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两个僧人坐着下围棋,竹树树阴遮盖了棋盘。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再无他人能在竹林外见到他们,人们在竹林外的话可以听到两位僧人微小的落子声。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他不知道怎么掩藏踪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山僧(sēng)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对棋:相对下棋。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下子:放下棋子。
小娃撑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艇:船。白莲:白色的莲花。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2、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山僧对棋坐,局上竹阴清。
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第一首诗写山僧对弈,也是自己心态的一种反映。深山里的和尚本来就是与世无争,他们又在竹阴下下棋,那种不染一丝尘埃般的清净,令作者神往。“山僧对棋坐”,起码有两个和尚;“时闻下子声”,有人在旁边听,那么至少是三个人了。这首诗人物全都隐藏不露,所以虽有三人活动,也觉得清幽无比。尤其最后的那句“时闻下子声”更如天籁音乐,烘托了真正的宁静。
第二首诗写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诗人在诗中叙述一个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准确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间的心情,勾画出一幅采莲图。莲花盛开的夏日里,天真活泼的儿童,撑着一条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莲花玩。兴高采烈地采到莲花,早已忘记自己是瞒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没想到去隐蔽自己的踪迹,得意忘形地大摇大摆划着小船回来,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轻轻荡开,留下了一道清晰明显的水路痕迹。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诗中的小娃娃描写得非常可爱、可亲,整首诗如同大白话,富有韵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大诗人。他的长篇叙事诗,将所叙事物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饱含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同样的,他的诗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绝》就是这样一组描写一种平凡生活的小诗。诗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风格,将两个小景写得可爱、可亲、可信。
参考资料:
1、 谢思炜.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5:193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39-240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沅水 一作:流水)
沅江四处水路相通连接着武冈,送你远行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沅(yuán)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沅水 一作:流水)
通波(流):四处水路相通。武冈:县名,在湖南省西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两乡:作者与柴侍御分处的两地。
参考资料:
1、 在军,张金玲.《新课标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四年级)》:石油工业出版社,2010-6-1:第17-18页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这种“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
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32-133页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这把宝剑异常珍贵价值千金,多年来我从未答应送给别人。
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
想到你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把它赠送给你以表结交情深。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峰顶孤松适宜在严寒中生长,一般草木喜欢在春天里争胜。
已矣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生在当今世道还有什么可说,你千万别愁添白发就此消沉。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27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
未许人:没有答应送给别人。未:没有。许:应允,认可,答应。
怀君万里别,持赠(zèng)结交亲。
怀君:想念您。怀:想到,想念。君:引申为人的尊称,相当于“您”。结交亲:结交亲密。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晚岁:一年将尽的时侯。芳春:春天,春季。
已矣(yǐ)将何道,无令白首新。
已矣:算了吧。将何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无:通毋、勿。白首新:新添白发。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27宝剑是杀敌的武器,古人把它看作建功立业的象征。临别时诗人把宝剑送给即将远行的友人,表现了对友人的鼓励与期望。诗的前一二句“宝剑千金买,平生未许人”是一个衬垫,写诗人有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想给它挑选一个配得上佩带它的主人,这么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个可以期许的人。诗人借宝剑来写人:写王无竞的才能,也写他们之间的友情。好马需要名将骑,好剑也需要有才能的人才有资格佩带。
三四句“怀君万里别,持赠结交亲”,写友人就要启程到远隔万里的地方去,诗人把宝剑赠送给友人。聊表惜别之情,为宝剑有幸找到一个合适的主人。借宝剑的千金之贵,写出王无竞的非凡之才;借平生的无限珍惜,突出相互之间的友情之深。从侧面赞扬了王无竞的才志和品格,也表明两者之间志趣相投的知己。
前四句写赠物,后四句转写赠言。五六两句“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是勉励的话,写一般的花草树木都喜欢在春天里争芳斗艳,只有高高山峰的孤松,在一年将尽的冬季,不避风刀霜剑与严寒搏斗,更显出它那顽强的性格和高尚的节操。孔夫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孤松宜晚岁”一句似从此化出,勉励友人要像绝顶孤松那样傲霜斗雪,常绿不凋,在后半生保持顽强性格和高尚情操,不要像一般草木那样,只能争艳于春暖时节,一遇风霜严寒,便枯萎凋谢。
“晚岁”,一年将尽,也暗含着大器晚成的意思,用双关的语意鼓励对方。里面也就包含了这样的意思:不要因眼前的挫折而丧失信心,应当象“岁寒不凋”的孤松那样经得起风霜的考验。这里巧妙地用了“众木”和“孤松”的比喻是寓有深意的。众木喜欢春天的芳华,孤松却傲岸不屈,晚岁在与冰雪抗争中显出铮铮铁骨。“山上青松山下花,花笑青松不如它。有朝一日寒风至,只见青松不见花。”对比之下,孤松的品格与节操的美就更加突出。诗人以这样的比喻来赞扬王无竞,显得更加形象、有力。这两句对比强烈,在赞赏和勉励的同时,对一般小人给予了极大的鄙视和无情的鞭挞,语意含蓄,韵味深广。
最后两句“已矣将何道,无令白发新”,写出友人不公平待遇已事实,但切不可就此消沉下去,应当及时努力,不要虚度年华,莫到满头白发之时而空悲感伤。从诗意中隐隐流露出诗人对友人受到不公的待遇而愤慨的,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这一点上,更主要的是劝勉和鼓励友人振奋精神,努力奋斗。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安慰劝勉友人,虽然生不逢时,也不要空老岁月,虚度年华。全诗慷慨深沉,悲壮苍凉,体现了诗人不甘沉沦,奋发有为的精神。
参考资料:
1、 张学文 .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重庆:重庆出版社,1988:26-27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出愁绪。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主客分别,已是青天明月;人去山空,只有那山间溪水缓缓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轻响。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长久的郁积化为浩然长歌。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谢亭:即谢公亭,在安徽宜城城北,南齐著名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眺在此送别过友人。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
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谢公亭位居安徽宣城城北,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曾在这里送别诗人范云。
“谢亭离别处,风景每生愁。”谢朓、范云当年离别的地方犹如还在,诗人每次目睹这里的景物都不免生愁。“愁”字内涵很广,诗人思念古人而恨自己不能见到古人,度过每一天却觉得孤独,乃至由谢朓的才华、交游、遭遇,想到诗人自己的受谗遭妒,这些意思都可能蕴含其中。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两句紧承上联“离别”、“生愁”,写谢公亭的风景。由于“离别”,当年诗人欢聚的场面不见了,此地显得天旷山空,谢公亭上唯见一轮孤月,空山寂静,碧水长流。这两句写的是眼前令诗人“生愁”的寂寞。李白把他那种怀古人而不见的怅惘情绪涂抹在景物上,就使得这种寂寞而美好的环境,似乎仍在期待着久已离去的前代诗人,从而能够引起人们对于当年客散之前景况的遐想。这不仅是怀古,同时包含李白自己的生活感受。李白的诗,也经常为他生活中友人散去、盛会难再而深致惋惜,这表现了李白对于人间友情的珍视,并且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客散”两句似乎已经括尽古今了,但意犹未尽,接着两句“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不再用孤月、空山之类的景物来写“生愁”,而是描绘谢公亭春秋两季佳节良宵的景物。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池花映着春日自开自落,窗外修竹在静谧的秋夜中窣窣地发出清响,景物虽美,却没有知己为伴欣赏,越见寂寞孤独。这两句看上去似乎只是描写诗人眼前的风光,而由于上联已经交代了“客散”、“山空”,因此,这种秀丽的景色,也表现了诗人言外的寂寞,以及他面对谢公亭风光追思遐想,欲与古人神游的情态。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诗人在缅怀遐想中,似乎依稀看到了古人的风貌,沟通了古今的界限,乃至在精神上产生了共鸣。这里所谓“一相接”,是由于心往神驰而与古人在精神上的契合,是写在精神上对于谢公旧游的追踪。这是一首缅怀谢朓的诗,但其中却表现了李白的精神性格。他的怀念,表现了他美好的精神追求,高超的志趣情怀。
李白的五律,具有近似于古体的特点。这,一方面体现在往往不受声律的约束,在体制上近古;而更主要地则是他的五律绝无初唐的浮艳气息,深情超迈而又自然秀丽。像这首《谢公亭》,从对仗声律上看,与唐代一般律诗并无多大区别,但从精神和情致上看,说它在唐代律诗中带点古意却是不错的。李白有意要矫正初唐律诗讲究词藻着意刻画的弊病,这首《谢公亭》就是信笔写去而不着力的。“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浑括地写出了谢公死后亭边的景象,并没有细致的描绘,但青天、明月、空山、碧水所构成的开阔而又带有寂寞意味的境界,却显得高远。至于诗的后四句,王夫之说得更为精辟:“五六不似怀古,乃以怀古。‘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唐诗评选》)因为“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二句,写得悠远飘逸,看似描绘风光,而怀古的情思已包含在其中。“今古一相接”五字,一笔排除了古今在时间上的障碍,雄健无比。尤其是“一相接”三字,言外有谢公死后,别无他人,也就是“古来相接眼中稀”(《金陵城西月下吟》)的意思。这样就使得李白的怀念谢公,与一般人偶尔发一点思古的幽情区别开了,格外显得超远。像这种风神气概,就逼近古诗,而和一般的初唐律诗面貌迥异。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金凤台紧挨着铜雀台,邺城面对着浊漳河。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君王已死,现在没有地方可寻了,而这里的亭台楼榭却依旧是那个样子。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当年的歌舞席和那未倾倒的歌梁还有什么用呢?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西陵里的松树槚树那样苍冷,谁明了铜雀妓的愁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我本是铜雀合上的乐妓,幽闭在一层又一层的深宫中。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君王死了欢爱已尽,现在为谁打扮为谁歌舞呢?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锦缎的被子懒得再叠,绫罗的衣服也不再缝制了。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由这高高的铜雀台上望西陵,不由得使人对着墓前的青松流下了泪水。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6-382、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94-973、 栗斯.唐诗故事续集:地质出版社,1990:288-289金凤邻铜雀,漳(zhāng)河望邺城。
金凤:台榭名,疑为“金虎台”之误。漳河:浊漳河,在当时河北道相州邺城北面。
君王无处所,台榭(xiè)若平生。
君王:指曹操,曹操曾受封魏王,死后追为武帝。台榭:土高者为台,有木者为榭。平生:往常。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yǎn)未倾。
何就:能成什么事?也就是有什么用处的意思。歌梁:这里实指舞庭。俨然:庄严的样子。
西陵松槚(jiǎ)冷,谁见绮(qǐ)罗情。
西陵:指曹操的墓地。松槚:松树与槚树,这两种树常栽植于墓前。绮罗:指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代指铜雀妓。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妾:铜雀妓自称的谦词。深宫:指铜雀台。层城:指深宫。九重:九层,形容宫殿之深邃。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qīn)不复襞(bì),罗衣谁再缝。
锦衾:锦缎的被子。襞:折叠。罗衣:指轻软丝织品制成的衣服。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高台:指铜雀台。青松:苍翠的松树,此处指坟地。
参考资料:
1、 倪木兴.初唐四杰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36-382、 聂文郁.王勃诗解: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94-973、 栗斯.唐诗故事续集:地质出版社,1990:288-289金凤邻铜雀,漳河望邺城。
君王无处所,台榭若平生。
舞席纷何就,歌梁俨未倾。
西陵松槚冷,谁见绮罗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
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
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
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
《铜雀妓》是乐府诗题名,也叫《铜雀台》。铜雀原名榭台,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建造,台上有铜铸大雀。《铜雀妓》诗,多是凭吊怀古或咏史之作。据《邺都故事》记载,曹操命其子将其葬在邺之西岗;妾妓都住在铜雀台上,早晚设酒食祭奠,每月初一、十五在灵帐前奏乐祭礼;诸子也经常登台瞻望西陵墓田。
王勃的《铜雀妓二首》是“裁乐府以入律”的。这两首五言律诗都描写歌妓的凄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的。在其中,诗人对终身被幽禁于深宫的歌妓的不幸生活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不平。
第二首开头“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是以歌妓的口吻感叹自己的不幸身世,使沉郁悲凉的气氛一开始就笼罩了全篇。据史书记载,铜雀台很高,上有宫房一百二十间,歌妓们被关闭在重重宫门之中。这里的“闭”字表现出了深宫里歌妓没有自由的痛苦。颔联“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进一步描写歌妓内心的孤寂。
她们本来是用自己的姿色、技艺娱乐君王,博取君王的欢心的。而此时就连这样的机会也已经结束了。曹操死了,还为谁歌舞,为谁修饰容貌呢!然而她们仍然得按照曹操的遗命,“每月十五,辄向帐前作妓乐”,为曹操的“魂灵”歌舞。这更可悲。君王就连死后都操纵着她们的命运,她们唯有终老宫中,永不得见天日,其中悲苦可想而知。颈联“锦衾不复襞,罗衣谁再缝”,是写歌妓没有任何希冀,在死寂绝望的心情中,心灰意懒,华贵的铺盖没人再折叠,绫罗的衣裙也不想再缝制,“谁再缝”的“谁”字用得好,以疑问代词代替否定词与上句的“不”字相对,含意双关而有力。“谁”实为“人人”,说明有这样命运的人很多失去自由,没有欢乐没有理想,虽生犹死。尾联“高台西北望,流涕向青松”,承上联之意而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此恨绵绵,歌妓在那高入云霄的铜雀台上放眼远眺,只看到西陵苍松翠柏,不觉凄然泪下。
诗人写《铜雀妓》诗,是为了以古喻今,针对当时幽深的宫廷生活有感而发的,通过生动的形象抒发对历史事实的评价,借曹事以讽唐,“用意隐然,最为得体。”此诗不同于一般的凭吊怀古诗,对于史事不着力显微阐幽,而能别寓兴意;不采取直抒胸臆或议论,而以歌妓的口吻自叹自哀,真情实感,分外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