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
苍翠梧桐荫蔽的庭院露珠都泛着清冷的气息,一片落叶被风翻过台阶扰了我的超尘之梦。
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乌发方瞳宛如仙客的老翰林,在点点灯火下写下了秋声。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jiē)鹤梦惊。
碧梧:指的是绿色的梧桐树。
绿发方瞳(tóng)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方瞳:方形的瞳孔。古人以为长寿之相。
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每到好友唐叔良高雅的书斋,我就思绪无穷。书斋是如此的玲珑别致,旷野一览无余。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东边村落下了一场阵雨,仍然能看到西边村落那边的落日。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白日里背着药囊行医济世、手持诗书漫步,夜晚静坐于灯烛中看那灯火闪烁。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问这浮沉人世江湖,像唐兄你这样的无事之人又有几多?
高斋(zhāi)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高斋:高雅的书斋。常用作对他人屋舍的敬称:思无穷:思绪无穷春欲暮,思无穷,旧欢如梦中。玲珑:指物体精巧细致:结构玲珑|小巧玲珑。野望:眺望旷野。
片雨(yǔ)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片雨:阵雨:局部地区降落的雨。隔村:村落挨着村落。犹:仍然。疏林:稀疏的林木。疏林惠风;稀松的树林,柔和的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xiè)灯光静坐中。
药囊:装药的囊袋。香灺 :指香烛灯芯的余烬。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秋风吹来,雨过天晴,斜阳远照,可以看到远处天边的树林。青青的湖波荡漾着树影,粼粼波光闪亮,比那些华贵的衣服还要艳丽。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渐渐消退的残霞里,有几只大雁飞来。月亮从海口那边的山上升起,整个山河都沉浸在没有边际的苍茫之间。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qǐ)罗。
波:一作“青”。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mǎng)苍间。
征鸿:大雁于秋天南来。海门:指江水入海之口。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词牌“菩萨蛮”下标明词名为“越城晚眺”,按习惯思维,此词该是刘基在绍兴所作。湘湖有古迹越王城,又叫越王台,诗词中为顺口押韵等原因,偶亦有称越城、越台的,李白在《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中的“西陵绕越台”即指此;而作为越国古城,绍兴同样有相同名称的胜迹。但《诚意伯文集》中收入的这首词,确实为刘基在游萧山湘湖越王城时所填。
秋风吹来,雨过天晴,大地明净,斜阳照远,可以看到远处天边的树林。青青的湖波荡漾着树影,粼粼波光闪亮,比有花纹的绮罗还要艳丽。渐渐消退的残霞里,有几点大雁飞来。月亮从海口那边的山上升起,整个山河都沉没在没有边际的苍茫之间。这首小词写雨后黄昏到日出的景色变化,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细雨蒙蒙打湿了楝花,在南风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树的果实都慢慢变熟了。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顺着山路慢慢地走着,竟不知路途远近。沿路的黄莺鸣叫着把我送到了家。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第338页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67页细雨茸(róng)茸湿楝(liàn)花,南风树树熟枇(pí)杷(pá);
茸茸:小雨又细又密又柔和的感觉。楝:江南一带常见的落叶乔木,春天开淡紫色花。枇杷:树的名称。果实黄色圆形,味甜,春夏之间成熟。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徐行:慢慢地走。山深浅:山路的远近。
参考资料:
1、 吴功正.山水诗注析: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06月第1版:第338页2、 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鉴赏: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第1版:第467页诗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笔画,在绵绵春雨中,楝树开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上了雨珠,显得格外娇艳和滋润。南风轻轻吹拂,在郁郁葱葱的草木丛里,不时露出一树树金黄色的枇杷。这两句对得很工,“细雨”对“南风”,“楝花”对“枇杷”,从气候与植物两方面刻画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观,而句中的修饰语“茸茸”和“树树”以及“湿”和“热”则进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诗人的着眼点在景,但同时也衬出了情,从他蘸满色彩的笔触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画面也渐渐活动起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诗人沿着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远,只听得满耳莺啼,不知不觉中却已回到了家门口。这里,诗人有意识地虚化了距离感和时间感,形成一种物我两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隐隐流露出来的那种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在这一段里便跃然纸上了。这两句着眼于人的感觉,但并没有离开景色描写这一主线,“一路莺啼”与上文中的“茸茸”、“树树”相辉映,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把天平山的春天写得充满野趣,十分热闹。同时,诗人在漫游时忘了路程,忘了时间,这又从另一个侧面衬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细雨,微微南风,舒远惬意,这是从触觉角度写;一支支楝花,一树树枇杷,明艳夺目,这是从视觉角度描写;一路上黄莺儿唱着婉转的歌,轻快悦耳,这是从听觉角度描写。多角度描写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图。
参考资料:
1、 代汉林.律诗绝句精品鉴赏: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03:第4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