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趋府上张大夫

:
重城洞启肃秋烟,共说羊公在镇年。鞞鼓说惊林叶落,
旌旗遥拂雁行偏。石过桥下书曾受,星降人间梦已传。
谪吏何能沐风化,空将歌颂拜车前。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司空曙

司空曙

司空曙(生卒年不详),字文初(《唐才子传》作文明,此从《新唐书》),广平府(今河北省永年县。唐时广平府辖区为现在的广平县和永年县等。依《永年县志》记载,司空曙为今天的永年县)人,唐朝诗人,约唐代宗大历初前后在世。司空曙为人磊落有奇才,与李约为至交。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同时期作家有卢纶,钱起,韩翃等。他的诗多幽凄情调,间写乱后的心情。诗中常有好句,如后世传诵的“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像是不很着力,却是常人心中所有。 140篇诗文

猜你喜欢

长干行·其一

: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我的头发刚刚盖过额头,便同你一起在门前做折花的游戏。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你骑着竹马过来,我们一起绕着井栏,互掷青梅为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同在长干里居住,两个人从小都没什么猜忌。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十四岁时嫁给你作妻子,害羞得没有露出过笑脸。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低着头对着墙壁的暗处,一再呼唤也不敢回头。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十五岁才舒展眉头,愿意永远和你在一起。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常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怎么能想到会走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十六岁时你离家远行,要去瞿塘峡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五月水涨时,滟滪堆不可相触,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传到天上。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门前是你离家时徘徊的足迹,渐渐地长满了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绿苔太厚,不好清扫,树叶飘落,秋天早早来到。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八月里,黄色的蝴碟飞舞,双双飞到西园草地上。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看到这种情景我很伤心,因而忧愁容颜衰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无论什么时候你想下三巴回家,请预先把家书捎给我。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迎接你不怕道路遥远,一直走到长风沙。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床:井栏,后院水井的围栏。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长干里:在今南京市,当年系船民集居之地,故《长干曲》多抒发船家女子的感情。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抱柱信:典出《庄子·盗跖篇》,写尾生与一女子相约于桥下,女子未到而突然涨水,尾生守信而不肯离去,抱着柱子被水淹死。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yàn)(yù)堆。
滟滪堆:三峡之一瞿塘峡峡口的一块大礁石,农历五月涨水没礁,船只易触礁翻沉。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天上哀:哀一作“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tái)
迟行迹:迟一作“旧”。生绿苔:绿一作“苍”。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蝴蝶来:一作“蝴蝶黄”。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早晚:多早晚,犹何时。三巴:地名。即巴郡、巴东、巴西。在今四川东部地区。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长风沙:地名,在今安徽省安庆市的长江边上,距南京约700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猿声 一作:猿鸣)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来,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诗人李白写过许多反映妇女生活的作品,《长干行》就是其中杰出的诗篇。

  长干是地名,在今江苏南京。乐府旧题有《长干曲》,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二载有古辞一首,五言四句,写一位少女驾舟采菱、途中遇潮的情景。与李白同时的崔颢有《长干曲》,崔国辅有《小长干曲》,也都是五言四旬的小乐府体,所描绘的都是长江中下游一带男女青年的生活场景。这些诗歌内容都较简单。李白《长干行》的篇幅加长了,内容也比较丰富。它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商妇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的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

  这首诗对商妇的各个生活阶段,通过生动具体的生活侧面的描绘,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画面。诗人通过运用形象,进行典型的概括,开头的六句,婉若一组民间孩童嬉戏的风情画卷。“十四为君妇”以下八句,又通过心理描写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小新娘出嫁后的新婚生活。在接下来的诗句中,更以浓重的笔墨描写闺中少妇的离别愁绪,诗情到此形成了鲜明转折。“门前迟行迹”以下八句,通过节气变化和不同景物的描写,将一个思念远行丈夫的少妇形象,鲜明地跃然于纸上。最后两句则透露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阕诗的不少细节描写是很突出而富于艺术效果的。如“妾发初覆额”以下几句,写男女儿童天真无邪的游戏动作,活泼可爱。“青梅竹马”成为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又如“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写女子初结婚时的羞怯,非常细腻真切。诗人注意到表现女子不同阶段心理状态的变化,而没有作简单化的处理。再如“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八月胡蝶黄,双飞西园草”,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展示了思妇内心世界深邃的感情活动,深刻动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郊居岁暮

: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背倚着高山离群而居,蓦然发现已是一年将尽。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旷野传来樵夫的歌声,烧山的灰烬飘落在空庭。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纷乱的世事已经渐渐远去,悠然的心境也随岁末而流逝。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默默无语也不知因为什么,空留下今天与昨天的无限叹息。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屏居:隐居。 山郭:山峦。岁暮:晚冬。郊:城郊,当时柳宗元住在愚溪,属城郊。离索:隐居。

野迥(jiǒng)(qiáo)唱来,庭空烧烬落。
迥:远。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心赏:有契于心,悠然自得。薄:迫近。

默默谅(liàng)何为,徒成今与昨。
谅:料想。

屏居负山郭,岁暮惊离索。
野迥樵唱来,庭空烧烬落。
世纷因事远,心赏随年薄。
默默谅何为,徒成今与昨。

  柳宗元贬居永州时,寄住在永州城南潇水东岸的龙兴寺。元和五年,搬迁至潇水西岸愚溪侧畔,并在此构筑家园,过着“甘终为永州民”的定居生活。当时,古城在潇水东岸,潇水以西的愚溪自然称为“郊”。在此“郊居”的五年时间,诗人写作了大量的山水诗。《郊居岁暮》就是其中一首,写于元和十年冬。

  这首诗共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怀。诗的首联和颔联,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作者还用极富岭南色彩的景物勾画了一幅岭南所特有的风情画。永州属古楚地,也被称为“南蛮之乡”。这里缺乏开发,民风淳朴。宗元所居之地,背倚山峦,面临溪水,乔榛遍野,“蝮虺”出没,与诗人任职京师时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繁荣都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的颔联以“野”字极为精炼地概括出“郊居”之地的景物特色。山峦连绵、溪水淙淙是“野”,人烟稀少、南蛮风气是“野”,樵夫担柴、唱歌抒怀是“野”,烧榛种田、庭院空寂是“野”。在诗人的笔下,“野”味十足,“野”趣横生。诗人囚居永州已近十年,仿佛已读懂了背负的“山郭”,烧荒残留的余木,踏歌归来的樵夫,离群索居的自己。在这幅极富“野”味的画面中,不仅有冷峻峭拔的景物,还有热情淳厚的樵夫,更有空坐庭院的诗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诗、画共为一体,景、人、情浑然天成。

  诗的后四句在前四句写景的基础上抒发诗人既悠然自得又感物伤怀的矛盾心绪。诗的颈联阐明了摆脱现实、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就这两句而言,前句是因,后句是果。既然贬居远地,远离世上的纷争,且近年关,又自然放开胸怀寄情于山水。但现实却使诗人不能回避,悠悠往事又忆上心头。其中苦味,常人很难明白。所以,诗人在尾联中抒发了自己想“为”却不能“为”,一切都成“今与昨”的忧怨感愤。

  此诗作于元和十年,属柳宗元贬永末期的作品。这时的柳宗元,怨忧穷戚,失望至极,心中苦味无以倾诉,只有写作诗文抒发怨怒、愁苦的情怀。这首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表现了这种苦味:诗的前两句以“屏居”始、以“离索”终,囚居之苦跃然纸上;樵夫能悠然唱歌,轻松愉悦,而诗人却只能“默默”细想、苦苦思索,这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不能“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之苦得以尽情倾吐;年关已近,贬居近十年,自己已近“迟暮”,但“例召”却杳无音讯,空怀大志而不能施展之苦呼之欲出;背山面水,幽静怡人,本应怡然自得,而诗人却如负重荷,惊魂落魄,压抑之苦不言自明。

  全诗围绕“野”字描摹物象,抒发了诗人“徒成今与昨”的忧愁感伤的情怀。诗人在描摹物象时强作欢颜,以为如此就可摆脱现实的烦忧,愈是这样,诗人就愈痛苦,诗中透出的苦味就越浓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蜀客

: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不要嗔怪我陪你走了这么远,我自己也是出门在外想家的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夏日过郑七山斋

: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我们都有喜爱酒的嗜好,我就找到你的山中别墅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薜荔女萝伸向山上的的jì小径,荷花菱花开在水亭的周围。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太阳尤散发着的热气含着残雨,阴云传送看黄昏的雷声。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清晰地传来,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54页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07页3、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8页4、 伍心铭.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7页

共有樽(zūn)中好(hào),言寻谷口来。
樽中好:喜爱杯中之物。樽:古代的盛酒器具。言:句首助词,无义,凑足音节。谷口:汉代县名,在今陕西礼泉县东。

(bì)萝山径入,荷芰(jì)水亭开。
薜:薜荔,木本植物,又名末莲、木馒头,茎蔓生,花小,果实形似莲房。萝:女萝:地衣类植物,即松萝,常寄生松树上,丝状,蔓延下垂。晋后多以薜萝指隐士的服装。此用以赞美郑七归隐之志。芰:菱角,两角者为菱,四角者为芰。此用其意,赞赏友人。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日气:日光散发的热气。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xì)迟回。
洛阳:唐代东都。钟鼓:古代有黄昏时击鼓、撞钟以报时的风尚。此指时近傍晚。系:拴缚。迟回:迟疑,徘徊。

参考资料:

1、 萧枫,桑希臣.唐诗宋词元曲 一:线装书局,2002.01:第54页2、 杨佐义.全唐诗精品译注汇典 (上):长春出版社,1994年01月:第107页3、 孙建军.《全唐诗》选注 (1-16册):线装书局,2002年01月第1版:第338页4、 伍心铭.唐诗三百首鉴赏:时事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37页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
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

  “共有樽中好,言寻谷口来。”首联是介绍过郑斋的缘起。诗人说:我和郑七都有饮酒的爱好,所以来找他。隐居与饮酒几乎是不可分离的,它是隐士们高雅、旷达情怀的表现。可见,诗中的言外之意,是说郑七有隐者的高洁胸怀,诗人对他十分倾慕,引为同调,因此才去拜访他。“言寻谷口来”一句,用典故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用典十分贴切,一个“寻”字,也透露了山斋的幽深。两句诗看似平常,却有深刻的义蕴,不仅曲折地交待了郑七的身份和思想情操,也婉转地点出了过山斋的原因和二人深厚的友情。接着诗人以极大的兴趣,用工细的笔墨,在中间两联描绘山斋内外的景色,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山居夏图。

  “薜萝山径入,荷芰水亭开。”上一句说,在通往郑七山斋的曲折的山路上,长满了茂盛的薜荔和女萝,隐隐传达出山斋的幽深和清静。接着是进入山斋后的景象:在水亭周围的水池中,一望无际的荷、菱开放出纯洁清丽的花朵,在微风中散发着清香。“山径”是崎岖的,而水池却是开阔的,从狭窄山路中穿行而至来到山斋后,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诗中“入”字和“开”字,不仅实指了诗人的行动,也透露出心情的变化。接着,在“日气含残雨,云阴送晚雷”一联中,诗人又把笔触从平面的描写转向立体的空间:在那荷、菱盛开的水池上,雨后初晴,空中铺下明朗的阳光,照在残留的雨水上,蒸气冉冉升腾;到傍晚,天气渐渐转阴了,天边又传来隐隐的雷声。其中“日”、“雨”、“阴”几个字,暗示着天气变化很快。诗人来之前,刚下过雨(“含残雨”),而到达时天气才放晴,傍晚又转阴,并且传来隆隆的雷声,又要下雨了。这正是深山中特有的天气,诗人用天气变化之快,烘托山斋的既幽且深,既是实写,也有助于诗歌意境的表现。同时在“日”、“晚”二字中,也包含着时间的推移,暗示了诗人在山斋中逗留的时间。通过这一联的描写,充分渲染了山斋的幽静景色,地上风物和空中景象融为一体,在静谧中包含变化,在幽深中充满生机。诗人形象的描写,使山斋风光充满着感人的魅力,令人心驰神往。中间两联,似乎全是写景。其实,主人的酒盛情款待,席间杯觥交错的欢乐气氛,全都隐藏在字里行间中。

  “洛阳钟鼓至,车马系迟回”,与天边隆隆的雷声相应和,洛阳城里报暮的钟、鼓之声也清晰地传来,诗人该回程了,但车马仍然拴着,迟迟没有起程。诗到这里戛然而止,却留下了耐人寻味的余韵,在迟迟未回中,既包含着诗人对山斋风光的倾心爱慕、流连忘返,同时也表现出主人的深情厚谊。在这悠远的余韵中,诗歌产生了动人心弦的艺术力量。

  这首《夏日过郑七山斋》,是杜审言五律中的成功之作。不仅在文字、结构、意境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在诗歌的声律上,对仗工稳,音韵协调,整体匀称,也表现出纯熟的技巧。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24-25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雪诗

: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长安城中大雪纷纷,鸟雀迷途难以互寻。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觅壁。
富贵人家并不怕冷,椒泥涂墙壁香又匀。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朱门处处烧着红炉,觅周放下重重罗帐。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席上奏起玄妙乐曲,玉液琼浆斟满杯子。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室内饮宴室外大雪,人人困倦汗洒满身。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哪知城中饥寒的人,手脚冻裂苦苦呻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5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9-162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mì)
难相觅:指鸟雀互相难以寻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jiāo)泥四壁。
椒:植物名,其籽实有香味,封建社会,富贵人家常以椒末和泥涂抹墙壁,取其温暖芳香。泥:用如动词,以泥涂抹。

到处爇(ruò)红炉,周回下罗幂(mì)
爇:烧。幂:幂本作“巾”字解,这里与“幕”字相同,诗人可能是为了押韵而用了“幂”字。

暖手调金丝,蘸(zhàn)甲斟琼液。
金丝:泛指乐器。丝,丝弦。金,形容丝弦的贵重。蘸甲:古人饮宴,酒要斟满,举杯喝酒时,指甲能沾到酒,这里的“蘸甲”指斟满酒。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醉唱玉尘飞:室内饮宴欲舞,室外大雪飞扬,一说:席上歌者吟唱大雪纷飞的景象,亦通。玉尘,指雪。困融:愧倦,懒散。香汗滴:指歌者舞者滴洒香汗。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cūn)劈。
岂知:哪里知道。皴:皮肤因受冻而开裂。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5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9-162
长安大雪天,鸟雀难相觅。
其中豪贵家,捣椒泥四壁。
到处爇红炉,周回下罗幂。
暖手调金丝,蘸甲斟琼液。
醉唱玉尘飞,困融香汁滴。
岂知饥寒人,手脚生皴劈。

  张孜生当唐末政治上极其腐朽的懿宗、僖宗时代。他写过一些抨击时政、反映社会现实的篇,遭到当权者的追捕,被迫改名换姓,渡淮南逃。他的诗大都散佚,仅存的就是这一首《雪诗》。

  诗分三层:头两句为一层,点明时间、地点、环境;中八句为一层,揭露了“豪贵家”征歌逐舞的豪奢生活;后两句为一层,写“饥寒人”的贫苦。

  诗以“长安”开头,表明所写的内容是唐朝京都的见闻。“大雪天”,说明季节、天气。雪大的程度,诗人形象地用“鸟雀难相觅”来说明。大雪纷飞,迷茫一片,连鸟雀也迷失了方向,真是冰天雪地的景象。这就为后面的描写、对比安排了特定环境。

  以下,以“其中”二字过渡,从大雪天的迷茫景象写到大雪天“豪贵家”的享乐生活。“捣椒泥四壁”,是把花椒捣碎,与泥混合,涂抹房屋四壁。汉未央宫有椒房殿,乃皇后所居之室。这里写“豪贵家”以椒泥房,可以想见室内的温暖、芳香下华丽。

  “到处爇红炉”两句,写室内的陈设。既然是“豪贵家”,他们陈设之富丽,器物之精美,自不待言,但诗中一一撇开,仅选择了“红炉”“罗幂”两件设施。“红炉”可以驱寒,“罗幂”用以挡风。红炉“爇(燃烧)”而“到处”,言其多也;罗幂“下”而“周回(周围)”,言其密也。这表明室外雪再大,风再猛,天再寒,而椒房之内,仍然春光融融一片。

  “暖手调金丝”四句,写“豪贵家”征歌逐舞、酣饮狂欢的筵席场面:歌女们温软的纤手弹奏着迷人的乐曲,姬妾们斟上一杯杯琼浆美酒。室外雪花纷飞狂舞,室内人们也在醉歌狂舞,直至人疲身倦,歌舞仍然无休无止,一滴滴香汗从佳人们的俊脸上流淌下来。

  诗的结尾,笔锋一转,“手脚生皴劈”,写“饥寒人”的手脚因受冻裂开了口子。这两句扣住大雪天“鸟雀难相觅”这一特定环境,是作者的精心安排。在这大雪飞扬、地冻天寒的日子里,“饥寒人”还在劳作不已,为生活而奔走,为生存而挣扎。这就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社会问题。“岂知”,很有份量,不仅是责问,简直是痛斥。作者愤怒之情,表露无遗。

  全诗采用对比的手法。诗人先写出长安城大雪纷飞的特定环境,再通过对在这一特定环境中“豪贵家”与“饥寒人”生活的对比突出主题,使主题鲜明。这种对比,是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和诗的内容取得了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另外,诗人又采用了白居易在其讽喻诗中常常采用的篇末点题的手法。从数量上讲,诗人用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描写富贵人家的宴饮,以三幅图画表现豪门贵族的糜烂生活:富家椒房图、罗幂红炉图、弦歌宴饮图。而在篇末仅仅用了二句点出富贵人家的对立面——“饥寒人”的苦况,可以想见“讥寒人”在鸟雀都“难相觅”的情况下会是怎样的情形,而这两句诗又赋予前八句诗以新义,指出“豪贵家”的奢侈享乐是建立在人民的贫苦的基础上,“豪贵家”的嘴脸也就更加可恶可僧了。诗人的态度是明确的,他十分憎恶那些在大雪天歌舞宴饮的“豪贵家”,无情地揭露他们,诗人把自已的同情投给了那些在大雪天痛苦挣扎的“饥寒人”,吟咏他们的痛苦,为他们请命,为他们歌唱。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二).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53-552、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59-1623、 萧哲庵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67-126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