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使至邢州赠李八使君

:
独占龙冈部,深持虎节居。尽心敷吏术,含节掩兵书。
礼饰华缨重,才牵雅制馀。茂阴延驿路,温液逗官渠。
南亩行春罢,西楼待客初。瓮头开绿蚁,砧下落红鱼。
牧伯风流足,輶轩若涩虚。今宵铃阁内,醉舞复何如。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窦牟

窦牟(749-822)字贻周,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贞元进士,历任留守判官。尚书都官郎中,泽州刺史,终国子司业。历河阳、昭义从事,检校水部郎中,赐绯,再为留守判官。入为都官郎中,出为泽州刺史,入为国子祭酒。长庆二年卒,时年七十四。子周余,大中年秘书监。 22篇诗文

猜你喜欢

思边 / 春怨

: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去年何时君别妾?南园绿草飞蝴蝶。
还记得我们去年什么时候分别的吗?那是南边花园绿草地上飞蝴蝶的时候——春天。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现在,你知道是什么季节了吗?冬天已经到了,西山顶的白雪在云层下更显幽暗。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玉门关离我这里有三千里地,我想给你寄封信,恐怕你也难得一见。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76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6-977

去年何时君别妾(qiè)?南园绿草飞蝴蝶。
去年:刚过去的一年。南园:泛指园圃。绿草:亦即春日之时。

今岁何时妾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今岁:今年。白雪:即寒冬之日。秦云:秦地之云,此暗指思妇家在秦地。秦,泛指陕西,唐人诗中往往特指长安。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玉关:即玉门关,汉朝故址在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六朝移至今甘肃安西县双塔堡附近。汉代大将霍去病破月氏,开玉门关,自此成为中国与西域分界的关隘。音书:音讯,书信。二句言音讯不通,存亡难知。

参考资料:

1、 葛景春.李白诗选.北京:中华书局,2005:76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6-977
去年何时君别绿?南园绿草飞蝴蝶。
今岁何时绿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

  “去年何时君别绿,南园绿草飞蝴蝶。”开头两句,是思妇对去年与丈夫离别时情景的追忆。这两句妙在不纯用叙述笔调,而采用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显得波峭有致。“南园”一句,因是化用晋代诗人张协“蝴蝶飞南园”(《杂诗十首》其八)的诗句,故“南园”可理解为某处的一所花园,未必实有所指。其时正当春天,南园里绿草如茵,百花盛开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一对即将离别的夫妻,面对如此良辰美景,尤其是看到那成双作对的蝴蝶,不禁触景生情,肝肠寸断。但这种哀伤情绪并未在字面上流露出来,诗人描绘的反而是一派明媚的春光,这正是王夫之在评论《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时所说的“以乐景写哀”(《姜斋诗话》卷上)的手法,从而把哀伤之情反衬得更为强烈。对这对夫妻家在何处、为何事离别、丈夫又去向何方等问题诗中均未作交代。这就给读者设置了悬念,也为引出下二句埋下了伏线。

  “今岁何时绿忆君,西山白雪暗秦云。”中间两句,用的也是思妇自问自答的写法,写思妇在丈夫离家一年之后对他的怀念。但诗中并未正面倾诉离愁别恨,而是分别描绘了“西山白雪”与“暗秦云”两幅惨淡的画面,借景言情。“西山白雪”四字,看似景语,其实是借此点明丈夫离家的原因及其戍守之地。“暗秦云”三字,不仅点明了他们夫妻原来家居之地,同时也借思妇在家遥望云天之所见,来刻画她翘首期待之状以及悒郁愁苦之情。前两句留下的三点悬念,至第四句方才释然大白。这种写法,较之一开头便和盘托出,更耐人寻味,此诗构思布局之妙,于此可见。

  “玉关去此三千里,欲寄音书那可闻!”末尾二句,写思妇与丈夫天各一方,难通音信。秦地距玉关达三千里之遥,欲传尺素,又无鱼雁。夫妻二人,一别经年,满腹相思,无由倾吐,这就使思妇更感痛苦万分。诗中,思妇的丈夫戍守之地为“西山”,并非“玉关”,思妇欲往“玉关”投寄“音书”,貌似南辕北辙,前后牴牾。其实这并非李白失之粗疏。盖“玉关”自汉代以来,即为汉族统治者与西北各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发生战争之地,也是闺怨诗中思妇经常梦魂萦系之地。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李白《子夜吴歌四首》其三亦云:“……秋风吹不尽管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类诗句,唐诗中不胜枚举。在这里,“玉关”并非实指,而是泛指征战戍守之地,“玉关”自然也包括其中。诗人之所以用“玉关”取代“西山”,很可能是出于修辞的需要。由于第四句已出现“西山”二字,故第五句换用“玉关”,以免重复。

  征夫怀归、思妇闺怨,是中国古典词歌中一个传统的题材。自《诗经》以来,作者代不乏人,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即如李白,此类作品亦自不少。《思边》这首小诗,在李白闺情诗中虽算不得出类拔萃之作,但在艺术上有如下两点颇可注意。第一,如上文所述,首二句叙别离之悲,中二句诉相思之苦,均不落言筌,须待读者细加咀嚼而后出,可谓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第二,全篇虽用思妇口吻,但“去年何时君别绿”二句是从丈夫一方着笔,“今岁何时绿忆君”二句是从自己一方着笔,这种对仗的句式从两方落笔的写法,既具整饬匀称之美,又见回环往复之致,与缠绵缱绻的诗情妙合无垠。末尾二句,出语虽稍嫌直露,但可使题旨表达得更为强烈醒豁,收结更为斩截有力,白璧微瑕,故未足深病。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76-9772、 宋绪连 初旭.三李诗鉴赏辞典.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612-61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望江怨·东风急

: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正是春风劲吹的时候,我们却依依惜别频频执手,人去楼空春仍在,我真怕独入闺楼。残雨淋湿了路边的青草,飘来骏马远去的嘶吼。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我久久地倚门伫立,多少话儿涌上心头。薄情的郎君你可知道,我的泪水在和着妆粉流。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7-248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4、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1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wéi)愁独入。马嘶(sī)残雨春芜湿。
花时:花开时节。手频执:多次执手,表示惜别依依之情。罗帷:丝制帷幔。马嘶:马嘶鸣。春芜:春天的草野。春芜,一作“香草”。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全唐诗(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1702、 房开江 崔黎民.花间集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247-2483、 陈如江.花间词: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93-944、 钱国莲 等.花间词全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81
东风急,惜别花时手频执,罗帏愁独入。马嘶残雨春芜湿。
倚门立,寄语薄情郎,粉香和泪泣。

  这首词是女子对薄情郎分别时的寄语。开头三句写分别时的凄苦。“马嘶”二句写行者远去,送者伫立。最后是女主人公对薄情郎的寄语,意在以痴情感动男子。这写出了封建时代被侮辱的女子的共同心理与命运。

  这是一首闺中词,咏女子盼望情郎不归的怨恨。从体式看,这是一首小令,单调不分开。从情节结构看,它包含三层意思:一忆惜别,二叙等待,三寄情思。每层之间,既有内在联系,又留下大块想象余地。词的发端运用追忆手法,以突兀而来的“东风急”领起,似乎有一种紧迫感。东风劲吹,百花争艳,这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在此良辰美景,一对情人双手紧握,离别在即。那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万语千言之情,全从这个富有动作性的“频”字中传达出来。两情是何等的深挚、热切。“东风”、“花时”,点明了“惜别”的物候和时令。作品以美好的景致和环境,反衬离愁凄恻之情,收到相反相成之效。第三句补上一笔,正面点出“愁”来。这个“愁”字,把女主人公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情态和心境写出来了。而“独人”,更点出她从此孤居寂寞的处境。正当她沉浸在痛苦的回忆时,突然远处传来了马嘶声。“倚门立”应“马嘶”,为有所盼的动作。不言而谕,以为“郎骑青骢马”归来了。但竟不所愿,门外只见“残雨春芜湿”。此句当从杜诗“雨露洗春芜”化出。牛词用此,语意双关,既点明此时此际的实景:淅淅沥沥、时断时续的雨水,春草都沾湿了;又隐喻这位女子暗暗抽泣,泪痕斑斑,如同残雨。“马嘶”声没有给她带来希望,反而倍增其凄楚之情。难怪她要责骂那个无情无义的“薄情郎”了。

  牛峤此词在布景造情、章法安排、选调用韵等方面,颇具特色。它以女主人公“倚门立”为轴心,思路朝两个方向延伸:一是对往事的追忆、惜别的难舍,勾画出一幅情深似海的“惜别图”,切望情人归来的思想基础。一是对未来的思考,遥寄相思的深沉,倾诉别后的情怀。哀怨、惆怅、失望、期待各种思绪错综交织,弹出一曲“诉衷情”。今朝与昔日沟通,景物是个触媒。此时眼前所见的“春芜”,触发往日彼时的“花时”;由“残雨湿”引出“和泪泣”,又从昔时的“手频执”,反照今日的“薄情郎”。而“薄情”却从“马嘶残雨春芜湿”的写景中透露出消息。俞陛云说此词“情调凄恻”。其实不甚然。“马嘶”声虽然没有给她带来喜讯,但她不灰心,不气馁,不从此罢休,相反,她仍然充满信心,寄予希望,托人捎信,一吐衷情为快。“粉香和泪泣”,与李煜《望江南》“多少泪,断脸复横颐”有类似之处,但李词写得切直显露,牛词则柔中藏刚,绝望中隐含着希望,纤弱中带着一股劲气。有怨愤,有离恨,但更表现了她的痴顽、执着和追求。

  用入声韵是此词的另一个特点。此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六韵:急、执、入、湿、立、泣。入声韵气急而短促,它与离妇等待情郎归来急切之情、失望之怨和厚笃痴顽之性甚相吻合。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97-198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扶风豪士歌

: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暮春三月飞沙扬,安史胡儿太猖狂,城中百姓怨连天,哀号不绝断肝肠。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天津桥下血成河,赤波呜咽泪不干,郊外白骨垒成山。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南隐东南我奔迁,岂料道路尽充塞。难坏沦落士一员。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直奔吴地避战乱,旭日东升曙光显,惊起鸟雀噪一片,开门扫除喜涟涟。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梧桐初发柳絮飞,雕饰华丽美井栏。好景如画人欢畅,醉卧扶风豪士衙。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天下奇士多直爽,与我意气投又羡,做人不以他人势,情谊深重可移山。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香风欢愉客心暖,好客乡俗照胆肝。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忽想战国养士人,原尝春陵四先贤,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真诚待士美名扬,堂中食客人数千。今日君效前人样,礼贤下士情意长。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我抚长剑谢主忙,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脱帽欢笑表衷肠。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饮君美酒歌一曲,来日报恩效张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3-266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25-229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jiē)
胡沙:胡尘,指安禄山叛军。飞胡沙:指洛阳陷入安禄山叛军之手。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天津:桥名。天津桥,在县北四里。波赤血:流水为血色染红,谓胡兵杀人之多。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shē)
道路赊:道路长远。赊:远。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金井:井口有金属之饰者。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作人”句:作人,为人。

雕盘绮(qǐ)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líng)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原尝春陵:指战国时四公子:赵国的平原君、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魏国的信陵君。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抚长剑”二句:咏自己才能非同一般。《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chì)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张良”二句:这里作者以张良自比,暗示自己的才智和抱负。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263-2662、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25-229
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
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
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
东方日出啼早鸦,城门人开扫落花。
梧桐杨柳拂金井,来醉扶风豪士家。
扶风豪士天下奇,意气相倾山可移。
作人不倚将军势,饮酒岂顾尚书期。
雕盘绮食会众客,吴歌赵舞香风吹。
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
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
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
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
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

  此诗一开始,直写时事:“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这一年的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洛阳成了叛军的政治中心。洛城西南的天津桥下血流成河,洛城的郊野白骨如山。“我亦东奔向吴国,浮云四塞道路赊”,报国无门,空有一身匡世救国之心的诗人李白无奈只能奔往东南吴地以避战乱。

  就在这时,李白遇到了“扶风豪士”。“东方日出啼早鸦”以下十句,描写在豪士家饮宴的场景。这一段写得奇宕,就是叙事过程和描写场景有很大的跳跃与转换。经这一宕,转出一个明媚华美的境界,这是闲中着色:四句赞美环境,四句赞美主人,两句赞美盛筵。这些诗句并不意味着李白置国家兴亡于不顾而沉溺于个人安乐,而不过是即事即景的一段应酬之辞罢了。从章法上说,有了这段穿插,疾徐有致,变幻层出。

  李白并没有在酣乐中沉醉。铺叙过后,转入抒情:“原尝春陵六国时,开心写意君所知。堂中各有三千士,明日报恩知是谁?”这里举出战国四公子,用以引发下面的自我抒怀。在战国那个动乱的时代,战国四公子各自蓄养了数千门客,其中不乏杰出人物。信陵君门客重义气,轻死生,以大智大勇协助信陵君成就了却秦救赵的奇勋,千秋万代,为人传诵。此时又逢罹乱,李白很想效法他们,报效国家。眼前这位扶风豪士虽然不能给李白提供立功报国的现实机会,但他“开心写意”以待李白,使李白顿生知遇之感,禁不住要将胸中事一吐为快。“明日报恩知是谁”一句极为自负,大意是说:我今天受了你的款待,明日定要干出一番事情来教你瞧瞧!诗人故意用了反诘语气,将下文引出:“抚长剑,一扬眉,清水白石何离离!脱吾帽,向君笑;饮君酒,为君吟: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末段表明心迹,一片真诚。南朝陈代诗人江晖有句:“恐君不见信,抚剑一扬眉。”(《雨雪曲》)古乐府《艳歌行》有句:“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李白化用其语,以“三三七”的句法出之,“清水白石”比喻心地光明,“脱吾帽”四句益发烂漫,活画出诗人率真的天性。接着,以张良为喻。李白把张良的事迹倒转过来,说“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这两句的大意是:我之所以没有象张良那样随赤松子而去,是因为功业未成,国难当前,我更得报效于国家。耿耿此心,黄石公可以明鉴。

  李白七言歌行自由挥洒、不暇整饬,诗人的思想往往只包含在某些片断和句子中。《扶风豪士歌》以系念时事发端,以许国明志收束,这正是诗的本旨所在。

参考资料:

1、 裴 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225-2292、 薛天纬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149-15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李中丞之襄州 /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后来他罢职回乡没有产业,到老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在茫茫的汉江上飘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8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4

流落征南将,曾驱(qū)十万师。
流落:漂泊失所。征南将:指李中丞。师:军队。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三边:指汉代幽、并、凉三州,其地皆在边疆。此处泛指边疆。轻生:不畏死亡。

茫茫江汉上,日暮(mù)欲何之。
江汉:指汉阳,汉水注入长江之处。日暮:天晚,语意双关,暗指朝廷不公。何之:何往,何处去。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482、 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124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此诗抒发作者对主人公被斥退罢归的惋惜不满与感慨之情。起句以浩叹发出,“征南将”点明归者以前身份,就是这位南征北战的将军,如今却被朝廷罢斥遣归,投老江头,萧条南归,恓惶而去。“流落”二字融注情感,突发领起,总冒全首,含裹通体,撞心触眼,是为一篇主意所在,一起手即与别者连缀纽结,开出下文若大天地。此句从眼前事写起,次句叙其人先前军职显要,重兵在握。“驱”意为统率,下得有力。“十万师”而能驱遣自如,表现其叱咤风云的才干,足见其人的不凡。不过这些都成为过去,一个“曾”字,深深地荡入雄壮的岁月,饱含唏嘘惋叹。首联今昔对比,叙其身世处境,感慨难以名状。

  颔联写友人困顿坎坷,仍眷恋朝廷。“罢归”“老去”指出将军“流落”之因,“归无旧业”说明题目的“襄州”,仅家徒四壁而已。也暗示其人一心戎马,为国征战不解营生。在“古木苍苍离乱后,几家同住一孤城”(《新息道中作》)的时代,老去投归,景况可想。两句上二下三,前后转折,意义上中间含个“而”字在,顿挫而沉郁,有杜诗风神。所谓“明时”,实则为作者对时局的微词。戎马一生、屡树战功的将军,却被罢斥,足见朝廷之“不明”。两句为对文,作互文看更有慨触。次句语由直寻,羌无故实,但“老去”犹“恋”,则使人不能不想起廉颇老矣还希重用的史实,而同情这位被迫退职的军人。

  颈联两句又荡回过去,承“曾驱”来,追忆将军昔日独镇“三边”(泛指边防),敌寇生畏,关塞晏然,有功于国。次句为“一剑知轻生”的倒句。“一剑知”,意谓奔勇沙场,忠心可鉴,此外,出生入死,效命疆场,也只有随身伙伴——佩剑知道。有感于时局不明,焉得逢人而语,这是感慨系之的话。两句字斟句酌,句凝字稳。谓语“静”“知”殿在句后,以示其人的功业与赤心。独静三边,为国轻生,以示“罢归”,尚非其时。

  以上六句都可视为挥手别后所思,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结到眼前,以实景束住,念及其故居旧业无存,因此有“欲何之”的忧问。既罢归而无所可去,伤其恓惶流落,老而不遇。这末尾回首一问,既关合“罢归”句,又与起手“流落”语意连成一片。日暮苍苍,汉水茫茫,老将白发,归去何方。沉沉暮色吞去了一片孤帆,茫茫汉江也似乎吞没了诗人关照的疑问,“欲何之”的关注之情,也使人思绪波荡,触动读者深切的寻思和悬念。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补编.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224-22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早蝉

: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农历六月初七的时候,江边树上的蝉开始鸣叫了。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躲在石楠树茂密的树叶里,在傍晚的时候叫上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
蝉这一叫让我忽觉自己鬓角已白,也回不去以前的家了。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秋风还没开始吹,悲伤的情绪就已从心底泛起。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
回想以前还在东宫任职时,总是在槐花树下听蝉鸣。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现在无限的愁绪,就像白云覆盖城市,让人透不过气来。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

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石楠:蔷薇目、蔷薇科、石楠属木本植物,常绿乔木类。

一催衰鬓(bìn)色,再动故园情。
鬓:脸旁靠近耳朵的头发,耳际之发。

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yè),宫槐花下听。
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代指太子所居的东宫。

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pén)城。
湓城:瑞昌市西清湓山。清湓山有井,形如盆,因号湓水,城曰湓城。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