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十九首 其十九

:

啸嗷遗俗罗,得此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郭璞

郭璞

(276—324)东晋河东闻喜人,字景纯。博学,好古文奇字,精天文、历算、卜筮,擅长诗赋。西晋末过江,为宣城太守殷祐参军,为王导所重。晋元帝拜著作佐郎,与王隐共撰《晋史》,迁尚书郎。后为王敦记室参军。以卜筮不吉谏阻敦谋反,为敦所杀。后追赠弘农太守。为《尔雅》、《方言》、《山海经》、《穆天子传》作注,传于世。有辑本《郭弘农集》。 59篇诗文

猜你喜欢

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八

: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自古人生就有死,谁能长寿命不亡?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竟有不死也不老,命活万岁也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赤泉之水供我饮,员丘之树我当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日月星辰同我游,哪能很快把命丧!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灵长:与神灵一般长久。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qú)央!
方:当。三辰:指日、月、星。考:老。渠:同“遽”,忽然。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38-255
自古皆有没,何人得灵长?
不死复不老,万岁如平常。
赤泉给我饮,员丘足我粮。
方与三辰游,寿考岂渠央!
  此诗实际上是组诗的前后两大部分的一个转折点。诗借《海外南经》、《大荒南经》以及郭璞注中有关“不死之民”“不死国”之神话传说,渲染神话世界里长生不死之乐,“有员丘山,上有不死树,食之乃寿;亦有赤泉,饮之不老”,不死之民超越生死,与日月星辰相交往的自由生活,亦真亦幻。但诗人所借以表现的,是他在人间世所感受到的美好之物无法长存的深刻失落。而组诗从这一首开始,亦从理想转入现实,从借美丽神话所抒发的对理想政治社会的向往,进入到对晋宋之际某些隐秘的政治历史事件的揭露及对统治者恶行的批判。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90-59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郎

: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破败茅屋抱病居,终日无事可欢欣。

药石有时闲,念一意中人。
药石有时暂停用,经常思念一友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彼此相隔并非远,感到路遥是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周生传授孔子业,祖谢响应遂紧跟。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儒道衰微近千载,如今于此又听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马厩岂能作讲舍,尔等校书太辛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一爱古书崇儒道,愿与你们作近邻。

愿言诲诸子,从一颍水滨。
真心奉劝诸好友,随一隐居颍水滨。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3-66

负疴(ē)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周掾(yuàn)祖谢:指周续之、祖企、谢景夷三人。周续之:字道祖,博通五经,入庐山事释慧远,与刘遗民、陶渊明号称“浔阳三隐”。祖企、谢景夷:据萧统《陶渊明传》所记,二人皆为州学士。疴:病。颓檐:指破败的房子。颓:倒塌,衰败。欣:欢喜。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药石:治病的药物和贬石。泛指药物。闲:间,间断。意中人:所思念的人,指周续之等三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miǎo)何因?
寻、常:古代计量长度的单位,八尺为寻,两寻为常。邈:遥远。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zhēn)
周生:指周续之。生,旧时对读书人的称呼。述孔业:传授孔子的儒教。祖、谢:祖企、谢景夷。响然臻:响应而至。臻:至,到。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道:指孔子的儒家之道。向:将近。复斯闻:“复闻斯”的倒装。斯:这,指“道”。

马队非讲肆,校(jiào)书亦已勤。
马队:指马厩,养马之处。讲肆:指讲堂,讲舍。校书:校对。订正书籍。勤:勤苦。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老夫:作者自指。尔:你们。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yǐng)水滨。
言:语助词,无意义。诲:劝说。一作“谢”。颍水:河名,发源于河南登封县境,入安徽省境淮水。晋时皇甫谧《高士传》记,传说尧时有位隐士叫许由,隐居于颍水之滨,箕山之下,尧召他出来做官,许由不愿听,洗耳于颍水。随着这个上古高士的故事在中古时代的传播,颍水便逐渐成为隐逸之所的代语。陶此诗意在以隐居相召。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3-66
负疴颓檐下,终日无一欣。
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寻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
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
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
老夫有所爱,思与尔为邻。
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

  这首五言诗是陶渊明为周续之、祖企和谢景夷三人,在马队旁边那样极差的环境讲解和校勘《礼记》所作。萧统《陶渊明传》说:“刺史檀韶苦请续之出州,与学士祖企、谢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讲《礼》,加以雠校。所住公廨,近于马队。是故渊明示其诗云:‘周生述孔业,祖谢响然臻。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从诗中“意中人”等语中可以看出,陶渊明与周续之等三人亦为知交好友。

  诗从作者自己说起,诗人说自己养病在破败住宅的屋檐下,整日里没有一件高兴的事。除服用药剂和砭石之外还有不少空闲时间,于是想念起那些好朋友。但志趣已相去甚远不再是寻常事,路途遥远也不是什么真的原因。周续之先生正在著述孔子的学业,又有祖企、谢景夷二个在积极响应并将臻于完成。儒家的大道理已失传上千年了,此时又重新听到这些。马队并非是个讲习的场所,校勘书籍也确实够勤奋了。诗人表示应有自己的爱好,只是想与周续之等三人成为邻居。但愿能教导好自己的几个儿子,让他们跟随他到颍水之滨洗干净耳朵。诗中说,“道丧向千载,今朝复斯闻”,这本是令人高兴的事,但请几个饱学之士在马队旁边校书讲《礼》,而马队是武事的畜力所在,这就十分不协调了。诗人希望周续之、祖企、谢景夷能与自己成为邻居,听他们讲习《周礼》,以摒弃名缰利索,甘心与自己一起洗耳于颍水滨,即甘愿终生隐居林泉。

  颖水滨,是巢父、许由隐居之地。这里还有一个饶有趣味的典故:许由因恶闻尧帝召其做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滨。巢父牵着小牛来此饮水,说许由故意这样做给世人看,是想得到好的声誉,因此怕污染了小牛的口而牵着小牛到颖水的上游饮水去了。陶渊明诗中的“愿言诲诸子,从我颍水滨。”便是巧用这个典故,并言“马队非讲肆,校书亦已勤”,就是说,买卖马匹牲畜的市场不是讲经的场所,勤勉校书也是徒然,以此善意劝导周、祖、谢诸子放弃一切尘念,一心一意做个真正的隐者。

  陶渊明认为周续之、祖企和谢景夷三人校书讲《礼》,十分勤苦,这是对孔子之业的发扬光大,值得赞扬;但他们的所居之处近于马队,与所从事的事业极不相称,未免滑稽可笑。所以诗中有称扬,也有调侃,最终以归隐相招,表明了诗人的意趣与志向。诗中扬抑交替,最后善意相招,显示了陶渊明继承了传统的婉讽特色。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63-6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寄斩蛇

: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东越闽中数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数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数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数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东越的闽中地区数一座庸岭,山高几十里,岭西北山洞里数一条大蛇,七八丈长,十几围粗.当地人常常害怕它。东冶郡都尉及属县的县吏也数不少被它伤害死的。于是人们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样得不到保佑。大蛇数时候托梦给人,也数时下告巫祝,说是要吃十二三岁的女孩子。都尉和县官都为这件事大伤脑筋。可是大蛇妖气造成的灾害并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寻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养着,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连好多年都是这样,已经断送了九个小女孩的生命。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数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数一男,虽数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这一年,大家又在预先寻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还没数找到合适的。将乐县李诞家里数六个女儿,没数儿子。小女儿名叫李寄,想自愿去应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说:“爹妈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个女儿,连一个儿子也没数,虽说数后代,却和没数一样。我没数缇萦那种能给父母解救苦难的力量,既然不能供养双亲,只是白白地浪费衣食。活着没数什么益处,倒不如早点死掉。卖掉我还可以得到一点钱,拿来供养爹妈,难道不好吗!”父母疼爱孩子,始终不允许她去应招。李寄偷偷地一个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于是李寄就向官府请求赐给锋利的宝剑和咬蛇的猎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带上剑,牵着狗,来到庙中坐下。她预先用几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头大得象个圆顶粮屯,眼睛像两面二尺阔的铜镜子。蛇闻到糍粑的甜香气味,就先大口吞食起来。李寄立即放出猎狗,那狗冲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从后边用宝剑砍伤了蛇几处。蛇受不了伤口剧痛,就猛然跃了出来,窜到庙中院子里死掉了。李寄进洞一看,发现九具女孩留下的头骨。她从洞中把这些头骨全拿出来,痛惜地说:“你们这些人软弱胆小,结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怜悯啊!”说完,李寄就缓步回家去了。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数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东越国王听说这件事,来聘娶李寄为王后,任她的父亲为将乐县令,她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东冶不再出现妖异怪物,歌唱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还在那地区流传。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长七八丈,大十余围。土俗常惧。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祸。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啗:吃。同啖。聘:旧时定亲叫聘。后:王后。吞啮:吞吃 啮:咬。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寄自潜行,不可禁止。
  无相:没有福气。

  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乃缓步而归。
  告请:访求。请,求。不听:不答应。餈:一种用糯米制成的食品。餈,同“糍”。诣:到。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指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治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
  东越国王听说这件事,来聘娶李寄为王后,任她的父亲为将乐县令,她母亲和姐姐们都得到赏赐。从此东冶不再出现妖异怪物,歌唱李寄斩蛇的歌谣至今还在那地区流传。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形影神三首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人无论贵贱贤愚,都戮力劳心,操持经营,爱惜自己的生命。这种做法是实在是很困惑很糊涂的。因此极力陈述形影对此的抱苦含怨之辞,讲述神辨析自然之理来开释它们。关心此事的人们可以于此获取普遍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天地长久,永远不会湮灭,山川走形,永远不会变更。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我们平时随处可见的草木,虽然生命短暂,但它们却拥有大自然恒久不变的道理:尽管冬霜使它们枯萎,然而当春天的露水降临时,它们又会重新焕发。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人类是所谓的万物灵长,在生命这个话题上,却反而不能像那些植物一样得到永恒。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适才还在世间相见,可转眼就去了另一个世界,永无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对于这个大世界来说,走了一个人,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但是亲戚朋友,哪有不思念的!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放眼望去,只看到了他生前使用的物品,而这只能引起无限伤感。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我只是一个形体,没有腾化成仙的法术,必然也会死去,这没什么可怀疑的!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希望你能听从我说的话,得到了美酒,千万不要推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长生不老地留存生命是不可能的,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但是卫护生命保持健康,也让人很苦恼,没有好方法。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我打心底里想到昆仑山和华山这样的仙境去学习养生之道,无奈路途遥远不可通。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自从我影跟你形在一起,就一直在一起不离,不管是悲还是喜,我们都一起承受。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其实在树荫下暂时分开,而止于阳光下,我们也始终不离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可是,这种形影不离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形总有一日会灭亡,而影也会跟着一起黯然俱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想到身子没了,但是名声也没有留下,实在是心情复杂。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如果多做些有德行的事,立些大功,就可以见爱于后人,为什么不竭尽你的能力为之呢?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酒虽然能够消除忧愁,但是与此相比,岂不是太拙劣不堪了吗?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大自然的造化,是没有私心的,万物自然生长,繁华而富有生机。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人可以列为天地人的“三才”之中,是因为神的缘故啊。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虽然神与形和影相异,但是三者生而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形影神相互依托,三者关系休戚相关,看到形与影如此为生命所困,作为高一等的神,自然不得不说几句话了。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上古时代的三皇,今天又在哪里?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传说活了八百岁,可是也会终结,再想留在人间实在不可能了。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是贤人还是小人,都难逃一死,死后没有区别。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倘若如形所说,每天喝点酒,或许可以暂时缓解不能长生的苦恼,但是长期下去伤身子,说不定不但不能长生,反而减寿了。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倘若如影所说,多做善事确实是件好事。可是留名于世是那么容易吗?又有谁来赞誉你的名声呢?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老想着这些事啊,实在有损我们的生命,不如顺应天命,放浪与造化之间。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听从天的安排,顺其自然,不因长生而喜,也不因短寿而悲。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待到老天安排人生到了尽头,那就到了。此外,不要为这些多虑了吧!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2、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贵贱贤愚(yú),莫不营(yíng)营以惜生,斯甚惑(huò)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贵贱贤愚:泛指各种各样的人。营营:原是形容往来不绝。忙碌奔波的样子,这里指千方百计地谋求、惜生:爱惜自己的生命。斯:这,指代“营营以惜生”的人。惑:迷乱,这里作“糊涂”解。极陈:详尽地陈述。辨:辨析。自然:指自然之理。释:开释,排遣。好事君子:关心此事的人们。君子:对人的尊称。其心:指这组诗所阐明的道理。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长不没:永远存在,不会消亡。无改时:永恒不变。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cuì)之。
常理:永久的规律。荣悴之:使它开花与衰落。之:指草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秋冬之季,寒霜使草木凋零枯萎;春夏之季,雨露又使它们重新繁茂。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zī)
谓人最灵智:是说人在天地万物中最为尊贵、杰出。不如兹:指不能像天地草木那样。

适见在世中,奄(yǎn)去靡(mǐ)归期。
适:刚才。奄去:忽然消失,指死亡。奄:忽然。靡:无,没有。

(xī)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奚觉:谁会感觉到。无一人:少了一人。岂:犹言“其”,“岂不”的意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ér)
余:剩余,留存。平生物:指生前所用之物。洏:流泪的样子。

我无腾(téng)化术,必尔不复疑。
腾化术:修炼成仙的法术。尔:那样,指死去。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gǒu)辞。
苟:草率,随便。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zhuō)
存生:使生命永存。卫生:保护身体,使人健康长寿。拙:愚笨,指无良策。

诚愿游昆华,邈(miǎo)然兹道绝。
昆华:昆仑山和华山,传说都是神仙居住的地方。邈然:渺茫。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子:您,指形。未尝异悲悦:悲哀与喜悦从来没有相异过,即指形悲影也悲,形喜影也喜。

(qì)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憩荫:在荫影下休息。乖:分离。止日:在阳光下。

此同既难常,黯(àn)尔俱时灭。
黯尔:黯然,心神沮丧的样子。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五情:亦泛指人的情感。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jié)
立善:古人把立德、立功、立言叫做三不朽,总称为立善。遗爱:留给后世的恩惠。胡为:为什么。竭:尽,谓尽力、努力。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jù)不劣!
方:比较。讵:岂。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zhù)
大钧:指运转不停的天地自然。钧本为造陶器所用的转轮,比喻造化。无私力:谓造化之力没有偏爱。万理:万事万物。森:繁盛。著:立。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三才:指天、地、人。以:因为。我:神自谓。故:缘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君:你们,指形和影。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结托:结交依托,谓相互依托,共同生存。安得:怎能。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说法不一,通常称伏羲、燧人、神农为三皇。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彭祖:古代传说中的长寿者,生于夏代,经殷至周,活了八百岁。爱:当是“受”字之讹,谓彭祖享受了八百岁高龄。永年:长寿。留:留在人间,不死。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复:再。数:气数,即命运。这两句是说,寿长、寿短同是一死,贤人、愚人也并无两种定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líng)具?
日:每天。忘:指忘记对死亡的担扰。将非:岂非。促龄:促使人寿短。具:器,指酒。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rǔ)(yù)
当:会,该。为汝誉:称赞你。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甚念:过多地考虑。委运:随顺自然。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纵浪:放浪,即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大化:指自然的变化。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lǜ)
无:同“毋”,不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44502、 孟二冬 .陶渊明集译注 :昆仑出版社 ,2008-01 .

贵贱贤愚,莫不营营以惜生,斯甚惑焉;故极陈形影之苦,言神辨自然以释之。好事君子,共取其心焉。

形赠影

天地长不没,山川无改时。
草木得常理,霜露荣悴之。
谓人最灵智,独复不如兹。
适见在世中,奄去靡归期。
奚觉无一人,亲识岂相思。
但余平生物,举目情凄洏。
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
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

影答形

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
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
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
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
此同既难常,黯尔俱时灭。
身没名亦尽,念之五情热。
立善有遗爱,胡为不自竭?
酒云能消忧,方此讵不劣!

神释

大钧无私力,万理自森著。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
与君虽异物,生而相依附。
结托既喜同,安得不相语。
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
彭祖爱永年,欲留不得住。
老少同一死,贤愚无复数。
日醉或能忘,将非促龄具?
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
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

  形神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特别是老庄哲学中涉及形神关系的论述很多,如《文子·下德》中引老子语曰:“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淮南子·原道训》中说:“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都表示了以神为主,以形为辅,神贵于形的观念。同时也指出了形神一致,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即指出了形、气、神三者对于生命虽各有各的功用,然三者互相联系,不可缺一。又如汉初推崇黄老思想的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说:“凡人之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神太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更直接地指出了形神合一,这便是老庄哲学中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然而,在佛教兴起之后,佛教徒鼓吹形灭神不灭,灵魂永恒的唯心思想,如与陶渊明同时的沙门慧远曾作《形尽神不灭论》、《佛影铭》以发挥此种理论,《佛影铭》中就说:“廓矣大象,理玄无名,体神入化,落影离形。”意在宣扬神形分离,各自独立的主张,这种对形、影、神三者关系的见解代表了佛教徒对形骸与精神的认识,在当时的知识界曾有过广泛影响。慧远就曾命其弟子道秉远至江东,请深受佛教影响的著名的文学家谢灵运制铭文,以充刻石。陶渊明的这组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慧远本人与渊明也有交谊,如慧远曾于义熙十年(414年)在庐山东林寺召集一百二十三人结白莲社,讲习佛教,他曾邀渊明参加,而渊明却“攒眉而去”,可见他们在论学旨趣上并不一致,如对形影神的看法就有很明显的分歧。渊明对此的认识可以说基本上本于道家的自然思想,这在他自己的小序中已加说明,陶渊明以为世间的凡夫俗子,不管贫富智愚,都在拚命地维持生命,其实是十分糊涂的事,因而他极力陈述形影的苦恼,而以神来辨明自然的道理,解除人们的疑惑。他揭出“自然”两字,以明其立论之根本。《老子》上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可见道家学说也以取法自然为核心,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思想渊薮。此组诗中他让形影神三者的对话来表明自己的看法。

  首先是形体对影子说道:天地永恒地存在,山川万古如斯,草木循着自然的规律,受到风霜的侵袭而枯萎,得到雨露的滋润而复荣,然而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却不能如此。人活在世上,就像匆匆的过客,刚才还在,倏忽已去,再也不能回来,而人们从此便忘了他,似乎世上从未有过这样一个人。亲戚朋友也不再思念他,只留下了些生前遗物,令人见了感伤不已。我作为形体又没有飞天成仙的本领,你影子也用不着怀疑我这最终的归宿,但愿听取我的劝告,开怀畅饮,不必推辞,还是在醉乡去寻求暂时的欢乐吧。

  接下去是影子回答形体的话:想求长生不老来维持生命是不可靠的,欲保养生命也往往落得苦恼又拙劣的下场。一心一意要去昆仑山修仙学道,却会发现此路的渺茫与不通。自从我影子与你形体相遇以来,一直同甘共苦,忧喜合一。我如憩息在树荫下,你就同我暂时分手;我若停在阳光下,你就和我不分离。这种形影相随的状况也难以永久持续,当我一旦离世,你便也不复存在。人死名也随之而尽,想起此事便令人心忧如焚,五情俱热。因而影劝形道:唯有立善可以立下美名,为何不去努力留名后世呢?虽说酒能消忧,但同立善相比较,岂不等而下之了!

  最后是神作的阐释:造化没有偏爱,万物都按着自己的规律成长繁衍,人所以能跻身于“三才”(天地人)之中,岂不就是因为有了我精神的缘故。我与你们形和影虽然不相同,但生来就互相依附,既然我们结合托体于一身,怎么能不坦诚地说说我的看法:上古时的三皇被称作大圣人,而今他们却在何处?活到了八百多岁的彭祖虽力求长生,但也留不住他人间的生命,老的、少的、聪明的、愚笨的都将同样走向坟茔,没有什么回生的运数可以挽救他们。每日沉湎于酒中或能忘忧,然如此岂不是反而促使生命尽快结束吗?立善常常是人们喜欢做的事,可是当你身后,谁会加以称赞呢?极力去思索这些事情难免丧害了自身,还是听其自然,随命运的安排去吧。在宇宙中纵情放浪,人生没有什么可喜,也没有什么可怕,当生命的尽头来临,那么就让生命之火熄灭吧,不必再有什么顾虑了。

  在这三首诗中陶渊明表达了他的人生哲学,故此三诗对理解陶渊明一生的思想极为重要。据陈寅恪先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所述,渊明笃守先世崇奉之天师道信仰,故以道家自然观为立论之本,既不同于魏晋时期的自然崇仰者,以放情山水,服食求仙为尚,如嵇康、阮籍等人,又不同于魏晋时期的尊奉孔孟、标举名教者,如何曾之流,而渊明既接受了老庄的思想,又有感于晋宋之际的社会现实,于是创为一种新的自然说。《形影神》这组诗中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故此诗不仅体现了渊明个人之哲学观,而且对理解自曹魏末至东晋时士大夫政治思想、人生观念的演变历程有极重要之意义。按此说法,《形赠影》一首就是拟托旧自然说的观点,并加以批评。其中主旨在于说明人生之短暂,不如自然之永恒,这正是嵇康、阮籍等人对自然所抱的看法。持旧自然说的人又大多求长生,学神仙,而渊明诗中说:“我无腾化术,必尔不复疑”,其抨击长生求仙之术的立场明显可见。同时魏晋之间崇尚自然的人又往往于酒中求得解脱,以求在乱世中苟全性命,如阮籍与刘伶等人,故陶诗中也拟其说而有“得酒莫苟辞”的说法。

  《影答形》一首,则是依托主名教者的口吻而对旧自然说进行的非难,并提出了对人生的看法。此诗首先指出长生不可期,神仙不可求,即意在指责主自然说者的虚无荒诞,同时,以为死生无常,形影相随,一旦离世,则形影俱灭,名同身亡。因而,他们主张由立善而留名,始可不朽,希望通过精神上的长生来达到永恒,这种主张得力于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的思想,以为人有美名则可流芳百世,万古长存,因而不满于以酒消愁的处世态度,提倡追求身后之名。

  《神释》一首即体现了渊明新自然说的主张,借神的话批评了代表旧自然说的形和代表名教说的影。“三皇大圣人,今复在何处”及“立善常所欣,谁当为汝誉”等语意在诋諆主名教者鼓吹的立善可以不朽之说;“彭祖爱永年”以下六句则破除主旧自然说者的长生求仙与沉湎醉乡之论。最后提出纵浪大化,随顺自然,使个人成为自然的一部份,而无须别求腾化升仙之术,如此便可全神,死犹不亡,与天地共存。

  陶渊明主张冥契自然,浑同造化的思想是取于老庄哲学,如《庄子·天地》中就说:“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圣人之道也。”即充分肯定了神的重要,同时它是建立在德全与形全的基础之上的,即强调了神与形与德(此诗中称之为“影”)的一致。陶诗中对贤愚寿夭的等量齐观也一本于《庄子》思想,故方东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明了陶诗的主旨出于《庄子》。陶渊明在形神的认识上有一个很不同于佛教徒的主张,即他认为形神的相互依赖与一致,《神释》中说“生而相依附”,“结托既喜同”都表达了这种观点,这与稍后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的意见相近,范氏说:“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是则形称其质,神言其用;形之与神,不得相异。”(《神灭论》)又说:“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也。”(同上)陶渊明可以说是范缜的先驱者,他对形神问题的看法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因素。

  此诗在艺术上也是颇有特色的,全诗用了寓言的形式,以形、影、神三者之间的相互问答来展开论述,可谓奇思异想,令这一哲学上的讨论富有生动活泼的意趣,即使在说理之中也时时注意到附合寓言中形象的个性。如形对影的赠言中说:“愿君取吾言,得酒莫苟辞。”正如一位主人请一位朋友来对酌而惟恐其推辞,后来李白《月下独酌》中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等等,也是取陶诗之意。又如写影对形的说话云:“诚愿游昆华,邈然兹道绝。”因影子本身没有行动的能力,所以用一“愿”字说明其欲求成仙,可只是一种不可实现的愿望而已。又如“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数语状写形影不离的情景,可谓维妙维肖。

  此诗的遣词造句一气流走,自然矫健,无过多的修饰成份,如《神释》中说:“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说明神为形体之主的道理,十分简明有力。至如“纵浪大化中”四句,气势开阔,直出胸臆,而音调高朗,掷地可作金石之声,故陈祚明就对此诗能作理语而不落熟套,能寓辨论于刚健明快的诗句之中作了充分的肯定。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18-52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拟挽歌辞·其三

: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55-262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何:何其,多么。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严霜:寒霜,浓霜。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jiāo)(yáo)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嶣峣:高耸的样子。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zhāo)
幽室:指墓穴。朝:早晨,天亮。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向:先时,刚才。各自还其家:《文选》作“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亲戚(qī)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ē)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托体:寄身。山阿:山陵。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55-262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萧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陶渊明一生究竟只活了五十几岁(梁启超、古直两家之说)还是活到六十三岁(《宋书·本传》及颜延之《陶徵士诔》),至今尚有争议;因而这一组自挽的《拟挽歌辞三首》是否临终前绝笔也就有了分歧意见。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55-2622、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598-60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