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武进韦明府

:
理邑想无事,鸣琴不下堂。井田通楚越,津市半渔商。
卢橘垂残雨,红莲拆早霜。送君催白首,临水独思乡。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钱起

钱起

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348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日还郊

: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最近“我”心情闲散,寂寞不语,于是就携带着手杖去观赏山水。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芳草萋萋,碧绿如带,榆荚成串而缀,远远看去,像串串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捕鱼的围栏插入临岸的江水中,大鸟展翅高飞,直入云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我”要像张衡那样写《归田赋》,这时田野里满树繁花,春色正浓。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

闲情兼嘿(mò)语,携杖赴岩泉。
嘿语:沉默。一作“嘿嘿”。携杖:拄杖。

草绿萦新带,榆(yú)青缀(zhuì)古钱。
萦新带:形容绿草繁生,漫延郊野,一片春色。榆:榆树。落叶乔木,叶卵形,花有短梗,翅果倒卵形,称榆荚、榆钱。缀:连结。古钱:古代货币,此处借指榆荚,因榆荚形似小铜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鱼床:编竹木如床席大,上投饵料,沉入水中,供鱼栖息。鸟路:鸟道,高山小径。山烟:山中云雾。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平子:后汉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曾为河间相,仕途不得志,因作《归田赋》。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2、 倪木兴 选注 .初唐四杰诗选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1 :32 .
闲情兼嘿语,携杖赴岩泉。
草绿萦新带,榆青缀古钱。
鱼床侵岸水,鸟路入山烟。
还题平子赋,花树满春田。

  此诗首尾绾合,章法整然。前六句写景,描绘了一派春日的田园景色,岩泉、绿草、榆钱,所见并未超出常人所及。后两句表现主题,从诗题的“还郊”而想到了张衡的《归田赋》,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不胜欣羡之情。

  首联写明还郊的原因,开笔点题。嘿语,《周易·系辞》:“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嘿,通“默”。岩泉,山水。这里的“兼嘿语”暗示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志向道合者,希望寄情山水,在山水中得到精神安慰。

  次联选择植物传神写照,富含情思。草绿萦新带,《太平御览》九九四引《三齐略记》:“不其城东有郑玄教授山,山下生草,如薤叶,长尺馀,坚韧异常,士人名作‘康成书带’。”榆青缀古钱,榆荚形状像钱而小,色白成串,俗称榆钱。这两句诗观察、描写独具悟解,景象玲珑,清新隽永。

  第三联转为描写动物的活动,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用动感极强的词“侵”、“人”来形容鱼、鸟在春天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万物的勃勃生机,提炼得生动准确。

  第二、三联描绘出“幅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光图,表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并且融情人景,情景交融,设想灵巧,表达新颖,体现出诗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

  尾联与开头照应,组织得当。这里用张衡作《归田赋》的典故暗寓诗人想要回归田圆的愿望。

参考资料:

1、 杨晓彩,姜剑云 解评 .王勃集 .山西 :山西古藉出版社 ,2008 :33-34 .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怨

: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那呆子骑着白色骏马,黄金羁马头,奔驰在辽东半岛。我这里绣帐锦被,只有春风陪伴。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月下西山,月光透过窗户偷窥,只见蜡烛燃尽,人还未入睡。落花乘春风飞入室内,也笑:怎么只有一个人!

白马金羁(jī)辽海东,罗帷(wéi)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kuī)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白马金羁辽海东,罗帷绣被卧春风。
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
  此诗大意是写一个妇人思念在那遥远的辽海之东从军的丈夫,夜很深了,也无法入睡。“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是拟人的写作手法。月亮西落,从低低的窗户斜照进来,偷偷地看着将燃烧尽的蜡烛,凋谢的花瓣飘飞进门,也笑床空,表现出妇人因思念丈夫,内心的忧愁苦闷。 全诗对仗工整有趣。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遐方怨·花半拆

: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正是雨后初晴的时候,花儿刚刚绽开了笑脸。珠帘尚未卷起,心中的梦境已残。怕听那清晓的莺歌,好似唱不尽的幽怨。昨夜的妆粉早已零乱,眉色浅浅如小山。且对着镜儿又梳妆,偏是清风总多情,轻轻撩起绣裙的边。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yīng)。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huán)鸳镜里,绣罗轻。
遐方怨: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半拆:这里指花朵半开。拆,一作“坼(chè)”,又作“折”。珠帘:用珠玉所饰的帘子。宿妆:隔夜残妆。眉:一作“梅”。粉山横:指眉妆褪色,变得浅淡。古代女子修饰容颜以粉敷面,以黛画眉。黛眉变浅,露出白色的粉底,因称“粉山”。约鬟:即束发为鬟髻,未嫁少女多用此发型。约,缠束。鬟,古人把盘为环形的发髻称为鬟。绣罗:这里指绣花罗裙。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花半拆,雨初晴。未卷珠帘,梦残,惆怅闻晓莺。宿妆眉浅粉山横。约鬟鸳镜里,绣罗轻。

  这首词主要描写女主人公梦醒后无名的孤独和惆怅。词中并未点破女主人公为什么惆怅,但字里行间蕴含了其惆怅的原因。

  首二句写景:花蕾初绽,半开半闭,水灵鲜嫩;春雨初霁,阳光明媚。寥寥六字,描画出女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清雅优美,也暗寓女子正值豆蔻年华。花之半开,夜雨昼晴,依稀逗露出春天的气息,这也自然牵动着女主人公的情怀。

  “未卷”句写女主人公尚未睡起,珠帘未卷。“梦残”句则开始打破沉寂,女子迷蒙中,被梦中的情景牵绕,忽听晓莺鸣叫,惊醒过来,美梦不再,内心一片空虚与失落。这句仿佛是唐代诗人金昌绪《春怨》诗的缩写。梦中有欢,方有梦残的遗恨。梦与现实的反差,惆怅自在情理之中。

  “宿妆”句接写女主人公因惆怅不快而懒得梳妆打扮。梦中惊醒,隔宿的妆淡了,眉黛浅了,眉深如望“远山”,眉浅则如望“粉山”。这为下文写她的临镜梳妆做铺垫。

  末二句笔锋突转,描写女主人公临镜梳妆:对着鸾镜,把头发盘成环形,穿上彩绣丝罗衣裙,轻盈地转身,欣赏自己的美貌,推出少女轻盈娇美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孤独感。至此,“约鬟”二字,与词首“花半拆”景色相合,可见“花半拆”也是烘托女主人公豆蔻年华的少女妆容。

  此词通过女主人公晨起的形象,含蓄地表现出她对意中人的相思及由此而生的惆怅之情。全词首尾贯串,意脉相连,构思极妙。词中有些句子的描写很有耐人寻味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徐国良 方红芹 注析.花间集.武汉:武汉出版社,1995:202、 邱美琼 胡建次.温庭筠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82-833、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67-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金桥感事

: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高耸在万里晴空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早春二月的潞州郊野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气滚动。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李克用早有饮马黄河自立为王的野心,因此他一定会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打过太行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唐王朝灭亡的日子即将到来,多么希望皇上能采用魏绛的办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心中悲痛到极点,忽然一曲哀伤的胡笳声又从戍楼的烽烟里传入我的耳中。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4601-4602页2、 郭有勤主编.长治在腾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9:第289页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shuò)风。
金桥:地名。唐属潞州,在今山西长冶市西南。事:唐昭宗大顺元年,沙陀藩镇李克用进据河北道南部的邢、洛、磁三州。朝中大臣们多数反对发兵讨李,而昭宗却采纳张浚的主张草率出兵,结果三战三败。李军势如破竹,昭宗被迫于大顺二年(891)二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罢张浚官。太行:山名。即太行山。朔风:北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饮马:让马喝水。后也有军队进驻之意。射雕:指善于射雕的人。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中。山东:太行山以东的地区。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jiàng)功?
百年徒有伊川叹:用《左传》中典故。诗中用此典故来喻指唐朝的不祥国运。五利宁无魏绛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大夫。诗中用魏绛事隐曲地批评了对李克用的讨伐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jiā)一曲戍(shù)烟中。
笳:胡笳,汉时流行于西域一带的少数民族乐器。戍烟:边防戍楼用以报警的烽烟。

参考资料:

1、 孙建军等主编.《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4601-4602页2、 郭有勤主编.长治在腾飞: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09:第289页
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
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今欲过山东。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

  这是一篇政治抒情诗 。《唐诗鼓吹评注》谓 :此诗“指孙揆败于沙陀之事”。沙陀,以族名代称藩镇李克用 。唐昭宗大顺元年(890),李克用占据邢 、洛、 磁三州。昭宗不顾多数大臣的反对,采用了宰相张浚等人发兵讨李的主张。由于对形势估计不足,结果三战三败。张浚的副手孙揆,就在这年九月李克用破潞州(今山西长治西南)时被杀。李克用的军队乘胜纵兵夺掠晋、绛、河中一带 。百姓家破人亡 ,赤地千里 。大顺二年春正月 ,昭宗被迫罢了张浚等人的官,二月又为李克用加官晋爵 。 诗人吴融时在潞州金桥,有感于此,写下此诗。

  首联“太行和雪叠晴空,二月郊原尚朔风。”的意思是:皑皑白雪覆盖着巍巍太行,重峦叠嶂,高耸在晴朗的天空。红日、白雪、蓝天,色彩鲜明,宛若浮雕。时令已是早春二月,莽莽郊原依然是北风狂舞,寒意料峭。一个“尚”字,用得极妙,写出了诗人的心境和感触。目之所见,体之所感,丝毫没有春意。景色之美,气候之寒,更衬出诗人心中的悲凉。两句为下面的“感事”,渲染了气氛。

  颔、颈两联,一连串用了四个历史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形势的认识和感叹。用典,是古典诗中常用的一种形象化的手法。一首诗中过多地用典,往往会弄得诗意晦涩难明。《金桥感事》虽连用数典,却不觉难懂。诗人正是在曲折变化中,贴切地表达了难以直言之隐旨,把抽象的感情变得形象化、具体化了,题旨亦因之更为突出、鲜明。“饮马”,是用《左传》故事。公元前579年,晋楚战争中,楚军骄横狂妄,扬言“饮马于河(黄河)而归”。这里比喻李克用有“饮马于河”的军事野心。因为李克用的军队,早在公元883年(中和三年)与黄巢作战时,就已打进过帝都长安,故说“饮马早闻临渭北”。“射雕”,用了北齐斛律光射落雕鸟的故事。“雕”是一种鸷鸟,猛健善飞,不易射得。这里用斛律光的英勇善射,暗喻实力强大的李克用将要采取大规模军事行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地区。这句是说李军正蓄谋打过太行山。

  “百年徒有伊川叹,五利宁无魏绛功?”笔锋一转,由述古喻今进而抒感言怀。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仍然是借用典故来表达。“百年”句用了周朝辛有的故事。周平王迁都洛阳时,大夫辛有在伊水附近看到一个披发的人在野外祭祀。披发是戎族的风俗习惯,辛有据此预言这地方必将沦为戎人居住。辛有死后,戎人果然迁居于伊水之滨。诗人在藩镇割据的混战中,预感到唐王朝必将灭亡。他不可能直陈其事,但又不能不说,所以用辛有的典故,巧妙地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辛有的预言生前无人理睬,死后却备受赞叹,这根本没有作用。肺腑之言,泻于毫端。尽管个人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但诗人仍希望皇上采用古时魏绛的方法,以期收到“五利”之功。魏绛是春秋时晋悼公的大夫。晋国所在地的山西,是个汉、戎杂居的地方,民族间经常发生战争。魏绛曾建议用“和戎”方式解决矛盾,他认为“和戎”有“五利”,晋悼公采用了魏绛的主张,因此收到“修民事,田以时”的政治效果。这句,通过肯定魏绛,婉转地批判了唐王朝这次对李克用的用兵。

  “日暮长亭正愁绝,哀笳一曲戍烟中”中以情景交融之笔结束全诗。夕阳西沉,长亭遥对,哀笳一曲,戍烟四起,在这般战乱凄凉的环境中,一位“惊时感事俱无奈”(见其《重阳日荆州作》)的诗人,独自忧愁、感伤。胡笳,是一种乐器,可以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这里用一“哀”字状胡笳声,不仅把客观世界的声音同诗人主观世界的感情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暗示着这次战争的失败,必将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戍烟”,戍楼的烽烟,与在太平时节的缭绕炊烟全然不同,给人一种动乱不安的感觉。二句十四字,把情、景、事,声、色、形,熔铸于一炉,真是极尽精炼概括之能事。

  全诗情感激越,悲愤凄怆,诗人的忧思愁绪,在诗中层层推进,千回百折,读来让人荡气回肠,心潮起伏。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09:第1337-1338页2、 邓诗萍主编.唐诗鉴赏大典 4: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05:第19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裴将军宅芦管歌

: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辽东一带九月时节芦叶将断,辽东地方小孩儿们采制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新制芦管声音清悲多么动听,一支曲于随着风儿飘满海边。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海边一带树木凋零天已下霜,吹起芦管声音嘹亮月色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白狠河北戍边士卒更添愁恨,玄兔城南离乡人儿都要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辽东将军长安宅中宾客云集,让那美女手持芦管吹起乐曲,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欢奏芦管调儿啾飕胜过洞箫,曲子声卢多么幽远赛过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半夜时分大堂之上宾客来说,只将芦管声声吹起把酒相劝,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声音精巧惊动路旁丝丝杨柳,又似梅花朵朵飘下落向后园。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座上客人爱听管瞥不愿离去,高卷珠帘遍插红烛再整酒席;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辽东将军乘醉起舞不肯罢休,吩咐美女捧起芦管再吹一曲。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64-16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辽东:辽水之东。今辽宁南部辽河以东地区。芦叶断:芦叶垂条,长势正旺,已到了可摘芦管之时。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可怜:可爱。海头:辽东近海,故有此称。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海树:海边树木。萧索:萧条。雨:动词,降下。苍苍:指月色苍茫。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白狼:白狼河,今辽宁大凌河。玄兔:又玄菟,东汉有玄菟郡,在今沈阳市东。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辽东将军:指裴将军。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弄调:调拨、演奏。啾飕(jiū sōu):象声词,指芦管之声。洞箫:即排箫,又名参差,由长短不一的竹管编排而成。窈窕:本指女子姿态之美,此处用以形容芦管之声优美动听。欺:压,胜。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杨柳、落梅:这里均含双关义,既指现实的杨柳、梅花,又指《折杨柳》《落梅花》这两文古乐曲。《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有《折杨柳》《落梅花》,皆笛中曲子,常用以抒写伤春悲离之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珠帘:嵌有珠子的帘子。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64-16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
辽东九月芦叶断,辽东小儿采芦管。
可怜新管清且悲,一曲风飘海头满。
海树萧索天雨霜,管声寥亮月苍苍。
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断肠。
辽东将军长安宅,美人芦管会佳客。
弄调啾飕胜洞箫,发声窈窕欺横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将芦管送君杯。
巧能陌上惊杨柳,复向园中误落梅。
诸客爱之听未足,高卷珠帘列红烛。
将军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诗的开头四句写芦管的产地及其声音特色。前两句在点明芦管来历的同时,勾划出九月深秋、芦叶遍地、辽东小儿采芦管的风俗画;后两句则写芦管声的清悲,并以“风飘海头满”来加以渲染;芦管的清悲,透露出边地的凄清和悲凉,以苍凉气氛引起全诗。诗的次四句承开头继续写芦管声音的凄清悲凉。前两句用萧索的海树、下霜的天空和苍苍的月色构成凄凉的边地景象来衬托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后两句则又以远离乡土、久戍边地的士卒们的心情来陪衬芦管声调的凄清悲凉。以上八句通过边地景物的烘托,人物心情的陪衬来写芦管声调“清且悲”的特色。

  以下十二句写裴将军宅中酒宴之间吹奏芦管。前四句先点出“辽东将军长安宅”这一地点及高堂美女、佳宾满座的环境,然后以“啾飕”、“窈窕”形容芦管声调之美妙,井与洞箫、横笛比较来突出其美妙。宴中之人只觉其动听,而不觉其清悲,与上文比较,已另是一副笔调。次四句接上文仍以时间为线索,进一步描绘芦管声调之巧:不仅使《折杨柳》、《落梅花》等名曲为之逊色,而且使陌上杨柳、园中梅花为之惊动,诗人巧妙地运用双关手法,把对曲调的描写与对景物的想象结合起来,既构成优美的意境,又突出了芦管曲调的无与伦比。诗的最后四句仍以时间为线索,写更阑人静,而宾主都没满足,在人们的这种反映中进一步突出芦管音调之动人。芦管在无休无止地吹下去,诗歌也就在这种无休无止的芦管声调中结束。

  这首诗写芦管,分两方面来写。前幅八句与的是海树萧条、严霜满天、月色苍苍那样一个边地环境中的芦管声,其声凄清悲凉,传达的是戍边战士的忧愁;后幅十二句写的是珠帘高卷、红烛罗列、佳宾满座那样一个将军宅地中的芦管声,其声美妙精巧,传达的是将军高官们的欢娱。辽东戍边是无止无休的,宅中酒宴也是无止无体的,二者通过“芦管”贯穿起来而又在客观上形成鲜明对照。辽东将军而于长安宅中作乐,洞箫、横笛听得腻了,边地的芦管便成了他们最为新巧别致的助酒之物,讽刺之意是富于笔端的。这首诗前半写芦管声,而以边地景物来烘托,以言其“清且悲”;后半写芦管声,而以“会佳客”、“客未回”、“听未足”为线索,以芦管与箫、笛之类乐器,与《折杨柳》、《落梅花》之类乐曲比较并以对景物的想象来渲染,以言其“窈窕”精巧,手法是很高明的。全诗深宏阔大,波澜起伏,意境深远苍凉与清幽婉秀叠用交错。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64-165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15-219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