曲曲的小溪与岸上的绿树交相辉映,细雨漂浮在浮萍上,好像撒上了细细的沙粒。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鹅鸭不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争相追逐着那些漂浮在水上的桃花。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阴阴:草木繁盛。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趁:追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
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月亮不会因为缺损而改变它的辉光,宝剑不会因为折断而改变它刚硬的本质。
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
月亮缺了它的辉光很容易会盈满,宝剑折断经过重铸会再次复原。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世俗的势力可以压倒山岳,却难以折服志士的心志。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男儿自有持定的操守,可以被杀却不可以苟且安生。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01月:319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
古意:与“报古”、“怀古”之意相近。
月缺魄(pò)易满,剑折铸(zhù)复良。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
势利:权势名利。
男儿自有守,可杀不可苟。
守:节操。苟:随便,得过且过。
参考资料:
1、 李德身.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欧梅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01月:319范仲淹等人能坚持操守,能威武不能屈,诗人认为是由于他们有崇高的品质:“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他们的品德如皎皎月光,明月有时或缺,虽缺仍清辉皎皎;他们的气质如百炼而成的宝剑,虽遭挫折而刚性依旧。诗人认为: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月缺会再圆,“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青天”;剑折可再铸,仍可“白光纳日月,紫气排牛斗”。政治斗争亦是如此,奸佞可暂时蒙蔽圣听,但终究会有败露之日,只要保持节操,坚持斗争,正义一定能战胜邪恶。诗人以此来鼓励友人,也以此勉励自己。他一生关心国事,关怀民生疾苦,积极支持新派的革新主张,反对因循保守和官场腐败。虽然屡试不第,久困下僚,无法施展怀抱,但仍矢志不移,保持高风亮节。他把满腔穷愁感愤一发于诗,用诗反映重大事件,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抒写时爱憎分明,激情喷涌,具有强烈的战斗性。他一生虽坎坷多辛酸,但诗歌创作却获得巨大的成就,充分表现了“剑折不改刚”、“难屈志士肠”的精神。
“势利压山岳,难屈志士肠”,男儿要坚守志节,首先就得与习惯势力、权臣作斗争。诗人赞赏范仲淹等人不顾自身安危,敢于弹奏吕夷简及其党羽,据孙沔奏章,夷简为相,黜忠言,废直道,只知姑息求安,以推卸责任为能事。致使外敌入侵,百姓内困,纪纲大隳,官吏称职的十不得一。(《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九)但因宋仁宗甚为倚重,夷简三次为相,权倾一时。尧臣在此诗中称之为“势利压山岳”,在《猛虎行》中复称他“掉尾为旗纛,磨牙为剑锘,猛气吞赤豹,雄威蹑封狼。”这都形象地描绘出权相气焰薰天不可一世。据史记载,范仲淹离京赴饶州日,朝臣惧祸而回避,送行者只有李绒、王质二人。欧阳修盛暑南行无匹马,抵夷陵时已是初冬。仲淹等人斗争虽然失败了,但忠肝义胆,世人共仰,气节凛然,可杀不可辱。馆阁校勘蔡襄为此作《四贤一不肖诗》,诗出,“都下人士争相传写,鬻书者市之得厚利”,甚至还流传到契丹。
参考资料:
1、 胡益民.中外哲理名诗鉴赏辞典:昆仑出版社,1999.4:167-168
)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户外的风吹进疏帘,香炉里飘起一线香烟。黄昏后倚遍红色的栏杆,廊上的月光如同白天。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别离的滋味比酒还浓酽,令人瘦损病恹恹。此情比不上墙东的杨柳,春泉时柳色依旧如去年。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编著 邵宁宁 黄强主编 .唐宋词品读 花间晚照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35-136 .2、 杨宗义 .宋词三百首详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42-144 .3、 赵仁圭主编 .学生版唐宋词学习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335-336 .帘幕疏(shū)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阑(lán)倚遍香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疏疏:稀疏。金兽:兽形的香炉。朱阑:红色栏杆。月华:月光。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著人:使人。
参考资料:
1、 马建东编著 邵宁宁 香强主编 .唐宋词品读 花间晚照 :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8年 :135-136 .2、 杨宗义 .宋词三百首详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年 :142-144 .3、 赵仁圭主编 .学生版唐宋词学习辞典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6年 :335-336 .上片写景,由室内写到帘外,是寓情于景。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这两句通过对细风透进帘幕、香炉缕缕飘香的描绘,明写官妓刘淑奴闺房的幽雅芳美,暗写前来幽会告别的环境气氛,隐含越是美好、越是值得留恋,越是幽静、越是格外凄清的弦外之音。
“朱栏倚遍黄昏后”二句,紧承首二句而来,由室内转而写室外,由黄昏写到深夜,勾勒出倚遍每一根栏杆、凝视着画廊上如昼月光的生动画面,传达出回忆往昔并肩倚栏,携手赏月,而今恋恋不舍,依依惜别的愁绪。原来她从寂寞空房的炉烟袅袅记起当时两情绻缱的往事,如今离分两地,叫人思量。所以她不禁由室内走出帘外,在朱栏绕护的回廊上,一遍又一遍地倚栏望着,从白天盼到黄昏,从黄昏盼到浩月流辉的深夜。“月华如昼”,说明这是一个月白风清的良夜,往日相聚,两人浓情密意,喁喁低语,何等欢爱;可是而今天各一方,形单影只,欲语无人谁诉。教人深深惆怅。上片四句全部写景,而字里行间则洋溢着离愁别绪,因为往昔天天如此,而从今以后却不复再见了,对景伤情,万般无奈之意,尽在不言中了。这两句主要从时间上着笔,写离别之人从黄昏到深夜,倚遍栏杆,离愁无限,对月无绪的痛苦情态。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上片写法正是如此。
下片在上片写景的基础上,着重抒情,借外景反衬内心的苦闷,是以景衬情。
“别离滋味浓如酒,著人瘦。”这两句是全词的主调,这种“别离滋味”只有自己深深地感到,要说出来却又十分抽象。词人在这里用“浓于酒”一词来形容描写这种离愁别绪的浓烈程度,这就使抽象的情感物态化、具体、形象,它不仅将比酒更浓烈的离愁别恨极为生动形象地勾画出来,而且将词人借酒浇愁的神态巧妙勾出,收到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著人瘦”一句便水到渠成,落到了实处。这种离愁竟使人为之憔悴,其滋味便可想而知了。
“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依旧”紧承前句而来,前两句写离愁滋味超过浓酒,进行正面对比;这两句写别情不及墙柳,则从反面衬托:柳叶只枯黄萎落于一时,春风一吹,柳色如故。言外之意,人一离别,各自天涯,是否能再续旧情,可就说不准了。这一反衬,由眼前的墙东柳触发而起,既信手拈来,又新奇贴切,极为深切地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惆怅之情和缠绵悱恻之意,这就成为全词的点睛之笔。
这首词写景纯用白描,毫不雕饰,清新流丽,而情寓其中;写情,直抒胸臆,决不做作,层层转跌,入木三分。其中绝无香泽绮罗之态,唯有不加矫饰之情。使词作具有清新流丽的风格特征。(池万兴)这首词风调清丽,情致缠绵,在婉约词中也属上乘之作。 (郑临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