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楼,总对天开。
心情非常舒畅安闲,楼台无处不刮着春风。自己的抱负却无法施展,真是无楼,总是对着天慨叹。
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怪,问甚功名在?酸斋是我,我是酸斋。
跟着陶渊明归隐吧,若归隐田园再眷恋着世俗名利,恐怕会招致野鹤山禽的埋怨,管他什么功名利禄?我就是酸斋,酸斋就是我。
参考资料:
1、 王澧华主编.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 (上册):商务印书馆,2007年08月第1版:第572页2、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261页3、 黄克主编.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 元曲精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02月第1版:第214页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俱无奈,总对天开。
畅:极甚之词。真、好之意。幽:安闲。春风无处不楼台:句式倒装,即楼台无处不春风。怀抱:喻指抱负、志向。无奈:无可奈何。总:总然、终然。对天开:向苍天表白。开,陈述表白。
就渊明归去来,怕鹤怨山禽(qín)怪,问甚功名在?酸斋(zhāi)是我,我是酸斋。
就:趋就,遵循。归去来:晋陶渊明所作的辞赋名。酸斋:贯云石的别号。
参考资料:
1、 王澧华主编.商务馆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系列教材中国古代文学 (上册):商务印书馆,2007年08月第1版:第572页2、 袁世硕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05月第1版:第261页3、 黄克主编.中国古典韵文精选文库 元曲精选: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02月第1版:第214页“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写作者在春天登高远望,春风拂面,满目苍翠的春景让人赏心悦目。“畅幽哉”短短三字将作者发自肺腑的畅快和愉悦表达出来。“畅幽哉”三字语气壮阔悠长,仿佛大声吟诵出来,这种酣畅淋漓的痛快不仅是因为春季的和暖让人畅爽,更有一种鸟别樊笼,鱼归故渊的欢呼雀跃。
“一时怀抱俱无奈”表明作者也曾因无法施展才智而心生疲惫,“无奈”二字凝结了空有凌云之志却乏回天之力的复杂情感,让人意志低沉。而“总对天开”四字则一洗无可奈何之态,代之以心无城府的豁达。四时运行,季节轮转,周而复始,不随人意而转移,不如处之泰然,放宽心脉。
“就渊明归去来”意即跟从陶渊明隐居的步伐而来,但因早有归隐之心却迟至今日才下定决心而“怕鹤怨山禽怪”。可见作者早就有心遁入山林与鹤为友,与山禽为伍,因自己淹留宦海若干年未能早日隐居而心生惭愧和遗憾。“问甚功名在?”表层意思是说半纸功名何需问,里层则是说不如归去林泉游。
“酸斋是我,我是酸斋”这两句轻松的自述让一个自由自在游历于江湖的贯云石跃然纸上,他大声放言道:那个辞官不做、退隐江南的酸斋就是我,这个我就是那个辞官不做、退隐江南的酸斋!这种回环往复的自我表白既表明了贯云石的洒脱不羁,也体现出他退隐之后的心足意满。
这首小令由欢畅转为沉抑继而又变得愉悦和轻松,短短九句中就现情感波澜,但整体基调高昂,适合登高远眺,迎风把酒时吟咏,抒情意味浓厚。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元曲鉴赏辞典珍藏本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01:第619页2、 郑传寅主编.元曲鉴赏: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0:第62页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伴着和风、轻云一口气登上了南天门,平生能有如此美妙的游览令人多么高兴。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终于看到了“齐烟九点”的古老奇观,也一睹了“泰山日出”的壮丽美景。
向来井处方知隘,今后巢居亦觉宽。
以前居住狭窄知识浅薄犹如井底之蛙,今后就算住到鸟巢好像也会觉得海阔天空。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鹤下高寒。
笑拍着洪崖仙人的肩膀咏唱新歌,满天的仙乐飘然而下与大地、与泰山共鸣。
参考资料:
1、 注释资料来源: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22-22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五更沧海日三竿。
齐州:即济南。烟九点:形容泰山烟云缭绕中群峰罗峙。化用李贺《梦天》诗句:“遥望齐州九点烟。”
向来井处方知隘(ài),今后巢(cháo)居亦觉宽。
井处:居处狭隘,即其下句所言巢居,眼界窄,活动区域小。
笑拍洪崖咏新作,满空笙(shēng)鹤下高寒。
洪崖:仙人名,也是山名,在江西省新建县西南,传说上古仙人洪崖得道于此,崖以仙名。山下有炼丹井,名崖井。满空笙鹤:传说仙鹤从空而降,接仙人乘鹤在天上的笙乐声中升天而去。高寒:指天上仙人居处。
参考资料:
1、 注释资料来源: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22-223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李仁仲以“懒慢斋”为自己的斋号,其愤世嫉俗的反语意味是不言而喻的。作者在这首小令中,更是将主人的此层含意铺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把纷纷扰扰的世俗人生比作戏场,“闹排场经过”五字便概括了李仁仲此前的全部阅历,而“乐回闲”则是从戏场上抽身脱出,从容获得作壁上观的闲适和享受,所以这一句已对“懒慢斋”的性质和意义作出了总评。以下两句分别诠释“懒慢斋”中“懒”和“慢”的含义:过去在官场中忙忙碌碌,所谓“勤政”,如今无官一身轻,“撒会懒”是天经地义的事;过去性直口快,在戏场上扮了个“急喉咙”的角色,结果吃力又不讨好,如今稳坐场下,“学些慢”也是顺理成章的。这三句中都包含着截然分明的对比,语言冷峭,既回顾了“懒慢斋”主人曾经沧海的阅历,又显示了他达道知机、急流勇退的明智。从这段开场白中,读者已可见出李仁仲以“懒慢”命名斋室,是在他脱离官场的桎梏之后;而作者探本究源,下文便转向对宦海风波的揭露。“掇了梯儿上竿”是元代的一句俗语,从作者在曲中的借用来看,李仁仲并非在官场中混不下去,他甚而还有“上竿”进一步发达的机会。好在他经历丰富,头脑清醒,早就识破了富贵荣华“一枕黄粱”的虚幻实质,不愿再步邯郸旅店中卢生的后尘。也亏得他如此果断,不愧为未雨绸缪,因为官途上一天比一天黑暗,一处比一处险恶,时间、空间都充满着危机感。“倦鸟知还”出于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名句:“鸟倦飞而知还。”作者用“君不见倦鸟知还”的反诘,是代李仁仲述怀,写出了“倦鸟”飞还“懒慢斋”的理所当然。
这首小令,起首三句用鼎足对,表现出对宦海仕进的失望和轻蔑,是疏狂语;四、五两句,借俚语、典故表明急流勇退的果决和明智,是经验语;六、七两句,则直言沉溺官场执迷不悟的危险,是警诫语。由此引出的“倦鸟知还”的结论,水到渠成,饱含着对友人求取“懒慢”的理解与赞赏。全篇一气呵成而感情由缓趋迫,句冷意隽,老辣灏烂,遣词用句都体现了元曲“当行派”的风格。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元曲三百首新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02:333参考资料:
1、 段颖龙主编.元曲三百首新编: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02:333“平生湖海少知音”,乔梦符一生漂泊不遇、落魄江湖,不为世用的他在贫富差距巨大、人们普遍嫌贫爱富的社会里知音甚少。“几曲宫商大用心”,然而,“知音少”也使他得以更加专注于自己的创作,把绝世才华用在杂剧和散曲的撰写方面。
“百年光景宫争甚?空赢得雪鬓侵,跨仙禽路绕云深。”人生短短百年光景,功名利禄皆为虚幻,根本不值得去争。争来争去,结果不过是赢得一世奔波和满头华发。宫不如忘掉人世的宠辱穷通,寄情山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享受生活的美妙。乔梦符身世坎坷,漂泊不遇,他曾在作品《折桂令·自述》中说自己“不应举江湖状元”。寄情诗酒,潦倒江湖并非是他看透了红尘世事,而是因为生不逢时,不为世用,无法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退居乡野,寄情山水,忘却功名利禄实为无奈之举。
乔梦符如骑鹤云游一般,一去不返,一转眼曲人同他竞已是阴阳两隔。“欲挂坟前剑”在此处表示作者希望在乔梦符坟前挂剑,以表明二人的友谊即使生死也不能改变。
“重听膝上琴”,是用《世说新语》中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能重新听到乔梦符的琴声,借琴声安慰自己痛苦的情思。可是斯人已逝,琴声自然也跟着消亡于世间。此处钟嗣成借用这个典故,主要是为了表现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斯人已逝,生者却依然无法面对阴阳两隔的现实。“漫携琴载酒相寻”,作者仍要带着死者生前弹奏过的琴和曾经最喜欢的酒,去寻找旧日的好友。据史料记载,钟嗣成和乔梦符的人生经历颇为相似,二人都是胸怀壮志却又不为世用的落魄布衣。末句既表达了钟嗣成对亡友的不舍,又暗示其也将走上乔曾经所走的道路。
这首散曲表达钟嗣成对已故友人的真挚感情。曲中既有对乔梦符一生坎坷遭遇的同情,又有对他所取得的成就的敬仰,其中也暗藏了一些作者自己对现实的失望和不满情绪。
参考资料:
1、 陈思思,于湘婉编著.元曲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674-675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牛羊在落日下散步,空气中弥漫着野草的清香和乳酪的香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忽然间狂风大作,沙尘像雪一般袭来,家家都把帐篷的毡帘放下来。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lào)甜。
乳酪:用牛、马、羊乳炼制成的一种食品,味甜美。俗称奶豆腐。
卷地朔(shuò)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zhān)帘。
朔风:北风。朔,一作“旋”。行帐:即毡帐,又称旃帐。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牧民居住的毡制帐篷,类今之蒙古包。因易拆装,携带,便游牧迁移,故称行帐。毡帘:行帐上的毡制门帘。
《上京即事》共有五首,本篇为其中的第三首,作者六十二岁时(1333)作。诗歌描写塞外牧区风光和牧民生活,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边疆风情完美融合,别具艺术魅力。前两句写夕阳映照的草原牛羊遍地,野草生香,空气中布满乳酪的甜味。这是边疆风景中宁静和熙的一面;三四句写北风劲吹,沙尘似雪,帐下毡帘,这是边疆风景中野性暴烈的一面。因此,诗歌就在对北国草原风景、气候的变幻、民俗风情的勾勒中,描绘中迥异于中原的风情,传达出新鲜的、刺激的美感。
本诗背景广阔,具有典型的北国特色,可与南北朝民歌《敕勒歌》相媲美。
西天的太阳渐渐贴近地平线,草原的牛儿羊儿们,身披夕阳的金辉,拖着圆滚滚的大肚皮,散散落落,蹒蹒跚跚,从四面八方向帐篷归拢而来。忙碌了一天的牧人,将牛羊安顿好,坐在挂起毡帘的帐篷里,喝着浓浓的砖茶,吃着甜甜的奶酪,同时透过栅木欣赏着外面的风光,一阵阵清风带着野草的香气徐徐吹来,清爽得沁人心脾。多么恬静的草原暮色啊!但是,突然狂风席卷大地,打乱了草原的平静,家家户户慌手忙脚,将毡帘扯下,躲进帐篷里面去了,只剩下咆哮的狂风和漫天的大雪――那不是雪,那是飞腾翻滚的白沙。许多人见过鹅毛大的雪片,读过“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的诗句。然而北方草原的大雪,有时并不是一片征的白絮,而是一团团的颗粒,简直就是密密的冰雹。“卷地朔风沙似雪”,只有萨都拉这样熟悉北国景物的诗人,才能描绘出这种草原上独有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