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金华王明府

:
县舍江云里,心闲境又偏。家贫陶令酒,月俸沈郎钱。
黄蘖香山路,青枫暮雨天。时闻引车骑,竹外到铜泉。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韩翃

韩翃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1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御箭连中双兔

: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天子游猎经过上林苑,士卒负羽箭走向荒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窟之狡兔奔跑快捷,骏马追赶岂用得上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网开一面更衬出百步神技,一箭射中双兔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清晨兔影映在含霜草上,魂魄消于如月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欢呼声惊动寒天树木,洋洋喜气溢满了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哪像陈王那样子,只能把射猎场面寄于诗篇。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chén)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宸游:帝王之巡游,此指天子游猎。羽猎:帝王出猎,士卒负羽箭随从,故称“羽猎”。

狡兔初迷窟,纤(xiān)(lí)(jù)着鞭。
狡:狡猾。窟:洞窟,这里指窝。纤闲:古骏马名。讵:岂,怎。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三驱:古王者田猎之制。谓田猎时须让开一面,三面驱赶,以示好生之德。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含霜草:意指清早草上的霜还未融化。向月弦:拉开后形状如满月的弓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寒木:泛指寒天的树木。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陈王:指三国魏曹植。曹植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乐府篇:指曹植的《名都篇》。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宸游经上苑,羽猎向闲田。
狡兔初迷窟,纤骊讵着鞭。
三驱仍百步,一发遂双连。
影射含霜草,魂消向月弦。
欢声动寒木,喜气满晴天。
那似陈王意,空随乐府篇。

  这是一首叙事诗,在写作上似乎有些类似曹植的《名都篇》。首联写天子的狩猎队伍,从皇宫出发经过上林苑到达目的地——闲田。“闲”字至关重要,它说明了天子狩猎不是在良田上举行,不扰民,不害农。二三联写射兔过程,描写了一个热闹紧张的场面,其中“一发遂双连”是直点题目。四联从人、弓两方面描写射猎场景:上句言狡兔,“含霜草”意指霜还未化的清晨时分;“向月弦”,状写弓被拉得极满,如满月,这是借弓称美皇帝的技艺。五联是承上联而来,“欢声”、“喜气”都是对御箭连中双兔的说明,“动寒木”和“满晴天”,极言随从者称颂山呼之声。尾联以议论作结,犹言吾皇实有武技,胜于只在诗篇中空见射猎之事的陈思王曹植。

  此诗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运用了衬托手法。狡兔三窟,兔子其实是一种灵敏矫健的动物,故很难射中,加上为示好生之德,狩猎时要让开一道,更增加了射猎的难度。但尽管如此,天子还是连中了两兔。射中双兔,除了因为有良弓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有百步穿杨的技术,而这种技术在反衬之下就显得尤为高超了,是对君王射艺的一种称赞。二、尾联含义深刻巧妙。陈思王曹植曾作乐府诗《名都篇》,写洛阳贵族子弟如何耽于斗鸡走马之乐,而无治国忧民之心,中间两度出现“我”字,看似自责,其实是刺世。诗人说“那似陈王意”,就意味着他写这首诗所抱的心情和曹植是不同的,并未对狩猎本事心存讽刺。文治武功向来是封建社会衡量好的君主的两个重要标准,此诗从一个方面,向读者展示了这种观念的影响。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闺思二首

: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听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碧窗斜月蔼(ǎi)深晖(huī),愁听寒螀(jiāng)泪湿衣。
蔼:古同“霭”,云气。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碧窗斜月蔼深晖,愁听寒螀泪湿衣。
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

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居延城外又移军。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空城雀

: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嗷嗷待哺的空城雀,生计是多么的戚促啊!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本与鹪鹩为群,不随凤凰之类逐飞。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提携、哺育着四只雏鸟,饮乳常常不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吃人间的秕糠的时候,常常畏惧乌鸢来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以涉太行险为耻,羞于相随着覆车粟而飞往食之。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天命自有定数,安守着自己的职分,不得不屡屡断绝自己这小小的欲望。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jiāo)(liáo)群,不随凤凰族。
鹪鹩:鸟名,似黄雀而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黄口:雏鸟。

食君糠(kāng)秕馀,尝恐乌鸢(yuān)逐。
鸢:鹰类的猛禽。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sù)
覆车粟:这里运用的是典故。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分:名分,职分。

嗷嗷空城雀,身计何戚促。
本与鹪鹩群,不随凤凰族。
提携四黄口,饮乳未尝足。
食君糠秕馀,尝恐乌鸢逐。
耻涉太行险,羞营覆车粟。
天命有定端,守分绝所欲。
  《空城雀》,乐府《杂曲歌辞》旧题。诗人在这首诗里表达的是自己志向不得伸展,又不想屈节钻营,只能过着悲苦日子的愤懑与无奈之情。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石工的手艺真是灵巧如神,磨刀采石山顶上,犹如脚踏青天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砚台削磨均匀,注上水,像满含的嘴唇,砚台里花纹隐现仿佛苌弘的碧血印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纱帐中白天暖融融,磨动的墨花添春意,轻盈的墨泡和漂动的墨沫散发出松麝的芬芳。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墨汁干润浓淡,墨脚都均匀稳定,小小砚台里的墨汁像秋空般光洁,没半点浊浑。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译用笔尖蘸着墨花,发出细微、清新之声,那又大又粗的孔砚有什么值得称颂!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1-163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端州:今广东高要县一带,境内出石砚。“踏天”句:石工登上峰顶开采砚石,好像拿刀割取天上的紫云一样。

(yōng)(wán)抱水含满唇,暗洒苌(cháng)弘冷血痕。
佣刓:均匀地削磨。抱水:注满水。唇:指砚唇,盛水处。苌弘:周朝人,传说他死后三年,血化为碧玉。这里形容砚台里隐约出现的青花纹理,犹如苌弘的碧血。

纱帷(wéi)昼暖墨花春,轻沤(òu)漂沫松麝(shè)(xūn)
纱帷:纱帐。这里指书房。沤:浸泡。沾水磨墨的意思。松麝:磨墨时候发出松麝的芳香。薰:香气。

干腻(nì)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腻:润。薄:淡。重:浓。脚:墨脚,即墨锭下端接触砚石的部分。匀:均匀稳定。数寸:指砚台上的墨。光秋:形容墨汁犹如光洁的秋空。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yàn)宽顽何足云!
圆毫:指毛笔。促点:用笔蘸墨时的动作。孔砚:孔子用过的砚台。宽顽:笨头笨脑。一作“宽硕”。何足云:不值得称道。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1-163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
干腻薄重立脚匀,数寸光秋无日昏。
圆毫促点声静新,孔砚宽顽何足云!

  此诗一开头,就把赞辞献给青花紫石砚的采制者端州石工,称他们“巧”技赛过“神”功。“巧”、“神”这等字眼,用在这里,却力透纸背。

  接着,用神奇的彩笔描绘采石工人的劳动。唐代开采端砚石的“砚坑”,只有西江羚羊峡南岸烂柯山(一称斧柯山)的下岩(一名水岩,后称老坑)、中岩、上岩和山背的龙岩,其中仅下岩石有“青花”。杨生的这个砚,应是下岩所产的“青花紫石”。据宋代无名氏《端溪砚谱》说:“下岩之中,有泉出焉,虽大旱未尝涸。”又说:“下岩北壁石,盖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采石工人则在岩穴下面那种水流浸淋的环境中操作。所以“踏天磨刀割紫云”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灯光闪烁在水面上,而岩石的倒影反映于水面,水面就像天幕,倒影就像凝云。开石用锤凿,李贺既以石为“云”,自然就说用“刀割”了。这里的“天”可“踏”,“云”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劳动写“神”了。

  “佣刓抱水含满唇”,“佣”是说把石块磨治整齐,“刓”是说在石面上雕刻成型。这一句写磨制雕刻石砚,极言工技的精巧。

  “暗洒苌弘冷血痕”,写紫石砚上的青花。唐人吴淑《砚赋》说:“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人们所重,即是紫石中隐含有聚散的青花。《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这里以“苌弘冷血痕”来形容砚上的青花。清代朱彝尊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曝书亭集》)青花在水中才显出它的美,所以前句用“抱水”。这里用“暗洒”二字,说的是“苌弘冷血痕”般的青花。“纱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写把砚放置在书斋中,在天气暖和的时候试墨。试墨时用水不多,轻磨几下,墨香已经飘满了室内。表面上是写墨的好——是最好的“松烟”和“麝香”所制;而实际上是写砚的好,容易“发墨”。

  “干腻薄重立脚匀”,仍是写砚。砚要“扣之无声”、“磨墨无声”才是佳品。这块砚,石质干(不渗水)而腻(细润),砚体薄(平扁)而重(坚实稳重),品质极佳。所以在磨墨的时候,砚脚紧贴案上,不侧不倚,在那上面磨墨,平稳匀称。

  “数寸光秋无日昏”,写墨的色泽很明净,没有丝毫的昏暗和朦胧。“数寸”是说砚体不大。李之彦在《砚谱》里说:“惟斧柯山出者,大不过三四指。”正合“数寸”的说法。所以末句的“宽硕”,刚好与此相对。

  “圆毫促点声静新”,是说笔蘸了墨以后变得圆润饱满,砚不伤笔毫,拿起笔来点画,纸上有轻微的细静清新的声音,而不是说砚有声音。这一句由墨写到笔,但还是归结到写砚的美。

  以上对青花紫石砚的赞词已经足够了,但诗人意犹未尽,忽然来了一句“孔砚宽顽何足云”。“宽顽”这个词,有些版本作“宽硕”,其实用“宽硕”与上文的“数寸”对应得更好。孔子名丘,字仲尼,后人称他的出生地为尼山,好事的人取尼山石为砚,借以“尊圣”。然而尼山砚并不实用,徒有其名,所以李贺在诗的结尾处说“何足云”,与起句“端州石工巧如神”意思暗对。一起一结,表面上没有多少意义,实际上是有内在含义的。诗人心中的天平,称人称砚,都是有所轻重的。

  这首诗通篇写砚:砚质,砚色,砚型,砚体,砚品,砚德。而砚的使用,又离不开墨、笔、纸,尤其是墨,所以写的时候也会涉及。它们虽然是作陪衬的,却衬托出了青花紫石砚的美。全诗一句接一句,一路不停,络绎而下,如同缨络垂下;字句精炼,语言跳跃,没有一处浪费笔墨,也没有一处用语晦涩的地方。如果不是十分熟悉砚中的学问,极难写出这种酣畅淋漓、妥切中肯的诗歌。

参考资料:

1、 陈迩冬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29-103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唐铙歌鼓吹曲·奔鲸沛

:
奔鲸沛,荡海垠。
吐霓翳日,腥浮云。
帝怒下翳,哀垫昏。
授以神柄,推元臣。
手援天矛,截脩鳞。
披攘蒙霿,开海门。
地平水静,浮天根。
羲和显耀,乘清氛。
赫炎溥畅,融大钧。

奔鲸沛,荡海垠。
巨鲸恣意翻腾,大海摇荡无宁。

吐霓翳日,腥浮云。
妖孽吞云吐雾,遮蔽日月星辰。魔头排污泄垢,腥及太虚浮云。

帝怒下顾,哀垫昏。
高祖动容顾盼,哀怜蒙灾子民。

授以神柄,推元臣。
降旨授权讨伐,首推孝恭出征。

手援天矛,截脩鳞。
孝恭手持长矛,歼灭公祏逆臣。

披攘蒙霿,开海门。
拨开层层迷雾,开辟郡邑海门。

地平水静,浮天根。
朝野地平水静,夜缀明星天根。

羲和显耀,乘清氛。
太阳光芒四射,天空大地晴明。

赫炎溥畅,融大钧。
红日普照万物,人间歌舞升平。

奔鲸沛,荡海垠(yín)
沛:行动迅速。垠(:岸,引申为边际,尽头。

吐霓(ní)(yì)日,腥浮云。
霓:副虹,位于主虹外侧,色带内红外紫。翳:遮蔽。

帝怒下顾,哀垫昏。
垫昏:指百姓困于兵灾。

授以神柄,推元臣。
元臣:指赵郡王李孝恭。

手援天矛,截脩(xiū)鳞。
脩鳞:巨鱼,鲸鱼,喻辅氏。脩:同“修”,长。截脩鳞:意谓李孝恭击败辅氏,字面意义是,除却鲸鱼的长鳞。

披攘蒙霿(méng),开海门。
披攘:拨开。霿:同“雾”。

地平水静,浮天根。
天根:宿星氐(dǐ底)的别名,二十八宿之一。

(xī)和显耀,乘清氛。
羲和:神话中太阳的御者,这里指太阳。乘:升、登。

赫炎溥畅,融大钧。
赫炎:旱热。赫:红如火烧,炎:火光上腾。溥畅:普遍通畅。大钧:天,泛指自然界。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