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长夜漫漫,故人都在哪里,行船在这碧波夜月之中缓缓前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天空辽阔悠远,思念故乡的情思越发哀切。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身外的景物没有人的忧愁,清澈的河水也自在流动。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想到回家时林中树叶不知换了多少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让人暗暗心惊。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遥:远。这里指时间漫长。
悠悠天宇旷(kuàng),切切故乡情。
天宇:天空。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露华:露水。
犹有汀(tīng)洲鹤,宵(xiāo)分乍一鸣。
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夏至这天,昼晷所测白天的时间已经到了极限,从此以后,夜晚漏壶所计的时间渐渐加长。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的计划,就已经忧虑气候的变化冷暖的交替了。
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
衙门每日空闲的时候居多,而这个月的农事却是比较忙活些的。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老百姓在地里耕作,酷热也不知怎么抵挡的。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静悄悄的,惟独我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好不惬意。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城墙高耸,城门紧闭,树木葱翠,绿荫静寂。
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翠绿的鲜竹尚且含粉,池塘里的荷花已经开始散发阵阵的清香了。
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在这里可以抛却烦恼忘掉忧愁,终日对影举着华丽的酒杯畅饮。
昼晷(guǐ)已云极,宵漏自此长。
晷:观测日影以定时间的工具。这里指日影。漏:即漏壶,古代一种计时的装置,简称漏。
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
公门日多暇(xiá),是月农稍忙。
暇:空闲的时候。
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
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
亭午:正午,中午。
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
绿筠(yún)尚含粉,圆荷始散芳。
筠:竹子的青皮。这里指竹子。
于焉(yān)洒烦抱,可以对华觞(shāng)。
于焉:在这里。华觞:华丽的酒杯。
昨夜谁为吴会吟,风生万壑振空林。
昨夜是谁唱出吴地的歌声,就像万壑之风振响空寂的树林。
龙惊不敢万中卧,猿啸时闻岩下音。
蛟龙惊起不敢在万中静卧,山猿也不时停下啸声而闻听山岩下的歌音。
我宿黄山碧溪月,听之却罢松间琴。
我宿在明月照着碧溪的黄山下,听了也罢却原在松林间弹着的琴。
朝来果是沧洲逸,酤酒醍盘饭霜栗。
早晨才知道您果然是位隐逸之士,便提盘沽酒并以霜栗当饭助兴。
半酣更发江海声,客愁顿向杯中失。
酒至半酣您又发出江涛海啸的歌声,使我的愁绪在酒杯中消失殆尽。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人人都说江南好,来到这的游人只想在江南慢慢变老。春天的江水清澈碧绿更胜天空的碧蓝,还可以在有彩绘的船上听着雨声入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美丽无比,盛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年华未衰之时不要回乡,回到家乡后必定要愁肠寸断。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游人只合江南老:这里指飘泊江南的人,即作者自谓。只合:只应。江南好:白居易《忆江南》词首句为“江南好”。碧于天:一片碧绿,胜过天色。
垆(lú)边人似月,皓(hào)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垆边: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凝霜雪,像霜雪凝聚那样洁白。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年尚未老,且在江南行乐。如还乡离开江南,当使人悲痛不已。须:必定,肯定。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2、 赵崇祚.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32-343、 王步高.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6-217这首诗是《菩萨蛮五首》中的第二首,对第一首的回应。难道主人公不愿意回到家中吗?可是自己求取功名不得,又怎能轻言回去呢?“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写得多美!但这种美,不是靠意象的美而烘托,却是靠浓挚的情感,而且是经过理性的浸润后的浓挚的情感动人。江南之美,甲于天下,但寓居在此,逃避战乱的人,又怎么会有归属感?故这两句是沉郁的。“春水碧于天”是江南风景之美,江南水的碧绿,比天色的碧蓝更美。“画船听雨 眠”是江南生活之美,在碧于天的江水上,卧在画船之中听那潇潇雨声,这种生活和中原的战乱比较起来,是何等的闲适自在。前二句的沉郁,与后二句的空灵,就形成了难以言喻的艺术张力。
过片暗用卓文君之典。汉时蜀人司马相如,与巨富卓王孙之女卓文君私奔,因卓王孙宣布与文君断绝关系,司马相如就令文君当垆,自己穿着短裤,在大街上洗涤酒器。所以“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垆就是酒垆,垆边人指的就是自己的妻子,也就是上一首中“绿窗人”。主人公何尝不思念这位面如皎月、肤色赛霜雪的妻子?说“莫还乡”实则正由于想到了还乡。他没有用“不”字,用的是有叮嘱口吻的“莫”字,表现出了一种极深婉而沉痛的情意,你想还乡,而现在没有老,不能还乡,表现了对故乡欲归不得的盘旋郁结的苦衷。后面说“还乡须断肠”,这正是别人之所以敢跟你说“游人只合江南老”的理由,因为你回到那弥漫着战乱烽火的故乡,只会有断肠的悲哀。讲到这里再回头看“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就会明白陈廷焯为什么赞美韦庄词“似直而纡,似达而郁”了。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的风光美和人物美,既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依恋之情,也抒发了诗人飘泊难归的愁苦之感。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72-88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洞庭湖水,广阔无垠,依稀看见与长江相接。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南飞的大雁带走我忧戚烦闷的心情,远处的山峰衔来一轮美好的明月。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推杯换盏,畅饮美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醉后朦胧里一阵阵凉风起,吹得我翩翩起舞袖带旋回。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楼观岳阳尽,川迥(jiǒng)洞庭开。
岳阳:即岳州,以在天岳山之南,故名。治所在巴陵,即今湖南岳阳市。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tà),天上接行杯。
下榻:用汉代陈蕃礼徐穉、周璆事,见《春陪商州裴使君游石娥溪》诗注。行杯:谓传杯饮酒。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回:回荡,摆动。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789-790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流放夜郎,第二年春天至巫山时遇赦,回到江陵。在南游岳阳时,写下这首诗。
诗人首先描写岳阳楼四周的宏丽景色:“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岳阳,这里是指天岳山之南一带。天岳山又名巴陵山,在岳阳县西南。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轻快,眼前景物也显得有情有意,和诗人分享着欢乐和喜悦:“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像被赋予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雁引愁心去”,《文苑英华》作“雁别秋江去”。后者只是写雁儿冷漠地离别秋江飞去,缺乏感情色彩,远不如前者用拟人化手法写雁儿懂得人情,带走愁心,并与下句君山有意“衔好月来”互相对仗、映衬,从而使形象显得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山衔好月来”一句,想象新颖,有独创性,着一“衔”字而境界全出,写得诡谲纵逸,诙谐风趣。
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这里又用衬托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这似乎是醉眼蒙眬中的幻景。诗人是有些醉意了:“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醉后凉风四起,着笔仍在写楼高。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飘舞,仪表潇洒自如,情调舒展流畅,态度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收笔写得气韵生动,蕴藏着浓厚的生活情趣。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的手法,没有一句正面直接描写楼高,句句从俯视纵观岳阳楼周围景物的渺远、开阔、高耸等情状落笔,却无处不显出楼高,不露斧凿痕迹,自然浑成,巧夺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