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作为行客面对着飞蓬,手持金鞭指挥着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功名在万里之外,心声在一杯之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虏障在燕支之北,长安在太白之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离别时不要难过,看取宝刀称雄。
参考资料:
1、 (唐)蘅塘退士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唐诗三百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07:第16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1页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cōng)。
骢:指黑色的骏马。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lǔ)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虏障:指防御工事。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太白东:具体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
离魂莫惆(chóu)怅(chàng),看取宝刀雄!
离魂:指离别时的心情。惆怅:失意、难过。宝刀雄:指在边地作战建立军功的雄心壮志。
参考资料:
1、 (唐)蘅塘退士编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唐诗三百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07:第165页2、 章培恒,安平秋,马樟根主编,谢楚发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高适岑参诗选译 修订版》:凤凰出版社,2011.05:第81页此诗为送友人从军塞外而作,其中强烈表达了立功异域的战斗激情,和乐观豪迈的昂扬意绪。
首联“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紧扣题意,写李侍御即将跨马远征。以“飞蓬”喻“行子”,自然使人联想到“行子”身影的轻疾,可谓形神毕现。
“铁骢”为青黑色相杂的马,本已矫健迅疾,再加上主人挥鞭,自然是凌厉如飞了。以“金”、“铁”来修饰“鞭”和“骢”,平添坚强的力度。故一发端,颇具顿挫之力,使“行子”轻捷如飞,意气昂扬的气势与英姿如在眼前。
颔联“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紧承上联送别之意。友人远征“万里”,是为求取“功名”,自当鼓励,因此不得挽留。临别之际,万千“心事”,一言难尽,全寄托在“一杯”别酒之中。此联极尽纵横捭阖之能事。先从“万里外”一笔推开,展现出巨大的空间,表现李侍御豪迈的激情、飞动的气势。但紧接着一笔收勒,又回到别筵。这“一杯”中包含了哪些“心事”,诗人没有明写,但不难推测,它包含着深挚的惜别,“万里”征途的担心;前程珍重的祝愿;“功名”早立的期望等等,感情极为深沉厚重。一开一阖之际,极富抑扬顿挫之力。
颈联“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指李侍御远赴安西所经之地。汉代李陵与匈奴交战的遮虏障远在燕支山之北,而李侍御所赴的安西则更在此之外。此句上承“金鞭”句、 “功名”句;对句指李侍御家室亲友所在之地——太白峰东的长安。这句上承“行子”句、“心事”句,虽不明言心事,而心事自含其中。 “虏障”与“秦城”之间,遥隔万里,临发之际,回望秦城, 自不免有所系恋,但“功名万里外”的豪情壮志又激励征人挥鞭直指前路。这一联只列地名,不直接书事言情,而情、事俱含其中。
尾联再一笔宕开,境界进一步扩大。安西与长安,相距万里,关山阻隔,归路茫茫,在地域广阔的画面上,浓墨重彩的勾勒,既是写景,更是托情。尾联继“离魂莫惆怅”的殷切劝慰之后,奇峰突起,以“看取宝刀雄”的放声高唱,将激昂壮别、立功异域的雄心壮志喷涌而出,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这首送别诗最动人的地方,是融注于诗中的雄壮豪放之情,同时,诗人以意驱象,既有“飞蓬”、“铁骢”的形象描绘,又有广袤万里的空间描绘,这些超迈遒劲、雄浑阔大的形象,不仅体现了诗人感情的豪壮,同时也焕发出昂扬奋发的盛唐时代精神。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撰.《唐诗选注评鉴 上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09:第475页2、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6月版,第206-208页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春光明艳,晴空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烟云,在柳枝披拂的大道口,正举行着一场送别的酒宴。无奈分别在即,愁肠百结,这酒也喝得不畅快。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离人举起华贵的马鞭指向他此行将往的远方—江南。想到此去江南,那里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更美。只是良辰美景难有人与之共享,因此江南春色愈美愈增加人的愁苦,使人痛断肚肠。
晴烟漠漠柳毵(sān)毵,不那离情酒半酣(hān)。
毵毵:柳叶枝条下垂貌。不那:同“不奈”,即无奈。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写文艺作品的人,大抵都懂得一种环境衬托的手法:同样是一庭花月;在欢乐的时候,它们似乎要为人起舞;而当悲愁之际,它们又好像替人垂泪了。韦庄这首《古离别》,跳出了这种常见的比拟,用优美动人的景色来反衬离愁别绪,却获得和谐统一的效果。
晴烟漠漠,杨柳毵毵,日丽风和,一派美景。作者没有把和挚友离别时的春天故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如实地写出它的浓丽,并且着意点染杨柳的风姿,从而暗暗透出了在这个时候分别的难堪之情。第二句转入“不那离情酒半酣”,一下子构成一种强烈的反跌,使满眼春光都好像黯然失色,有春色越浓所牵起的离情别绪就越强烈的感觉。“酒半酣”三字也写得好,不但带出离筵别宴的情景,让人看出在柳荫之下置酒送行的场面,并且巧妙地写出人物此时的内心感情。因为假如酒还没有喝,离别者的理智还可以把感情勉强抑制,如果喝得太多,感情又会完全控制不住;只有酒到半酣的时候,别情的无可奈何才能给人以深切的体味。“酒半酣”之于“不那”,起着深化人物感情的作用。
三、四两句再进一层。此地明媚春光,已使人如此不奈离情,那么此去江南,江南春色更浓,更要使远行人断肠了。所以临别时,送行者用马鞭向南方指点着,饶有深意地说出“断肠春色在江南”的话。
常建《送宇文六》诗说:“花映垂杨汉水清,微风林里一枝轻。即今江北还如此,愁杀江南离别情。”李嘉祐《夜宴南陵留别》诗也说:“雪满庭前月色闲,主人留客未能还。预愁明日相思处,匹马千山与万山。”结尾都是深一层的写法。前代文艺评论家称之为“厚”,也就是有深度。“厚”,就能够更加饱满地完成诗的主题。
这首诗色调鲜明,音节谐美,浅而不露,淡而有韵,予人以一种清新的美感。淡淡的晴烟,青青的杨柳,衬托着道旁的离筵别酒,仿佛一幅诗意盎然的设色山水。诗中人临别时扬鞭指点的动作,又使这幅画图显得栩栩如生。读着它,人们很容易联想起宋元画家所画的小品,风格和情致都相当接近。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长安街上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一年之中最美的就是这早春的景色,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参考资料: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天街小雨润如酥(sū),草色遥看近却无。
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细腻如酥。酥,动物的油,这里形容春雨的细腻。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最是:正是。处:时。绝胜:远远胜过。皇都:帝都,这里指长安。
参考资料: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90-1912、 孙昌武.韩愈诗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89-190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有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写出了春草刚刚发芽时,若有若无,稀疏,矮小的特点。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第三、四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心裁。前两句体察景物之精细已经令人称赞,后两句如骑兵骤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这首小诗,诗人只运用简朴的文字 ,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天连影儿也看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春天就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记,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自然是新的;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自然也美了。
在最后,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像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哪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年之际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既咏早春,又能摄早春之魂,给人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参考资料:
1、 韩愈著 汤贵仁 选注.韩愈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190-1912、 潘鑫·清新自然 写景写情——《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J]· 《中学课程辅导(初二版)》 2004年10期3、 陈晋 .《唐风宋韵新吟》: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1月4、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729-730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雨桡,泪流玉箸千条。
伫立在破败的孤庙前,迎着江上阵阵风涛寒,看西陵峡上,风萧萧,雨漫漫。风雨中,弥漫着她思归的呼唤,飘洒着倚桨的她涕泪点点。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索,离魂何处飘泊?
傍晚时听杜鹃声声,声声唱不尽思归的愁怨。风传递山里早梅的香气,把春的信息送到山城边。回忆欢情时更觉心苦,游魂何时把家还?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孤庙对寒潮,西陵风雨萧萧。谢娘惆怅倚兰桡(ráo),泪流玉箸(zhù)千条。
河渎神: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双调四十九字。西陵:西陵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又名夷陵。这里是指孤庙所在地。谢娘:此处指船娘。兰桡:划船的桨。这里是指船边。“兰桡”形容船精美芳香。玉箸:或写成“玉筯”。箸是筷子,这里是指眼泪,形容泪珠下流,一条条如“玉箸”。
暮天愁听思归乐,早梅香满山郭。回首两情萧(xiāo)索,离魂何处飘泊?
思归乐:这里指杜鹃啼声。山郭:“郭”本为外城,即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这里是指山的边缘。萧索:缺乏生气,这里有冷淡的意思。离魂:指离别之人的魂魄,与“别魂”意相同。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作。上片开头二句,意境阔远,富有气势,为情人离别创造出浓郁氛围:西陵孤庙、风雨潇潇、寒流无尽,中间着一“对”字,言其地别无他物,显示出环境空旷、寂寥、冷落,渲染出一种愁苦孤寂的气氛。“谢娘”二句具体刻画女子倚舟怀人,泪流千条,极显其凄怆伤痛之情。
过片二句写主人公所闻、所见、所感:所闻为杜鹃思归之鸣,愈增离人日暮愁思;所见早梅已放,香满山郭,好景已不为己所留,以乐景写离愁,倍觉伤怀,且“早梅”又暗与前面“寒”字合;所感则为离恨而已。结尾句双起单承,直接抒写离别之苦,用“萧索”突出思者与被思者的情状,十分痛惜。这是主人公的推想:是不是因为离别后,音信难通,而使情感冷淡了呢?心上人如今又在何处呢?末尾以问语出现,推进一层,表现了思念之切,也突出了主人公此刻茫然无依的心绪。
此词背景是“孤庙”“山郭”,作者将江南的风景、风情融入了对离愁别恨的抒写之中。整首词由景入情,通过对特定景物的描写,以景衬情,情景交融,韵味深远。
参考资料:
1、 赵崇祚编 徐国良注.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17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69-70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