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归谣送贝仲琚回吴中

:
天目青逾蓝,上有危峰横空插汉高巉岩。
沧海深莫测,下有六鳌迭负蓬壶方丈于其侧。
山峻极兮水波澜,千盘万折行路难。
愁看混沌开凿处,尚有斧迹留人间。
殳山仙翁发如雪,脑蟠太和吐日月。
手中炼石轻女娲,五色曾将补天裂。
忆闻羽客从之游,青霞光乱云锦裘。
金鸡叫海白日惨,桂树四落空山愁。
昔年寒月照樽俎,明珠百斛轻于土。
君山铁笛悲向人,羞杀堂前柳枝舞。
君归东吴怀故庐,明星古宅非吾居。
会稽泱漭浙江险,谁探千载太史禹穴之遗书。
兴因东归发,遂作《东归谣》。
他年相忆五情热,应知泪湿双龙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方行

元台州黄岩人,字明敏。方国珍子。顺帝至正间为江浙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调江西。襟度潇洒,善谈名理,好读书。有《东轩集》。 3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朝天子·西湖

: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春,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西湖春色无处不在,它兼有真山真水和真画图之美,湖水澄澈明净,就像是玲珑美玉。面对西湖,它添人酒兴,给人灵感,它在任何时候都有不同的美。西湖如此之美,一年四季游人不断,人们花在西湖上的钱难以数计。西湖又因苏堤、梅花墓而更显得清雅恬淡。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50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bū),杨柳堤梅花墓。
中吕:词曲宫调名。朝天子:曲牌名,属中吕宫。西湖:此指杭州西湖。里湖、外湖:杭州西湖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外湖。销金锅:喻挥金如土,用钱如沙,像销金的锅子一样。锦绣窟:言西湖是衣锦披绣的窟穴。老苏:即宋代文学家苏轼。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杨柳堤:指“苏堤”。梅花墓:指林逋墓。

参考资料:

1、 蒋星煜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1250
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宜酒宜诗,宜晴宜雨,销金锅锦绣窟。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

  这首小令从多方位、多角度描写杭州西湖的水光山色,绘出西湖碧波荡漾、荷花飘香、晴阴皆美的自然风光,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全曲赞美西湖生气盎然、甜美和熙、胜似“天堂”,展示出一派欢歌笑语、天顺民昌的盛世之景,溢美之词漾溢其间。

  开头“里湖,外湖,无处是无春处”,总览西湖之春,写出了武林胜境韶光好趁、春色满眼的诱人景象。西湖以以苏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无处是无春处”句,并不避讳两个“无”字,自然巧妙,虽不去写具体景观,却展示了一个春到西湖,生机盎然的总印象。

  “真山真水真画图,一片玲珑玉”两句进一步渲染春满西湖的景象,先以画图作比,又以美玉相喻,景象就更为具体了。仍然是总览全景,不求细致描画。“真山真水真画图”句甚妙,明明是真山真水,而不是图画,偏说是“真图画”。三个“真”字,与上句的两个“无”字,又造成了呼应,使语言呈现出故意重复用字的规律美。“一片玲珑玉”,总括西湖之澄澈明净,犹如玲珑剔透的美玉,而且是一片,不是一块。这种写法局部上有所模糊,总体感却是十分突出的。

  “宜酒宜诗,宜晴宜雨”两句,是写西湖的迷人风景无时无处不撩人心动。诗酒唱和于西湖之上,面对绮丽景致,更发人豪兴,牵惹诗魂。“销金锅”,喻西湖是个挥金如土用钱如沙的胜地;“锦绣窟”,喻西湖如衣锦披绣的窟穴。二句极写繁盛,含无限感慨,有赞叹,也有思索。

  结尾“老苏,老逋,杨柳堤梅花墓”,以林逋和苏轼二人的高节,映衬西湖的格调清雅,并以苏堤和孤山作为西湖有代表性的景观,以收束全曲。如果说全曲前半部分写西湖是一片玉,后半部分就是具体写西湖的两个珠:苏堤和孤山。有全景也有局部,写轮廓也写细部,整个西湖春色就尽收眼底了。

  从写法上看,此曲最突出的特点是用笔简淡而又粗豪,多以全景和远景出之,不弄小巧,使画面具有淋漓酣畅之美,即使写具体景观,也以写意笔法为之,点到即止,全是远眺式的。在风格上,此曲一反《朝天子》曲牌“感叹伤悲”的传统,变为粗豪酣畅,颇有创造性。

参考资料:

1、 王星琦 等.元曲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894-89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醉中天·咏大蝴蝶

: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挣破了那庄周的梦境,来到现实中,硕大的双翅驾着浩荡的东风。把三百座名园里的花蜜全采了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谁知道它是天生的风流种,吓跑了采蜜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翅膀轻轻搧动,把卖花的人都搧过桥东去了。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庄周梦:庄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曾为漆园吏,有《庄子》一书。据说他曾梦见自己化为大蝴蝶,醒来后仍是庄周,弄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一采一个空:一作“一采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hǔ)杀寻芳的蜜蜂。
谁道:一作“难道”。风流种:一作“风流孽种”,风流才子,名士。唬杀:犹言“吓死”。唬,一作“諕(huò)”。諕:吓唬;杀:用在动词后,表程度深。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shān)过桥东。
轻轻飞动:一作“轻轻搧动”。一本“轻轻”后还有“的”字。

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
谁道风流种,唬杀寻芳的蜜蜂。
轻轻飞动,把卖花人搧过桥东。
  这支小令艺术上的最大特色是高度的夸张。作者紧紧扣住蝴蝶之大,甚至夸张到了怪诞不经的程度。但是,怪而不失有趣,它使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反复寻味,逼着人们去思索。从语言上看,小令恣肆朴野,浅近通俗,几无一字客词装饰,虽如随手之作,其味却端如橄榄,这正是散曲的上乘之境。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殿前欢·大都西山

: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隔着夕阳映照下的楼殿,在阴冷的浓云之间,西山露出冷清清的几座峰尖。那山头就像烟雨中的美人髻鬟,朦朦胧胧,不肯轻易让俗人看清它的真面。我在秋风中倚遍栏杆,又何必为之长叹。不多时晚风将夜雾驱散,西山注视着我,我也端详着它的容颜。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殿前欢·大都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jì)烟鬟(huán)。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时暮霭(ǎi)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大都西山:北京西山,属太行山脉之余段,为历史上的著名风景区。等闲:寻常。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殿前欢·大都西山
冷云间,夕阳楼外数峰闲。等闲不许俗人看,雨髻烟鬟。倚西风十二阑,休长叹。不多时暮霭风吹散,西山看我,我看西山。

  这首小令写的是赏看大都西山,文法曲折多致,寄托了作者的人生感受。

  “冷云间”三字起笔一总,营造了特殊条件下的西山景观。这一起语颇可借用《红楼梦》对凤姐“一夜北风紧”开笔的评价:“不见底下的,这正是会作诗的起法,不但好,而且留了写不尽的多少地步与后人。”“冷云”是阴云、浓云、令人心情沉重之云,写西山先写此云,便点现了出师不利的第一感。先以“冷云”占据画面,第二句的“夕阳”、“楼外”、“数峰闲”,就有依次破云而出的动感,弥漫着一种清冷寂寞的气氛,暗示了作者登楼远眺的孤独。虽则“数峰”露现于冷云之间,却不肯将庐山真面轻易示人,三、四两句,就在文气上推出了这一波折。这两句是倒装,“髻”、“鬟”均以美人的发式喻山,辛弃疾《水龙吟》“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黄庭坚《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已有成例。曲中是“雨髻烟鬟”,这就补充了“冷云”的来历,原来此时正值雨霁,夕阳固然露了脸,但云层之上的西山峰头依然缠结着雨意。“雨髻烟鬟”,将西山的巍伟及山顶云罩雾绕的朦胧景象,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诗人将“数峰”的朦胧,说成是“等闲不许俗人看”,为西山占重身份,也表现出自己是它的知音。所以他在西风中倚遍栏杆,执著等待,并不为眼前的遗憾景象而长叹。果然峰回路转,不多时暮霭吹散,掀去了雨雾的面纱。文笔至此也豁然开朗,“西山看我,我看西山”,令人想起前人“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的快意境界。

  这首小令以看山的经历为表,寓寄了诗人对人生的观照与信念。这一点,我们不难从曲中的喻示中发现和领会。“冷云”代表了精神追求中的阻碍与迷障,但只要与理想信念心心相印,执著不渝,终究乌云遮不住太阳。西山“等闲不许俗人看”,而最终却与作者契合交融,“西山看我,我看西山”,其间诗人以脱俗孤高自许的用意,也是十分明显的。

  顺便一说,〔殿前欢〕末二句的颠倒语序、分说合观,并非作者的首创,阿里西瑛的“呵呵笑我,我笑呵呵”,贯云石的“功名戏我,我戏功名”,乔吉的“人多笑我,我笑人多”,张可久的“青山爱我,我爱青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先例。而本曲中的“西山看我,我看西山”,物我交融,兴寄高远,可说是散曲创作继承发展中青出于蓝的例子。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殿前欢·大都西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折桂令·寄远

: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为什么宽掩了绸裙?是因为肌肤损削,玉腰消瘦。吃饭不愿沾匙,睡觉像翻饼一般折腾,呼气细微像游丝。但只要能生活在一起不害怕性命,果然是真心诚意,万死也不推辞。可惜白白地闹腾这么久,本来是结发夫妻的欢乐生活,到头来却成了彻骨的相思。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xiāo)肌肤,香褪(tuì)腰肢。饭不沾匙(chí),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怎生:为什么。为玉削肌肤:因为玉体减少了肌肤,即人消瘦了。香褪腰肢:腰肢瘦了。游丝:空中飘飞的细珠丝,比喻气息微弱。遮莫:即使。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寄远
怎生来宽掩了裙儿?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饭不沾匙,昨如翻饼,气若游丝。得受用遮莫害死,果诚实有甚推辞?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

  起首一问,实是自怨自艾,却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裙儿宽掩,自然是因为身体减瘦的缘故,以下接出“玉削肌肤,香褪腰肢”的答案,自在意料之中。但我们并不觉得累赘,这是因为它强调了女主角的消瘦憔悴,且从“玉”、“香”的字样中,暗示了她在此前的年轻美丽。“自从别后减容光”,古代年轻女子玉削香褪,谁都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然而本曲所写女主角相思断肠的表现却不同寻常,细腻如绘而又令人触目惊心。“饭不沾匙,睡如翻饼,气若游丝”,活画出一位吃不香、睡不着、病恹恹的多情女子的形象。这三句同往后徐再思《蟾宫曲·春情》的“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都是曲中善于言情的名句。女子忍受着相思的折磨,而作者则进一步揭示出她一往情深、至死不悔的内心世界。“得受用”的两句对仗,纯用方言口语,内容十分感人。支持着女子的信念,仅是“受用”与“实诚”,但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两点也已深得爱情真谛的精粹。末尾的三句,显示了事与愿违的结局;语中虽含怨意,却仍表现出她不甘现状,愿为争取美满理想的实现而继续作出牺牲的心志。既有缠绵悱恻的外部表现,又有坚贞不渝的内心独白,这就使读者不能不为女主角生发出深切的同情。

  值得注意的是,本曲题作《寄远》,也就是说女子的自白全都是对远方丈夫的倾诉。这样一来,女子的怨艾、诉苦、申盟、述感,都更增添了生活的真实性与个性化的色彩。“干闹了多时”,“本是结发的欢娱,倒做了彻骨儿相思”,于本身的含义外,还带上了某种似嗔似娇的情味。诗人能将闺中思妇的心理,语言表现得如此深切,是令人为之击节叹赏的。

参考资料:

1、 天下阅读网.折桂令·寄远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西开杂咏·夏

: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开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开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西湖的夏日天空白云万里,微风轻轻的吹拂,是人们喝酒避暑争着去的好地方。

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倒映在水里的都是漂亮的新妆 ,在欢乐地歌舞声下西湖的水都在振动。今晚这么高兴就留在这里不要把船摇回去了。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在这里到处吹的都是带着莲花香味的凉风,不如就在这儿枕着莲花的香味入梦。

晴云轻漾(yàng),熏风无浪,开樽(zūn)避暑争相向。
晴云轻漾:晴空白云轻轻飘荡,熏风无浪:带着香气的微风不起风浪。

映湖光,逞(chěng)新妆。 笙(shēng)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笙歌鼎沸南湖荡:各种乐器声和歌声把湖水振得就像锅里在沸腾的水一样,喻西湖夏夜十分热闹。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入梦香:指闻着莲花的香气入睡。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写出夏日西湖云散风轻,是避暑的好地方,歌女的华丽衣服,倒映水中,湖面歌舞飘荡,凉风满座,莲香入梦,让人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