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怨

:
梦断南窗啼晓乌,新霜昨夜下庭梧。
不知帘外如珪月,还照边城到晓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罗邺

罗邺

罗邺 (825—?),字不详,余杭人,有“诗虎”之称。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118篇诗文

猜你喜欢

登科后

: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以往不如意的处境再也不足一提,今日及第令人神采飞扬,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迎着浩荡春风得意地纵马奔驰,就好像一天就可以看完长安似锦的繁华。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wò)(chuò)不足夸,今朝放荡(dàng)思无涯。
登科:唐朝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考中进士称及弟,经吏部复试取中后授予官职称登科。龌龊:原意是肮脏,这里指不如意的处境。不足夸:不值得提起。放荡:自由自在,不受约束。思无涯:兴致高涨。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得意:指考取功名,称心如意。疾:飞快。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21-422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四十六岁那年进士及第,他自以为从此可以别开生面、风云际会、龙腾虎跃一番了。满心按捺不住得意欣喜之情,便化成了这首别具一格的小诗。这首诗因为给后人留下了“春风得意”与“走马观花”两个成语而更为人们熟知。

  诗人两次落第,这次竟然高中,就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超度出来,登上了欢乐的顶峰。所以,诗一开头就直接倾泻心中的狂喜,说以往那种生活上的困顿和思想上的不安再也不值得一提了,此时金榜题名,终于扬眉吐气,自由自在,真是说不尽的畅快。“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诗人得意洋洋,心花怒放,便迎着春风策马奔驰于鲜花烂漫的长安道卜.人逢喜事精神爽.此时的诗人神采飞扬,不但感到春风骀荡,天宇高远,大道平阔,就连自己的骏马也四蹄生风了。偌大一座长安城,春花无数,却被他一日看尽,真是“放荡”无比!诗人情与景会,意到笔成,不仅活灵活现地描绘了自己高中之后的得意之态,还酣畅淋漓地抒发了得意之情,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这两句诗成为人们喜爱的千古名句,并派生出两个成语。

  按唐制,进士考试在秋季举行,发榜则在下一年春天。这时候的长安,正春风轻拂,春花盛开。城东南的曲江、杏园一带春意更浓,新进士在这里宴集同年,“公卿家倾城纵观于此”(《唐摭言》卷三)。新进士们“满怀春色向人动,遮路乱花迎马红”(赵嘏《今年新先辈以遏密之际每有宴集必资清谈书此奉贺》)。可知所写春风骀荡、马上看花是实际情形。但诗人并不留连于客观的景物描写,而是突出了自我感觉上的“放荡”:情不自禁吐出“得意”二字,还要“一日看尽长安花”。在车马拥挤、游人争观的长安道上,不可能容得他策马疾驰,偌大一个长安,无数春花,“一日”是不能“看尽”的。然而诗人尽可自认为当日的马蹄格外轻疾,也尽不妨说一日之间已把长安花看尽。虽无理却有情,因为写出了真情实感,也就不觉得其荒唐了。同时诗句还具有象征意味:“春风”,既是自然界的春风,也是皇恩的象征。所谓“得意”,既指心情上称心如意,也指进士及第之事。诗句的思想艺术容量较大,明朗畅达而又别有情韵,因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成为后人喜爱的名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述怀 / 出关

: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2、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róng)轩。
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政权。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纵横计不就,慷(kāng)(kǎi)志犹存。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不就:不被采纳。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策谒(yè)天子,驱马出关门。
杖:拿。策:谋略。谒:面见。关:潼关。

请缨(yīng)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东藩:东边的属国。

(yù)(yū)(zhì)高岫(xiù),出没望平原。
郁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登。岫:山。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木:老树。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岂不惮(dàn)艰险?深怀国士恩。
惮:畏惧、害怕。怀:感。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恩:待遇。

季布无二诺,侯嬴(yíng)重一言。
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诺:答应,诺言。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感:念。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2、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越妇言

: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朱买臣地位变高的时候,没有痛恨他的前妻,建房子让她居住,分衣服食物让她生存,这也是仁爱之人的心意啊!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帚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度者耶?以吾观之,矜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一天,前妻对朱买臣的身边侍从说:“我在朱买臣的跟前做这做那,好多年了。每次想到忍饥挨冻勤勉苦读的时候,看见买臣的志向,何尝不曾说过官运亨通以后,把匡正国家、辅助国君作为自己的使命,把安抚平民救济百姓作为心愿。而我不幸离开买臣也好多年了,买臣果然官运亨通了。天子赐给爵位,任用他,让他衣锦还乡,这也达到顶点了。但他从前所说的话,了无声息再也听不到了。难道是天下没有处理的事情使他这样吗?抑或是急于求富贵而没有时间考虑呢?依我看来,他只是在一个妇人面前夸耀就满足了,其他的没有发现能做什么。又怎能吃他的食物呢?”于是自缢而死。

参考资料:

1、 顾歆艺 译注.晚唐小品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9

  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亦仁者之心也。
  越妇:指汉武帝时朱买臣的前妻,因朱买臣的家乡,春秋时属越国,故称越妇。买臣:朱买臣(?一前115),西汉人,武帝时曾任会稽太守。去妻:前妻。居之:让她居住。居,此处为使动用法。活:养活。

  一旦,去妻言于买臣之近侍曰:“吾秉箕(jī)(zhǒu)于翁子左右者,有年矣。每念饥寒勤苦时节,见翁子之志,何尝不言通达后以匡国致君为己任,以安民济物为心期。而吾不幸离翁子左右者,亦有年矣,翁子果通达矣。天子疏爵(jué)以命之,衣锦以昼之,斯亦极矣。而向所言者,蔑(miè)然无闻。岂四方无事使之然耶?岂急于富贵未假度(duó)者耶?以吾观之,矜(jīn)于一妇人,则可矣,其他未之见也。又安可食其食!”乃闭气而死。
  一旦:一天。近侍:身边的侍从。秉箕帚:拿着扫帚、簸箕,指做洒扫庭除之事。意思是为人妻。翁子:古代妇女称丈夫的父亲为翁,翁子是对丈夫的委婉称呼。有年矣:有些年了,好多年了。通达:做高官。匡国:匡正国家。致君:使君尊贵,即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的君主。致,使。济物:救济百姓。物,这里指人。心期:心愿,志愿。疏爵:赐给爵位。疏,分、赐。命:任用。衣锦以昼之:意思是让他衣锦还乡。衣:穿。锦和绣同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即官服。昼之,使他白天行走,比喻荣归故里。斯亦极矣:这也达到顶点了。向:过去,以前。蔑然:泯灭、消失的样子。无闻:指没有听到实现。未假:不暇,没空闲。假,通“暇”。度:思考。矜于一妇人:在一个女人面前夸耀自己。矜,夸耀。又安可食其食:又怎么能吃他的食物呢?闭气而死:自缢而死。

参考资料:

1、 顾歆艺 译注.晚唐小品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17-1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定西番·汉使昔年离别

: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长叹愁思,与你离别之情,攀爬在稀疏的柳枝上、折断的梅枝上、还有西部的楼台上,难舍难分。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千里之外的边关覆盖在春雪里,远去的雁群已经飞来,却不见你的身影。那长叹愁思,只有月亮的影子在西北戈壁滩上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

汉使昔年离别。攀(pān)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汉使:本指汉朝出使西域的官员,这里泛指远戍西陲的将士。攀弱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折寒梅:折梅花以赠远人。上高台:登台遥望,以寄乡思。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qiāng)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羌笛: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流行在四川北部阿坝藏羌自治州羌族居住之地。月徘徊:意谓月亮也被凄怨的笛声所感动而在空中徘徊。

参考资料:

1、 陈如江编注.红楼别夜堪惆怅 花间词: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08:第21页2、 周青著.青蛾文集 3: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11:第67页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
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此词表现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怨。

  上片采用铺叙的手法。点明人物、时间、情事,追述征人当年离别的情景。“攀弱柳” 句,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组接成动人的离别画面,蕴含着依依难舍的深情。攀柳、折梅、上高台,这些动作均围绕“汉使离别”这一中心而层层展开。既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又蕴涵浓浓的离别情意。所以耐人寻味。

  换头处描写思妇遥想边塞风物,“千里玉关春雪”。构成一幅富有边塞特征的辽阔苍茫的画卷,寄托着对于远方亲人的急切思念;然而“雁来人不来”,表达出失望寂寥的愁告。结末两句借助富有特征性的羌笛、明月视听意象的刻撕,消染出凄清、悲凉的情感氛围,渗透着征人思妇格外浓烈的悲。王昌龄《从军行》诗歌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怨之意。那金闺万里愁。”温词与王诗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作品摆脱了温词绮美秫艳的一般风格,而是择用歌咏边塞题材的典型意象,通过短促刚直的句式、质朴简洁的语言。更为深切自然地抒写了征人思妇的愁怨,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享受。

参考资料:

1、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凤凰出版社,2013.03:第11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判官之润州行营

: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你就要离开家乡,奔赴万里之外的军营,通往金陵的驿路上,楚地的白云似乎也同你一样,渐渐地向西飘去。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长江两岸的春色留不住你的脚步,青青的绿草也在为你送行。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pí),金陵驿路楚云西。
事鼓鼙:从事军务。鼓鼙,军用乐器。金陵:一般指今江苏省南京市,但唐代时把润州也称为金陵,这里即指润州。楚云西:古代楚国地方的西部,这里指送别的所在。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行客:过客;旅客。草色青青:形容草长得好(多用于形容春天的美景)。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历代好诗诠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95页2、 禾稼.《小儿唐诗三百首》:吉林美术出版社,2002年01月:第4页
万里辞家事鼓鼙,金陵驿路楚云西。
江春不肯留行客,草色青青送马蹄。

  “万里辞家事鼓鼙”是说李判官将要辞别家人与亲朋好友,不远万里到润州去从事军务。诗人想要强调的,一是行人路途的遥远;一是行人履行公务的特殊性,是要去执行军务。这便暗含了诗人为他送行的原因和忧虑。因为古代交通工具极不发达,即使最快捷的交通工具也无非是北人骑马南人乘船而己。所以古代的分别往往不是意味着“西出阳关无故人”,便是意味着“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了。更何况李判官这次是到山重水阻的润州去“事鼓鼙”。诗人一再说明行人所去之地的遥远,这里又进一步暗寓着诗人为行人命运未卜而深深忧虑。

  “金陵驿路楚云西”就是从地理座标系上为我们标出李判官所去之地的方位。诗里说金陵的驿路直通楚地之西。这里的金陵即润州,因为按照唐代行政区域的划分,润州也属于金陵的辖区。

  “江春不肯留行客”一方面点出了这次送别的时间是春天,另一方面诗人又移情于物,抱怨那逝者如斯的江水和一年一度的春花为什么不愿意挽留远行客。

  “草色青青送马蹄”,化用了“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意境,同时也是诗人与行者难舍难分的送行场面的真实写照。两位友人并驾驱马,踏着河畔青草缓缓前行。

  全文句句、字字都倾注了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忧虑与担心,以春天春草“不肯留”“送马蹄”的无情反衬出离别者内心的有情。

参考资料:

1、 刘克智.《新编唐诗300首赏读》:金盾出版社,2009年:第195页2、 赵丽雅.《唐诗鉴赏解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2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