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苏眉州崔司业二公
国宝亡双杰,天才丧两贤。大名齐弱岁,高德并中年。
礼乐羊叔子,文章王仲宣。相看尚玄鬓,相次入黄泉。
流放蛮陬阔,乡关帝里偏。亲朋云雾拥,生死岁时传。
崔昔挥宸翰,苏尝济巨川。绛衣陪下列,黄阁谬差肩。
及此俱冥昧,云谁叙播迁。隼舆怀外辙,鳣馆想虚筵。
家爱方休杵,皇慈更撤县。铭旌西蜀路,骑吹北邙田。
陇树应秋矣,江帆故杳然。罢琴明月夜,留剑白云天。
涕泗湘潭水,凄凉衡峤烟。古来修短分,神理竟难筌。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楚地的山脉绵延不断没有尽头,返回故乡的路是如此崎岖萧条。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看到东海日出,彩霞缤纷,就知道要下雨了;听到大江波涛澎湃的声音,就知道夜潮来临。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我书剑飘零,羁留近于南斗之下,家乡遥远,家书难收,我家北风之下的大雁,吹到南方而不能北回。
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
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
楚山不可极,归路但萧条。
楚山:楚地之山。
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
剑留南斗近,书寄北风遥。
南斗:星名,南斗六星,即斗宿。古人有“南斗在吴”的说法。
为报空潭(tán)橘,无媒寄洛桥。
潭橘:吴潭的橘子。洛桥:洛阳天津桥,此代指洛阳。
这首作品里江南景色是一种意象中的景色,全诗仿佛都出于大概统一这样的视角。像“楚山不可极”,就将背景的广阔简洁得说明了;“海色晴看雨,江声夜听潮”,其实也是一种大概的描绘。不过诗里也有细节刻画,诗人主要用细节刻画表现对家乡的思念,对乡邻的牵挂,旅行中见到的优美景色固然不俗,那心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表露得很殷切。比如用星象和季风来说明远离故乡羁绊在外的情况,为后一句的难以找到合适人选来寄送橘子做了一个铺垫,心中的乡愁之浓烈可见是真实的。
江南烟雨名扬天下,但是江南临海,海岸线很长,这固有的广阔风光却历来少有写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就恰恰是江南山川广袤的景致。说祖咏是一位心思巧妙的诗人,确实如此。
从感情色彩上分析这首诗,诗人的表达还是很含蓄的。也许放在今天,如果做同样的事情会显得很做作,甚至有些婆婆妈妈,但是放在诗人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找不到捎东西回家乡的人而苦恼就是一种思乡情怀的自然流露。
对于诗中用到的来描绘景色的素材,大致上把江南既婉约又壮阔的秀丽山川写给了后人,也许里面有着些许豪气,但是豪气是藏在字句里的,不让读者有被气势所迫的感觉。在祖咏的《江南旅情》中,江南实在少了些脂粉气,多了些清爽。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蕃(fán)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蕃州:泛指西北地区。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方相氏译注唐代边塞诗不乏雄浑之作,然而毕竟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当读者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1.诗中“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2.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
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3.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4.“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七月朔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七月北方的大雁心里充满了愁苦,成群结队的飞到南方的土地上。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八月的江南的天气总是时阴时晴,浮云弥漫整个天空夜里难以飞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翅膀伤痕累累心里充满恐惧,呼唤一声就能听见四面八方的回应。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楚地的孩童夜间露宿在烟雾笼罩的江水河畔,在沙滩布满了罗网,一直连接到了草丛里。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息。
月色昏暗风儿悲鸣,想从天上飞下来,却不知哪里才是容身栖息之地。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楚地的孩童啊你为何令我如此伤神,想必你不曾做过远离家乡的行人。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江南的鸟儿本来有许多,你为何偏要捕捉这远到而来的大雁呢?
七月朔(shuò)方雁心苦,联影翻空落南土。
朔方:古朔方城,位于内蒙古河套地区,原为赵国领地。后为北方寒冷之地的代名。朔气,指北方的寒气。雁心苦:鸿雁内心非常辛苦。联影:联合身影。翻空:翻越天空。在空中翻腾飞翔。落:降落在。南土:南方的土地。南方的疆土。
八月江南阴复晴,浮云绕天难夜行。
八月:农历八月,约合阳历九月。江南:长江以南地区。阴复晴:阴天又晴天。复,再,又。浮云:飘浮的乌云。绕天:环绕天空。难夜行:难于夜间飞行。
羽翼劳痛心虚惊,一声相呼百处鸣。
羽翼:长羽毛的翅膀。劳痛:辛劳疼痛。虚惊:虚假的惊恐。指不必要的惊慌。仅受到惊吓,而无实际遭受灾祸。相呼:互相呼唤。百处:上百个处所。喻许多地方。鸣:回声鸣响。鸣啼,回鸣。
楚童夜宿烟波侧,沙上布罗连草色。
楚童:楚国或楚地的孩童。夜宿:夜间露宿在。烟波:(南方)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侧:一侧,旁边。沙上:沙滩上。布罗:布施或布置罗网。连草色:连接着草的颜色。
月暗风悲欲下天,不知何处容栖(qī)息。
月暗:月亮昏暗。风悲:风声悲吟。欲下天:将要降下天空。想要从天而降。何处:什么处所。容:容纳。允许。栖息:栖止休息。
楚童胡为伤我神,尔不曾任远行人。
胡为:胡乱的行为。胡作非为。伤:伤及。伤害。我神:我的精神、精力或神经。尔:你。指楚童。不曾:不曾经。未尝,没有。任:担任。充任。远行人:远途行路的人。
江南羽族本不少,宁得网罗此客鸟。
羽族:长有羽翼的族群。泛指禽鸟类。本:原本。本来。宁得:难道非得。宁,岂,难道。网罗:以竹罗或丝网捕捉。捕捉鱼鸟的器具。罗,张网捕捉。客鸟:作客的禽鸟。外地飞来的鸟。多喻旅人。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红日高照锦官城头,朝霞把散花楼染得光彩夺目。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楼上的窗棂闪耀着金色光辉,门上的彩绘像锦绣一样美丽,珍珠串成的门帘悬挂在银色的帘钩上。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凌云欲飞的楼梯升起在碧绿的树丛中。站在楼头,放眼四望,一切忧愁愤懑的情绪都一扫而空了。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昏暗的暮雨潇潇飘向三峡,满江的春水环绕着双流城。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今天我来此登楼而望,简直就是在九重天之上游览。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3-76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锦城散花楼:锦城为成都的别称,又称锦里;散花楼,一名锦楼,为隋末蜀王杨秀所建,故址在今成都市区东北隅。
金窗夹绣户,珠箔(bó)悬银钩。
金窗、绣户:装饰华美的门窗。珠箔:即珠帘。用珍珠缀饰的帘子。银钩:玉制之钩。银:一作“琼”。
飞梯(tī)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飞梯:即高梯,指通往高处的台阶。忧:一作“愁”。
暮(mù)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三峡:指长江三峡。其说不一,今以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为三峡,在四川奉节至湖北宜昌之间。双流:县名。属成都府,因以县在二江(郸江、流江)之间,故得名双流,即今四川省双流县。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419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763-765 .3、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全诗的大意是:在旭日初升霞光映照下,散花楼更显金碧辉煌、富丽堂皇。高梯入云,楼接霄汉,气象雄伟。诗人极目云天,心旷神怡,因而留连忘返。遥看潇潇暮雨飘洒向三峡,俯视春江绕城,景物尽收眼底。散花楼的美景竟然使诗人陶醉了。在此之后,诗人就要东行,前往三峡了。此时登楼竟如在九天云霄之上游玩。
诗人没有描写散花楼的建筑规模、营造特点、位置与布局等,而是通过金窗、绣户、珠箔、银钩、飞梯等器物的色、光、形、态的变化和辉映,显现出散花楼的高雅别致,宏伟壮观。“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这两句诗对仗修辞手法的运用,把初日临照下的锦城散花楼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全诗仅有这两句不合格律,如果去掉这两句,此诗就相当于一首五言律诗了。而这两句在诗中非常重要,可以说是“诗眼”。前句的意象构成一幅十分鲜明的画面,后句写出了诗人的快意之感,这两句初步显示了李白极端夸张笔法的感染力。末句“如上九天游”则是再次抒发登楼的愉悦之情。
综观全诗,形象鲜明,意境飘逸,情景真切,开合自然。不仅给人以艺术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虽属年少之作,已经显示了李白的诗歌天才,大手笔已见端倪,不是人尽能为之的。当时苏梃就称赞李白有雏凤之态。
参考资料:
1、 裴 斐 .李白诗歌赏析集 .成都 :巴蜀书社 ,1988 :3-5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幽居在这偏远地方丝毫不问世事,每天只低头把唐尧、虞舜钻研。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从上下千年细察古今世事,其间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遇到高兴的事便暗自窃笑,感到悲哀时只好无奈叹息。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看的次数太多,裹书的帙套都已解散,书卷的前后紧紧相连。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身体也是一天不如一天。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打开书本刚读时觉得清清楚楚,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一天到晚可以和谁去说话?只能与书籍日夜相伴。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疲倦了便倒头而睡,睡够了精神又渐渐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伸伸懒腰舒展肢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之意契合,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就闭口,心情闲散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那些心机巧妙的人会认为我拙笨,那些聪明的人会认为我愚蠢。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阅读史书足以使自己快乐,何必为追求名利而劳碌?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yú)。
幽沉:幽谷沉论。指诗人被贬在穷乡僻壤。谢世事:不问世事。谢,谢绝。俯默:低头不语。窥:窥探,研究。唐虞:唐尧、虞舜,古代传说中的圣君。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起伏千万途:指历史长河波澜起伏,千变万化。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xū)。
欣:高兴。戚:悲伤。吁:叹气。
缥(qiǎo)帙(zhì)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缥帙:用青白色帛做的书套。这里指书卷。逾:越过,超越。
瘴痾(kē)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瘴疴:泛指南方湿热蒸郁引发的各种疾病。瘴,瘴气;疴,病。灵府:心灵。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wù)若无。
临文:打开书本阅读。乍:刚刚,初。了了:佛教语,清楚明了。彻:通“撤”,撤除。彻卷:丢开书本。兀:犹兀然。依然还是。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竟夕:一天到晚。竹素:指书籍。古代在使用纸张之前,文字都刻在竹简或书写在绢子上。俱:在一起。
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
更:一作“便”。熟寐:熟睡,睡足。苏:苏醒,引申为精神恢复。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欠伸:伸伸懒腰。吟咏 :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自愉:心里自觉愉快。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世儒: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道尽:把书中的道理阐述清楚。捐:除去,抛弃。囚拘:拘囚,束缚。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巧者:乖巧的人。为:谓,说。智者:聪明,智慧的人。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qú)。
勤与劬:指为争名逐利而奔走钻营,费尽心力。劬,劳苦。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贵:珍惜。尔:你。躯:身躯。六尺躯,疑为七尺之误。名:名利。驱:驱使。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诗反映了诗人读书的情形和感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前六句为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中间十六句为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后六句为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全诗语言简洁传神,风格古澹平和,与陶渊明诗风很相近。
第一层,谈读书的起因及收获。“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起笔不凡,身遭贬谪,幽谷沉论,远离朝庭,似乎不问世事,然而默默地读着圣贤书。“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诗人博览群书,从中知道古今的兴替和社会变化的道理,思考历史长河的波澜起伏,千变万化。一会高兴,一会悲伤,一会叹气,与书中人物命运同悲欢。说明作者的感情并没有麻木,追溯历史是为了面对现实。
第二层叙述了读书的困扰与乐趣。因为经常翻阅,所以“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书看的次数多了,裹书的账套都已松散,书卷的前后相连在一起,说明读书的勤奋。中国柳宗元研究会会长吴文治认为这二句的意思是“把几种书都摊开,前后翻阅,互相比较。”这样理解,反映了柳子的探讨、钻研精神。“瘴疴扰灵府,日与往昔殊。”因瘴气所引起的疾病扰乱了心境,诗人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30多岁就已早衰,疾病缠身,最显著的症状是遗忘,“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打开书本刚读时似乎都清楚明了,丢开书本又像是一无所知。他在《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往时读书,自以不至抵滞,今皆顽然无复省录。每读古人一传,数纸已后,则再三伸卷,复观姓氏,旋又废失。”这与诗意互相印证。“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一天到晚只有与书相伴。“倦极更倒卧,熟寐乃一苏。”读书疲倦了就倒卧在床上,熟睡后精神遂又恢复,继续攻读。“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休息时伸伸懒腰舒展一下四肢身体,声调抑扬地吟诗读书心中自觉愉快。读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王充《论衡·书解》:“著作者为文儒,说经为世儒。”作为崇向尧舜之道的柳子,其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学,但对那些只会传授经学的儒生、庸俗的儒生是不屑一顾的。读书得意是因为与书中的意义相契合,而并不是想成为世间的大儒。“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读书的收获,不仅在于获得知识,更在于精神获得自由,抛弃了拘囚的束缚。
第三层反映了不为名利所驱、不为世俗指责的心态,体现了诗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高尚情操。“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柳宗元的“智愚说”受佛学的影响,也与他的生活遭遇密切相关,内涵深刻、丰富。在诗中,他不为世俗偏见、流言蜚语所左右,公开讽刺那些逢迎投机、争名夺利的世儒。最后四句立意更深:“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阅读各种书籍,了解圣贤、历史,已足以使自己快乐,又何必要为追求名利而劳碌奔波!要珍惜你那大丈夫六尺之躯,不要为名利所驱使。
此诗展示了一个憨态十足的书痴形象:时而自笑,时而悲戚;倦极了便倒头睡下,醒来后伸展一下肢体,吟诵几句诗文,其境若此,如何不乐?所以诗人不由地感慨说:“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由读书之悦悟到虚名之无益,并以旷达之语作结。通观全诗,可见柳宗元在谪居生涯中不乏足于其心、自得其乐的一面,由此形成平和古澹的诗风,与陶渊明诗风甚为相近。有专家认为该诗写的是子厚“夜读”,实质上是其读书生活的高度概括,是其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全篇主要是叙述、议论,但写得“萧散简逸,秾纤合度”,“诗亦无穷起伏”,是了解柳宗元,研究柳宗元的一首重要作品。
参考资料:
1、 尚永亮 洪迎华.柳宗元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