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寺

: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面对着潺潺的溪水观赏;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鸟儿在婉转啼鸣,泉水叮叮咚咚,缓缓流淌。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1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rào)寺行。
弄:在手里玩。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鸟语:鸟鸣声。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1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这是一首景抒情短诗,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又通过“弄”“寻”“行”等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诗歌两联虽然皆为对仗,但由于诗人善于运用动词,并在第二联中,及时变换句式结构,因而使得诗歌既具有整饬之美,同时又充溢着一种流动的、活泼的诗意。生动地表现了遗爱寺周围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气氛。抒发了作者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1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手里玩赏着奇丽的彩石,面对着潺潺的溪水观赏;为了赏花,绕着寺庙周围的小路行走。
时时刻刻都能听到鸟儿在婉转啼鸣,泉水叮叮咚咚,缓缓流淌。

注释
遗爱寺:寺名,位于庐山香炉峰下。
弄:在手里玩。
鸟语:鸟鸣声。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1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是一首景抒情短诗,全诗动中有静,移步换景,通过临溪弄石、绕寺寻花、聆听鸟鸣和流水声描绘出了遗爱寺的盎然生机,勾勒出遗爱寺优美动人的风景,通过“弄”、“寻”、“行”等动作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这两句是说是说诗人在小溪边玩赏那些奇形怪状的溪石,微风吹来花香扑鼻沁人心脾。诗人四处张望却不知花在何处,于是诗人绕寺而行,一路上漫步寻花。

  “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这里山光水色无限美好。小鸟的啾啾声十分动听,溪水汩汩流淌不绝于耳。这一切,让诗人感到心旷神怡

  这首写景抒情的短诗,诗人将石、溪、花、鸟、泉等多种自然景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生机勃勃的图画,勾勒出遗爱寺令人神往的风景,又通过“弄”“寻”“行”等细致的动作描写刻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诗歌两联虽然皆为对仗,但由于诗人善于运用动词,并在第二联中,及时变换句式结构,因而使得诗歌既具有整饬之美,同时又充溢着一种流动的、活泼的诗意。生动地表现了遗爱寺周围生机盎然,清幽雅致的环境气氛。抒发了作者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1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首诗即是在江州任上,于元和十二年游览遗爱寺有感而作。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白居易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612篇诗文

猜你喜欢

襄阳曲四首

: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鞮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在襄阳行乐之处,至今犹有人歌舞《白铜鞮》之曲。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汉江之泽水回绕着江城,襄阳之花容月色实在是令人着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晋人山简醉酒之时,在高阳池醉态可掬。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他头上反戴看白接篱之帽骊在马上,样子实在是可笑。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岘山依着汉江,水绿如碧,沙白似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山上有纪念羊枯的堕泪碑,上面的字己久为青苔所没,看不清楚了。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姑且在习家池觅得一醉,不去山上看堕泪碑了。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也学一学山公欲上马的醉态,让襄阳小儿也笑上一笑。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76-178 .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dī)
白铜鞮:歌名。相传为梁武帝所制。一说为南朝童谣名,流行于襄阳一带。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山公醉酒时,酩(mǐng)(dǐng)高阳下。
山公:即山简。晋代人,字季伦。“竹林七贤”之一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但他不理政务,只知饮酒游乐,故时人编了首《山公歌》。后成为流行在襄阳一带的一首儿歌。这首歌诙谐有趣,广为流传,常被游历襄阳的文人墨客所引用。

头上白接篱(lí),倒著还骑马。
白接篱:白色的头巾。山简每喝醉了酒,总是倒戴着头巾,倒骑着马回家。

(xiàn)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水绿沙如雪:一作“水色如霜雪”。

上有堕(duò)泪碑,青苔久磨灭。
堕泪碑:在襄阳岘首山。这里用羊祜的典故。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湖北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建于东汉建武年间。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176-178 .

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鞮迷。

山公醉酒时,酩酊高阳下。
头上白接篱,倒著还骑马。

岘山临汉水,水绿沙如雪。
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

且醉习家池,莫看堕泪碑。
山公欲上马,笑杀襄阳儿。

  李白在襄阳所写的这组诗,既可见其性情,又可见其诗风。在襄岘汉水的背景之下,一个怀着未醉之心的醉翁形象,栩栩如生。

  组诗之第一首。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鞮。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鞮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鞮和读者不能不忘我地陶醉在其中。这一首第三句在格律上有“失粘”之嫌,说明李白写诗并不受格律的严格约束。

  组诗之第二首。这是描写一个历史鞮物的醉态,这个鞮叫山简。山简是晋大将,性情豪放,酒醉后常反戴帽子倒骑马。酒醉后的鞮物神态生动活现,在阳光下,系着白头巾,倒着骑马,非常有趣。此诗活灵活现地塑造了一个醉态可鞠的鞮物形象。

  组诗之第三首。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鞮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组诗之第四首:习家池边旧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群山环抱,苍松古柏,一水涓涓,亭台掩映,花香鸟语,风景清幽,自古常有骚鞮墨客来此咏诗作赋。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陡”,唐代孟浩然曾感叹:“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堕泪碑是为了纪念西晋羊祜而立的。羊祜生前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襄阳。羊祜死后,其部属与当地百姓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息之地建碑立庙,每年祭祀。见碑者莫不流泪,杜预因而称此碑为堕泪碑。酒醉了,堕泪碑也不去看了,欲上马而又上不了马,襄阳的小孩子们看着笑了。酒醉以后,鞮就不会有什么愁苦。“莫看”,“且醉”二句 ,是痛苦的潇洒。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观放白鹰二首

: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八月的北疆,风高气爽,北疆的老鹰全身是洁白如锦的羽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单独飞行的时候就像一片巨大的雪花飘,可是它却可以明察百里以外的毫毛。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在寒冷的十二月份,刚刚被捕的老鹰被猎人剪掉了强劲的羽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一群小燕子小麻雀却在那里噪聒:落毛的老鹰不如雀!哈哈!老鹰说:你们别高兴太早,我迟早还要飞上万里云霄。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zhào),自有云霄(xiāo)万里高。
啅:众口貌,太白借用作嘲诮意。

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
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秋风正劲的时候,白鹰高飞。诗人很喜欢白色,于是就非常突出鹰之白。“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就是反衬鹰之白的。百世纯洁的色泽,李白就像是纯洁的白鹰,孤飞在太空,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片洁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皇帝的亲信刘郎中在田野有一座清幽的别墅,但不肯独自行乐,经常找亲近的人设宴共享。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这天雨过天晴,园林景致更加幽美,清明设宴,想必是用皇帝赐给近臣的新火了。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刘郎中常以文章学问聚会朋友,有道德不会孤单,自有人来结伴为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阳光在池水上返照进,客人定到晚上兴尽才回去,杯中的春酒带着药的香味。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屋檐前落花满地,竹丛里的鸟儿常来窥看客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身居于这样清幽的地方,何必再寻找什么桃花源。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976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572页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刘郎中:郎中,官名,作者的友人。别业:别墅。本宅之外另建的园林游息之所。魏晋以来,达官贵人多有别业。唐时此风尤盛。近臣:皇帝的亲信。违:离开。亲:指双亲。

(jì)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霁日:指雨过天晴。烟火新:是指古时习俗清明节前一天禁烟火,清明皇帝才颁新火给贵戚近臣,故叫“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池照:是指阳光在池水上返照。

檐前花覆(fù)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桃源:桃花源。后世因以桃花源代指避世隐居之地。隐沦:隐士。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976页2、 周蒙,冯宇主编.全唐诗广选新注集评 2: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08:第572页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
何必桃源里,深居作隐沦。

  这首诗叙述清明节诗人在刘郎中别墅的宴饮情况。第一句写刘郎中在田野有别墅,为人和蔼,第二、三联写刘郎中在清明前后以文会友,第四、五联写别墅中的池塘、药酒、花儿和鸟儿的景象,最后一联总写别墅就是一个室外桃园,很合适隐居。作者善化用和拟人的手法,动静结合描绘一幅以文会友的情景,作者融情于景,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

  “田家复近臣,行乐不违亲”。起而破题,点明“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之事。

  “霁日园林好,清明烟火新。”便来承接上联,进一步写出清明的情景:清明多雨,而“霁日园林好”,这一天更是到处传接“新火”,但这只是大处来写清明春日之景。

  “以文长会友,唯德自成邻。”是对主人的称颂,同时也将作者的笔转到眼前之景:“池照窗阴晚,杯香药味春。”是写主人居住的环境及其悠游、闲静的生活情态。

  “檐前花覆地,竹外鸟窥人。”属对工整,写景更是传神,虽然也只是平常的句子,但它写出了仕途之外最令文人士子们向往的一种生活。

  同时“花覆地”、“鸟窥人”写出了这园林、居处的幽静、适意。有了这样的描写、渲染,诗的结句中,诗人自然要有感慨了:“何必桃源里”,这就是一个世外的桃花源。不必去苟营于仕途、官场,有这样的环境,正可以“深居作隐沦”。

  诗人的感慨,表面看来自然是有一份洒脱,可这一些也许只是口头上说说而已,是面对窘困、穷愁时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劝慰,当然在席筵之上,更有它的一种应酬意味,诗的本身当然也不会再隐含什么深意,但当读诗的人,明白了诗人的那种心态,又听他吟诵这样的诗句时,在心中才起了一种别样的滋味,这感受中有一种无奈,这只是读者内心的事了,但它是由诗作引发而起的,那么就不能不说诗歌本身也确有一些言辞之外的东西。这样说来,这酒席上的应酬之作,也有可读之处了。

参考资料:

1、 王景科主编.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第1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读韩杜集

: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杜诗和韩文在愁闷时诵读,舒心爽气就像请仙女麻姑在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天外的凤凰谁能得其精髓?世上无人懂得配制续弦胶。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qìng)麻姑痒处搔(sāo)
杜诗韩集:一作“杜诗韩笔”。六朝人称散文为笔。这里指盛唐杜甫的诗和中唐韩愈的文。倩:请人代做。麻姑:麻姑又称寿仙娘娘、虚寂冲应真人,汉族民间信仰的女神,属于道教人物。过去汉族民间为女性祝寿多赠麻姑像,取名麻姑献寿。

天外凤凰谁得髓(suǐ)?无人解合续弦胶。
续弦胶:凤喙与麟角,合煎作“续弦胶”,可续弓弩的断弦。

参考资料:

1、 章培恒等.杜牧诗文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139页&胡适.胡适讲古诗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01:第230页
杜诗韩笔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搔。
天外凤凰谁得髓?无人解合续弦胶。

  第一句中的杜诗韩笔,指杜甫的诗歌和韩愈的古文。“愁来”,点明诗人研读杜诗韩笔时的心绪。安史乱后数十年来,藩镇割据,内战频仍,致使边防空虚,民生凋敝;而吐蕃统治者又占据河西、陇右,威胁京都,河陇人民长期受吐蕃奴隶主奴役之苦。这内忧边患,时刻萦绕在诗人心头,他不可能不愁从中来。这“愁”,是诗人抱负的流露、识见的外溢和正义感的迸泻。“愁来”读杜、韩,说明诗人与杜、韩灵犀相通。

  第二句中他从杜的沉郁顿挫和韩的精深博大中汲收了睿智、胆识和力量。理性的享受,心灵的快感,使他忽发奇想,恍若请古代神话中的麻姑仙女用那纤长的指甲搔着自己的痒处一样。此典原意是蔡经悬想麻姑爪爬背上痒处,舒适、愉快;诗人移作搔心头痒处,酣畅、痛快。这匪夷所思的妙喻,是诗人兴到之笔,妙在信手拈来,兴味盎然。

  第三句中诗人把杜、韩比作天外飞来的百鸟之王凤凰,赞叹、倾慕之情赫然可见。

  第四句中日趋没落的晚唐社会犹如断弦的弓弩,其颓势已定。谁也不能用凤髓制得续弦胶,把断了的弓弦续上的。不明言“愁”,而其“愁”自见。

  这首七绝宣示了诗人钻研杜、韩的心得,表达其倾慕、推重之情。诗中描叙愁中读杜、韩诗文的极度快感,而后喟叹杜、韩的杰作无人嗣响。以愁起,以愁结,一前一尾,一显一隐,错落有致。诗中旧典活用,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又使人回味不已。诗后两句,上句设问,下句作答,一问一答,自成呼应,饶有韵味。

参考资料:

1、 丁敏翔等.《唐诗鉴赏大全集 下》: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8:第538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缕衣

: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我劝你不要太注重追求功名利禄,要珍惜少年求学的最好时期。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花开可以折取的时候就要尽管去折,不要等到花谢时只折了个空枝。

参考资料:

1、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 常用古诗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漓江出版社 ,1982-10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854-855页

劝君莫惜金缕(lǚ)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金缕衣:缀有金线的衣服,比喻荣华富贵。惜取:珍惜。

花开堪(kān)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堪:可以,能够。直须:尽管。直:直接,爽快。莫待:不要等到。

参考资料:

1、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 常用古诗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 :漓江出版社 ,1982-10 .2、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854-855页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惜取 一作:须取)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花开 一作:有花)

  这首诗的含意非常通俗易懂,可以用“珍惜时光”这个词来概括。这原是一种每个人都懂的道理。可是,它使 读者感到愿望单纯而强烈,使 人感到无比的震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全诗每一句似乎都在反复强调“莫负好时光”,而每句又都有些微妙变化,重复而不啰唆,回环不快不慢,形成优美的轻盈旋律。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句式相同,都以“劝君”开始,“惜”字也出现了两次,这是二句重复的因素。但第一句说的是“劝君莫惜”,第二句说的是“劝君须惜”,“莫”与“须”的意思是相反的,这就是重复中的一些变化,但是主要意思是不变的。“金缕衣”是非常贵重的衣物,却“劝君莫惜”,说明世间还 有比它更为珍贵的东西,这就是“劝君须惜”的“少年时”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诗句未直说,那本是不言自明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青春是非常宝贵的,一旦逝去是再也回不来的。一再“劝君”,用规劝的语气,情真意切,有很浓厚的歌味和娓娓道来的神韵。两句一个否定,一个肯定,否定前者是为了肯定后者,似分实合,虚实相生,形成了诗中第一次反复和咏叹,旋律和节奏轻盈舒缓。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则构成第二次反复和咏叹,单就诗意看,与一、二句差不多,还是“莫负好时光”那个意思。这样,除了句与句之间的反复,又有上联与下联之间的较大的回旋反复。但两联表现手法就不一样,上联直抒胸臆,是赋法;下联却用了譬喻方式,是比义。于是重复中仍有变化。三、四没有一、二那样整饬的句式,但意义上彼此是对称得铢两悉称的。上句说“有花”应怎样,下句说“无花”会怎样;上句说“须”怎样,下句说“莫”怎样,也有肯定否定的对立。二句意义又紧紧关联:“有花堪折直须折”是从正面说“行乐须及春”意,“莫待无花空折枝”是从反面说“行乐须及春”意,似分实合,反复倾诉同一情愫,是“劝君”的继续,但语调节奏由徐缓变得峻急、热烈。“堪折——直须折”这句中节奏短促,力度极强,“直须”比前面的“须”更加强调。这是对青春与欢爱的放胆歌唱。这里的热情奔放,不但真率、大胆,而且形象、优美。“花”字两见,“折”字竟三见;“须——莫”云云与上联“莫——须”云云,又自然构成回文式的复叠美。这一系列天然工妙的字与字的反复、句与句的反复、联与联的反复,使诗句琅琅上口,语语可歌。除了形式美,其情绪由徐缓的回环到热烈的动荡,又构成此诗内在的韵律,诵读起来就更使人感到回肠荡气了。

  此诗另一显著特色在于修辞上的别致新颖。一般情况下,旧诗中比兴手法往往合一,用在诗的发端; 而绝句往往先景语后情语。此诗一反惯例,它赋中有兴,先赋后比,先情语后景语,殊属别致。“劝君莫惜金缕衣”一句是赋 ,而以物起情,又有兴的作用。诗的下联是比喻,也是对上句“须惜少年时”诗意的继续生发。不用“人生几何 ”式直截的感慨,用花来比少年好时光,用折花来比莫负大好青春,既形象又优美,创造出一个意象世界。

  这就是艺术的表现,形象思维。错过青春便会导致无穷悔恨,这种意思,此诗本来可以用但却没有用“老大徒伤悲”一类成语来表达,而紧紧朝着折花的比喻向前走,继而造出“无花空折枝”这样闻所未闻的奇语。没有沾一个悔字恨字,而“空折枝”三字却耐人寻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90-13912、 赵昌平.唐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32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