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4独坐幽篁(huáng)里,弹琴复长啸(xiào)。
幽篁:幽深的竹林。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深林:指“幽篁”。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54此诗写隐者的闲适生活以及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这个“独”字也贯穿了全篇。“幽篁”指幽深的竹林。《楚辞·九歌·山鬼》说:“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竹里馆”顾名思义是一座建在竹林深处的房子,王维独自坐在里面。他的朋友裴迪的同题诗写道:“出入唯山鸟,幽深无世人。”仅诗的第一句就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我们知道王维是著名的音乐家,所以考取进士后,当上了太乐丞。但是他独自坐在竹里馆中弹琴显然不是供人欣赏的,而是抒发自己的怀抱。“长啸”指拖长声音大声吟唱诗歌,如苏轼《和林子中待制》:“早晚渊明赋归去,浩歌长啸老斜川。”可见弹琴还不足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接着又吟唱了起来。他吟唱的诗也许就是这首《竹里馆》。
诗中写到景物,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幽篁”、“深林”、“明月”。对普照大地的月亮,用一个“明”字来形容其皎洁,并无新意巧思可言,是人人惯用的陈词。至于第一句的“篁”与第三句的“林”,其实是一回事,是重复写诗人置身其间的竹林,而在竹林前加“幽”、“深”两字,不过说明其既非庾信《小园赋》所说的“三竿两竿之竹”,也非柳宗元《青水驿丛竹》诗所说的“檐下疏篁十二茎”,而是一片既幽且深的茂密的竹林。这里,像是随意写出了眼前景物,没有费什么气力去刻画和涂饰。
三、四两句写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深林人不知”本来就是诗中应有之意,如果对人知与不知毫不在意,那他就不会写出这句诗,既然写了这句诗,就表明他还是希望有人能够理解自己的,遗憾的是陪伴他的只是天空中的一轮明月。起句写“人不知”,结句写“月相照”,也可谓相互呼应了。
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用六个字组成三个词,就是:“独坐、弹琴、长啸”。对人物,既没有描绘其弹奏舒啸之状,也没有表达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音与啸声,更没有花任何笔墨写出其音调与声情。表面看来,四句诗的用字造语都是平平无奇的。但四句诗合起来,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作为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它的妙处在于其所显示的是那样一个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意境。它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之中的。就意境而言,它不仅如施补华所说,给人以“清幽绝俗”(《岘佣说诗》)的感受,而且使人感到,这一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而在语言上则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可以想见,诗的意境的形成,全赖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素质相一致,而不必借助于外在的色相。因此,诗人在我与物会、情与景合之际,就可以如司空图《诗品·自然篇》中所说,“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进入“薄言情悟,悠悠天钧”的艺术天地。当然,这里说“俯拾即是”,并不是说诗人在取材上就一无选择,信手拈来;这里说“著手成春”,也不是说诗人在握管时就一无安排,信笔所之。诗中描写周围景色,选择了竹林与明月,是取其与所要显示的那一清幽澄净的环境原本一致;诗中抒写自我情怀,选择了弹琴与长啸,则取其与所要表现的那一清幽澄净的心境互为表里。这既是即景即事,而其所以写此景,写此事,自有其酝酿成熟的诗思。更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长啸,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至于诗的末句写到月来照,不仅与上句的“人不知”有对照之妙,也起了点破暗夜的作用。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在安排上既是妙手天成,又是有匠心运用其间的。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79-181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你乘着一叶扁舟溯新安江而上,到这偏僻的地方来看望我;一路之上,在白云之下、山岭之间的迢迢水道上艰难地盘桓。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我多么想将这简陋的茅屋打扫干净,来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我的房前屋后已生满碧绿的青苔,枯黄的树叶也落满了在我的院落。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张德艳 .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五年级)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年06月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shē)。
孤舟:孤独的船。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云山:高耸入云之山。赊:遥远。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柴门:原指用荆条编织的门,代指贫寒之家;陋室。这里借指作者所住的茅屋。远客:远方的来客。青苔:苔藓。黄叶: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贫家:穷人家。谦称自己的家。
参考资料:
1、 张在军,张德艳 .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五年级) :石油工业出版社 ,2010年06月 .刘长卿当时在新安郡(治所在今安徽歙县)。“孤舟相访至天涯”则指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江行,带有一种凄楚意味。“至天涯”形容行程之远,和途次之艰辛。不说“自天涯”而说“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他爱婿的心情,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不言之中了。李穆当时从桐江到新安江逆水行舟。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且因新安江上下游地势高低相差很大,多险滩,上水最难行。次句说“万转云山”,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乎意料的远。“路更赊”,这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妙语。
刘长卿在前两句之中巧妙地隐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两句则进而写主人盼客至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企盼、愉悦之意,而读者从诗句的含咀中自能意会。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迎接远方的来客,显得多么亲切,更使人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欲扫柴门”句使人联想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的名句,也表达了同样欣喜之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其含意极为丰富。“青苔黄叶满贫家”,既表明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客至而喜;同时又相当于“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的自谦。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十分真挚动人。
将杜甫七律《客至》与此诗比较一番是很有趣的。律诗篇幅倍于绝句,四联的起承转合比较定型化,宜于景语、情语参半的写法。杜诗就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把客至前的寂寞,客至的喜悦,主人的致歉与款待一一写出,意尽篇中。绝句体裁有天然限制,不能取同样手法,多融情入景。刘诗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篇,三四句法倒装(按理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使末句以景结情,便饶有余味,可谓长于用短了。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 .唐诗鉴赏大辞典 :中华书局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钱塘江边是谁的家乡呢?江上的女孩全部都漂亮如花。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好色的吴王统治时她们不敢出门,如今却毫无顾忌地到春江洗纱。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362、 范凤驰 著.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70-713、 郭彦全,石惟英 编著.千首少儿古诗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64钱塘江畔(pàn)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浣:洗濯 。纱:棉、丝织物的通称。钱塘江:在今浙江。胜:超过,胜过。
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huàn)纱。
吴王:特指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君夫差。不得出:不能出。因夫差好色,越王勾践曾献美女西施与他,以乱吴国之政。据说西施本是越国的一个浣纱女,故说“吴王在时不得出”。公然:毫无顾忌,公开地。
参考资料:
1、 孙琴安.唐人七绝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08月第1版:362、 范凤驰 著.新选唐诗.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70-713、 郭彦全,石惟英 编著.千首少儿古诗选译.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64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主编.唐诗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2年01月第1版:245-2462、 霍松林 主编.历代绝句精华鉴赏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05月第1版:111-112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归客,残阳见旧山。
飞鸟消失在故乡的天空上,在晴空下你独自一人东去,家乡的妻子在催促着你这个游子归家,日暮的时候你会看到家乡的山脉。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在流水脉脉中我的诗意大发,落花间梦了无痕,如果你可以给我寄来思念的词句,我因为思念你而不解的眉头一定会舒展的。
楚乡飞鸟没,独与碧云还。破镜催(cuī)归客,残阳见旧山。
楚乡:指夏侯审的故乡安徽亳州谯县,该县旧属楚地,故称。
诗成流水上,梦尽落花间。傥(tǎng)寄相思字,愁人定解颜。
一是形式上,对仗精工奇巧。“诗”对“梦”,“成”对“尽”,“流水”对“落花”,“上”对“间”。
二是内容上,转换自然贴切。颈联由上文绘眼前景转至写手中诗,聚集“诗”与“梦”。如果说作者于用此诗来表达对友人离别的相思之意,可算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话,那么,他与友人分手后只能相见于流水、落花之间的夜梦中,则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长久痛苦。此联景情相生,意象互映,自然令人产生惜别的强烈共鸣。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我是吴会之地的一片浮云,飘然无可依据如同远行之客。
功业莫从就,岁行屡奔迫。
功业无处可以成就,岁月时行奔促急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雄心壮志即刻放弃消失,衰老疾病日甚一日加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古琴放入空匣无人弹奏,长剑挂在空壁无所可用。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
楚囚钟仪奏乐歌吟皆用楚音心在怀楚,越人庄舄贵富不忘家乡病中仍是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都之门尚在遥远的天外,还乡之路远隔崇山峻岭。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清晨我回忆起司马相如的琴台,夜晚我梦中见扬子云的故宅。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旅途之情此时刚刚了结,秋气肃杀厦是凋落万物之时。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风吹入林松下清冷寒冷,露水下降草间白茫茫一片。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如今已不可见,幽幽长梦与谁人相合?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托西飞长鸿捎去一封书信,赠给你安慰那离别分隔之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2-4832、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吴会:即吴、会二郡,相当于今江苏省东南部、浙江省西部一带地方。浮云。用浮游之云以喻自己到处漫游。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lǚ)奔迫。
岁光:岁月光阴。奔迫:急迫,形容光阴的匆匆而逝。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良图:良好的打算,即远大的政治抱负。俄:俄而,很快。绵剧:形容疾病缠绵、严重。
古琴藏虚匣(xiá),长剑挂空壁。
楚冠怀钟仪,越吟比庄舄(xì)。
庄舄:春秋时越国人,在楚国做大官,后来生了病,楚王问:舄,本来是越国的一个穷人,到了楚国才显贵起来,他思念家乡吗?手下人回答道:派人去了解过了,他在床上口中还作越声。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国门:国都之门。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相如台:汉代蜀人司马相如琴台,在成都。子云宅:汉代蜀人扬雄故宅,在成都。二者都是蜀人,诗人“朝忆”“夜梦"这些地方,都是表达对故乡的怀念。
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
寂历:凋落疏离。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故人”二句:一本作“故人不在此,而我谁与适”。适,适意,愉悦。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飞鸿:即鸿雁。古人有鸿雁传书的传说,所以此处以飞鸿比喻所寄赠的这首诗。离析:不得会聚。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82-4832、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诗中一、二两句以浮云自喻,道明自己远游飘泊在吴会一带。因为此诗是寄给故乡友人的,所以先讲一下自己的行止是很必要的。飘,即漂泊,行无定处的意思,所以自称浮云。一开头便饱含一种思乡的感情。接下六句是写自己的处境:光阴飞逝,功业未就,远大的政治抱负很快成了泡影,而自己又重病缠身。最后以“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两句小结这一层,感慨自己的壮志难酬。这六句写得很沉痛,诉述之中真实地吐露了自己内心的苦闷。但是,应该指出:这一时期,李白年仅二十七岁,涉世未深,幼稚地认为自己“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以为功名事业,唾手可得。然而事实却非他所想象的那样。于是,稍碰上几个钉子很快就堕入了失望。不过,文字虽然沉痛,感慨的程度比起晚年那种凄凉落魄的诗句来,还是浮浅得多。
“楚冠怀锺仪”句以下直至全诗结尾,所抒发的都是思乡怀友之情。这一大段直抒其情的诗句,细加分析层次还是很清楚的。“楚怀”两句,引用钟仪、庄舄的典故,概写自己对于故乡的怀念,接下两句是感叹故乡辽远。再下两句是写对故乡的朝思暮想,而后用“旅情初结缉,秋气方寂历”做一小结。以上八句主要是围绕着对故乡的思念展开抒情。虽然直抒胸臆,但诗人能够借助古人的事迹、故乡的古迹,把这种感情写得很具体而且缠绵悱侧,如环不已,倒是非常难得的。“旅情”两句小结上述八句,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同时拈出“秋”字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下面两句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这两句并非是诗人眼前景物的实写,而是意念中的想象,经过这样一写,加强了诗的艺术气氛。“清”“白”二字写出了秋风、秋露肃杀、萧疏的特点,选词炼句极为准确。也正是受了这种凄清气氛的影响,才有寂寞、孤独之感,于是对故乡友人的怀念也就更加殷切。全诗至“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已经点到题目上来,最后交代一笔,进一步点出“寄书”的目的在于“慰离析”,意尽而抒情也就从此结住。
这首诗从功业未就写起,而后抒写思乡、怀友之情,一路写来如诉如泣,恰如一封寄给友人的书信。结构上顺着感情的自然发展,跳跃性并不大。直抒胸臆而语言没有夸张渲染,想象也未见飞动超人的特色,但感情真挚自然,层次井然,炼词造句处处贴切。如就诗的风格来说,由于是诗人早朝创作,还没有形成后来那种豪放浪漫的特点,但从驾御文字的能力上看,却完全是一副大家手笔,功力是极坚实的。
参考资料:
1、 刘忆萱王玉璋.李白诗选讲:辽宁人民出版社,1985年06月第1版: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