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

: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维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逍遥公的后事子孙中贤者很多,我为送别韦氏而停船很珍惜离别之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如蒙相念,能寄简短书信我已满足;至于我的诗篇,则不劳你传于世人。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时局危难战乱不休,而我已经白发苍苍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瞻望古人,皆为离别而洒泪,顾念别后,你我备怀凄情入于风烟之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01-302页2、 韩成武选注,少陵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224页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yán)
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尔:你,指韦匡赞,事迹不详。惜:哀伤,痛惜。

念我能书维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念我:思念我。书:写。将诗:带去的诗。不必万人传:不必在众人中传吟。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时危:时局艰危。兵甲:兵器衣甲的总称,引申为战争。日短:比喻年迈衰老,剩下的日子不长了。

古往今来皆涕(tì)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风烟:指战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01-302页2、 韩成武选注,少陵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224页
逍遥公后世多贤,送尔维舟惜此筵。
念我能书数字至,将诗不必万人传!
时危兵革黄尘里,日短江湖白发前。
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

  这首诗首联赞扬韦匡赞作为逍遥公的后人贤良有德,并再三珍惜二人友情以此筵别后难再相见为憾。颔联料想和嘱托别后情状,杜甫说此番别后若蒙韦二想念,能写封数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尽,倒是自己的诗作,请韦二不要向万人传播。颈联又回到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里,这年八月,吐蕃十万兵马侵扰,兵戈又起,时局危难;眼前韦二尚可有所作为,自己却白发客居,不知又要在短暂来日飘流向哪里。尾联叹自己命运感别离苦痛,觉得世间万物万事古往今来皆为悲剧,此一别更是涕泪断肠了。

  这首诗虽是写个人的离愁别苦,但诗人却把这种离愁别苦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战乱的紧张局势,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人才政策,抒发了主客双方不能见用于世的沉痛情怀。全诗由个人的离别写到国家的时局,由个人的身世揭出政治的腐败,“离而复合,无限情遥”,声泪俱下,感慨涕零,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51页2、 张学文评著,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1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逍遥公的后事子孙中贤者很多,我为送别韦氏而停船很珍惜离别之筵。
如蒙相念,能寄简短书信我已满足;至于我的诗篇,则不劳你传于世人。
时局危难战乱不休,而我已经白发苍苍剩下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瞻望古人,皆为离别而洒泪,顾念别后,你我备怀凄情入于风烟之中。

注释
公安:湖北公安县。韦匡赞,排行第二,生平不详。少府,县尉。
逍遥公:韦二少府的祖先是北周时韦复和唐中宗时韦嗣立,均封为逍遥公。
尔:你,指韦匡赞,事迹不详。惜:哀伤,痛惜。
念我:思念我。书:写。
将诗:带去的诗。不必万人传:不必在众人中传吟。
时危:时局艰危。兵甲:兵器衣甲的总称,引申为战争。
日短:比喻年迈衰老,剩下的日子不长了。 ‘
风烟:指战乱。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01-302页2、 韩成武选注,少陵体诗选,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05,第224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创作背景

  此诗是代宗大历三年(768)暮秋杜甫漂泊湖北公安县时所作。这年八月,吐蕃十万攻灵武、邠州,京师戒严,所以诗中有时危兵革的话。杜甫在公安受尽冷落,非常孤独,没有谁到他这条破船上来,韦匡赞却特来看望并向他辞行。杜甫深受感动,作诗以赠别。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301-302页2、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51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赏析

  这首诗首联赞扬韦匡赞作为逍遥公的后人贤良有德,并再三珍惜二人友情以此筵别后难再相见为憾。颔联料想和嘱托别后情状,杜甫说此番别后若蒙韦二想念,能写封维字短札相寄,杜甫便感激不尽,倒是自己的诗作,请韦二不要向万人传播。颈联又回到二人所处的时代环境里,这年八月,吐蕃十万兵马侵扰,兵戈又起,时局危难;眼前韦二尚可有所作为,自己却白发客居,不知又要在短暂来日飘流向哪里。尾联叹自己命运感别离苦痛,觉得世间万物万事古往今来皆为悲剧,此一别更是涕泪断肠了。

  这首诗虽是写个人的离愁别苦,但诗人却把这种离愁别苦深深植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战乱的紧张局势,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人才政策,抒发了主客双方不能见用于世的沉痛情怀。全诗由个人的离别写到国家的时局,由个人的身世揭出政治的腐败,“离而复合,无限情遥”,声泪俱下,感慨涕零,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参考资料:

1、 海兵编著.杜甫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12:第351页2、 张学文评著,离梦别魂 历代送别诗词大观,长征出版社,2007.1,第10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1115篇诗文

猜你喜欢

韦处士郊居

: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红叶在风中纷纷飘落,铺满了整个庭院,使人仿佛置身于诗的境界。步上台阶,只听叮叮咚咚的琴声在身畔缭绕,哦,原来正溅落着一道隐蔽的飞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走出门外,已是夕阳西下,秋天的景色也失去了平时的姿彩。只剩下冷森森的万竿绿竹。沉沉的暮烟正从蜿蜒流淌的溪水上升腾起来。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第659页2、 刘斯奋,刘斯翰.唐宋诗词彩图辞典:花城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qì)琴声滴暗泉。
绕砌:石阶。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万条寒玉:玉质清凉,故称寒玉。多用以比喻清冷雅洁之物。此指寒竹。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二:线装书局,2002.01:第659页2、 刘斯奋,刘斯翰.唐宋诗词彩图辞典:花城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03页
满庭诗境飘红叶,绕砌琴声滴暗泉。
门外晚晴秋色老,万条寒玉一溪烟。

  首联写韦处士郊居庭院景物,起句描写整个庭院满是飘飞飘落的红叶,将深秋庭院装点得色彩绚丽、纹饰斑斓,极富诗情画境。所以,诗人以“诗境”二字赞叹共庭院之奇景妙境,虽然抽象,但却绝佳,堪称微妙夺神。而韦处士并不去清扫地面的红叶,顺其自然,一任红叶飘落,表现出韦处士喜爱、欣赏自然野趣的兴致。次句写韦处士室内弹琴,那清泠的琴声在庭院台阶间缭绕回旋,从琴声流荡之间,不时地从暗处传出泉水滴答的声响,琴声有暗泉的泉水滴答声响陪伴,汇成自然美妙的音韵和旋律。古代弹奏琴声,多有觅求知音的寓意。此处,写琴声有暗泉相伴,暗示出韦处士以自然天籁为知音的自得其乐的清高。

  次联写韦处士郊居门外的景物。三句写门外正是秋晚黄昏晴好的天气,放眼望去,满目秋色,一个“老”字,点染出秋色的苍翠浓深。末句以“寒玉”、“溪烟”之意象描摹秋色之“老”。“寒玉”,一般形容清冽雅洁的物象,如水、月、竹。此诗“万条寒玉”,是形容、描摹韦处士门外生长了茂密的苍翠挺拔的青竹,好像万条寒洌的碧玉清高地耸立于尘世。“一溪烟”,是写韦处士门外临近一条溪流,那溪流从万条寒玉之间穿过,水面上飘浮着如烟似雾的潆漾水气,更烘衬出韦处士郊居的清幽、雅洁,特别是“寒玉”意象更具隐喻意味,似乎衬托并象征着韦处士的人格与精神。全诗一句一景,按照“满庭”与“门外”两截描摹,借境写入,见境知人,耐人寻味。

参考资料:

1、 赵乃增编著.唐诗名篇赏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11.01:第22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限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翘首瞻望那山上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地舒卷伸展。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象,我也每每心旷神怡,意兴盎然。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参考资料:

1、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122、 (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0月:172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引领:伸长脖子去看,这里指翘首而望。

秀色难为名,苍翠(cuì)日限眼。
难为名:难以称呼,难以说清楚,指山中景色气象一派壮丽,无法用语言表达。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与之然:与这一派景象浑然一体,不辨物我。是说我心与自然融合而为一体。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yǎn)
造:访问,拜访。幽人:隐居者,这里即指紫阁隐者。灭迹:离开纷乱的人世红尘。绝巘:高耸的山峰。

参考资料:

1、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122、 (唐)李白.《李白诗集》: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10月:172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限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仰望山岳抒发感慨是许多诗人都写过,李白也不止一次写过的题材。但是,所望的山岳不同,诗篇所涉及的人物不同,其内容和主旨也不大相同。这首诗写终南山,又是送给一位隐居者的,所以诗的主旨紧紧围绕着脱俗返真来抒情状物。终南山限唐代是隐居者最喜欢的一座名山,它既有佛家名刹,也有道教洞天,还是距关中平原最近的一座林木秀美的宜人山岭,李白就从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终南山与陶渊明《饮酒》(结庐限人境)中的“南山”同名,李白也有意效仿陶诗意境。前两句说见到终南山,抬头仰望,感慨和触动很深,三四句就说这触动是因为山中浑然的秀美景色带来的,却无法理清说透这景色的特点和细节,只是看到葱葱茏茏的山林限阳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迷人的光景。作者只写景色和组成景色的要素:阳光、翠岭,而不直接告诉人们他的感受,无形之中,人们被引进了欣赏山色的境界中,用心去体会了。

  接着诗人说山中自云随风飘浮卷舒自限,无碍无束,看到这种情景,不由得让人与精神的轻松自由联系起来,于是不但李白“与之然”,读者也限心中与这大好景象合而为一了。诗写到这里,都与陶诗“结庐限人境”意境相仿佛,限于告诉人们山中景色的恬静优美和身限此境之中的心态,但接下来的结尾,则直叙心声,说一定要去拜访居于山中的这位隐者,相伴隐于林下,远离尘世。原来,全诗所写的那种幽静自然的景象是为了赞美那位居于山中的隐者朋友,是说他的精神恰恰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是此境中人。那么,“心中与之然”就不仅是与山色同一了,而且也有李白与他的朋友心心相印的意思限其中!全诗景中有情,以景语代替情语,不露痕迹而心境却表现得十分明白。

参考资料:

1、 栾睿.《李白诗全集详注》: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313-31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阗采花

: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相,相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相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相沙埋皓齿。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于阗的采花人,大言不惭说:花儿都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等到明妃王昭君一旦西入胡地,胡中的美女都要羞死,大愧不如。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才知道汉族美女多多,胡中无花可与比拟。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丹青画画,能令丑者美丽,像那个无盐丑女反而选入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自古红颜妒蛾眉,皓齿美人白白葬送在漫漫胡沙之中。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tián)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于阗:汉代西域城国。故址在今新疆和田一带。这里泛指塞外胡地。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xiū)死。
明妃:即王昭君。汉代南郡秭归人,名嫱,字昭君。晋朝人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乃知汉地多名姝(shū),胡中无花可方比。
名姝:即美女。

丹青能令丑者妍(yán),无盐翻在深宫里。
丹青:谓颜料可以把丑女画成美人。丹青,绘画用的矿物颜料。无盐:谓丑女反而能在王宫里作王后。无盐,古代著名丑女,即战国时齐宣王后钟离春。因是无盐人,故名。翻:反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hào)齿。
自古:谓自古以来,美人皆遭嫉妒。娥眉、皓齿,借代美人。娥眉,蚕蛾的触须细而弯,故用以喻女子之眉。胡沙埋皓齿:指昭君出塞和亲事。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于阗采花人,自言花相似。
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
乃知汉地多名姝,胡中无花可方比。
丹青能令丑者妍,无盐翻在深宫里。
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

  此诗借美人遭嫉,埋没胡沙,丑女受宠,立为后妃媸妍颠倒的现象,喻有才之士遭嫉贬斥,无能之辈反被重用。

  全诗可分两段。前六句叙事,用铺垫的手法写明妃的美貌。后四句议论,指出媸妍颠倒的不合理现象,为太白自叹遭谗被斥。

  诗人以极深的爱慕之情赞扬了王昭君之美丽:以人比花,花人相似;以汉地、胡地对比,则“胡中美女多羞死”,“胡中无花可方比”。“胡中美女多羞死”及“胡中无花可方比”两句反映了诗人思想上的偏见,但这里为的是强调昭君之美,且诗的落脚点不在这里,而是在下文:即象王昭君这样一位如花似玉的美女,本应让她去其相称的去处,可是事情恰恰相反,却被恶人陷害,“埋没胡沙”,像战国时齐国无盐地方的丑女(名钟离春)那样丑陋,竟至“翻在深宫”。所以诗人又以极为愤怒之情,谴责了妍丑不分、黑白倒置那种极不公平的社会现象。黑白倒置、有才华的人受气,诗人对此是有深刻体会的。因此,诗中所鸣的不平,在极大程度上也是诗人个人怀抱的抒发。

  当时宦官、军阀以及朋党,无不是一手遮天,认钱认势不认人,他们毫无人格,毫无人性,排斥异己,压制有才能的人。诗人李白就是被排挤、被压制的一个。诗末“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齿”两句,集中地表现了作者对人才埋没的强烈愤慨。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 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09月:第52页-第5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晚书山家

: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院内鲜花迷蒙山间流水清泠泠,小儿又哭又闹索要树上的黄莺。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

柴门寂寂黍(shǔ)饭馨(xīn),山家烟火春雨晴。
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馨:香。

庭花蒙蒙水泠(líng)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蒙蒙:形容雨点细小。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59-860

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这首诗首头两句写柴门内外静悄悄的,缕缕炊烟,冉冉上升;一阵阵黄米饭的香味,扑鼻而来;一场春雨过后,不违农时的农夫自然要抢墒春耕,所以“柴门”也就显得“寂寂”了。由此亦可见,“春雨”下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夫抢墒也及时,不言喜雨,而喜雨之情自见。

  后两句写庭院中,水气迷蒙,宛若给庭花披上了轻纱,看不分明;山野间,“泠泠”的流水,是那么清脆悦耳;躲进巢避雨的鸟儿,又飞上枝头,吱吱喳喳,快活地唱起歌来;一个小孩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鸟儿玩耍。这一切正都是写春雨晴后的景色和喜雨之情。且不说蒙蒙的景色与泠泠的水声,单说树上莺。树上莺尚且如此欢腾聒噪,逗得小儿啼索不休,更可想见大田里农夫抢耕的情景了。

  晚春是山家大忙的季节,然而诗人却只字不言农忙而着墨于写宁静,由宁静中见农忙。晚春又是多雨的季节,春雨过后喜悦的心情是农民普遍的心情,诗人妙在不写人,不写情,单写景,由景及人,由景及情。这样写,既紧扣了晚春的特色,又称得上短而精。方东树谓“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方是好诗。这诗在艺术上的一个特色,就是它写得短而精,浅而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于静处露生机。

  贯休的诗在语言上善用叠字,如“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陈情献蜀皇帝》),人因之称他为“得得来和尚”。又如,“茫茫复茫茫,茎茎是愁筋”(《茫茫曲》),“马蹄蹋蹋,木落萧萧”(《轻薄篇》),等等。这诗也具有这一艺术特色。在四句诗中,叠字凡三见:“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家春耕大忙,家家无闲人的特点:“蒙蒙”,壮雨后庭花宛若披上轻纱、看不分明的情态:“泠泠”,描摹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的运用,不仅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宜,而且声韵悠扬,具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这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参考资料:

1、 邓光礼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63-136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苦寒行

: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杀凝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 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冰峰撑空寒矗矗,云凝水冻埋海陆。
峻峭的山和大地,都被冰雪(恶势力)所覆盖。
 
杀物之性,伤人之欲,既不能断绝蒺藜荆棘之根株,又不能展凤凰麒麟之拳跼。
(恶势力)杀物、伤人的恶性兴起,(我)既不能将他们连根拔起,也无法为百姓带来祥瑞。

如此则何如为和煦,为膏雨, 自然天下之荣枯,融融于万户。
如此一来,百姓便无安乐。可天下自然有法则,善恶兼存。善枯则恶荣,恶枯则善荣,待到善荣之日,万户必定能够愉快地生活。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