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母庙

:
寂寥珠翠想遗声,门掩烟微水殿清。拂曙紫霞生古壁,
何年绛节下层城。鹤归辽海春光晚,花落闲阶夕雨晴。
武帝无名在仙籍,玉坛星月夜空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刘沧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102篇诗文

猜你喜欢

述怀 / 出关

: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如今是一个群豪并起争夺天下的时代,男儿当弃文从武成就一番事业。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我曾经向李密献计但不被他采纳,但我心中的壮志并没因此丧失。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我拿着自己的计谋献给天子,领命纵马西出潼关。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终军当年请缨缚南越王,我乘车东去招降李密旧部和各路豪强。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盘旋在崎岖的山路间,放眼望去山下的平原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山林间寒鸟悲鸣,深山中不时传来猿啼。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远望去一片荒凉,不知前途几何,凶吉难卜。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在这样的环境中怎么会不担心个人的人身安全,但一想到唐王以国士之礼相待,不敢不尽心以报其知遇之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季布、侯嬴都是千金一诺的人物。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人活在世上意气当先,又何必在意那些功名利禄。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2、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róng)轩。
述怀:陈述自己的怀抱、志向。中原:原指黄河南北一带,这里代指中国。逐鹿:比喻争夺政权。事戎轩:即从军,戎轩指兵车;亦以借指军队、军事。

纵横计不就,慷(kāng)(kǎi)志犹存。
纵横计:进献谋取天下的谋略。不就:不被采纳。慷慨志:奋发有为的雄心壮志。

杖策谒(yè)天子,驱马出关门。
杖:拿。策:谋略。谒:面见。关:潼关。

请缨(yīng)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凭轼:乘车。轼:古代车厢前面用作扶手的横木。 下:是敌人降服。东藩:东边的属国。

(yù)(yū)(zhì)高岫(xiù),出没望平原。
郁纡:山路盘曲迂回,崎岖难行。 陟:登。岫:山。出没:时隐时现。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古木:老树。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千里目:荒凉冷落,令人凄伤的景象。九逝魂:旅途遥远而艰险。九:表示多次。

岂不惮(dàn)艰险?深怀国士恩。
惮:畏惧、害怕。怀:感。国士:一国之中的杰出人才。恩:待遇。

季布无二诺,侯嬴(yíng)重一言。
季布:楚汉时人,以重然诺而著名当世,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诺:答应,诺言。侯嬴:年老时始为大梁监门小吏。信陵君慕名往访,亲自执辔御车,迎为上客。魏王命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中途停兵不进。侯嬴献计窃得兵符,夺权代将,救赵却秦。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感:念。意气:指志趣投合,君臣际遇,必须实践诺言,感恩图报谁复论:谁还能去计较。

参考资料:

1、 潘百齐.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M].江苏:河海大学生出版社,1989:10192、 王传胪.话说全唐诗[J].四川大学学报,2000,22(1)
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
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
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
季布无二诺,侯嬴重一言。
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

  前四句“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主要表现的是诗人在这之前的胸襟怀抱。那时候作者先后投到元宝、李密帐下,自以为胸有珠玑,频频向故主献策,但都不为故主所用,很有些怀才不遇的感慨。

  “中原”等二句,表明了天下纷扰,各地豪强并起,争夺天下。正是投笔从戎的时机,与其做个刀笔之吏,还不如从军,谋定天下。《史记·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后汉书·班超传》:“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纵横句,魏徵借此指自己曾向李密献下策,但不被李密所采纳,反被其耻笑为老生常谈。颇有苏秦不得志时的情景,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慷慨志犹存”一句充满了转折之意,表明了自己虽然屡遭挫折,但心中热血未灭、壮志依旧还在。

  “杖策谒天子,驱马出关门。请缨系南越,凭轼下东藩”四句,主要勾勒诗人遇到明主,颇受唐太祖重用,为报太祖的知遇之恩,自告奋勇出潼关去招降山东的群雄,并表现所负使命之重大。“杖策”句指出作者果断为李渊献策,并义无反顾去实现这条计谋。“驱马”表达出作者奉命安抚山东时的豪迈、敏捷和急迫之态。“请缨”等二句,则用汉终军和郦食其的故事比拟自己的山东之行,表明所负使命的性质之非同凡比。“系”、“下”二动词轻捷活脱,生动地表现出其安邦定国的宏图大志,蕴含着大唐江山的辟建就在此行之意,显示了诗人卓越的政治远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四句,表明作者在路途中的艰险景况。“郁纡”等二句,是写因为山路萦回,崎岖不平,行迹在群山中放眼望去,那些平原时隐时现、时出时没,反衬出作者心情因任务艰巨,前途未卜而起伏不平,忐忑不安。“古木”等二句,从听觉的角度来渲染旅途的荒凉凄楚。古老的丛林里寒鸟悲啼,深山夜间猿猴哀鸣,构成了一幅荒无人烟,战乱留给人民的是一片凄凉。诗人把复杂的心情,都融汇到生动的旅途景物描写中,做到意境两浑,情景交融,形象地暗示了完成使命的艰难和诗人心情的沉重。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逝魂。岂不惮艰险?深怀国士恩”四句,既有对出关前景的展望,也有其肺腑的坦露。“既伤”二句既表现作者不但知道前途的艰险,个人也担心自己的人身安全。伤千里目:是说远望心里伤感的意思。《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九逝魂:屈原《哀郢》中有“魂一夕而九逝”的诗句。“岂不”二句的自问自答,更显示出诗人胸襟的坦荡。“岂不惮”意为有所惮,如同不掩饰自己对未知危险的恐惧,这不但无损于主人公的高大形象,反而更真实的展现了人性,更为作者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更突现了他重意气、报太祖的知遇之恩。

  最后四句“季布无二诺,侯赢重一言。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是直抒胸臆,表明了作者重视信义,有恩必报,不图功名的思想。这里,诗人以季布、侯赢自比,表达了自己既然请缨就决不负使命的决心。“人生感意气,功名谁复论”,明确地反映出魏徵的人生观、价值观。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显著特色是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诗人善于抓住在历史进程中的巍峨奇观,以粗犷的笔触,一扫汉魏六朝绮靡浮艳的诗风,成功地展示了诗人急欲建功立业的感情世界。魏徵后来在《隋书·文学传序》中提倡一种将南朝的清绮与北国的气质合一的“文质彬彬”的雅体,《述怀》就基本上实践着这一主张。它一方面措语朴素,直抒胸臆,慷慨激昂,与声色大开的南朝诗风相异。另一方面又融汇典语,自铸新辞,对仗妥贴,与理胜其辞的河朔诗风不同。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M].四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32、 邓诗萍.唐诗鉴赏大典[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夏日山中

: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懒得摇动白羽扇来祛暑,披散头发悠然自得的呆在苍翠树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将解下的头巾挂在石壁上,任由松树间的凉风吹过头顶。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懒摇白羽扇,裸袒(tǎn)青林中。
裸袒:指诗人在青林里脱去头巾,不拘礼法的形态。青林:指山中树木苍翠、遮天蔽日。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脱巾:摘下帽子。露顶:露出头顶。松风:松树间吹过的凉风。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

  《夏日山中》是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唐代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描写的夏日中生活的场景,真实、贴切地展现了夏日山中和山中夏日的景象。

  “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因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为在山中,天气更凉爽所以有扇而懒得摇。山林中过往的人烟稀少,诗人敢于脱去头巾,表现出悠然自得,不拘礼法的形象。句中通 过“懒”、“裸”,突出了诗人在山中夏日乘凉的悠闹情趣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夏日消闲图画。

  “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诗人解下头巾,挂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凉爽宜人。袒胸露顶,栖身林下,大有解除尘累,反归自然的情趣。通过“脱”、“露”,来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向往自然的心情。“任”体现了诗人豪放不羁,任凭山风从头上吹过,表现出一种豁达、爽快的感觉。

  全诗写出了作者在山林无拘无束,旷达潇洒,不为礼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晋风度。 诗人忘情沉醉于“夏日山中”,悠悠然一种自乐自足的逍遥,特别是对个人情感的放纵与宣泄,可以说达到了极点。在《夏日山中》羽扇可以不摇,衣履可以不穿。“裸袒青林中”,“露顶洒松风”更体现出诗人悠然自得,亲近自然的心情诗通过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来突出夏天的炎热。同时借夏天炎热的环境,表达诗人无拘无束,在山林间豪放自如的状态。诗中在夏天炎热的环境下,对诗人状态的描写生动,别有一番悠然自得的闲趣。

参考资料:

1、 李白.李白诗歌全集: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年:7612、 钟刚.唐三家五绝注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8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初秋夜坐赠吴武陵

: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萧萧的夜雨随风袭入竹林,惊恐的鸦鹊翻飞于林丛之中。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思念的人儿被阻隔在河的对岸,整夜里刮着瑟瑟寒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浓浓云雾,茫然无际,苍苍潇水,波涛汹汹。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所思念的人儿怎说得上遥远?只可惜在座席上不能与他同膝共咏。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这美人心中怀藏奇妙的乐曲,焦桐木上,紧绷的丝弦根根朱红。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清商曲调在秋空中飞扬激荡,犹如闪动的浮光映射到苍穹。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琴曲得自内心真情而非做作,天然而成岂有半点人为的加工。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但细微的心声被封闭在心里,耳聋的俗人又从哪儿能知情听懂?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稍稍:萧森,阴晦。翻翻:翩翩,鸟飞轻疾的样子。

美人隔湘浦(pǔ),一夕生秋风。
美人:此指吴武陵。湘浦:潇水边。湘,这儿实为潇水。浦,水边。

积雾杳(yǎo)难极,沧波浩无穷。
杳幽暗深远。极:穷尽,这儿指看到尽头。沧:水青苍色。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云:谓,说。这儿是说得上的意思。即席:就席,在座席上。莫与同:不能与他同坐。莫,没,不。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gēng)枯桐。
若人:伊人,此人。若,此。抱:怀有。縆:紧绷。这儿指琴弦紧紧地张在琴上。枯桐:焦枯的桐木。这儿借指琴身。

清商激西颢(hào),泛滟(yàn)凌长空。
清商:古代以宫、商、角、徵、羽表示五阶声律,商音清越,故名清商。激:激扬,飞荡。西颢:秋天。古人以东南西北配春夏秋冬,西代表秋。又古人称西方为颢天。颢:白色。泛滟:浮光闪动的样子。这儿比喻琴声美妙感人,使人心波动荡。凌:直冲向上。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自得:自有所得,自己心中有所感受体会。得,心得感受。作:造作,做作。天成:天然而成,不借助人力。谅:确实,真的。功:人工。

希声閟(bì)大朴,聋俗何由聪。
希声:细微的声音。希,细。閟:关闭,封闭。大朴:本质,本性。大,重大的,基本的。朴,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借指朴质的天性。聋俗:愚昧不明事理的世俗之人。聋,听觉丧失或迟钝,喻愚昧无知。何由:由何,从何。聪:听觉灵敏,听得很清楚。

稍稍雨侵竹,翻翻鹊惊丛。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积雾杳难极,沧波浩无穷。
相思岂云远,即席莫与同。
若人抱奇音,朱弦縆枯桐。
清商激西颢,泛滟凌长空。
自得本无作,天成谅非功。
希声閟大朴,聋俗何由聪。
  这首诗可以分为二层。第一层为开头八句,写诗人在初秋夜坐之时对吴武陵的思念之情,充满了关切和同情。这种思念之情由“一夕生秋风”而引起。凄雨侵竹,惊鸟翻飞,浓雾弥漫,烟波浩渺,勾勒出一片秋夜乍寒凄凉的景象,这衬托出诗人被贬谪的愁苦忧戚的心情,也暗示出朝廷的黑暗和政局的险恶。正直不屈的才士横遭打击和迫害,如鹊鸟在寒冷的风雨中栖居无所,惊惧难安。他们被贬谪到边荒,毫无出路,如浓雾烟波无穷无尽一样。这里,诗人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忧愤痛苦,一方面又表达了对吴武陵的惺惺相惜和深切同情。诗人由己及友,很自然地勾起了对吴武陵的思念,他们同病相怜,在初秋风雨之夜都会愁苦难当的。第二层为后面八句,写诗人对吴武陵琴艺和才华的高度赞赏,为人才被埋没而深表愤慨。首先,诗人写吴武陵的琴弦和琴身,十分华丽名贵,为下面写琴声的美妙作一铺垫。然后写琴音的清扬流荡,作者用浮光闪动上激秋空来比喻,十分新奇巧妙。琴声清越,可以上凌天空,使人体会到琴声的穿透力强,曲调高远。琴声激荡,如波光闪耀,粼粼夺目,使人体会到琴声中激情洋溢,而且音质清丽,曲调流畅。这两句又与秋天和潇江景物紧紧相扣,运用比喻不但贴切,而且自然。其次写琴曲的自得天成。这就是说,琴曲是吴武陵内心真情的流露,没有丝毫的造作和人为的刻意。吴武陵的志趣高远,才华横溢,已不言而喻。最后两句,诗人为吴武陵的才华被埋没而抱屈不平,深表愤疾。吴武陵琴声美妙清越,但对权贵来说,只是听不见的细微声音。吴武陵在被贬之后,刚直不屈,其本性朴质如初,毫无亏损,他心中流露的真情志趣,权贵们不仅不愿听赏,而且也是无法听懂无法理解的。权贵们正如聋子一样,对才士的情趣、忧愤、才华根本就感受不到。这里,柳宗元用辛辣的嘲讽表达了心中无比的愤慨,为朋友,也为自己。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泊秦淮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迷离的月色下,轻烟笼罩寒水、白沙,夜晚船只停泊在秦淮边靠近岸上的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卖唱的歌女好似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然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bó)秦淮(huái)近酒家。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句容大茅山与溧水东庐山两山间,经南京流入长江。烟:烟雾。泊:停泊。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以卖唱为生的歌女。后庭花:歌曲《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后世把此曲作为亡国之音的代表。

参考资料:

1、 蘅塘退士 等 .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86-87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

  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静,而又隐含着微微浮动流走的意态,笔墨是那样轻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气氛又是那么浓。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所以读完第一句,再读“夜泊秦淮近酒家”,就显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诗人的活动来讲,该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见到“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景色,不过要真的掉过来一读,反而会觉得平板无味了。诗中这种写法的好处是:首先它创造出一个很具有特色的环境气氛,给人以强烈的吸引力,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这是很符合艺术表现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这么处理,就很像一幅画的画面和题字的关系。平常人们欣赏一幅画,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画面,然后再去看那边角的题字。所以诗人这样写也是颇合人们艺术欣赏的习惯。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这句诗内里的逻辑关系是很强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个字又为上一句的景色点出时间、地点,使之更具有个性,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也照应了诗题;后三个字又为下文打开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国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触动了诗人的情怀。因此,从诗的发展和情感的抒发来看,这“近酒家”三个字,就像启动了闸门,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绝。这七个字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自蹈覆辙,不堪设想。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此诗构思奇巧,情景交融,用典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诗评家沈德潜盛赞此诗为“绝唱”,确实是名不虚传。

参考资料:

1、 赵其钧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086-10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经火山

: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久已听说的火山今日才见到,它高高地矗立在蒲昌县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赤色的火焰烧红了胡天的云,炎热的气流蒸腾在边塞上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不知道由阴阳二气构成的热能,为什么独独燃烧在这座山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我在严冬时节里来到这里,山下仍然是一阵阵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人和马都热得汗流浃背,谁能探究大自然的奥妙无穷?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火山今始见,突兀(wù)(pú)昌东。
火山:火焰山,在今新疆吐鲁番盆地北部。突兀:高耸貌。蒲昌:唐代县名,贞观十四年(640年)平高昌以其东镇城置,在今新疆鄯善。

赤焰烧虏(lǔ)云,炎氛蒸塞空。
虏云:指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上空的云。炎氛:热气;暑气。

不知阴阳炭(tàn),何独烧此中?
阴阳炭:即指由阴阳二气结合的熔铸万物的原动力。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炎风:热风。

人马尽汗流,孰(shú)知造化工!
孰:谁。造化:自然界的创造者。亦指自然。

参考资料:

1、 谢楚发.高适岑参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165-166
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
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
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
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

  此诗写亲眼所见的景象。起句“火山今始见”的一个“始”字,发出了百闻不如一见的慨叹。“突兀蒲昌东”中的“突兀”一词,既勾勒出火焰山巍峨高耸之貌,又描绘出火焰山拔地而起、扶摇直上的宏伟气势。起始二句,气势宏大。

  接着“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二句继续写火焰山的威势。“虏云”、“塞空”,既表示其空间的高远,又象征着异族活动的天地。而那火焰山的烈焰,却能燃烧那远天的云朵,灼烫的气浪蒸热了广漠的塞空。将火焰山置于广阔的塞空虏云之间,以烘托其热力威猛之势,联想合理,夸张恰到好处,炼字精当,意韵喻长。尤其是一个“烧”字,将火山烈焰指向虏云;一个“蒸”字,使火焰山热气威及远塞,由低向高,由近及远,顺着火焰山热力的漫延,形象地刻划出火焰山名不虚传的威势。这种浪漫主义色彩的夸张,并非不着边际地虚叹,而是基于生活的真实和诗人志向的高远。在这里,诗人没有拘泥于火焰山近景红岩焦土的精雕细刻,而是从远处的“赤焰”和“炎氛”,“虏云”和“塞空”着眼,以山比军、以热喻威,使诗歌饱含深广的意境。

  接着,诗人在反问中发出惊叹:“不知阴阳炭,何独烧此中?”西汉贾谊在《鵩鸟赋》中把自然界万物的生成变化比喻成金属的熔铸,岑参此处化用其意,幻化出一种新奇的意境:火炉之大,如天高地阔,燃料之多,集全部阴阳于一地,从而燃着了这座石山。意为火焰山举世无双,为世上万物之佼佼者。

  收尾四句:“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工!”以反衬手法,再现火焰山威势,一物多咏,造成连贯的气势。诗人自长安来,一路天寒地冻,唯独边塞火山热气蒸人,人和马都大汗淋漓。这种驱寒使热之工,若不是神力造化,人力绝不能能为之。这里,诗人通过亲眼所见和亲身感受,真实地描绘出火焰山奇特怪异的景象和无穷无尽的强大威力。可以想见,来到火焰山前,诗人触景生情,气贯长虹,更加激发了在边塞施展宏图的志向。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