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立春

:
春度春归无限春,今朝方始觉成人。
从今克己应犹及,颜与梅花俱自新。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卢仝

卢仝

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98篇诗文

猜你喜欢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3-104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1-122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chán)(yuán)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转:转为,变为。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潺湲:水流声。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馀(yú)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渡头:渡口。余:又作“馀”。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复值接舆(yú)醉,狂歌五柳前。
值:遇到。接舆:陆通先生的字。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五柳:陶渊明。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03-1042、 邓安生 等.王维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121-122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馀 一作 余)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本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有几分相似。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49-1502、 阮堂明. 在景物中感悟时间——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欣赏[J]. 名作欣赏. 2004(08)3、 王德保. 幽栖之士与狂狷之士——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J]. 古典文学知识. 1996(0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再上湘江

: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27页2、 王松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1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好在:依旧,如故。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qiǎn)几年回。
遣:使。

参考资料:

1、 钱文辉.《中国历代名家流派诗传 唐代山水田园诗传》: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 :727页2、 王松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柳宗元诗文选译 修订版》 :凤凰出版社, 2011.05 :31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金涛 .《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29-23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杂诗·旧山虽在不关身

: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mù)春。
不关身:不关己事。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暮春:晚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这首诗意境很像唐代诗人常建的另一首诗:“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诗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诗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诗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诗人的“杂诗”,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诗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诗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诗却把那原委一古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后的沮丧;这首《杂诗》作法正好相对。诗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诗人却从“无情翻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诗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诗后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诗》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诗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骚多比兴是虚做。唐诗多宗风、骚,所以灵妙。”(《围炉诗话》)。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91-1392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51-2523、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09-310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欹湖

: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洞箫声声哀婉悠扬飘渺,长天日暮送君离去。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湖上回望山川,青山白云依旧,而友人却渐去渐远,心中一片惆怅。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凌:渡过,逾越。这里指箫声远扬。极浦:远处的水边。夫君:指作者的朋友。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卷:(白云)弥漫的样子。

参考资料:

1、 古诗文网经典传承志愿小组.白马非马译注
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
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
  这是一首送别诗。洞箫声远,长天日暮,湖上回首,山静云飞,一片萧瑟哀婉的意象,烘托出离别的气氛。诗中动静相交,声色间杂,无一字言情,离情却浓郁其中。全诗境界开阔,意味深沉。唐汝询《唐诗解》:“摩诘辋川诗并偶然托兴,初不着题模拟。此盖送客欹湖而吹箫以别,回首山云,有怅望意。”

参考资料:

1、 爱词霸.欹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田园乐七首·其五

: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远处的山边横卧着一个寂静的小村庄,绿树掩映中零星的檐角翘起,其间正升起一缕袅袅的炊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生活在颜回那样简陋、艰苦的环境中,与陶潜那样与世无争的高士为邻。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piáo)颜回陋(lòu)(xiàng),五柳先生对门。
五柳先生: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因其居住地门前栽种有五棵柳树,固被人称为五柳先生。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