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五咏。春早

:
草遍颍阳山,花开武陵水。春色既已同,人心亦相似。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皇甫冉

皇甫冉

皇甫冉,字茂政。约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出生,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润州(今镇江)丹阳人,著名诗人。先世居甘肃泾州。天宝十五年进士。曾官无锡尉,大历初入河南节度使王缙幕,终左拾遗、右补阙。其诗清新飘逸,多飘泊之感。 201篇诗文

猜你喜欢

元日感怀

: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5-7 .

振蛰(zhé)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振蛰:冬天潜伏的昆虫开始活动。潜:悄悄地。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一日长:指从旧年除夕到新年元旦,过了这一天,年龄便增加一岁。去年:泛指以往,非实指。非:缺点、错误。

(liáo)火委虚烬(jìn),儿童炫(xuàn)彩衣。
燎火:燎祭之火。古俗,除夕日要焚柴祭祀天地。委:弃置。虚烬:木柴焚烧后的灰烬。炫:夸耀、炫耀。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5-7 .
振蛰春潜至,湘南人未归。
身加一日长,心觉去年非。
燎火委虚烬,儿童炫彩衣。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

  刘禹锡在永贞元年(805)被贬为郎州司马,到元和十年(815)离开。此诗即作于郎州任上。

  春天悄悄地来了,小小的昆虫也抖擞精神活跃起来。反顾自己,却似屈原当年之被馋放逐,有家难归。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察觉往昔自己的天真幼稚。异乡度岁,旧友星散,梦庭冷落,这已经够凄冷了。作者又以儿童过节时候无忧无虑的欢乐、嬉戏作衬托,更深一步显示自己的抑郁和寂寞。透过诗歌表面郁气的平缓、冷静,我们更能感受到诗人灵魂的颤动、不平。

  见于姜云选注的《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中的第6页-第7页。

参考资料:

1、 姜云 .古人吟佳节:节令诗三百首 .北京 :语文出版社 ,1989 :6-7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巴江柳

: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2、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luán)殿,移阴入绮(qǐ)窗。
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272、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3、 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525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牡丹

: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这花声价不同其他花草,绽放时刻溢满整个国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芳香处处苓蔆羞愧欲死,颜色火红踯躅失色枯萎。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柔和光华笼罩纤细肢体,妖艳色彩温暖娇嫩肌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花朵中填满金粉般花蕊,翻卷花瓣如同大红流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香味和顺可以熏染御服,姿态美丽应当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将谢如淡淡哀愁的新妇,凋零同望着病夫的女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请大家知道这花时短暂,客人再留下欣赏片刻吧。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一夜清风吹起花事结束,即使千金也难买回花开。

参考资料:

1、 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2-283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名价别:(牡丹)声名、身价都有别于他花。名价犹声价。皇都:国都,此处指唐上都长安。益:水溢出器皿,此引申为满。

香遍苓(líng)(líng)死,红皇踯(zhí)(zhú)枯。
香遍:香满。苓蓤:《全唐诗》作苓菱。唐人认为苓即荷花。踯躅:指山踯躅,又名红踯躅,山石榴、映山红、杜鹃花。见《本草纲目》卷一七。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软光:柔和的光泽。细脉:犹言气脉。妖色:艳丽姿色。暖:原缺,据席本、《全唐诗》补。鲜肤:鲜指新而华美。鲜肤指娇嫩美丽的肌肤。

满蕊(ruǐ)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蕊:原作叶,据《全唐诗》作蕊。攒金粉:碎蕊细聚如金粉状。含棱:翻卷的花瓣。缕绛苏:像一缕缕大红色流苏。

好和薰(xūn)御服,堪画入宫图。
“好和”句:写牡丹的花香,可以熏染御衣。御服:帝王所用的衣服。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晚态:写将谢的牡丹花的花态。愁新妇:像含有淡淡哀愁的新妇。残妆:写已凋零的牡丹花的花台。望病夫:像鬓钗不整,形容憔悴望着有病丈夫的妻子。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知个数:个代指“这”或“那”,个数指道理,和起来就是其中道理的意思。这里谓知道花事何时将了,心中有数。赏:席本作贵。斯须:片刻、一会儿。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参考资料:

1、 王宗堂.王建诗集校注.河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82-283
此花名价别,开艳益皇都。
香遍苓菱死,红烧踯躅枯。
软光笼细脉,妖色暖鲜肤。
满蕊攒黄粉,含棱缕绛苏。
好和薰御服,堪画入宫图。
晚态愁新妇,残妆望病夫。
教人知个数,留客赏斯须。
一夜轻风起,千金买亦无。

  中唐时期牡丹诗佳篇迭出,王建此篇不写牡丹一时之态,而是从牡丹之贵写到牡丹之美,再写牡丹凋零,用变化的角度去赏牡丹,道尽惜牡丹之情。

  诗作开篇言牡丹之贵,“名价别”三字直接道出牡丹的尊贵凌驾于诸花之上。随后作者用一个益字,生动的描写了长安城内牡丹花开的盛况,诺大的长安城处处是牡丹盛开,那繁盛的景象就好似要溢出来一般。此“益”引申为“满”,如同韩昌黎“绝色烟柳满皇都”,两诗皆非单讲数量之多,而是从更深层的去讲,韩诗更多的是写春满长安,而王建此句是讲牡丹的气质风采风靡了长安。用笔夸张大胆,用字生动准确,令人深切感受到牡丹之盛。

  后句用反衬的写法进一步说牡丹之美,苓蔆是传说中的香草,却被牡丹的花香比的羞愧欲死;山踯躅是颜色红艳的花,遇到牡丹的艳色却显得黯然失色几如枯萎。这样的描写下,即使没见过牡丹的人也能感受到牡丹超绝的鲜艳和芳香。紧接着,作者描写牡丹的气韵。枝干为柔光所笼,而花朵被妖艳的色彩晕染了娇嫩的肌肤。前句描写牡丹纤细的枝干姿态和气质,后句则以美女嫩肤为比喻写牡丹的花朵的质感,分别从不同角度生动描述牡丹花的娇美。随后,作者用大量比喻,描写牡丹花的细节。用金粉来比牡丹花的黄蕊,而满字也生动的写出牡丹花蕊之繁;用缕缕红流苏来比牡丹翻卷的花瓣,写出了牡丹花瓣色泽和形态。“好和”句,以衬托笔法写牡丹之贵。香气可以熏染御衣,姿态可以描画入宫图,都是用皇家所用来衬托牡丹气质的高贵。

  随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开始写牡丹的晚态和凋零,用哀愁的新妇,望着病夫的女子,分别写牡丹的将谢和凋零。用拟人的笔法,写出了牡丹的晚态,惹人怜惜。从写牡丹之盛到牡丹之贵再到牡丹之美转而写牡丹将谢,再写牡丹凋零,作者一步步引导大家从赞叹到喜爱再到怜惜。这时作者发出感慨,请大家珍惜花时,客人能多赏一会儿就多赏一会儿吧。这时的感慨已经是水到渠成,通过前面的描写,读者此时对牡丹的怜惜应也感同身受,仿佛作者是道出了我们心中之所想。

  最末,作者用一夜清风起,千金买亦无,道出了花时难久的怅然。开篇之盛艳,末尾之冷清,强烈的对比让末尾仿佛一副大留白的画卷,意味深长,耐人寻味。清风吹过,花亦凋零,这其中是不舍,是怜惜,是冷清,种种情感由人品读。

  借凋零写惜花非王建独有,白居易就有《惜牡丹花》开一时之风气:“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 夜惜衰红把火看。”此后李商隐的效仿作《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苏轼亦作:“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而尽管王建的牡丹诗同样是写凋零写惜花,却是从花开写到花落,借对情感的把握的细致入微,用精心的铺垫将读者引入到那种怅然若失的情景当中。诗作描写过渡自然,惋惜怅然之情水到渠成。王建的牡丹诗从单纯的赏牡丹落笔,惜牡丹入情,不寄托政治抱负个人得失,就是写一个“赏”字,且赏出了独特的风格,乃唐代赏牡丹诗作中别具一格的作品。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年12月:797-7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到处游访仙人,今天渡过颍阳河,来拜访隐士元丹丘。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老元啊,你怎么丢弃天下苍生的愿望,不去当官,却喜欢与洪崖仙人在一起?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当初选择此地建山居的目的就为了幽静隐蔽,每次的议论都足称美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此地好风景,北面是马山的断崖峭壁,南面是鹿台山。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溪水连通汝河,共享一轮明月,山峰与嵩山相接,同分漫天白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你这个人真有闲情逸致,我可是把你佩服得不行。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你在山泉松风里就可发迹,笑看朝暮云飞雨落。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而我却更喜欢四处游玩,与青鸟为伴,栖息江湄。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9页2、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仙游渡颍(yǐng)水,访隐同元君。
颍水:源出河南登封西南,至安徽寿县正阳关入淮。元君:指元丹丘。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苍生望:百姓所望。洪崖:传说中的仙人。或说即黄帝臣子伶伦,帝尧时已三千岁,仙号洪崖。此借喻元丹丘。

卜地初晦(huì)迹,兴言且成文。
晦迹:隐居匿迹。

却顾北山断,前瞻(zhān)南岭分。
“却顾”二句:即诗序所说“北倚马岭”,“南瞻鹿台”。北山,指马岭。南岭,指鹿台山。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sōng)丘云。
汝海:指汝水流域。嵩丘: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qīn)清芬。
清芬:喻美德。陆机《文赋》:“诵先人之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xiá)青鸟,拂衣栖江濆(fén)
青鸟:海鸟。或说为鸥乌。典与鸥鹭忘机近似。拂衣,振衣。表示隐居。江渍,江滨。

参考资料:

1、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 .《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19页2、 (唐)李白著;林东海编著.《黄河之水天上来:李白卷》 :河南文艺出版社, 2003 :20页
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忽遗苍生望,独与洪崖群。
卜地初晦迹,兴言且成文。
却顾北山断,前瞻南岭分。
遥通汝海月,不隔嵩丘云。
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
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
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濆。
  本文是李白于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夏天游汝、洛时题写在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一诗,诗前并有一《序》。元丹丘:唐道人,李白与之交厚。李前后写给元氏的诗文有十馀篇;从其内容看,似乎本诗文应写在与元氏初交之时。颍阳:《唐书·地理志》云,河南道洛州有颍阳县,载初元年(武则天,公元689年)析河南、伊阙、嵩阳置武林县,开元十五年更名颍阳,西北有大谷故关,倚箔山有钟乳。清人王琦评价此诗说:“诗意谓颍阳别业,固尽丘壑之美,而已之所好更在江湖,是以欲与青乌相狎而栖息江渍。”是得李白本诗之意。虽说李白本诗《序》中说:“白从之游,故有此作”,诗中也说到“之子合逸趣,而我钦清芬。举迹倚松石,谈笑迷朝曛”;但他还是要“益愿狎青鸟,拂衣栖江溃”,还是要迎接风浪、云游四海,这一直是李白出川以来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闵静.《李白寓居安陆诗文选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示金陵子

: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金陵城东是谁家的女儿,偷偷听碧纱帐里悠扬的琴声。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她像天上的一片落霞,跟随情人一起渡过西江的流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用吴语唱楚歌,声娇字不正,似能非能最是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谢安正要邀请东山妓女,携着手在林泉间畅游。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90-9912、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qiè)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琴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西江:西来的江水。后人因此泛称吴越之地的江水为西江。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jì),携手林泉处处行。
要:同“邀”。东山妓:东晋名士谢安每游东山,常以妓女相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90-9912、 周啸琴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金陵城东谁家子,窃听琴声碧窗里。
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
楚歌吴语娇不成,似能未能最有情。
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共八句。前六句专写金陵妓。开头两句,诗用行人“窃听琴声”发端,琴声自“碧窗里”传出,表明弹琴的人是女子,琴声能引来行人窃听,可见琴声悠扬优美,弹琴的人技艺娴熟。这两句描写金陵城东的歌妓善弹古琴。“落花一片天上来,随人直度西江水。”以一片落花喻指金陵子,形容她好像仙女,气韵不凡,自天而降落人间,随人们一起渡过西江水,来到金陵。“楚歌吴语”二句,描写金陵子富有情致:金陵子能唱楚歌,她操一口吴侬软语,娇滴滴未成腔调先有情。李白《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小妓金陵歌楚声。”李白对这位才艺、容貌双全的歌妓曾倾心过。他写的诗句“我亦为君饮清酒,君心不肯向人倾”(《出妓金陵子呈卢六四首》其四),透露过这个消息。

  最后两句,诗人以摅写自己的心迹结束全篇。他借用晋朝谢安的典故,喻写自己的意愿。谢安旧时隐居于会稽东山,后来居住金陵,他便筑土山以比拟东山,常携妓纵情游赏。李白的《东山吟》也写过这则典故,他在题下自注:“去江宁城三十五里,晋谢安携妓之所。”诗云:“携妓东土山,怅然悲谢安。”这首《金陵子》结句与《东山吟》意义类似。“谢公正要东山妓,携手林泉处处行”,诗人正邀约金陵子,携手在林泉佳处游赏。谢安志在东山,李白志在林泉,诗意故作放旷,而不满现实、退隐青山之志,隐然可见。魏颢《李翰林集序》记载李白的事迹:云:“ (太白)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按,谢灵运封康乐公,魏氏误以谢灵运为谢安),故世号李东山。”

  摹写歌妓,如果着意于容貌、服饰和纤秾艳丽的色彩,必流于平庸。李白却用宕逸轻灵之笔,清新洒脱的语言,形容金陵子的才艺、气韵、情致,不落俗套,情意缠绵。结句切金陵城,借用谢安典故,比喻自身意绪,就地起兴,喻意恰当,妥贴自然,更增添了诗篇的超逸神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69-17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