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右澶漫,顽为之魁。
河右土地宽广,李贼占山为王。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天兵如雷迅猛,震得昆仑欲坍。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昏聩不听忠告,李轨积恶难返。
助雠抗有德,惟人之灾。
倒行逆施降灾,万家生灵涂炭。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命。
河右人神共怒,缚贼押解长安。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百姓始蒙仁德,独夫命归黄泉。
濡以鸿泽,皇之圣。
鸿泽沐浴庶民,三呼圣人李渊。
威畏德怀,功以定。
恩威并施服众,功业臻于大唐。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顺天顺民顺理,江山万物荣昌。
河右澶(dàn)漫,顽为之魁(kuí)。
澶漫:宽而长,指面积方圆。顽:此处指李轨。魁:首领。
王师如雷震,昆仑以颓。
昆仑以颓:昆仑山因而倾塌。颓:倒塌。
上聋下聪,骜不可回。
上聋下聪:上聋指李轨,下聪谓其部将安兴贵。 骜:通“傲”。
助雠(chóu)抗有德,惟人之灾。
雠:通“仇”。有德:有德之君。
乃溃乃奋,执缚归厥(jué)命。
乃溃乃奋:(人们于是)既恼怒又奋起(出击)。溃:恼怒,奋:奋起、举起。厥:代词,指李轨。
万室蒙其仁,一夫则病。
一夫则病:诛杀李轨。一夫:指李轨。病:使……受严厉惩罚,这里指处以极刑。
濡以鸿泽,皇之圣。
威畏德怀,功以定。
威畏德怀:使动用法,意思是:威严令人畏惧,德仁使人感怀。
顺之于理,物咸遂厥性。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二月还未开始养蚕,就已成为抵债之物;五月谷未成熟,新谷已忍痛卖出。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这是用刀挖掉心头好肉,来补眼前烂疮。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希望帝王之心,化作光明的烛火。
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
不照那豪华筵席,只照灾民空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18二月卖新丝,五月粜(tiào)新谷。
粜:出卖谷物。
医得眼前疮(chuāng),剜(wān)却心头肉。
眼前疮:指眼前的困难,眼前的痛苦。剜却:挖掉,用刀挖除。 心头肉:身体的关键部位,这里喻指赖以生存的劳动果实。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qǐ)罗筵(yán),只照逃亡屋。
绮罗:贵重的丝织品。这里指穿绫罗绸缎的人。筵:宴席。逃亡屋:贫苦农民无法生活,逃亡在外留下的空屋。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818这是一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全诗八句四十字,展示了唐末农民遭受的严重剥削,表达了作者对广大贫苦农民的深切关怀与同情。这首诗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鲜明的对比,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把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描写得历历如绘,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烘托得淋漓尽致,同时充分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
诗的前四句为第一层,主要描写残酷的高利贷剥削给广大农民所带来的剜心割肉般的痛楚。
开篇就揭露封建社会农村一种典型“怪”事:“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出了农民在青黄不接之时被迫借贷的悲惨境地。二月还未着手养蚕,五月稻子尚处青苗期,然而,贫苦的农民迫于生计,为济燃眉之急,竟不得不以未来的新丝、新谷作抵押,借上“驴打滚”的高利贷。“二”“五”月极言时间之早,这么早就背上阎王债,足以说明农民已到了山穷水尽、骨枯髓干的地步。“卖”“粜”状其只出不入,深刻反映了农民的辛酸血泪和无比痛苦。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出高利贷吮血噬骨的残酷剥削本质。“眼前疮”固然比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固然比喻丝谷等农家命根,但这比喻所取得的惊人效果决非“顾得眼前顾不了将来”的概念化表述能及万一。剜却性命攸关的“心头肉”以疗眼前毒疮,是迫不得已,其后果更是不堪想象。旧伤未愈添新伤,穷困伴着死亡行,这就是对当时广大农民濒临绝境的高度概括和生动写照。“挖肉补疮”,自古未闻,但如此写来最能尽情,既深刻又典型,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诗的后四句为第二层,主要是直抒胸臆,尽吐胸中块垒,表达诗人对解决正在激化中的社会矛盾的希望和设想,深寄对“君主”的讥刺之意,表达改良现实的愿望,颇合新乐府倡导者提出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的精神。诗人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反映出作者存在一定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君王”所代表的个人利益。
“君王”之“烛”只照地主豪绅,权贵达官,而其光不可射及逃亡的农舍,即客观反映其一向只代表豪富的利益而不恤民病,不满之意见于言外,妙在运用反笔揭示皇帝昏聩,世道不公。
“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两极分化的尖锐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增强了批判性。它形象地暗示出农家卖青破产的原因,又由“逃亡”二字点出其结果必然是:“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呼号而转徙,饥渴而顿踣”,“非死而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充满作者对田家的同情,并含蓄而尖锐地讥刺了“君王”的不恤黎庶,使读者能够透过黑暗的社会现实,思味出那激化社会矛盾的真正罪手。
这首诗之所以向为人们所传诵,除了它真实而带有高度概括性地再现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反映了农民的痛苦生活、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之外,还在于它有高超的表现技巧。
首先,形象的比喻,高度的概括,使得诗歌的容量更为广阔。对农民被迫借取高利贷及其更惨痛的后果,诗人并未明白道出,而是用“剜却心头肉”以“医得眼前疮”来比喻之。剜肉补疮,并非根本的疗毒之策,它只会造成更加严重的新局面。这样以剜肉补疮来比喻农民以借高利贷济燃眉之急,是再形象不过了,也是再具有高度概括力不过的了。这个比喻,一方面使诗歌的形象具备了可感性,另一方面也深刻地揭示了问题的本质,使有限的形式容纳了无限广阔深厚的社会内容。
其次,鲜明的对比手法的运用,把封建社会中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给历历如绘的描写出来了。“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本是对“君王”的希冀之语,但其中却包含了双重对比的意味。从“君王”的角度来说,恩泽不均,只顾富室,不恤贫苦,这一对比,就把“君王”的阶级立场给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从社会现实的角度来看,一边是权贵豪门华丽的衣着,丰盛的筵宴,一边却是无衣无食,贫困破产,逃亡在外。这一对比,就把地主富室用高利贷剥削农民的严重恶果给突现出来了。如此形象的对比,也把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给烘托得淋漓尽致。
此外,这首诗的语言颇质朴通俗,感情也很真诚感人,充分显示了聂夷中驾驭语言、节制感情的功力。胡震亨论唐诗,认为聂夷中等人“洗剥到极净极省,不觉自成一体”,而“夷中诗尤关教化”(《唐音癸签》),从此诗即可看出。其所以如此,与语言的朴素凝炼同取材造境的典型都是分不开的。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05-1306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牛渚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姑孰溪
爱此溪水闲,乘流兴无极。
我喜爱这溪水的清幽,乘兴在水中漫游。
漾楫怕鸥惊,垂竿待鱼食。
荡起船浆怕惊动鸥鸟,垂下钓竿等待鱼儿上钩。
波翻晓霞影,岸叠春山色。
水波翻动了朝霞映下的艳色,岸上的春山延绵着重重叠叠。
何处浣纱人?红颜未相识。
不知是哪家的女子在水边浣纱,可惜与这红颜少女不曾相识。
丹阳湖
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
淼淼湖水似与天相连,风波浩荡永无止境。
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
远处的商船象从天上而来,一片白帆在云间航行。
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
千岁之龟游于莲叶之上,鸟儿宿在芦花丛间。
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
少女荡起轻快的小舟,歌声伴着流水的声音。
谢公宅
青山日将瞑,寂寞谢公宅。
青山已在暮色笼罩之中,谢公故宅一片寂静。
竹里无人声,池中虚月白。
竹林里人声已经消逝,水池中映出的月色显得格外清冷。
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
庭院里到处是衰败的荒草,厚厚的苍苔已积满废井。
唯有清风闲,时时起泉石。
只有那清风显得幽闲自在,时时在泉石间奏起乐声。
凌歊台
旷望登古台,台高极人目。
为暸望旷野而登上古台,台高真使人能够极目。
叠嶂列远空,杂花间平陆。
重峦叠嶂在远空中排列,杂花绿树在高平的陆地上相间密布。
闲云入窗牖,野翠生松竹。
闲云有时飘入窗内,翠野之中长出了松竹。
欲览碑上文,苔侵岂堪读?
我很想看一看碑上的文字,无奈那青苔侵满了碑石,怎能让我去读?
桓公井
桓公名已古,废井曾未竭。
掘井的桓公早已成为古人,废井却至今未曾枯竭。
石甃冷苍苔,寒泉湛孤月。
石壁上积出冷冷的苍苔,井中的寒泉中沉着一片孤月。
秋来桐暂落,春至桃还发。
山上的桃花到了春天还要开放,梧桐渐渐在秋风中落叶。
路远人罕窥,谁能见清澈?
可惜这里路远人迹罕至,谁能见到这古井之水依然清澈?
慈姥竹
野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
野竹丛丛傍石而生,似烟霭掩映着慈姥山岛。
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
那翠色的落影使江波澄绿,虚声中使人感到寒冷来得太早。
龙吟曾未听,凤曲吹应好。
竹制箫管能吹出龙吟的声音我未曾听到,但制成笛子吹出的凤曲应当更好。
不学蒲柳凋,贞心常自保。
希望你不要学蒲柳的早凋,而要保持自己的坚贞节操。
望夫山
颙望临碧空,怨情感离别。
仰首远望身临碧空,永远是那充满离别之怨的面容。
江草不知愁,岩花但争发。
江草不知道愁苦,岩间的花儿只管斗艳争红。
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
远征的夫婿相隔千山万重,千里音信实难相通。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
春去秋来的年复一年,这苦苦的相思何时了终?
牛渚矶
绝壁临巨川,连峰势相向。
绝壁直临着大江,山峰连绵耸立相望。
乱石流洑间,回波自成浪。
乱石突兀于伏流之间,回波相激自成巨浪。
但惊群木秀,莫测精灵状。
我惊奇那林木的葱笼秀异,而不敢测知水下精灵的形状。
更听猿夜啼,忧心醉江上。
更有那夜间的山猿啼叫,使我忧心忡忡像醉在江上。
灵墟山
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
丁令威辞别了世人,拂去俗衣来到这修仙之路。
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云去。
潜身炼成了九丹,方随着彩云而去。
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
今日这里的松树藤萝已掩蔽了修炼的幽深山洞,长年荒寂,桃杏已隐入在丛木深处。
不知曾化鹤,辽海归几度?
不知他成仙化鹤以后,往来于辽东与灵墟山之间有了几度?
天门山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
远远出现于江面上的天门山,两座山峰隔江相对。
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江岸掩映在松色中显出了寒意,巨石将江浪激成花一样碎。
参差远天际,缥缈晴霞外。
天边的群山参差起伏,缥缈立于晚霞外围。
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航船随着落日远去,四看山色苍苍,如同沉于一片青霭。
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衣。
酷热难熬半夜起床,披上衣服到西楼乘凉。
山泽凝暑气,星褰湛光辉。
山泽凝聚着炎炎的暑气,银河闪耀着湛卢似的亮光。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骄阳早已晒干了滋润万物的露水,旷野宁静却没有凉风送爽。
探汤汲阴井,炀灶开重扉。
热浪滚滚汲取井水洗澡,火烧般的燥热打开门扉纳凉。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靠着栏杆久久地徘徊傍徨,热汗淋漓在全身四处流淌。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与玑。
这么热难道还谈得上什么保养吗?抬头见北斗,将疑问诉上苍。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我知道自己不是姑射山上肌肤如冰雪的处子,想要以静胜热实在是毫无希望。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22苦热中夜起,登楼独褰(qiān)衣。
苦热:为热所苦。中夜:半夜。褰:撩起,披起。褰衣:提起衣服,揭起衣裳。
山泽凝暑气,星汉湛(zhàn)光辉。
山泽:山林与川泽。星汉:银河。湛,古代宝剑名,世称湛卢。
火晶燥露滋,野静停风威。
火晶:日头像火一样。
探汤汲阴井,炀(yàng)灶开重扉。
探汤:摸着开水般。汤,开水。炀灶:在灶前烤火。引申为焚烧。
凭阑久彷徨,流汗不可挥。
凭阑:即“凭栏”,身倚栏杆。
莫辩亭毒意,仰诉璿(xuàn)与玑(jī)。
亭毒:化育、养成。璿玑:亦作“璇玑”,古代称北斗星的第一星至第四星。斗魁称为璇玑,斗柄称为玉衡。
谅非姑射子,静胜安能希。
谅:料想。姑射子,姑射山上的神女。姑射,山名,亦名石孔山,在今山西临汾市西。静胜:以静取胜。希,希望。
参考资料:
1、 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22全篇紧扣诗题,句句写“夏夜苦热”。起首二句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处所,直截点题,并提挈全篇。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日温度高,且时间长。诗人半夜尚不能入睡,悄悄起身登西楼去乘凉;夜半如此,骄阳暴晒的白天,可想而知。简略几笔,就高度概括了夏天之热,生灵之苦。
“山泽凝暑气”四句是登西楼时之所见所感,极写赤日炎炎似火烧的环境。时值中夜,山泽还如蒸笼,凝聚着暑热的炎气;长天无云,银河里也闪耀着刺眼的光辉;太阳烈焰的烧烤,滋润万物生长的露水已无影无踪;四野宁静,没有一丝凉风。
“探汤汲阴井”四句是登西楼后的活动,极写诗人如在火炉中熬煎的苦况。炎热不可挡,诗人想方设法来解暑:汲井水冲凉,开门扉纳凉,靠着栏杆乘凉。但是,井水却成了滚烫的开水,打开门灼焰扑面。
最末四句,基于以上厚实的铺垫,诗人直接抒写了自己的感触。面对这种恶劣的环境,如此致命的气候,诗人简直难于呼吸,他抬头看见北斗,不禁向苍天提出质疑:长此下去,万物怎能蕃长?生灵怎能延续?此时,读者似乎看见诗人在仰天长啸:何当一夕金风起,为我扫除天下热!但是,这美好的愿望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引用“姑射子”这一典故,自嘲自解,既然不能以静胜热,就只能怅恨无边了。结尾以反诘语收束,诗的意境也渐臻极顶。
诗人笔下的夏夜,实在令人望而生畏。表现入微,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体物入神。诗人长期困居永州,对当地气候有极深入细致的感受,再经过缜密的构思和精心提炼,才收到了如此精妙的艺术效果。由于诗人将自己的感受、情绪写得很形象,很具体,就隐含着一种抽象的概念,因而带有象征意味。柳宗元生活在唐代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统治阶级奢侈腐化,赋税徭役日增,老百姓困苦不堪,形成了“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的局面。诗人在永州期间广泛地接触百姓,对民间疾苦有所了解,《捕蛇者说》一文就以毒蛇与赋敛作比衬,深刻地揭露了唐王朝统治集团“苛政猛于虎”的黑暗现实。因此,诗人写夏夜酷热使人难以忍受,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且又暗示着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唐王朝的暴政,使老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在死亡线上挣扎,还有什么“亭毒”可言!这正如杜甫在《无家别》所言“何以为蒸黎”一样,把老百姓逼到没法做老百姓的境地,又怎能做老百姓的主上呢?大唐王朝的统治又怎能巩固呢?这种在比兴中巧寓象征的手法,大大地拓展了诗的内涵,又增强了艺术表达效果。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2-313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7-198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yú)。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白云回望合,青霭(ǎi)入看无。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hè)殊。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人处:有人烟处。
参考资料:
1、 刘怀荣.唐诗宋词名篇导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12-3132、 沙灵娜.唐诗三百首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197-198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参考资料:
1、 刘德重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