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荣木》这首诗,是为感念衰老将至而作。日月更替,时光流逝,又到了木槿花盛开的夏季。我在孩童时,已经接受了修齐治平的儒学之道,可如今头发已经斑白,却还是没有什么成就。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当夏盛开木槿花,泥土地里把根扎。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清晨绽开艳丽色,日暮凋零委泥沙。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生一世如过客,终将枯槁黄泉下。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静思默念人生路,我心惆怅悲年华。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当夏木槿花开盛,于此扎根长又深。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清晨繁花初怒放,可怜日暮竟无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坚贞脆弱皆由己,祸福哪得怨别人。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圣贤之道当遵循,勤勉为善是本心。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叹我无德又无能,固执鄙陋天生成。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匆匆岁月已流逝,碌碌学业竟无增。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本立志勤求索,谁料沉溺酣饮中。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每念及此心伤痛,惭愧年华付东风。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先师孔子留遗训,铭刻在心未抛弃。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我今四十无功名,振作精神不足惧。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名车名骥皆已备,扬鞭策马疾驰去。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千里路途虽遥远,怎敢畏难而不至!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推道,白首无成。
荣木:即木槿(jǐn),属木本植物,夏天开淡紫色花,其花朝开暮闭。推迁:推移,迁延,即运行之意。九夏:即夏季。夏季三个月,共九十天,故称“九夏”。总角:古代未成年男女的发式,因将头发结成两个髻角,故称。这里代指童年。道:指圣贤之道和做人的道理。白首:指老年,老人头发变白。无成:无所成就。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采采:繁盛的样子。兹:此,这里。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耀:形容木槿花开时的艳丽,光彩夺目。“华:同“花”。丧之:指木槿花枯萎凋零。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人生若寄:人生在世,好像旅客寄宿一样。这是比喻人生的短暂。憔悴:枯槁黄瘦的的样子。
静言孔念,中心怅(chàng)而。
静言:静静地。言:语助词。孔:甚,很。念:思念。中心:内心。怅而:即怅然。而:语尾助词。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于兹:在此。《尚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孔传:“言祖乙已居于此。托根:犹寄身。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贞脆:坚贞和脆弱,指人的不同禀性。祸福无门:语出《左传·襄公二十三年》:“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意思是说,祸与福的降临,并不是有什么特殊的门径,而是人们行为的好坏所招致的必然结果。
非道曷依?非善奚(xī)敦?
曷:同“何”。依:遵循。奚:何。敦:敦促,勤勉。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不遵循正道还遵循什么?不勤勉为善还勤勉做什么?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嗟:叹词。予:我。小子:作者自指。原意指地位低下、无德无能之人,这里是自谦之辞。禀:禀性,天性。固陋:固执鄙陋。
徂(cú)年既流,业不增旧。
徂年:过去的岁月。徂:往,逝。流:流逝。业不增旧:是说学业比过去没有增加。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彼:指上章所说“道”与“善”。不舍:孜孜不倦,奋斗不息。安:习惯于。日富:指醉酒。《诗经·小雅·小宛》:“壹醉日富。”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本来的志向是孜孜不倦地依道、敦善,可我现在却安于酣饮的生活。
我之怀矣,怛(dá)焉内疚!
怀:心怀,思量。怛:痛苦,悲伤。内疚:内心感觉惭愧不安。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先师:指孔子。遗训:留下的教导。之坠:动宾倒装,即“坠之”。坠:跌落,即抛弃。
四十无推,斯不足畏。
推:推达,有所成就而名声在外。斯:这。畏:害怕,恐惧。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脂:油,这里用作动词,以油脂润滑车轴。策:鞭,这里用作动词,以鞭赶马。骥(jì):千里马。名车、名骥:以车、马比喻功名,是说准备驾驭车马去建立功名。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孰:谁。按:晋元兴三年二月,刘裕起兵勤王,打败桓玄。陶渊明于本年夏季出任刘裕镇军军府参军。这一章诗就表现了诗人出任镇军参军前的思想动力和决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荣木,念将老也。日月推迁,已复九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采采荣木,结根于兹。
晨耀其华,夕已丧之。
人生若寄,憔悴有时。
静言孔念,中心怅而。
采采荣木,于兹托根。
繁华朝起,慨暮不存。
贞脆由人,祸福无门。
非道曷依?非善奚敦?
嗟予小子,禀兹固陋。
徂年既流,业不增旧。
志彼不舍,安此日富。
我之怀矣,怛焉内疚!
先师遗训,余岂之坠?
四十无闻,斯不足畏。
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诗题“荣木”,是取诗的前两字作为篇名,并不是专写荣木。《荣木》一诗共三十二句,分四章,每章八句。第一章慨叹人生若寄,第二章写要坚持正确的做人道理,第三章责己无所作为,第四章表示不坠先师之训而奋起。全诗表达了一种自强不息的功业追求。
这首诗提出了世间一个永恒的主题:人生苦短。陶渊明把“荣木”已化为一种意象——人生美丽却苦短。他忧于人生短暂,认为人若不勤奋,即使“总角闻道”也会“白首不成”,这是人生的悲哀。他告诫人们,人生就像匆匆过客,到时都会憔悴、衰老、死亡;人的寿命、祸福取决于自己。他也自责自己曾废学而乐饮。
从此诗第四章中可以见出作者内心郁勃着昂扬的进取之心、功业之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这句话活脱了陶渊明另一面孔,它与后人心目中那位吟唱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者形象,相距实在太远。人们以往对陶渊明的印象只是其中年思想成熟以后的形象,是陶渊明丰富人格之一角。以“一斑”而概其“全豹”有时会出现以偏概全的弊病。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主要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影响使然。对于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仕”的时代,谁也难以天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视如粪土。
人生短暂,只有为功名而奋斗才有意义。陶渊明没有忘记儒家先师孔子的教导,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名望,这不值得惧怕。他自信有取得功名的天赋,不管要经历多少苦难,也没有任何理由放弃。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8-12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娇儿找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mù)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昨暮:昨晚。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今旦:今晨。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散何之:散归何处。枯形:枯槁的尸体。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索:寻找。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zhàn)空觞(shāng)。
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lǎo)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春醪:春酒。浮蚁:酒面上的泡沫。
肴(yáo)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肴:荤菜。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盈:指摆满。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出门去:指出殡。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良:确,诚。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jiāo)峣(yáo)。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zhāo)。
幽室:指墓穴。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qī)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ē)。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山陵。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诗一大特点,便是他怎么想就怎么说,基本上是直陈其事的“赋”笔,运用比兴手法的地方是不多的。故造语虽浅而涵义实深,虽出之平淡而实有至理,看似不讲求写作技巧而更得自然之趣。这就是苏轼所说的“似枯而实腴”。魏晋人侈尚清谈,多言生死。但贤如王羲之,尚不免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之叹;而真正能勘破生死关者,在当时恐怕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如他在《形影神·神释》诗的结尾处说:“纵浪大化中,不忧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意思说人生居天地之间如纵身大浪,沉浮无主,而自己却应以“不忧亦不惧”处之。这已是非常难得了。而对于生与死,他竟持一种极坦率的态度,认为“到了该死的时候就任其死去好了,何必再多所顾虑!”这同陶在早些时候所写的《归去来辞》结尾处所说的“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实际是一个意思。
这种勘破生死关的达观思想,虽说难得,但在一个人身体健康、并能用理智来思辨问题时这样说,还是比较容易的。等到大病临身,自知必不久于人世,仍能明智地认识到这一点,并以半开玩笑的方式(如说“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写成自挽诗,这就远非一般人所能企及了。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之这一组自挽诗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近人逯钦立先生在《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中就持非临终绝笔说,认为陶活了六十三岁,而在五十一岁时大病几乎死去,《拟挽歌辞》就是这时写的。对于这三首自挽诗,吴小如先生断定他是在大病之中,至少认为自己即将死去时写的。而诗中所体现的面对生死关头的达观思想与镇静态度,毕竟是太难得了。至于写作时间,由于《自祭文》明言“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九月,而自挽诗的第三首开头四句说:“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竟与《自祭文》时令全同,倘自挽诗写作在前,就太巧合了。因此把这三首诗隶属于作者临终前绝笔更为适宜。
第一首开宗明义,说明人有生必有死,即使死得早也不算短命。这是贯穿此三诗的主旨,也是作者对生死观的中心思想。然后接下去具体写从生到死,只要一停止呼吸,便已名登鬼录。从诗的具体描写看,作者是懂得人死气绝就再无知觉的道理的,是知道没有什么所谓灵魂之类的,所以他说:“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只剩下一具尸体纳入空棺而已。以下“娇儿”、“良友”二句,乃是根据生前的生活经验,设想自己死后孩子和好友仍有割不断的感情。“得失”四句乃是作者大彻大悟之言,只要人一断气,一切了无所知,身后荣辱,当然也大可不必计较了。最后二句虽近诙谐,却见出渊明本性。他平生俯仰无愧怍,毕生遗憾只在于家里太穷,嗜酒不能常得。此是纪实,未必用典。不过陶既以酒与身后得失荣辱相提并论,似仍有所本。盖西晋时张翰有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见《晋书·文苑》本传)与此诗命意正复相近似。
此三诗前后衔接,用的是不明显的顶针续麻手法。第一首以“饮酒不得足”为结语,第二首即从“在昔无酒饮”写起。而诗意却由入殓写到受奠,过渡得极自然,毫无针线痕迹。“湛”训没,训深,训厚,训多(有的注本训澄,训清,似未确),这里的“湛空觞”指觞中盛满了酒。“今但湛空觞”者,意思说生前酒觞常空,现在灵前虽然觞中盛满了酒,却只能任其摆在那里了。“春醪”,指春天新酿熟的酒。一般新酒,大抵于秋收后开始酝酿,第二年春天便可饮用。“浮蚁”,酒的表面泛起一层泡沫,如蚁浮于上,语出张衡《南都赋》。这里说春酒虽好,已是来年的事,自己再也尝不到了。“肴案”四句,正面写死者受奠。“昔在”四句,预言葬后情状,但这时还未到殡葬之期。因“一朝出门去”是指不久的将来,言一旦棺柩出门就再也回不来了,可见这第二首还没有写到出殡送葬。末句是说这次出门之后,再想回家,只怕要等到无穷无尽之日了。一本作“归来夜未央”,意指自己想再回家,而地下长夜无穷,永无见天日的机会了。亦通。
从三诗的艺术成就看,第三首写得最好,故萧统《文选》只选了这一首。此首通篇写送殡下葬过程,而突出写了送葬者。“荒草”二句既承前篇,又写出基地背景,为下文烘托出凄惨气氛。“严霜”句点明季节,“送我”句直写送葬情状。“四面”二句写墓地实况,说明自己也只能与鬼为邻了。然后一句写“马”,一句写“风”,把送葬沿途景物都描绘出来,虽仅点到而止,却历历如画。然后以“幽室”二句作一小结,说明圹坑一闭,人鬼殊途,正与第二首末句相呼应。但以上只是写殡葬时种种现象,作者还没有把真正的生死观表现得透彻充分,于是把“千年”句重复了一次,接着正面点出“贤达无奈何”这一层意思。盖不论贤士达人,对有生必有死的自然规律总是无能为力的。这并非消极,而实是因看得破看得透而总结出来的。而一篇最精彩处,全在最后六句。“向来”犹言“刚才”。刚才来送殡的人,一俟棺入穴中,幽室永闭,便自然而然地纷纷散去,各自回家。这与上文写死者从此永不能回家又遥相对照。“亲戚”二句,是识透人生真谛之后提炼出来的话。家人亲眷,因为跟自己有血缘关系,可能想到死者还有点儿难过;而那些同自己关系不深的人则早已把死者忘掉,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了。《论语·述而篇》:“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这是说孔子如果某一天参加了别人的丧礼,为悼念死者而哭泣过,那么他在这一天里面就一定不唱歌。这不但由于思想感情一时转不过来,而且刚哭完死者便又高兴地唱起歌来,也未免太不近人情。其实孔子这样做,还是一个有教养的人诉诸理性的表现;如果是一般人,为人送葬不过是礼节性的周旋应酬,从感情上说,他本没有什么悲伤,只要葬礼一毕,自然可以歌唱了。陶渊明是看透了世俗人情的,所以他反用《论语》之意,爽性直截了当地把一般人的表现从思想到行动都如实地写了出来,这才是作者思想上的真正达观而毫无矫饰的地方。陶之可贵处亦正在此。而且在作者的人生观中还是有着唯物的思想因素的,所以他在此诗的最后两句写道:“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大意是,人死之后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他把尸体托付给大自然,使它即将化为尘埃,同山脚下的泥土一样。这在佛教轮回观念大为流行的晋宋之交,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唯物观点呢。
至于前面说的此三首陶诗极有新意,是指其艺术构思而言的。在陶渊明之前,贤如孔孟,达如老庄,还没有一个人从死者本身的角度来设想离开人世之后有哪些主客观方面的情状发生;而陶渊明不但这样设想了,并且把它们一一用形象化的语言写成了诗,其创新的程度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当然,艺术上的创新还要以思想上的明彻达观为基础。没有陶渊明这样高水平修养的人,是无法构想出如此新奇而真实、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浪漫主义的作品来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99-601页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
秋天的景象凄清而且萧肃,百草都已经枯萎衰颓。
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
于是在霜露降落的九月,登高饯别送友人去外地上任。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
肃肃的寒气笼罩着山涧,游云飘忽不定无所依傍。
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
遥望水中洲渚似乎是很缥缈的景象,风向与水流的方向相违背。
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
眺望暮景又很欣喜逢见这样的盛筵,离别的话语使人感到伤悲。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早晨飞去的乌儿傍晚已经飞回来了,太阳渐渐收敛起余下的光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过去的人和留下的人道路完全不同,调转我的车马,无限惆怅地缓缓走在回去的路上。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
眼看归去的小船越行越远,心情随着万物的变化而变化,紧紧相随。
参考资料:
1、 傅东华选注;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58页2、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82-84页秋日凄且厉,百卉(huì)具已腓(féi)。
王抚军:王弘,义熙十四年(418年),王弘以抚军将军监江州、豫州之西阳、新蔡二郡诸军事,任江州刺史。客:指庾登之和谢瞻。庾登之:原任西阳太守,此次征人为太子庶子、尚书左丞。谢瞻:原任相国从事中郎,此次赴任豫章大守,途经得阳。凄且厉:凄凉而且肃杀。百卉:百草。腓:草木枯萎。
爰(yuán)以履(lǚ)霜节,登高饯(jiàn)将归。
爰:于是。履霜节:指九月。饯:设酒食送行。归:将要离去之人,指庾登之、谢瞻。
寒气冒山泽,游云倏(shū)无依。
冒:覆盖。倏:忽然,疾速。
洲渚(zhǔ)四缅(miǎn)邈(miǎo),风水互乖违。
洲渚:水中陆地。缅邈:遥远的样子。风水互乖违:风向与水流方向相反。乖违:违背,分离。
瞻(zhān)夕欣良宴,离言聿(yù)云悲。
瞻夕:傍晚。欣良宴:宴会中的气氛令人高兴。离言:离别之辞。聿:语助词。
晨鸟暮来还,悬车敛馀辉。
悬车:黄昏之前。敛余晖:夕阳渐收余光。
逝止判殊路,旋驾怅迟迟。
逝止:谓行者与留者留。判:判然,分别。旋驾:回车。迟迟:缓慢的样子。
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yí)。
回舟:归去之舟。万化:宇宙自然之变化。遗:遗落,消失。
参考资料:
1、 傅东华选注;王莞菁校订.陶渊明诗: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4.09:第58页2、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82-84页“秋日凄且厉,百卉具已腓。爰以履霜节,登高饯将归”,陶渊明于秋天的诗常常是豁达的,独在此诗中的秋天显得格外凄凉肃杀,细究其原委,也能略知其一二。陶渊明此次参加王弘的宴请时本来就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席间又婉拒王弘以名贵药材相赠的好意。强支病体送客是其心境萧疏的一个原因,虽然是送他们为官赴任,但渊明所重的是彼此间的友情。重要的还有这是刘宋新朝的第一个秋天,在陶渊明看来,自然是凄风苦雨。“寒气冒山泽,游云倏无依。洲渚四缅邈,风水互乖违。瞻夕欣良宴,离言聿云悲”,在双重感伤的压力下,陶渊明的心情黯淡,看着山涧中的寒气云蒸而起,孤独的游云四处飘荡,无所依傍,水中洲渚虽寄托了无尽的缅邈情思,无奈终将人各两地,丰盛的送别晚宴上,浸满了离别的哀伤。最后写到清晨飞出的鸟儿陆续回巢,夕阳渐渐收起最后一抹余辉。离别时间已到,最终席中之人“醉不成欢惨将别”,各奔前程。“目送回舟远,情随万化遗”,注目行舟渐行渐远,最终也不过是这份感情随着自然变化而暗淡以趋于消亡。尽管此时心情颇为沉重,但诗人性格中达观的一面又在结尾处表现出来,在一个连死都不以为意的达观者那里,更不会为离别所累。
这首诗层次秩然,共四层:时间(兼点题)、地点、宴会、离别。前八句景语,后八句情语,淡而有味。诗人将诗中将凄厉肃杀的秋景同感伤悲愁的别绪融为一处,层层渲染,情感真挚,既表达又惜别之情,也传达出诗人旷达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晋)陶渊明著;夏华等编译.陶渊明集 图文版:万卷出版公司,2013.01:第82-84页2、 陈庆元,邵长满注评.陶渊明集:凤凰出版社,2011.01:第84-85页庞为卫军参军,从江陵使上都,过浔阳见赠。
庞君担任卫军将军的参军,从江陵奉命去京都,途经浔阳,作诗赠送我。
衡门之下,有琴有书。
房屋虽然简陋,但有琴又有书。
载弹载咏,爰得我娱。
边弹琴边咏唱,我心乃得欢娱。
岂无他好,乐是幽居。
岂无其他爱好,最是乐此幽居。
朝为灌园,夕僵蓬庐。
日出浇水园中,日入仰卧茅庐。
人之所宝,尚或未珍。
世俗金玉以为宝,我意鄙之不足珍。
不有同好,云胡以亲?
若非志同道合者,如何相近得相亲?
我求良友,实靓怀人。
我待寻觅知心友,恰遇意中所念人。
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两相欢心甚融洽,屋宇相接为近邻。
伊余怀人,欣德孜孜。
君为我所思念者,乐修德操勤不止。
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我今有美酒佳肴,与君同乐当及时。
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知心话语互倾诉,言志抒情谱新诗。
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一日不见如三秋,如何教我无忧思!
嘉游未斁),誓将离分。
同游甚乐未尽兴,君行匆匆又离去。
送尔于路,衔觞无欣。
送你来到大路上,举杯欲饮无欢意。
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江陵故地心依恋,遥望西云深情寄。
之子之远,良话曷闻。
斯人离我去远方,知心话语难再叙。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昔日你我相离别,当春黄莺始啼鸣。
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今日你我喜相遇,雪珠雪花正飘零。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
王公大人既有命,遣君出使赴上京。
岂忘宴安,王事靡宁。
谁人不想获安逸,王事繁多无安宁。
惨惨寒日,肃肃其风。
寒日惨淡暗无光,寒风肃肃刺骨凉。
翩彼方舟,容裔江中。
君乘方舟伏轻波,驶向江中态安详。
勖哉征人,在始思终。
远行之人当自勉,最终归处先思量。
敬兹良辰,以保尔躬。
值此良辰多谨慎,保重身体得安康。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9-252、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18庞为卫军参军,从江陵使上都,过浔阳见陵。
参军:古代官职名,是王、相或将军的军事幕僚。卫军:当指谢晦,时任荆州刺史,督七州军事,号卫将军。江陵: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使:奉命出行。上都:京都,中央政权所在地,当时在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见陵:有诗陵给我。
衡(héng)门之下,有琴有书。
衡门:横木为门,代指简陋的房屋。语出《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衡,同“横”。
载弹载咏,爰(yuán)得我娱。
载:且,于是。爰:乃。
岂无他好,乐是幽居。
好:爱好,喜尚。幽居:幽静的居处,指隐居。
朝为灌(guàn)园,夕僵蓬庐。
灌园:在园中浇水种菜。《高士传》记楚王遣使聘陈仲子为相,仲子逃去,为人灌园。这里特指隐居的生活。蓬庐:茅舍,简陋的房屋。
人之所宝,尚或未珍。
“人之”二句:是说别人以为宝贝的,我却看得很轻,不以为珍贵。《礼记·儒行》曰:“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
不有同好,云胡以亲?
同好:共同的爱好,这里指志同道合。意本《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云胡:如何。
我求良友,实靓怀人。
靓:遇见。怀人:所思念的人,指庞参军。
欢心孔洽,栋宇惟邻。
孔:甚,很。洽:和谐。栋宇:房屋。惟:语助词。此二句有双关意:一是庞参军曾与诗人为邻居。陶渊明五言诗《答庞参军》诗序中有“自尔邻曲,冬春再交”语可证。二是以德为邻,即“不有同好,云胡以亲”之意。
伊余怀人,欣德孜(zī)孜。
伊:语助词。欣德:喜悦于德操。孜孜:努力不怠。
我有旨酒,与汝乐之。
旨酒:美酒。
乃陈好言,乃著新诗。
陈:陈述,指交谈。
一日不见,如何不思。
“一日”二句:语本《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三秋:三年。如三秋,如同隔了三年那样长。陶诗此二句中间省略,意思是:一日不见,尚如三秋,何况我们这么久没见了,怎能让我不思念呢?
嘉游未斁(yì),誓将离分。
嘉游:美好的、令人愉快的游赏。斁:满足,厌烦。誓:同“逝”,发语词。
送尔于路,衔(xián)觞(shāng)无欣。
尔:你。衔:含。衔觞:指饮酒。
依依旧楚,邈(miǎo)邈西云。
依依:依恋的样子。旧楚:指江陵。江陵是古代楚国的国都郢,所以称江陵为“旧楚”。邈邈:遥远的样子。西云:西去的云。
之子之远,良话曷(hé)闻。
之子:此人,指庞参军。之远:走向远方。曷:同“何”,怎么。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云:语助词。仓庚:黄莺。载:始。黄莺始鸣在春天,此处点明上次分别的季节。
今也遇之,霰(xiàn)雪飘零。
霰:小雪珠。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
大藩:藩王,指谢晦。时谢晦封建平郡王。谢晦有檄京邑书云:“虽以不武,忝荷蕃任。”上京:同“上都”,京都。
岂忘宴安,王事靡宁。
宴安:逸乐。王事:指国家的事情。靡宁:没有停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难道谁还会忘记安逸享乐的生活,只是国家的事情无休无止,使你不得安宁。
惨惨寒日,肃肃其风。
惨惨:暗淡无光的样子。肃肃:疾速的样子。
翩彼方舟,容裔江中。
翩:轻快前进的样子。方舟:两船相并。容裔:犹容与,形容船行舒闲的样子。
勖(xù)哉征人,在始思终。
勖:勉励。征人:远行之人,指庞参军。
敬兹良辰,以保尔躬。
敬:戒慎。躬:身体。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9-252、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18此诗共分六章,章章相连,层层相生,气象声响,宛如《诗三百》。诗中既写出幽居之乐,交情之厚,又写出赠别之意。
首章写诗人幽居之乐。这里有似《归去来兮辞》中环境起居的描写:偃卧衡门之下,琴书相伴,无人事之劳,但有灌园劳碌之欢欣。之所以这样开头,是因为庞参军尽管身在官场,但十分仰慕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第二至三章由幽居转写与庞参军的交情。二人德相尚,酒共饮,作诗唱和,志趣相同,故能彼此亲近,“欢心孔洽,栋宇惟邻”。二人所居“惟邻”为其接近创设了便利条件,然若无相志趣,所居虽近而无益,故此“邻”恐所谓“与心为邻”。庞参军出使上都后仍要回到江陵供职,而诗人在三十七岁前后曾在江陵为官,对江陵感情很深,所以下章说“依依旧楚,邈邈西云”。
第四章写离别之痛楚,此等痛楚不仅仅是“衔觞无欣”的惨淡之情,更是知心者远去,“良话曷闻”的揪心。
第五章道出此次离别的原委,是“王事靡宁”,庞参军依然不得已要从命而去。这章四句仿《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忧悲词句,以渲染离情别绪。
末章乃赠别之意,希望友人身处此世,敬始善终,“以保尔躬”,表现出对友人殷殷的勖勉之情。这章曲折地反映了当时刘宋中央政权君臣相残、危机四起的特点。因此诗篇结尾忠告友人“保躬”。
参考资料:
1、 陈庆元等编选.陶渊明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5-182、 龚 望.陶渊明集评议.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