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韦整尉长沙

: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你要远去长沙上任了,我心中难舍,只希望你能在任上一切顺利。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扬起风帆在彭蠡湖上疾行(彭蠡湖一说为鄱阳湖古称),云水之间行驶,但愿宽阔的洞庭湖可以宽慰你的心怀。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到了任上,大家都会提着礼物来拜访你,争相为你接风。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不要以为你去了不够繁华的南方湿地之处就会因此而卑微,以你的魅力,必将不会缺乏新的朋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

你要远去长沙上任了,我心中难舍,只希望你能在任上一切顺利。
扬起风帆在彭蠡湖上疾行(彭蠡湖一说为鄱阳湖古称),云水之间行驶,但愿宽阔的洞庭湖可以宽慰你的心怀。
到了任上,大家都会提着礼物来拜访你,争相为你接风。
不要以为你去了不够繁华的南方湿地之处就会因此而卑微,以你的魅力,必将不会缺乏新的朋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张祜

张祜

张祜(hù)(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唐代清河(今邢台市清河县)人,诗人。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早年曾寓居姑苏。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寓居,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全唐诗》收录其349首诗歌。 252篇诗文

猜你喜欢

简卢陟

: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可惜这高雅的《白雪》古曲,没有遇到欣赏它的知音。

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
我因为军事而忙碌不安,失意流落在淮海之滨。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
山涧的树上沾满清晨的雨露,山鸟在暮春中悲啼不停。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只有这一瓢酒,希望可以用来慰藉奔波的生活。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白雪:古琴曲名,传为春秋师旷所作。

(xī)(huáng)(róng)旅下,蹉(cuō)(tuó)淮海滨。
恓惶:忙碌不安貌。戎旅:军旅,兵事。

涧树含朝雨,山鸟哢(lòng)(yú)春。
哢:鸟鸣,鸟叫。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视刀环歌

: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常常遗恨自己言语表达粗浅有限,不如人的情绪那么丰富深厚。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今天你我四目相对,含情脉脉,用眼神传达着心中复杂的情感。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恨:遗憾。人意:人的意愿、情绪。

今朝两相视,脉(mò)脉万重心。
脉脉: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万重心:极言内心感情的复杂。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
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视刀环歌》同《泰娘歌》《更衣曲》《竞渡曲》一样,是刘禹锡创作的一首“新乐府”诗歌。这首新乐府的题目是用典。据《汉书·李广苏建传》记载,汉昭帝继位后,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他们都与兵败投降匈奴的李陵关系不错,希望能把李陵召回汉朝。于是派遣任立政等三人到了匈奴。匈奴单于设酒招待汉使者,李陵、卫律都在座。立政他们看到李陵,却没有机会私下交谈,于是就给李陵使眼色,“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也就是几次自已抚摩把玩自己的刀环,握自己的脚,暗示李陵,意思是可以归还汉朝了。“环”谐音“还”,握脚表示走路离开。因为刀环在大刀头部,所以古人常以“大刀头”作为“还”字的隐语。如《玉台新咏·古绝句》:“藁砧今何在?山上复有山。何当大刀头?破镜飞上天。”由此可知,刘禹锡乐府新题《视刀环歌》,暗含的意思是希望思念的人尽早归还。

  此诗写相爱双方将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全诗运用暗示的手法,意境深沉,含蕴无尽,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含蓄、内敛、婉转、凝重的爱情观,也透露出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把诗的题目和内容联系起来看,刘禹锡可能要表达的是相爱的人就要分别时的情景,彼此依依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只有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地来传达内心复杂的情意。因为这首诗没有特定、具体的写作背景,所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有了很强的张力,并不一定局限于爱情,也可能隐含着作者对自身遭遇的寄托感慨。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这两句诗,实际上道出了人们经常遇到的一种状况,即语言常常并不能准确地来表达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钱锺书在《管锥编》中就曾说:“语言文字为人生日用之所必须,著书立说尤寓托焉而不得须臾离者也。顾求全责善,啧有烦言。作者每病其传情、说理、状物、述事,未能无欠无余,恰如人意中之所欲出。务致密则苦其粗疏,钩深赜又嫌其浮泛;怪其粘着欠灵活者有之,恶其暧昧不清明者有之。立言之人句斟字酌、慎择精研,而受言之人往往不获尽解,且易曲解而滋误解。‘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岂独男女之情而已哉?”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 译注.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7-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处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我原本住在四川紫云山,家父与我都一直喜欢道家精神。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常常想归隐山林,喜欢空灵沉寂的环境。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离开故乡来到闽越一带寻找大禹等的仙迹。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攀登高山,泛舟沧海,又来到庐山霍山修炼。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借助雷声打开人的天耳,远听千里之外;居高阁玩赏霞光云影。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很喜欢登高一览美景,也喜爱这种隐居生活。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在三山四岳中度过美好的时光。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老朋友元丹丘素来住在嵩山与颍水,高尚的道行连皇家都知道。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不与尘世来往,断绝俗风骚扰,自言山林中人。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珍惜山林美趣,不羡慕俗世的欢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突然与真意相偶合,发现天机,便感觉世间的一切都索然无味。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你喜欢采撷桂枝的高洁,我也喜欢收纳兰草之清馨。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我的爱人喜欢求仙,我女儿也好道。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我们志同道合,相互帮助,一起修炼,一起升天。

白久在庐、霍,元公近游嵩山,故交深情,出游无间,嵒信频及,许为主人,欣然适会本意。当冀长往不返,欲便举家就之,兼书共游,因有此赠。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
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樛翠,地里书谓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其北为天仓,为龙洞;其东为风洞,为仙人青龙洞,为露香台;其西为蟆颐,为白云洞;其南为天台,为帝舜洞,为桃溪源,为天生桥。有道宫建其中,名崇仙观,观中有黄箓宝宫,世传为公元736年(唐开元二十四年)神人由他山徙置于此,宫之三十六柱皆檀木,铁绳隐迹在焉。此山地志不载,宋魏鹤山作记,载集中。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本紫云山者,盖谓是山。

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
闽:今福建地,在唐时为建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五郡之地。东瓯与闽地相连接,在唐时为温州、台州、游州三郡之地。秦时立闽中都,合东瓯在内。至汉始分东瓯,以立东海王。太白生平未尝入闽,而温、台、游三州则游历多见于诗歌,疑此诗所谓“闽荒”者,指东瓯之地而言也。

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景憩霞阁。

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
三山:谓海中三神山。

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

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

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

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金药:金丹,上药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开圣寺

: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里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飘拂的烟霭下,一条曲折的小道顺着山谷蜿蜒而上,两旁乱石磷石旬,丛林苍苍,山风吹来,落木萧萧。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到寺庙后,长途跋涉后的马儿,得以纵辔歇息,在悠闲地踢着蹄,打着响鼻,不时地仰头长嘶;夕阳染红了远远近近的山岭,觅巢归宿的乌鸦在层林之间飞来飞去,噪声乱成一片。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寺内枯草遍地,乱竹丛生,泉水自落其间,无人汲用,虽时近黄昏,山厨依然冷冷清清;影殿空空,木鱼声绝,殿外不远处,墓塔林立,原来僧人已葬在那里。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虽然再也不见旧时寺宇的风貌,但是记载当年建寺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读读旧碑上镌刻的文字,再对照眼前的情景,开圣寺的兴废变迁已不言而喻,岂敢再去询问休公!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8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2-83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路分蹊(xī)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蹊石:溪流中的石头。蹊:同“溪”,山谷。烟丛:丛丛烟树。萧萧:象声词。这里形容草木摇落声。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出寺:指寺外。向陵:对着陵墓的地方。陵:南朝诸帝陵墓。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diàn)空。
山厨:山野人家的厨房。影殿:寺庙道观中供奉佛祖、尊师真影的殿堂。

犹有南朝旧碑(bēi)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南朝:南北朝时期据有江南地区的宋、齐、梁、陈四朝的总称。耻:一本作“敢”。兴废:盛衰,兴亡。休公:指南朝僧人惠休,后还俗出仕为官。借指开善寺住持僧。一本作“渔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4782、 刘学锴 注评.温庭筠诗词选.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1:82-833、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路分蹊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犹有南朝旧碑在,耻将兴废问休公。

  这是一首写景诗。开头两句写的是通往开圣寺的途中景象。诗人并没有设色描绘,而只是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进一个旅况萧瑟的境界。山道、乱石、古树、烟霭,旅途的荒凉、寂寞可想而知。但是诗人的感受程度似乎还不仅如此,“萧萧”一词状山中秋风萧瑟、草木摇曳的窸窣之声,更增添了旅途的凄凉况味。

  到了开圣寺,按常理,诗人该从旅途的寂寞中轻松下来,对这一建于三、四百年前的寺宇进行一番观瞻了。然而,颔联却避却寺宇,将目光移向寺外的天地。凭高望远,长天寥廓,万木萧疏,天地之间一派深秋的景致。

  寺外的秋色是如此萧然,寺内的景致也很寥落。颔联通过马嘶、鸦乱的寺外景色予以烘托,颈联则又以泉落竹间和厨房静寂,僧归塔下与影殿空空相比照,充分地描写了寺宇的衰败寥落景象。上下两联于工整的对偶中,寓抑扬低昂的情调,为尾联的慨叹之音,酝酿了充分的抒情气氛。

  面对这一片荒凉的情景,诗人不由得浮起了这座寺宇曾经香火鼎盛的揣想。寺中记载当年兴建时寺宇巍峨、香客络绎之盛况的南朝旧碑依然存在。这一联就眼前所见情景抒发感叹,寓意极深。南朝皇帝佞佛,曾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全国各地兴建寺庙(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不但严重地毁坏了农业,也加剧了阶级矛盾的激化,再加上统治者的荒淫腐败,使得南朝的几个小朝代都是国运匆促,接踵而亡。南朝的这一历史事实不但给后来的统治者以深刻的教训,也刺激了许许多多的有识之士,引起了历史家、文学家们的反思。因此,诗人面对这荒废的寺宇,虽然也发出了“行人莫问当年事”(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的感慨,但是这一感慨里却融进了对社会历史的巨大变化的思索,蕴含着诗人内心深处无限悲凉的感悟。

  全诗以写景为主,由旅途的跋涉而开圣寺周围的徘徊,游赏一路秋景,迤逦写来,别具清畅流美的情致风调。诗人在感怀之余,似乎又对使他身心疲惫的功业之事感到厌倦,由此萌生了隐逸的想法。立意深沉,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20-6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陇

: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我这个远行之人,站在陇山坡头,望着陇山上四分而流开去的水流,心潮为之起伏。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流水没有间断之时,旅途之人也从无休歇之时。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我的才能微薄,只够得上做一个小官,如今承蒙知己相召,委以重任,于是不辞艰辛,孤独地仗剑往来万里之途。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我哪里是不思念故乡呢?我之所以离乡背井前往赴任,为的是感念知遇之恩。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7-108

(lǒng)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陇:陇山,在今陕西陇县西北。陇头、陇上:《全唐诗》作“垅头”、“垅上”,同时又注明应作“陇”。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shì)千里。
浅才:微才。通:往来。一命:命即官阶,一命为最低级的官。适:走、往的意思。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00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07-108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
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
浅才通一命,孤剑适千里。
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此诗的头四句以陇上流水来映衬诗人的独身远行。“远行客”是诗人自称。诗人登上陇山之巅,想起乐府民歌《陇头歌辞》:“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诗人此时此刻的心情,与歌辞中说的是非常相似的。“陇上分流水”既是写实,也是衬托作者只身远游的孤寂悲凉心情。据《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诗的第三、四句运用顶真法紧承头两句而来:“流水无尽期,行人未云已。”以流水不尽来比喻人的行程无尽。

  诗的后四句是诗人以大丈夫自许,抒发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浅才通一命”,这里是指诗人即将就任的左饶卫兵曹、充翰府掌书记。实际上这是幕府中重要的文职军官,地位仅仅次于判官。诗人称“浅才通一命”不过是谦词罢了。“孤剑适千里”,大有慷慨行侠的意味。《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结尾两句“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指明了诗人此番远行的原因。诗人并非不眷恋思念自己的故乡,他之所以离乡远行,全都是为了报答知己的知遇之恩呵。高适也是一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哥舒翰的荐举是非常感激的,当时世风,要作官除考试一途外,若无人荐举是作不成官的,因此高适说“从来感知己”。“感知己”也仅是表层的一面,深层的原因则是高适想借此荐举机会,入幕从戎,一展身手,实现他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抱负。正是这种内在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奠定了诗的后半部分昂扬的基调。

  这首诗的最大特色就是以简洁的诗句表达了尽可能丰富的思想,诗中既有游子思乡的情思,又有仗剑戍边的豪情,既有报答知己的侠肝义胆,又有为国效力建功的雄心壮志,思想感情波澜起伏,曲折多变。从全诗的情感流动看,是先抑后扬,最后以昂扬的调子结束全篇,给人以奋发向上之感。胡应麟评说高适的五言古诗“意调高远”,“深婉有致”,由此诗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02-20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