仆久客钱塘有吹笛月下者同旅闻之凄然皆有归

:
柯亭之椽不复得,蕲州黄竹今尚存。
苍崖州壁产修干,千顷萧索烟云昏。
羌人眼力发天巧,长笛裁成凤膺饱。
老龙馀响出空星,欲喷炎天作秋晓。
西湖夜寂凉风生,山头一钩新月明。
商声恓悲羽声壮,行子忽忽难为情。
时无绿珠清音激皓齿,野王临风三弄亦已矣。
唯有愁端无古今,举刀不断东流水。
深闺兰灯照空床,笛声不如离恨长。
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山非故乡。
万事浮云过寥廓,且醉杯中琥珀薄。
君不见玉管横吹黄鹤楼,江城五月梅花落。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远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夔州云安(今重庆市云阳县)人,大和五年(831)杜陟榜进士,官至御史中丞。李远善为文, 尤工于诗。 常与杜牧、许浑、李商隐、温庭筠等交游, 与许浑齐名, 时号 “ 浑诗远赋”。 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题盘豆驿水馆后轩

: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从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举目远眺,万里晴空下的渭南平原像一幅展开的画图,盘豆驿地处桃林塞与蒲城之间。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白鹭鸟站立在水边,太阳已经落山了,高原上农民还趁着余晖忙着耕地。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南去的飞雁消失在遥远的天边,一片孤云在山间悠闲地升起。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我在驿馆后轩整天依窗眺望,眼前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参考资料:

1、 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61-1632、 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第一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85

极目晴川展画屏(píng),地从桃塞接蒲城。
盘豆驿(yì):古驿站,原址在陕西省渭南。极目:远望。桃塞:桃林古塞,故址在今陕西省潼关以东、至河南省灵宝之间。

滩头鹭(lù)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原上:高地。落照:夕阳。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凭轩:依着窗子。尽日:整天。楚水吴山:泛指大江南北的名山胜水,这里指盘豆驿一带的山水。

参考资料:

1、 孙广才、吴林飞选注.《中国古代诗歌选读》.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161-1632、 丁成泉辑注.《中国山水田园诗集成·第一卷》.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85
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
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
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静中生。
凭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

  这首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宏阔的景色,心中产生无限感慨,想起了漂泊生活的艰辛,表达出对家乡亲人的眷念之情。

  第一、二两句先诗人从总体上描写盘豆城。“极目晴川”,中原的天空晴明,地面平旷,看不透,望不尽,就如展开一架巨大的画屏似的,跟诗人久住大江南北所习见的“楚水吴山”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先写出这深刻印象。然后再交代出地理方位:“地从桃塞接蒲城”。盘豆城就处在河南陕西之间,东接中州,西通关中大道。“从”“棒”交代了诗人自东而西的行踪,可见诗人的行色匆匆。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在水馆后轩所看到的景象。诗人小憩于官驿里的水馆后轩,开窗远眺,首先扑人眼帘的是“滩头鹭占清波立”。原来这水馆的水另有源头,那里卓立着顾影的白鹭。一个“占”字。写出白鹭的形单影只,也道出了诗人自己的孤独感。而“原上人侵落照耕”,则状写平川与人们的农事,他们仍在辛勤地耕作,直至融入如火的晚霞。这两句都从平视角度写,上句写的是静态,用冷色调;下句写动态,用暖色调,相映成趣,写出了中原夏末秋初的清新气息,还隐隐透露出诗人异样的惊喜之情,晴川之上也有像江南一样的明丽景色。

  第五、六两句描写诗人在晴川所见以及流露出的感情。这两句诗人侧重于一个“晴”字,诗人改用仰视角度写晴空所见“去雁数行天际没”,从有到无,虽有雁南飞而不能传书,可见诗人内心的惆怅;“孤云一点净中生”,从无到有,虽是写景,也象征着诗人的孤寂,一种飘泊流离的感伤油然而生。

  第七、八两句则写出诗人的心绪。诗人靠在后轩窗棂上凝望晴川的景色,竟至长时间不肯回过头来,是因为这里的清波落照与“楚水吴山”有相类之处,韦庄曾客游江南十年,弟妹散居越中诸郡,晴川这种明净之美触发诗人对越中亲故的怀念。“无限情”三个字压尾,余音袅袅,给人留下不尽的遐思。

  这首诗由“极目”起,至“凭轩”终,通篇无一字直言“愁思",结尾诗人指望着“楚水吴山无限情”,然而“尽日不回首”的身影始终笼罩着画面,“去雁”、“孤云"所带出的莫名惆怅和难言忧虑,增强深化了诗的主题,更有表现力。

参考资料:

1、 余冠英.《中国古代山水诗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5592、 高峰编选.温庭筠 韦庄集.江苏:凤凰出版社,2013:1803、 田宝琴.《诗词曲赋名作鉴赏大辞典:诗歌卷》.山西: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9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梦天

: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月宫的兔子寒蟾在悲泣这幽冷天色,云楼门窗半开月光斜照粉壁惨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月亮像玉轮轧过露水沾湿了团光,在桂花香陌欣逢身带鸾佩的仙娥。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俯视三座神山之下茫茫沧海桑田,世间千年变幻无常犹如急奔骏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遥望中国九州宛然九点烟尘浮动,那一汪海水清浅像是从杯中倾泻。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3-34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05-606

老兔寒蟾(chán)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老兔寒蟾:神话传说中住在月宫里的动物。此句是说在一个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阵阵寒雨,就像兔和蟾在哭泣。云楼句:忽然云层变幻,月亮的清白色的光斜穿过云隙,把云层映照得像海市蜃楼一样。

玉轮轧(yà)露湿团光,鸾(luán)(pèi)相逢桂香陌。
玉轮句:月亮带着光晕,像被露水打湿了似的。鸾佩:雕刻着鸾凤的玉佩,此代指仙女。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三山:指海上的三座神山蓬莱、方丈、瀛洲。这里却指东海上的三座山。走马:跑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hóng)海水杯中泻。
齐州:中州,即中国。《尚书·禹贡》言中国有九州。泓:量词,指清水一道或一片。

参考资料:

1、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3-34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605-606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浪漫主义诗歌的突出特点是想象奇特。在这首诗中,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是有过这种梦境,也许纯然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开头四句,描写梦中上天。第一句“老兔寒蟾泣天色”是说,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的“老兔寒蟾”指的便是月亮。幽冷的月夜,阴云四合,空中飘洒下来一阵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第二句“云楼半开壁斜白”是说,雨飘洒了一阵,又停住了,云层裂开,幻成了一座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来,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了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第三句“玉轮轧露湿团光”是说,下雨以后,水气未散,天空充满了很小的水点子。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汽上面辗过,它所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以上三句,都是诗人梦里漫游天空所见的景色。第四句则写诗人自己进入了月宫。“鸾佩”是雕着鸾凤的玉佩,这里代指仙女。这句是说: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这四句,开头是看见了月亮;转眼就是云雾四合,细雨飘飘;然后又看到云层裂开,月色皎洁;然后诗人飘然走进了月宫;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下面四句,又可以分作两段。“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是写诗人同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就是仙女说出来的。“黄尘清水”,换句常见的话就是“沧海桑田”:“三山”原来有一段典故。葛洪的《神仙传》记载说:仙女麻姑有一回对王方平说:“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日会时略半耳。岂将复为陵陆乎?”这就是说,人间的沧海桑田,变化很快。“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古人往往以为“神仙境界”就是这样,所以诗人以为,人们到了月宫,回过头来看人世,就会看出“千年如走马”的迅速变化了。

  最后两句,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齐州”指中国。中国古代分为九州,所以诗人感觉得大地上的九州犹如九点“烟尘”。“一泓”等于一汪水,这是形容东海之小如同一杯水被打翻了一样。这四句,诗人尽情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里,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是那样短促,空间是那样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待现实的态度。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

1、 刘逸生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99-10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其三

: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江边的枫叶刚刚经历过风霜火红似火,小岛边上的菊花也已经逐渐变得枯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乘着小舟泛湖,直到太阳下山还没有尽兴,在这湘江、洞庭湖上我们忘却忧愁饮酒作诗,更显得情意悠长。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zhǔ)边菊花亦已黄。
渚:水中陆地,即小岛。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三湘:指沅湘、潇湘、资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区。五湖:此处指洞庭湖。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
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
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这首诗写诗人继续歌咏洞庭湖,写诗友们饶有兴趣地在秋风落叶中怀古论今。前两句“江畔枫叶初带霜,渚边菊花亦已黄”,俊逸清畅的情调中又充满忧伤和苍凉。

  后两句“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说他们游兴正浓,虽然都觉得抑郁,但生活还是要继续。诗中表明,感受秋风之凉爽和秋叶之静美,忘却无尽烦恼和满怀忧愁,在湖光山色之间与旧友畅游,这才是珍惜现在、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诗人歌咏洞庭湖,即景抒情,吊古伤怀,寄托深而寓意长。全诗形象明朗,色彩鲜亮,章韵高亢,声调昂扬,和谐完美地表现了苍凉的情绪,可谓声情并茂。前人谓贾至“特工诗,俊逸之气,不减鲍照、庾信,调亦清畅,且多素辞,盖厌于漂流沦落者也”,这一评论相当中肯。这组诗的艺术特色正是充满俊逸之气和清畅之调。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712、 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4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宿天台桐柏观

: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凭风鼓帆海上行,黄昏住宿逗云岛。

缅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远寻水滨隐者的乐趣,近爱赤城山无限美好。

扪萝亦践苔,辍棹恣探讨。
手揽长萝足踩着软苔,停船到天台山观赏探讨。

息阴憩桐柏,采秀弄芝草。
桐柏观中稍休息,采摘灵芝仙人草。

鹤唳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深夜鹤鸣露水垂降,拂晓鸡啼信潮早。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真想抛开官服印信,从此去掉世间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迈开大步登上四明高顶,探踪觅迹寻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我饶有离家远游的意趣,就是要学他们的长生之道。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日日夜夜遥望海上三神山,只看到云水相接一片浩渺。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海行信风帆,夕宿逗云岛。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西南接括苍山、雁荡山,西北接四明山、金华山。桐柏观:即桐柏宫。观:道教之庙宇。信:任凭。逗:停留。

(miǎn)寻沧洲趣,近爱赤城好。
缅寻:远处探访。缅,遥远的样子。

(mén)萝亦践苔,辍(chuò)(zhào)(zì)探讨。
扪萝:扪,攀援。萝,女萝,生长在山中的一种地衣类植物,常自树梢悬垂,全体丝状,呈淡黄绿色或灰白色。辍棹:停船。棹,划船工具。恣探讨:尽情赏玩。

息阴憩(qì)桐柏,采秀弄芝草。

鹤唳(lì)清露垂,鸡鸣信潮早。
唳:鹤鸣声。信潮:潮水定时而起,故称。

愿言解缨络,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明,玄踪得二老。

纷吾远游意,乐彼长生道。
纷:盛多的样子。长生:生命永远存在。

日夕望三山,云涛空浩浩。
三山:古代传说中的三座仙山。

参考资料:

1、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9-3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柳树种植在溪桥边和山路旁,与杏树和桃树相映。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又好像懂得离人思乡的无限情感,千万条柳丝飘下无数柳絮去招引迷人的春天。

半烟半雨江桥畔(pàn),映杏映桃山路中。
半烟半雨:云雾夹杂着细雨。映杏映桃:与杏树和桃树相映。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xù)惹春风。
会得:懂得,理解。离人:远离故乡的人。无限意:指思乡的情感。絮:柳絮。惹:招引,挑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