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游

:
久卧长安春复秋,五侯长乐客长愁。绣帘朱毂逢花住,
锦幨银珂触雨游。何处少年吹玉笛,谁家鹦鹉语红楼。
年年只是看他贵,不及南山任白头。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于鹄

于鹄

于鹄,大历、贞元间诗人也。隐居汉阳,尝为诸府从事。其诗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题材方面多描写隐逸生活,宣扬禅心道风的作品。代表作有《巴女谣》、《江南曲》、《题邻居》、《塞上曲》、《悼孩子》、《长安游》、《惜花 》、《南溪书斋》、《题美人》等,其中以《巴女谣》和《江南曲》两首诗流传最广。 76篇诗文

猜你喜欢

宿清溪主人

: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夜里到清溪住下,主人的家在碧岩中。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屋檐上挂看闪亮的星星,枕席上响着风声水声。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当月亮落入西山的时候,响起了啾啾的猿鸣。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何庆善 沈晖.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7-138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063、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81-182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清溪:源出今安徽池州市南九华山,北流经池州市城东折西北入长江。主人碧岩里:主人的家在碧岩里。碧岩:山名,今清溪乡五岭村的碧岩,村庄四周全是陡峭的石山,故名。在贵池城南三十里,当地人又称“密岩”。

(yán)(yíng)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檐楹挂星斗:形容住宅所片地势的高。檐,屋顶伸出的边沿。楹:堂前的柱子,也指屋内天井四周的柱子。 响风水:听到风声水声。

月落西山时,啾(jiū)啾夜猿起。
啾啾:猿鸣声,象声词。此处形容猿声凄历。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何庆善 沈晖.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7-138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063、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81-182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

  禅是生活,生活离不开诗。历代诗歌里,有禅境或受禅的浸染,带些禅味的,不啻漫无涯际,简直是浩如烟海。唐宋以来的诗人,往往出入于儒道佛之间,几乎没有不沾上一点禅味的。从本性上说,禅是出世,诗是入世,二者原可分离。但自唐以来,二者却如怨偶情鸳,彼此交融,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与“清溪主人”因交谊往还而更唱迭和,互相影响,因禅境氤氲而生禅悦,就是一例。

  这首著名的禅诗,反映了李白从宦海、尘俗中解脱出来而倾心于艺的一种禅悦心态。诗人虽号“青莲居士”,其实并非佞佛或皈依佛门,而是向往于佛禅之境界、陶醉于佛禅之意趣、所谓士大夫之流的“自耽禅悦”耳。仅从只有六句的诗篇里,就流淌出李白血性中佛禅的一脉灵源,呈现出一种恬淡空灵的禅意悟境。

  “夜到清溪宿,主人碧岩里”运用白描手法交代深山夜宿的情景和背景:李白如同一位高级的“游方俗人”,在山中游到天黑,方才找到投宿之处;好在“清溪主人”是位雅士,家住清溪河畔山谷中的“碧岩”里。以“夜”、“宿”、“碧岩里”烘托气氛,能起到点明题旨、升华主题的作用。

  “檐楹挂星斗,枕席响风水”写诗人在清溪主人家夜宿的所见所闻:诗人躺在床上,目光透过门窗,掠过“檐楹”,可以欣赏那满天的星斗。枕席之上,诗人还可以欣赏清风和溪水琴鸣般的协奏。真是心中怡悦,无处不成雅趣。诗人借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如“星斗”、“风”、“水”、“挂”、“响”等,觥筹交错中,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又不失唯美伤感的气势。

  “月落西山时,啾啾夜猿起”描绘出一幅月落西山、夜猿啾啾鸣的景致:月落鸟啼时,诗人方才欲睡,但又睡不着,因为有“啾啾”的“猿啼”。“月落”、“西山”、“啾啾”则勾画出一副凄凉冷清的景色,这正是诗人怀归忧国,但又无可奈何的渺茫心情的反映。

  《宿清溪主人》之所以选入禅诗集,除了与佛门禅意情趣相类之原因外,还在于诗人向社会表示扫除尘氛、洗尽凡心、天机泄露、纵横自如之心境,还在于诗人摆脱了有无得失的滞累、宠辱名利的羁束,姿情地借笔墨传达出他心灵的解脱自在,体现出一种空灵、洒脱、疏淡的禅悦境界。

参考资料:

1、 常秀峰 何庆善 沈晖.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7-1382、 复旦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李白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08月第1版:181-182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琴台

: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但仍像当初一样爱恋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不顾世俗礼法开着卖酒店铺。在琴台之上徘徊,远望只见碧空白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琴台旁的野花,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昔日所着的碧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千古奇事,后来几乎闻所未闻了。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茂陵(líng)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茂陵:司马相如病退后,居茂陵,这里代指司马相如。多病:司马相如有消渴病,即糖尿病。卓文君:汉才女,与司马相如相爱。

酒肆(sì)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酒肆:卖酒店铺。

野花留宝靥(yè),蔓(màn)草见罗裙。
宝靥:妇女颊上所涂的妆饰物,又唐时妇女多贴花细于面,谓之靥饰。这里指笑容、笑脸。蔓草:蔓生野草。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妇女衣裙。

归凤求凰意,寥(liáo)寥不复闻。
凤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雄为凤,雌为凰。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532、 周伟思.历代爱情诗歌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7:182-1833、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
酒肆人间世,琴台日暮云。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
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

  这首诗通过琴台及其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爱情故事,表现了诗人对真挚爱情的赞美。前两联先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后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颈联由眼前之景联想,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尾联写相如与文君违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发出了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

  “茂陵多病后,尚爱卓文君”从相如与文君的晚年生活着墨,写他俩始终不渝的真挚爱情。这两句是说,司马相如虽已年老多病,而对文君仍然怀着热烈的爱,一如当初,丝毫没有衰减。短短二句,不同寻常,用相如、文君晚年的相爱弥深,暗点他们当年琴心相结的爱情的美好。

  “酒肆人间世”一句,笔锋陡转,从相如、文君的晚年生活,回溯到他俩的年轻时代。司马相如因爱慕蜀地富人卓王孙孀居的女儿文君,在琴台上弹《凤求凰》的琴曲以通意,文君为琴音所动,夜奔相如。这事遭到卓王孙的竭力反对,不给他们任何嫁妆和财礼,但两人决不屈服。相如家徒四壁,生活困窘,夫妻俩便开了个酒店,以卖酒营生。“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褌,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一个文弱书生,一个富户千金,竟以“酒肆”来蔑视世俗礼法,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要有很大的勇气的。诗人对此情不自禁地表示了赞赏。

  “琴台日暮云”句,则又回到诗人远眺之所见,景中有情,耐人寻味。我们可以想象,诗人默默徘徊于琴台之上,眺望暮霭碧云,心中自有多少追怀歆羡之情。“日暮云”用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语,感慨今日空见琴台,文君安在,引出下联对“野花”、“蔓草”的联翩浮想。这一联,诗人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酒肆”、“琴台”这两个富有代表性的事物,既体现了相如那种倜傥慢世的性格,又表现出他与文君爱情的执着。

  前四句诗,在大开大阖、陡起陡转的叙写中,从晚年回溯到年轻时代,从追怀古迹到心中思慕,纵横驰骋,而又紧相钩连,情景俱出,而又神思邈邈。

  “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两句,再现文君光彩照人的形象。相如的神彩则伴随文君的出现而不写自见。两句是从“琴台日暮云”的抬头仰观而回到眼前之景:看到琴台旁一丛丛美丽的野花,使作者联想到它仿佛是文君当年脸颊上的笑靥;一丛丛嫩绿的蔓草,仿佛是文君昔日所着的碧罗裙。这一联是写由眼前景引起的,出现在诗人眼中的幻象。这种联想,既有真实感,又富有浪漫气息,宛似文君满面花般笑靥,身着碧草色罗裙已经飘然悄临。

  结尾“归凤求凰意,寥寥不复闻”两句,明快有力地点出全诗主题。这两句是说,相如、文君反抗世俗礼法,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后来几乎是无人继起了。诗人在凭吊琴台时,其思想感情也是和相如的《琴歌》紧紧相连的。《琴歌》中唱道:“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颉颉颃颃兮共翱翔。”正因为诗人深深地了解相如与文君,才能发出这种千古知音的慨叹。这里,一则是说琴声已不可再得而闻;一则是说后世知音之少。因此,《琴歌》中所含之意,在诗人眼中决不是一般后世轻薄之士慕羡风流,而是“颉颉颃颃兮共翱翔”的那种值得千古传诵的真情至爱。

  这首诗在人物描写、典故运用方面很是成功,诗写得语言朴素自然而意境深远,感情真挚。在艺术上,首先,人物描写生动形,十分传神。其次,典故的运用,借他人之情表自己之意。再次,时空跨越,意境深远。

参考资料:

1、 张金华.李白杜甫白居易名诗经典大全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672、 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574-57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

: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惊起一群大雁。原来敌军首领趁着夜色,悄悄逃跑。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正想要率领轻骑一路追杀,纷纷大雪,已经洒满了将士的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在野外天幕下摆设劳军盛宴,边疆兄弟民族都来祝贺我军凯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喝醉酒后还穿着金甲起舞,欢腾的擂鼓声震动了周围的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逐猎前将军把箭弓调整到最佳,并召唤猎鹰前来助阵。将军威风凛凛英姿焕发的一亮相,周边均感受到将军玉树临风颇具出世之能的威风。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逐猎者把胡飞乱窜的野鸡们赶得惊跳逃窜,猎手们把那些狼狈窜跳的猎物在这片古老的丘陵地带上一扫而光。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我就像挺拔而立的七叶莲,虽然独立孤行,但胸怀坦荡,品格高洁。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有一天能够功成名就,提名麒麟阁的话,也不借此沽名钓誉。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jiù)(líng)金仆姑,燕尾绣蝥(máo)弧。
鹫翎:箭尾羽毛。金仆姑:神箭名。燕尾:旗的两角叉开,若燕尾状。蝥弧:旗名。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独立:犹言屹立。扬新令:扬旗下达新指令。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惊风:突然被风吹动。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平明:天刚亮的时候。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石棱:石头的棱角。也指多棱的山石。

月黑雁飞高,单(chán)(yú)夜遁逃。
月黑:没有月光。单于: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弓刀:像弓一样弯曲的军刀。

野幕敞琼(qióng)(yán),羌(qiāng)戎贺劳旋。
野幕:野外帐篷。敞:开。琼筵:美宴。羌戎:此泛指少数民族。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雷鼓:大鼓,以声大如雷,故称。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出世:一作“百中”。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奔狐:一作“奔猨”。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yú)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唯应独不名:一作“谁知独有名”。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
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
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组诗的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 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燕尾绣蝥弧”,是写将军手执的旗臶。“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臶,《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臶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后两句写发布新令。将军岿然独立,只将指挥令旗轻轻一扬,那肃立在他面前的千蝥军士,就齐声发出呼喊,雄壮的呐喊之声响彻云天、震动四野,显示出了豪壮的军威。“独立”二字,使前两句中已经出现的将军形象更加挺拔、高大,并且与后面的“千蝥”形成极为悬殊的数字对比,以表明将军带兵之多,军事地位之显要,进一步刻划了威武形象。那令旗轻轻一扬,就“千蝥共一呼”,在整齐而雄壮的呐喊声中,“千蝥”而“一”,充分体现出军队纪律的严明,以及将军平时对军队的严格训练,显示出了无坚不摧、无攻不克的战斗力。这一句看似平平叙述,但却笔力千钧,使这位将军的形象更为丰满突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五言绝句中,像这首诗这样描写场面如此壮阔,声势如此浩大的作品,并不多见。前两句对仗工整,在严整中收敛力量;后两句改为散句,将内敛的力量忽然一放,气势不禁奔涌而出。这一敛一放,在极少的文字中,包孕了极为丰富的内容,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 “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军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军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臵着白色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色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

  组诗的第三首。诗由写景开始:“月黑雁飞高”。这样的景是难于刻画的:“月黑”,则茫无所见;“雁飞高”,则无迹可寻。雁飞而且高。是由声音觉察到的。这样的景,并非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雪夜月黑,本不是雁飞的正常时刻。而宿雁惊飞,正透露出敌人正在行动。寥寥五字,既交待了时间,又烘托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直接逼出下句“单于夜遁逃”来。单于本是古匈奴的君主,这里借指敌军统帅。敌军在夜间行动,应当有各种可能。然而诗人但谓“单于夜遁逃”。读诗至此,顿觉一股豪迈之情扑面而来。敌人夜间行动,并非率兵来袭,而是借夜色的掩护仓惶逃遁。诗句语气肯定,判断明确,充满了对敌人的蔑视和我军必胜的信念,足令读者为之振奋,于上句造成的神秘气氛中,发一惊采。敌酋遁去,我军纵兵追擒,这是自然的发展。“欲将轻骑逐”,是追兵将发而未发。不用大军而仅派“轻骑”,绝不仅仅因为快捷,同时也还显示厂一种高度的自信。仿佛敌人已是瓮中之鳖,只须少量“轻骑”追剿。便可手到擒来。当勇士们列队准备出发时。虽然站立不过片刻.而大雪竟落满弓刀。“大雪满弓刀”一句,又发惊采,将全诗意境推向高潮。在茫茫的夜色中,在洁白的雪地上,一支轻骑兵正在集结,雪花顷刻便落满了他们全身,遮掩了他们武器的寒光。他们就象一支支即将离弦的箭。虽然尚未出发,却早就满怀着必胜的信心。这是一幅非常动人的画图:在静谴中蕴藏着呐喊,在昏暗中酝酿着闪电。虽然是在漆黑的夜间,勇士们被白雪勾画出的英姿仍然是“焕尔触目”。“离首即尾、离尾即首”虽然是绝句的难点,但诗人倘能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完全能够写出精采的佳作。

  组诗的第四首,描写边防将士取得重大胜利后,边地兄弟民族在蝥帐前设宴劳军的场面,气氛热烈融洽,同时也描绘了将士“醉和金甲舞”的欢乐神态,赞颂了边地人民和守边将士团结一心,保卫国家安宁与统一的豪迈气概,也说明了将士们的得到兄弟民族的支持的。此诗取材典型,剪裁大胆,洋溢着民族间和睦团结的气氛。全诗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写得慷慨而豪迈,爽朗而明快。

  组诗的第五首,描述的是将士们利用战事顺利边关稍靖的时机乘兴逐猎的情景。字面上是说边关将士在敌人遁逃后,利用暂时的战事稍歇进行狩猎,其实饱含了诗人对将士们豪情满怀的钦佩、颂扬和祝福。

  组诗的第六首,则是颂扬了将士们只为保疆安民,不求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怀。由于诗中多有双关,古今后人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或说七叶莲喻淡泊功名,或说七叶莲象征特立独行,莫衷一是。

  卢纶所和张仆射原诗今已不传,而和诗竟流诵千古,可见它的价值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胡震亨《唐音癸笺》卷七谓:“大历十才子,并工五言诗。卢郎中(纶)辞情捷丽,所作尤工。”又说:“卢诗开朗,不作举止,陡发惊采,焕尔触目。”组诗语言凝练,构思巧妙,细吟全诗,军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75-276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69-703、 李静 等.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40-1424、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96-6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秋思

: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huì)草暮,飒尔凉风吹。
蕙草:香草名。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天秋木叶下:《楚辞·九歌》里有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莎鸡:虫子名。在这里指纺织娘。又名络纬、络丝娘。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zī)
华滋:繁盛的枝叶。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头戴红巾的卫士不住报说寒夜欲晓,尚衣官员给天子呈上了翠绿的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早朝的百官曙色中走进辉煌的宫殿,同万国使节向加冕悬旒的皇帝叩头。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初出的日光晃动着君王的雉尾掌扇,浮动的香烟飘向了皇上的衮龙袍绣。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罢朝后把天子的圣旨写在五色纸上,紫服玉佩的中书文官此刻纷忙不休。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jiànɡ)(zé)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qiú)
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

九天阊(chāng)(hé)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miǎn)(liú)
九天:极言天之崇高广阔。古人认为天有九野、九重。此处借指帝宫。阊阖:天门,此处指皇宫正门。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gǔn)龙浮。
仙掌:掌为掌扇之掌,也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衮龙:犹卷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裁:拟写。五色诏:用五色纸所写的诏书。凤池:指凤凰池。

参考资料:

1、 陈绪万.千家诗全译:语文出版社,1987:87-88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307-308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这首诗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庄严华贵的气氛,别具艺术特色。

  诗一开头,诗人就选择了“报晓”和“进翠云裘”两个细节,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这里以“鸡人”送“晓筹”报晓,突出了宫中的“肃静”。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翠云裘”是绣有彩饰的皮衣。“进”字前着一“方”字,表现宫中官员各遵职守,工作有条不紊。

  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诗人以概括叙述和具体描写,表现场面的宏伟庄严和帝王的尊贵。层层叠叠的宫殿大门如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拜倒丹墀,朝见天子,威武庄严。以九天阊阖喻天子住处,大笔勾勒了“早朝”图的背景,气势非凡。“万国衣冠拜冕旒”,标志大唐鼎盛的气象。在“万国衣冠”之后着一“拜”字,利用数量上众与寡、位置上卑与尊的对比,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历史背景。

  如果说颔联是从大处着笔,那么颈联则是从细处落墨。大处见气魄,细处显尊严,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作者于大中见小,于小中见大,给人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实感。日光才临,仙掌即动,“临”和“动”,关联得十分紧密,充分显示皇帝的骄贵。“傍”字写飘忽的轻烟,颇见情态。“香烟”照应贾至诗中的“衣冠身惹御炉香”。贾至诗以沾沐皇恩为意,故以“身惹御炉香”为荣;王维诗以帝王之尊为内容,故着“欲傍”为依附之意。作者通过仙掌挡日、香烟缭绕制造了一种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氛围。

  结尾两句又关照贾至的“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贾至时任中书舍人,其职责是给皇帝起草诏书文件,所以说“朝朝染翰侍君王”,归结到中书舍人的职责。王维的和诗也说,“朝罢”之后,皇帝自然会有事诏告,所以贾至要到中书省的所在地凤池去用五色纸起草诏书了。“佩声”,是以身上佩带的饰物发出的声音代人,不言人而言“佩声”,于“佩声”中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这首诗写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阶段,写出了大明宫早朝的气氛和皇帝的威仪,同时,还暗示了贾至的受重用和得意。这首和诗不和其韵,只和其意,雍容伟丽,造语堂皇,格调十分谐和。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67-1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