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身几日闲,世事何时足。君貌不常红,我鬓无重绿。
为官之人哪能有几日得闲的,世间的事务什么时候才能处理得完。你的容颜不会常在,我的鬓发也无法再变黑。
榴花满盏香,金缕多情曲。且尽眼中欢,莫叹时光促。
榴花酒满杯香美,金缕曲真多情,姑且享尽眼前的欢娱,不要叹惜时光流逝得这么快。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7462、 王双启编著;叶嘉莹主编.晏几道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95官身几日闲,世事何时足。君貌不常红,我鬓(bìn)无重(chóng)绿。
官身:为官之人。世事:人世间的事务。足:满足,此处引申为“终了”之意。红:脸色红润,借指年轻。重绿:再绿。
榴花满盏(zhǎn)香,金缕多情曲。且尽眼中欢,莫叹时光促。
榴花:指榴花酒。盏:杯。金缕:曲名,指杜秋娘《金缕衣》。多情:富于感情。眼中欢:比喻眼前或心中所期望的欢愉事情。促:急促,过得快。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7462、 王双启编著;叶嘉莹主编.晏几道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7.01:95这是一首劝人摆脱机务、及时休闲寻欢的小词,感情基调哀而不伤,平静而明快。
上片先由“官身”难闲、“世事”无尽说起,通俗直叙的语言,从自身的经历说起表述了做官的事多不得自由,引发共鸣。接着以“君貌”、“我鬓”,从人最容易代表衰老的部分写起,紧扣前文,申明青春不驻,人生易老,两对句各从两面着墨,下字亦颇工稳,白描自然,感情真挚,上片通过自身所体会结合所看到的,使得对于青春的感慨更深、更细、更微妙。
下片则一洗上片的感叹,提出了解决方法,顿时使得词句基调变得轻快明亮,开始叙说解决上述烦恼的办法,便言“榴花酒”之清香四溢、“金缕曲”之多情动人,用眼前事物的美好彻底消除了官机务缠身的烦恼,也为下句的感叹做好了理论铺垫。赏心乐事难得,应当及时赏花听曲,开怀享受。简单的四句,却写出了作者对于生活的参悟以及对于繁忙生活的解忧和看法,末句以尽欢、莫叹相劝,希望对方放下负担、享受生活。
该词化用诗歌句法,构思新颖曲折,语言节奏明快,字词简单平稳,通俗自然,情致含蓄深婉。
参考资料:
1、 林兆祥编撰.唐宋花间廿四家词赏析.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06:746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明夜扁舟去,和月载离愁。
夕阳照在城墙的一角,我端起酒杯劝说您留下。京城离这里太远了,为什么还要穿着破旧的衣服冒着艰辛赶去呢?我担心你像苏秦一样盘缠用尽,还会遭到妻子的埋怨,不如早点归来,与沙鸥亲近为好。明晚月色下,你就要带着满身的离愁乘船而去。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追逐功名利禄,恐怕是到老了以后才会罢休吧?饱读诗书,应该像古代的伊尹和周公一样为国事操劳。不要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即使能够万里封侯,也会长期的滞留边疆,到老才能回来。在哪里可以找到可以依附的人呢?只怕是空自孤独寂寞,作《登楼赋》那样思念家乡的文章。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第30页 .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长安路远,何事风雪敝(bì)貂(diāo)裘(qiú)。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xiá)沙鸥。明夜扁(piān)舟去,和月载离愁。
敝貂裘:破旧的貂皮衣服秦楼: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此以罗敷女指代妻室。狎沙鸥:与沙鸥相近,指隐居生涯。
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致身:出仕做官伊周:伊尹和周公,二人都是古代著名的贤相。班超投笔:《后汉书 班超传》东汉班超家境穷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曾经掷笔长叹说,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像傅介子张骞一样,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第30页 .词上片充满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对友人之远行表示担忧。“落日古城角,把酒劝君留。”二句开篇点题,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远行。“长安路远,何事君雪敝貂裘。散尽黄金身世,不管秦楼人怨,归计狎沙鸥。”五句都是词人为友人感到担心,即言前路之艰难,又怕友人时运不济,像当年入秦的苏秦一样,最终落魄而归,招致亲戚朋友的冷落。用“归计狎沙鸥”的归隐山林之路,反衬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险阻。上片末句表达的是对友人一心向往功名富贵的感叹。
下片“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肯定了友人杰出的才学,希望友人此行能够获得成功,像伊尹和周公一样成为国之栋梁。同时词人又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劝慰友人不要一味为了功名富贵而像班超一样,有家难回。结尾处“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乃是作者联系自身的境遇,自比王桀,感叹自己身似浮萍,漂泊不定,空自思乡,落得孤独寂寞。
这首词充满了一种悲慨之情,通篇都是对友人求仕的劝解之辞,但实际上却是对朝廷不能重用人才,埋没人才,使友人和自己这样的有识之士壮志难酬,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讽刺与悲愤。
参考资料:
1、 毛佩琦 .辛弃疾词 :万卷出版社 ,2009年6月1日 :第30页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菊花日复一日地开放,不知是为了谁。东晋陶渊明最爱重阳,因为他心中有不平之气,所以总是借酒浇愁。醉后扇着扇子,阻挡秋风吹起的尘土。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风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陪您喝酒,一天需要喝三百杯才够。站在山上向东边遥望,可以看见雾气之中的蓬莱仙境。朋友和我一个做官,一个闲居,当此之时,只能抱病登高以打发重阳节日。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归去,我却只能伴着月影独自徘徊。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选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2、 辛弃疾.辛弃疾词选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màn)爱重九,胸次正崔(cuī)嵬(wéi)。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qiǎn)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渊明: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谩:同“慢”,枉然,徒然。谩爱:空爱,徒爱。这里是反义词,应作最爱讲。胸次:胸怀。崔嵬:块垒,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政:同“正”。自:因为。尔:如此。白衣:穿白衣服送酒的人。扇:作动词。尘埃,指主和派。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yì)风骖(cān)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pái)徊(huái)。
三百杯:形容喝酒之多。蓬莱:古代神话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翳:同“翼”,用羽毛作的华盖,这里作动词作。翳凤:是说用凤鸟毛作的华盖车。骖,一车驾三马,或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服,旁边的两马叫骖,也叫騑。这里也作动词。骖鸾:是三只鸾鸟驾的车。这里的意思是说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落佩倒冠:衣冠不正,喻隐居狂放。抱病,带病。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辛弃疾词选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2、 辛弃疾.辛弃疾词选 :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57上片不直接写与朋友同游的情状,而是引陶渊明自比。他所写的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曲的渊明,兼有为自己画像和代朋友书怀的意味。首韵一问,虽意在表明时令,而又能显出心中的波峭。同时“为谁开”一问,不仅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且能起到引发下文的作用。他之所以爱菊,是借花的凌雪傲霜的高尚品格,寄托自己的心胸。以下两韵,明看是代陶渊明写心,其实翻过来看,正是借渊明写怀。“渊明谩爱”一韵是倒装句,是说胸中正不平、惟待酒浇化之的渊明,喜逢重阳节却无酒可饮。作者的遭遇有很多地方与陶渊明相同,所以用“黄菊开”、“爱重九”、“正崔嵬”表示对陶渊明的同情与歌颂。下韵以退为进,否定酒本身对渊明有重要意义,谓渊明爱酒并非因为他是个酒徒,而是心中有块垒,不得不借酒浇愁。可是,没有谁打发“白衣”来为他送酒。上片末韵,扇面障尘既是取景于眼前,也是典故的借用。他对渊明中藏块垒的心迹的理解,颇为深刻。而写渊明,实即自写其志。尤其是末韵。用来比拟韩尚书面对政敌的熏人气焰而不为苟且的态度,颇为切合。
下片就眼前重阳节的相知之乐来写。他写一日须饮三百杯,才配得上为韩尚书饮。既侧写韩的豪酣与洒脱,也是写他与韩的相知投缘之乐。在继两韵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笔锋急转,直指自己遭受“落佩倒冠”的陷害,向南宋王朝提出了愤怒的抗议。当他想见韩将来翳凤骖鸾、归于眺望中的仙山之后,就不免喜忧参半了:他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抱病独登高台而伤感。人我相照,愈觉情怀不堪。这里的“归于仙班”,隐指韩将来的归朝。结韵以想象中形影相吊的情景,在送别韩南涧的归路上,见到月色映出了“人影共徘徊。”流露出惜别依依和孤独寂寞之感。这样的表达法,能兼收暗示友情相得和表达自己隐居失意之情的双重功效。
上片写登高赏菊忆及渊明,以重九日盼望送酒的陶渊明自比,暗示了作者与其处境的相似。下片陪游后借题发挥,既寄希望于韩元吉再次被朝廷召用,又为自身的“落佩倒冠”抱病登台而慨叹,倾诉自己无法实现抗金报国壮志的痛苦,表达了被迫害受压抑的沉重心情,不是一篇单纯的记游之作。
参考资料:
1、 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66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
春天的柳树枝条开始变柔,冬天的梅花愈加芳香。夜幕中的雪让梅花更加清冷峭厉,像玉般的雪散落在树林中和池塘中。那回旋的风也逐渐的变得寒冷,寒冷的风越过窗帘,穿透窗缝透着寒气。想要整理新的妆容,呵暖双手拨弄乐器。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
漂泊的赋词之人,萧条、冷落的漂泊住所。挥动毛笔,书写书简,犹记得当年在粱园献《汴京赋》被神宗擢为太学正的风流往事。看见雪花缓慢地回旋飘于屋前檐下,回廊积满了积雪,在漫漫长夜不要错过这美好的饮酒赏雪的机会。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06月第1版,第131页2、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欧阳修 周邦彦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190页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qiào),玉尘散林塘。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huáng)。
红林檎近:此调由周邦彦始创。陈本注“双调”,无题。《花草粹编》作“冬雪”。清峭:清冷峭厉。玉尘:喻雪。林塘:树林和池塘。飘风:回旋的风。递冷:传送寒气。度幕穿窗:越过帘帷,穿透窗缝。料理:安排、整理。丝簧:即弦管,泛指乐器。
冷落词赋客,萧索水云乡。援毫授简,风流犹忆东梁。望虚檐(yán)徐转,回廊未扫,夜长莫惜空酒觞(shāng)。
词赋客:指司马相如,亦作者自指,作者曾献《汴京赋》。故云。萧索:萧条,冷落、雪花飘落状。水云乡:水云弥漫处,多指隐者所居之处。此指作者所在的江南水乡漂泊。毫:指毛笔。简:古人书写用的狭长竹片。东梁:指粱园,一称兔园。汉粱孝王刘武建,亦名“粱苑”。故址在今河南商丘东。虚檐徐转:形容雪花缓慢地回旋飘于屋前檐下。酒觞:酒杯。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周邦彦选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06月第1版,第131页2、 朱德才主编,增订注释欧阳修 周邦彦词,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年01月第1版,第190页上片起首四句,勾绘一幅梅柳林塘春雪图,清峭而疏淡。高柳春才软,冻梅寒更香。暮雪助清峭,玉尘散林塘——先点明是春雪,雪中梅放,艳丽无比。梅香雪色,韵胜格雅,纯洁坚韧,历代词客骚人,常常借以托言喻志。周邦彦从“玉尘”之典取意,重在写景。那堪飘风递冷,故遣度幕穿窗。似欲料理新妆,呵手弄丝簧。词人似转入写人。以下“那堪”四句,写出内庭寒冷之状。飞舞的雪花,穿窗度幕,随风飘进室内,犹如料理新妆,手弄丝簧。拟人新颖,联想生动。
下片对景抒怀,由人及己,写出了词人宦游他乡、对酒销愁的情感。面对雪景,不禁思念故园,援笔授简,却又想起梁园旧事。昔日的司马相如对雪作赋,人虽已没而余韵流风宛在;词人自己虽也曾汴京献赋,而今却是如此的凄清落寞,失意沉沦。借典运事,曲书胸臆,显得蕴藉深厚。结尾三句由虚而实,从沉思中回归雪景,顾影自怜,谓聊且长夜痛饮,自我慰藉,不致辜负了这场风雪。“虚檐”的空虚与“凹廊”的曲折,恰似词人此时此刻的思想感情。词人在冷落、萧索中,执笔挥写,多少往事萦绕心头,多少愁思难以平静,在凌空的房檐下徘徊,也无心打扫回廊,只有“莫惜空酒觞”了。端起盛满酒的杯子,一杯一杯,自斟自饮,一醉方休。
全篇索物寄意,融心境与外物为一体,深得离合之妙。
参考资料:
1、 (宋)周邦彦著;谢永芳注评,周邦彦词,中州古籍出版社,2015.05,第133页2、 (宋)周邦彦著;孙安邦,孙蓓解评,周邦彦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02,第154页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薄雨收敛寒气斜阳拨开天晴,天地间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十里长亭路边的柳树已嫩黄,不知何人倚马折柳以送行?春天河水漫漫流淌烟霭漫空,映带着远天的几点归来的鸿雁,广阔的荒塞上春雪完全消融。还记得出关时也是这样情景。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杳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出发前你在画楼为我饯行时,你流着泪为我唱哀怨的歌声,没有想到竟然这样轻易离别。回首往事已经一年音信全无,你要知道我心里有多少新愁?就像芭蕉卷曲丁香打结重重。又是如同远隔天涯一样憔悴,两地苦相思空对风清和月明。
参考资料:
1、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12、 熊蓉,邓启铜.《宋词三百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433、 艳齐.《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54、 王兆鹏,黄崇浩.《宋词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1255、 范晓燕.《宋词三百首赏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396、 李之亮.《白话宋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4:2057、 李森.《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1薄雨收寒,斜照弄睛,春意空阔。长亭柳色才黄,远客一枝先折。烟横水际,映带几点归鸿,平沙消尽龙荒雪。犹记出关来,恰如今时节。
薄雨:小雨。空阔:广阔。平沙:广袤的沙漠。龙荒:指塞外荒漠。古时沙漠中有地名曰“白龙堆”,故又称沙漠为龙沙或龙荒。出关:出塞。关,此指河北临城,古代为北去的关口之一。恰如:恰恰是。
将发。画楼芳酒,红泪清歌,顿成轻别。回首经年,杳(yǎo)杳(yǎo)音尘都绝。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枉望断天涯,两厌厌风月。
画楼:有彩绘装饰的华丽楼阁。芳酒:美酒。红泪:原指泣尽而继之以血。此处指和着胭脂的泪水。经年:经历很多岁月,形容时间很长。杳杳:形容遥远。音尘:音信,消息。方寸:喻心。丁香结:丁香的花蕾。唐、宋诗词中多用以喻愁思纠结。厌厌:通“恹恹”,忧愁苦闷的样子。风月:风和月,泛指景色。
参考资料:
1、 林霄.《唐宋元明清名家词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5:1212、 熊蓉,邓启铜.《宋词三百首》.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433、 艳齐.《唐诗·宋词·元曲三百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1054、 王兆鹏,黄崇浩.《宋词三百首注评》.南京:凤凰出版社,2005:1255、 范晓燕.《宋词三百首赏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1396、 李之亮.《白话宋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4:2057、 李森.《精译赏析宋词三百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91这是一首伤别怀人之作。
上片写关外的初春景色。前三句写冬去春来的万物刚刚复苏,小雨收敛了寒气,斜阳逗弄着晚睛,春意盎然。“薄雨”、“斜照”表现出初春的暖意融融,一个“收”字、一个“弄”字精当巧妙地描绘出了日暮天晴之景,其中“弄”字则运用拟人的手法,把春景写活,更显得生动活泼。“薄雨”二句以薄雨、斜照之意象组合成一幅北国早春雨后斜阳、春意空阔之境,寒、空二字透露出词人冷落、孤寂的心情。“春意空阔”用字简洁,缔领下文的近景和远景描写。“长亭”以下几句具体描写关外的景色。柳色微黄,才露新芽。不知有哪一位送别的人,傍着马先将它攀折下来。古有折柳赠别之意,在这里表现出思归的人已经迫不及待的踏上归途了。在欲归未归之际,不禁遥想起,当初出关时也正是现在这个时候。烟雾艨胧,一片苍茫,在黄昏的暮色下,一群大雁正披着夕阳的余辉归来了。写雁寄情。雁归也象征着人的归心似箭。“烟横”三句承“春意空阔”而下,写词人远望暮霭烟云横空弥漫于长河水际,几点归鸦映带其间,更具象地展现出北国早春的荒野和苍茫,词人羁宦飘泊的寂寞感潜蕴于景中。“东风消尽龙沙雪”一句再次点明人所处的特殊的地域环境边塞,也交代了前文所见所感的动因。
下片是追忆当年出关之时的情景和抒发如今离愁的情怀。“将发”紧承“犹记”,引出当年饯别宴的场景。“画楼”三句写别时情态,而又透露出无限悔恨之情。酒楼里酒香扑鼻,喝着美酒,听着伊人唱着动听的歌曲为自己送行,就这样,轻易地离开了她。“轻”字着意表现出作者当年的年轻稚气。未曾尝过人间悲欢离合之苦,如今才深深地感悟到。尤其是一年又一年之后,音信踪迹全无更加深了这种悔恨。这两句语浅情深,道出别后相思与相思而不能得的凄苦。在思、悔、愁中不禁感叹,“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这三句更进一步,继苦写愁,先以一个问句引出诗人别后之“愁”,继写雨后的芭蕉与丁香,明是写景,实是写情,以景衬情,绘出愁之深,愁之切。“新”字说明愁苦不断,双方的愁思伴随着时间愈结愈深,就像“芭蕉不展丁香结”一般。如何也解不开这思念与忧愁。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作者的愁苦之境,只能独自在天涯望断愁肠,双方都对着风月伤神。下片开始四句紧承上阕结尾,回顾临别情事,虽一刹轻易别去,而往事历历,记忆犹新。中以“回首”二句略提别后景况,最足牵人情思。欲知三句所写新愁之状,“芭蕉”句乃取用李商隐《代赠》一首成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甚为自然合贴,且预示结尾二句意。结尾二句则绾合彼此双方,以见两情之未了。全词都笼罩着哀愁的气氛。
全词由写现在的归心似箭,到追忆过去的轻易离别,又回到眼前的思念苦痛,结构精巧,笔势连贯流畅,“愁情”贯穿于始终。
参考资料:
1、 程帆.《宋词三百首鉴赏辞典》.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1: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