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友人

:
恋道欲何如,东西远索居。长疑即见面,翻致久无书。
甸麦深藏雉,淮苔浅露鱼。相思不我会,明月几盈虚。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蠙

[约公元九o一年前后在世]字象文,清河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哀帝天复初前后在世。生而颖秀,幼能为诗登单于台,有“白日地中出,黄河天上来”名,由是知名。家贫累下第,留滞长安。乾宁二年,(公元895年)登进士第。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与许棠、张乔、郑谷等合称“咸通十哲”。授校书郎,调栎阳尉,迁犀浦令。五建建蜀国,拜膳部员外郎。后为金堂令。 1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大禹寺义公禅房

: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义公在大禹寺中参禅修静,禅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窗外见一座孤峰峭拔耸立,台阶前道道山谷纵横幽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雨刚停夕阳便散发出光彩,庭院里满处都是青翠绿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看莲花出污泥却依然洁净,才知义公一尘不染的心境。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62、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13、 王启兴.千家诗新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2004、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6

义公习禅(chán)寂,结宇依空林。
禅寂:即梵文禅那的音义合译,亦简称“禅”。为佛教基本修证之法,即寂静思虑之意。寂:一作“处”。结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这里指禅房。一作“构”。空林:空寂的山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hè)深。
众:一作“群”。壑:沟壑。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雨足:雨脚,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接的雨点。空翠:明净的翠绿色。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莲花:为佛家语,佛教以莲花为最洁,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亦指《莲花经》。不染心:心地不为尘念所染。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62、 田文.细说活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2513、 王启兴.千家诗新注: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2004、 许海山.中国历代诗词曲赋大观: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156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此词创作具体时间不详。义公是位高僧,禅房是他坐禅修行的屋宇。

  “禅寂”是佛家语,佛教徒坐禅入定,思惟寂静,所谓“一心禅寂,摄诸乱恶”(《维摩诘经》)。义公为了“习禅寂”,在空寂的山里修筑禅房,“依空林”点出禅房的背景,以便自如地转向中间两联描写禅房前景。

  禅房的前面是高雅深邃的山景。开门正望见一座挺拔秀美的山峰,台阶前便与一片深深的山谷相连。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会有一种断绝尘想的意绪,神往物外的志趣。而当雨过天晴之际,夕阳徐下时分,天宇方沐,山峦清净,晚霞夕岚,相映绚烂。此刻,几缕未尽的雨丝拂来,一派空翠的水气飘落,禅房庭上,和润阴凉,人立其间,更见出风姿情采,方能体味义公的高超眼界和绝俗襟怀。

  描写至此,禅房山水环境的美妙,义公眼界襟怀的清高,都已到好处。然而实际上,中间二联只是描写赞美山水,无一字赞人。因此,诗人再用一笔点破,说明写景是写人,赞景以赞人。不过诗人不是直白道破,而是巧用佛家语。“莲花”指通常所说的“青莲”,是佛家语,其梵语音译为“优钵罗”。青莲花清净香洁,不染纤尘,佛家用它比喻佛眼,所谓菩萨“目如广大青莲花”(《法华妙音品》)。这两句的含意是说,义公选取了这样美妙的山水环境来修筑禅房,可见他具有佛眼般清净的眼界,方知他怀有青莲花一样纤尘不染的胸襟。这就点破了写景的用意,结出了这首诗的主题。

  作为一首题赞诗,诗人深情赞美了一位虔诚的和尚,也有以寄托诗人自己的隐逸情怀。作为一首山水诗,诗人以清词丽句,素描淡抹,写出了一帧诗意浓厚的山林晚晴图。空林一屋,远峰近壑,晚霞披洒,空翠迷蒙,自然幽雅,风光闲适,别有一种生意,引人入胜,诗作至今仍为精品。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90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凉思

: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当初你离去时春潮漫平栏杆;如今秋蝉不鸣露水挂满树枝。我永远怀念当时那美好时节;今日重倚槛前不觉时光流逝。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你北方的住处像春天般遥远;我在南陵嫌送信人来得太迟。远隔天涯我屡次占卜着美梦;疑心你有新交而把老友忘记。

客去波平槛(jiàn),蝉(chán)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yǐ)立自移时。
槛:栏杆。蝉休:蝉声停止,指夜深。永怀:即长想,长久思念。此节:此刻。倚立:意谓今日重立槛前,时节已由春而秋。移时:历时、经时。即时间流过,经历一段时间。

北斗兼春远,南陵(líng)寓使迟。天涯占梦数(shuò),疑误有新知。
北斗:即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南陵:今安徽南陵县,唐时属宣州。此指作者怀客之地。寓使:指传书的使者。寓:寄,托。占梦:占卜梦境,卜度梦的吉凶。数:屡次。新知:新结交的知己。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这是写诗人初秋夜晚的一段愁思。

  首联写愁思产生的环境。访客已经离去,池水涨平了栏槛,知了停止噪鸣,清露挂满树枝,好一幅水亭秋夜的清凉图景!但是,诗句的胜处不光在于写景真切,它还细致地传达出诗人心理感受的微妙变化。如“客去”与“波平槛”,本来是互不相关的两件事,为什么要连在一起叙述呢?细细推敲,大有道理。大凡人在热闹之中,是不会去注意夜晚池塘涨水这类细节的。只有当客人告退、孤身独坐时,才会突然发现:哟,怎么不知不觉间面前的水波已涨得这么高了!同样,鸣蝉与滴露也是生活里的常事,也只有在陡然清静下来心绪无聊时,才会觉察到现象的变化。所以,这联写景实际上反映了诗人由闹至静后的特殊心境,为引起愁思作了铺垫。

  第二联开始,诗人的笔触由“凉”转入“思”。永怀,即长想。此节,此刻。移时,历时、经时。诗人的身影久久倚立在水亭栏柱之间,他凝神长想,思潮起伏。读者虽还不知道他想的什么,但已经感染到那种愁思绵绵的悲凉情味。

  诗篇后半进入所思的内容。北斗星,因为它屹立天极,众星围绕转动,古人常用来比喻君主,这里指皇帝驻居的京城长安。兼春,即兼年,两年。南陵,今安徽繁昌县,唐时属宣州。寓,托。两句意思是:离开长安已有两个年头,滞留远方未归;而托去南陵传信的使者,又迟迟不带回期待的消息。处在这样进退两难的境地,无怪乎诗人要产生被弃置天涯、零丁无告的感觉,屡屡借梦境占卜吉凶,甚至猜疑所联系的对方有了新结识的朋友而不念旧交了。由于写作背景难以考定,诗中所叙情事不很了了。但我们知道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寄人幕下。这首诗大约写在又一次飘零途中,缅怀长安而不得归,寻找新的出路又没有结果,素抱难展,托身无地,只有归结于悲愁抑郁的情思。“凉思”一题,语意双关:既指“思”由“凉”生,也意味着思绪悲凉。按照这样的理解,“凉”和“思”又是通篇融贯为一体的。

  此诗抒情采用直写胸臆的方式,不象作者一般诗作那样婉曲见意,但倾吐胸怀仍有宛转含蓄之处,并非一泻无余。语言风格疏郎清淡,不假雕饰,也有别于李商隐一贯的精工典丽的作风,正适合于表现那种凄冷萧瑟的情怀。大作家善于随物赋形,不受一种固定风格的拘限,于此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陈伯海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25-122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黄葛篇

: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
洛溪边生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开得密密绵绵。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长长的蔓条蒙着清晨的烟雾,足足有几百尺长。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
闺中的少妇,以其纤纤之素手,采来葛藤,制成丝锦,织成葛布。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为远在绝国的征夫缝制暑衣,做好征衣远寄给在日南守边的丈夫。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等到征衣寄到后,恐怕苍梧地区傍晚的火星西落,时已至秋了。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虽然时节已过、但是此暑衣且莫轻掷,因为它是为妻亲手所制,上面寄有妾的一片真情和爱意啊。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2-163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mì)
绵幂:密而互相掩盖之意。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幂尺。
缭绕:此处意为缠绕。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chī)(xì)
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缉:收集。絺:细葛布。綌:粗葛布。絺綌,这里概指葛布。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绝国衣:即万里衣。绝国,即绝远之地,极其辽远之邦国,多指边疆。日南:郡名,秦象郡,唐属岭南道。即骏州,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zhì)
苍梧:郡名,即梧州。今广西梧州。大火,星名,即心宿。大火落:时令已入秋矣。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妾:古代女子自称。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62-163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
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创作了许多飘逸豪放的诗篇。但他同时也写了不少清新婉转的生活、爱情小诗。此首《黄葛篇》即其中之一。

  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共三层。“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蔓长条,缭绕几百尺。”此层写黄葛生于洛溪,抽条开花,葛条缭绕蔓长,远望绵幂如青烟。这里是化用古乐府《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的诗意。作者首先描绘黄葛,一方面,因为它是葛衣之材,引起下面闺妇制衣赠夫的描写,另一方面也是以葛条的绵长缠绕,暗喻闺妇的柔情怀远,写物是为了写人。“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这是第二层。绝国,是空绝国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别的衣服皆不可及。日南,地名,为当时西南边陲之地,絺綌是葛布,粗者为綌,细者为絺。此四句写闺人不辞辛劳,采缉黄葛,制为佳衣,远寄他乡的丈夫,表达深切的关怀、思念与相爱之情。作者以“素手”表现闺人姿质之美,以“日南”极言相距之远,以“绝国”极言衣服之精美,皆意在表现闺人之情重。“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这是最后一层,写光阴荏苒,夏去秋来,闺人恐团扇见捐,暑服遭掷,不禁再次叮嘱丈夫,莫以时过境迁而厌旧喜新,要常怀此衣,尊重此情,见物思人,诗至此,意思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了闺人诚朴而真挚的感情。苍梧,地名,今广西苍梧县一带,唐时与日南同属岭南道。大火,星名,六月在南方,七月移向西方。“苍梧大火落,”是说在苍梧之地已时至初秋七月。

  总观全诗,它以闺人采葛制衣的生动事例,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情辞婉转流美,深得南朝乐府民歌之风味。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152-15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摊破浣溪沙·五里滩头风欲平

: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帆施停却棹,是船行。
船行至五里滩时风势将要平息,马上举棹扬帆,船行瞬间轻松了许多。轻轻地摇着橹帆用划桨,船儿都行走的飞快。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帆动,是船行。
放眼望去,只见微风吹来,水面上波光荡漾。看着眼前的山,就好像是来迎接你似的,但当你仔细一看,山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lǔ)觉船轻。柔橹(lǔ)不施停却棹(zhào),是船行。
五里滩:河上的一个地名。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闻黄鹂

: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听厌了杜鹃朝朝暮暮的啼叫,不料忽然间传来了黄鹂的鸣唱。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熟悉的叫声打断了我在湘江边上的睡梦,满眼显现出故乡生机盎然的景象。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那里放眼千里看不到高山大河,与长天相连翻滚着青青麦浪。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京都地区优待农民少征赋役,乡邻们在农忙过后、酒酿成熟频繁来往。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在那炊烟袅袅巷道深深的村舍里,村南巷北的人们远远地打着招呼互话短长。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黄鹂翻飞在阳光下高高地横过昆明池,又迎着风斜看着细柳展翅飞翔。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我如今跌落在家乡的千山万水之外,就像楚地客家人那样不再返家回乡。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你这故乡的鸟儿为什么要来到这里,使我心里不禁思念起遥远的家乡。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停止鸣叫调转翅膀快快往回飞吧,你爱吃的西林紫桑就要飘出成熟的果香。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lí)鸣。
子规:即杜鹃,又名布谷、杜宇、鹈鴂 ,初夏时啼声昼夜不断,其声凄楚。黄鹂:即黄莺,亦名仓庚、搏黍、黄鸟,羽毛黄色,从眼边到头后部有黑色斑纹,鸣声悦耳。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一声梦断:言黄鹂的一声鸣叫把梦惊醒。楚江曲:指永州湘江之滨。故园:指长安。春意生: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无山河:谓秦中平原没有高山大河。际天:连天,一望无际。青波:指麦浪。

王畿(jī)优本少赋役(yì),务闲酒熟饶经过。
王畿:京郊,古称靠近京城的周围。优本:优待农民。务闲:指农忙过后稍稍清闲的时候。饶经过:颇有情谊的频繁来往。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晴烟:指炊烟,有人家居住的地方。

翻日迥(jiǒng)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zhǔ)
昆明:昆明池,在长安西南。翥:飞举。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伧:韩醇注:“楚人别种。”不思还:不想还乡。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zǐ)
乡禽:指在家乡常能见到的子规、黄鹂。生心:产生思念之心。桑梓:家乡。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shèn)行当熟。
闭声:停止鸣叫。回翅:张开翅膀往回飞。务速:一定要快。西林:柳宗元在长安城西有祖遗田产,有果树数百株,西林指此。椹:同“葚”,桑树结的果实,成熟后色紫,故日紫椹。行:即将。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意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诗一开篇以杜鹃啼血的典故,实写久不量移的悲苦。“子规”就是杜鹃,又称之为“杜魄”,相传为古蜀帝杜宇所变,日夜悲啼,叫声似“不得归去”,直叫得眼睛出血,是历来诗文中悲苦的象征。武元衡《送柳侍御裴起居》诗说:“望乡台上秦人去,学射山中杜魄哀。”诗人取白居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的诗意开篇,一个“倦”字点明悲苦之久,“不意”的喜悦可想而知。诗人闻“乡禽”黄鹂的叫声而思念故乡,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越时空关隘,以优美的语言、眷恋的情怀,向读者描绘了一幅鲜活有趣、令人向往的故园乡土风情画。故园长安既是诗人的出生、成长之地,也是诗人建功立业、实现平生抱负的希望所在。在迭经变故、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渴望朝廷恩赦,祈盼擢用,于是,家乡变成了作者魂牵意绕的精神寄托。由此,诗人不惜浓墨重彩,礼赞了日思夜想的家乡,如痴者之喃,意者之呓,亦真亦幻,如歌如画。春天的故园,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故乡土地平阔,产出丰富,人情醇厚,生活恬愉,连鸟儿在曾经显出卓著功绩的昆明湖、细柳营上空自由自在地飞翔。现实是严酷无情的,复出的机会日益渺茫,使作者心灰意冷,徒生伤悲。诗句着力刻画故乡风物,字里行间既蕴涵着往日“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斜看细柳翥”的惬意和欢愉,又弥漫着“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的悲苦和忧伤。结尾以拟人的手法,借问黄鹂“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心生忆桑梓”,嘱咐黄鹂速归,将作者戚苦、郁闷、无助、不平而又不甘放弃的情绪宣泄得淋漓尽致。

  此诗创作于诗人离开永州的前一年。作品显示,作者对现实既失意迷惘,同时对复出抱有强烈的追求和幻想,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在逆境中顽强地跳动。所以语言未失活泼,风格依然俊朗,在意境上有喜有悲,大起大落。全诗以黄鹂一脉贯通,寓意高远,气韵流畅,开合自如,大气泱泱,读后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扼腕生情,回味无穷。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