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干墓

:
大位天下宝,维贤国之镇。殷道微而在,受辛纂颓胤。
山鸣鬼又哭,地裂川亦震。媟黩皆佞谀,虔刘尽英隽。
孤卿帝叔父,特进贞而顺。玉床逾皓洁,铜柱方歊焮.
奉国历三朝,观窍明一瞬。季代猖狂主,蓄怒提白刃。
之子弥忠谠,愤然更勇进。抚膺誓陨越,知死故不吝。
已矣竟剖心,哲妇亦同殉。骊龙暴双骨,太岳摧孤仞。
周发次商郊,冤骸悲莫殣。锋剑剿遗孽,报复一何迅。
驻罕歌淑灵,命徒封旅榇。自尔衔幽酷,于嗟流景骏。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磷。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
荒坟护草木,刻桷吹煨烬。代远恩更崇,身颓名益振。
帝词书乐石,国馔罗芳衅。伟哉烈士图,奇英千古徇。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徐彦伯

徐彦伯(?—714),名洪,以字行,兖州瑕丘人。七岁能为文,对策高第。调永寿尉,蒲州司兵参军。时司户韦暠善判,司士李亘工书,而彦伯属辞,称河东三绝。屡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由宗正卿出为齐州刺史,移蒲州,擢修文馆学士、工部侍郎,历太子宾客卒。 31篇诗文

猜你喜欢

: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绰绰下云烟,微收皓腕鲜。
绰约风姿,好像天上仙子一样,从云端翩然而至,手腕的洁白如凝脂。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似乎习习的夜风是从筝上而来,春水呜咽流动的感觉也好像是从筝是发出的。

翠佩轻犹触,莺枝涩未迁。
好似玉佩轻轻敲击发出的声响,也好像留宿在枝头未飞走的黄莺的啼鸣。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娟。
哪里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声音啊?天上一轮明月洒下清辉,无论在在何处都共同分享着同一轮明月。

(chuò)绰下云烟,微收皓(hào)腕鲜。
绰绰:风姿绰约的样子。下云烟:从烟雾缥缈中而来。下:可以解释为从什么地方来的意思。微收:是写弹筝时候手腕的动作。鲜:应该是嫩的意思。

夜风生碧柱,春水咽红弦。
生:解释为生发;咽:呜咽,指发出的声音。碧柱和红弦:是古筝上的部件。

翠佩轻犹触,莺(yīng)枝涩未迁。

芳音何更妙,清月共婵(chán)娟。
婵娟:月亮。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残丝曲

: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垂杨的绿叶已老,莺鸟在哺育幼雏,柳絮不再吹绵,黄蜂儿已不见踪迹。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头发漆黑的少年伴着金钗女郎,手执银壶,仍在琥珀美酒中沉溺。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花台已经向暮,芳春就要告辞,晚风吹起了落花,正在半空中飞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夹城路结满榆荚,似在催游人归去,哦,夹城路,一条青钱铺就的路。

参考资料:

1、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垂杨叶老莺(yīng)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残丝:游丝也,虫类所吐之丝,飘浮空中。沈约诗:“春风起春树,游丝暧如网。”

绿鬓(bìn)年少金钗客,缥(piǎo)粉壶中沉琥珀。
绿鬓:乌黑的头发。年少:少年。金钗客:指女郎。缥粉:青白色。琥珀: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或红褐,此指琥珀色的酒。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yú)(jiá)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沈郎:晋代沈充,《晋书·食货志》载吴兴沈充铸小钱,谓之“沈郎钱”。青钱:榆荚,色白,成串,形似钱。夹城:唐代长安东城墙为双重城墙,中有路,很宽大,是帝王自宫中赴曲江、芙蓉园游览的通道。

参考资料:

1、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
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
花台欲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首二句写暮春景象,诗语无片言只字言及暮春,远比明言还要强烈。因为四种物色的形象是那样鲜明,有力地打人人们的感官,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可以看出:那育雏的春莺就栖止在浓枝密叶之中,那欲绝的游丝也正伴着黄蜂飘然飞去。动静相问,层次分明,交织成一幅浑融的圆面,见出诗人运笔状物之妙。

  次二句转入人事活动。两句诗只摆出青春少年,妙龄女子,青白色的酒壶中满盛着琥珀色美酒,不再说什么,而一幅青年男女游春宴饮的画面已呈现在我们眼前。至于那宴饮的具体情景,是否“宾既醉止,载号载呶,乱我笾豆,屡舞欺缴”,都留给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加以补充。艺术的启示力极强,含蓄而有余味。将这两句与首二句合观,宴饮乃发生在暮春背景之下,这不禁又发人深省。明媚春光,可谓良辰美景。男女游赏,可谓赏心乐事。面对暮春,他们是想用赏心乐事去冲淡良辰美景即将逝去的失落心境呢?还是惶恐于良辰美景的即将消歇,想更多享受一些赏心乐事呢?总之,两种情景的重合,使这两句诗从字面之外喷薄出一股珍时惜逝、汲汲不可终日的浓郁情思。诗意不是出自诗语所叙,而是产生于甄种情景的配合,耐人品味,妙不可言。

  诗的后半句写大好春光无可挽回地逝去。这样一点简单的意思,用了四句诗,却不觉冗长,其中大有奥妙。“花台”二旬将花与春充分拟人化,写得生动引人,情意缠绵。本来是春去花谢,主动者在春,诗人却偏偏反转来说,花谢春归。由于花事欲暮,不免使春兴味索然,要黯然辞别归去了。然而花对于春,又是那样饱含系恋之情。你看,花瓣虽已离枝,却还要做一次最后的挣扎,随风回旋起舞,它是多么想用自己的生存留住那美好的春天。这落花恋春的背后又何尝不括含青年惜时的深慨。落花的情态又不免诱发一个问题:它那竭尽生命的努力,便能留住春天吗?这使得后两句很自然地成为这一问题的回答,一呼一应,迭宕有致。四句诗里隐含一问一答,以落花为问,以榆荚为答,构思巧妙,笔路活脱,意趣盎然。

  这首诗形象凸出,色彩鲜明,无论是垂杨春莺,残丝黄蜂,还是绿鬓金钗,落花青钱,无不、以其分明的形色深深印入人们脑中。而其组章造意,含蓄奇掘,攫人思绪。这些都表现了李贺诗艺术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 初旭编.三李诗鉴赏辞典: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年05月第1版:第639页2、 滕学钦疏译.李贺诗歌全集简疏:中国书店,2010.09:第3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湘口馆潇湘二水所会

: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萦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萦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潇水奔腾出九疑,临源湘水逶迤行。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二水会合空旷处,水清流缓波涛平。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江岸高馆耸云霄,更有危楼倚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雨后初晴天色朗,纤云舒卷碧空尽。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秋高气爽日正中,江天一色无纤尘。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才闻渔父低声唱,忽听羁鸿哀声鸣。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见此胜景岂不乐?难以自制思绪分。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登高欲遣杂念去,更招思念故乡情。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无心游玩驾舟返,小舟徘徊人迟疑。

九疑浚(jùn)倾奔,临源委萦(yíng)回。
浚:此处指水深。临源:山名。

会合属空旷,泓(hóng)萦停风雷。
泓萦:水清而广。停风雷:谓波平涛息,水流转缓。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wēi)
轩霞表:高耸于云霄之外。轩,飞貌。

兹辰始萦霁(jì),纤云尽褰开。
萦霁:天色清朗。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yǎo)杳渔父吟,叫叫羁(jī)鸿哀。
杳杳:远貌。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豫:欢乐。裁:自制。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远念:对远方故乡的思念。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huí)
驶:快速行进。沿洄:顺流而下曰沿,逆水而上曰洄。

九疑浚倾奔,临源委萦回。
会合属空旷,泓澄停风雷。
高馆轩霞表,危楼临山隈。
兹辰始澄霁,纤云尽褰开。
天秋日正中,水碧无尘埃。
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
境胜岂不豫,虑分固难裁。
升高欲自舒,弥使远念来。
归流驶且广,泛舟绝沿洄。
  这是一首写景诗,状写山川之美,乃是柳宗元的拿手好戏。汪森在《韩柳诗选》中曾说:“柳州于山水文字最有会心,幽细淡远,实兼陶谢之胜。”近代藤元粹在《柳柳州诗集》卷三中评论此诗时则说得更具体:“开旷之景,叙来如见,宛然一幅活画。”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柳宗元是怎样描绘这幅“活画”的。诗人先写远景:潇湘二水的发源地,但江流一缓一急,一蜿蜒而来,一直奔而至,一幅颇具特色的远景江流图已经呈现在读者面前。接下来,诗人便仔细描摹二水会合口的胜景。先看水面,空旷开阔,碧水连天,波涛不惊,水的动景反而变成了静景;而两岸危楼高耸,则又化静为动,让人看来怵目惊心;顺着危楼再往上看,一幅蓝天白云的美妙景观便呈现眼前,那雨后初晴的灿灿阳光,那悠悠飘过的缕缕白云,好一幅秋高气爽的绝妙佳境,而且是水天一色,绝无纤尘,这简直就是一个神仙世界,不染半点世俗的浊气。读到这里,免不了心驰神往,诗人身处如此仙境,就更当飘飘欲仙了。然而且慢,立即便有世俗的浊气传来:“杳杳渔父吟,叫叫羁鸿哀。”因为有了“羁鸿”的哀鸣作陪衬,“渔父”之“吟”便也有了悲音,这悲音其实并非来自渔父之口,而是发自诗人的心底,由“羁鸿”的哀鸣,诗人不能不想到自己被贬他乡羁留穷乡僻壤的痛楚,因而再美妙的景色也不属于他,这景色不仅不能使他愉快起来,相反,他越想借它来排遣乡思,乡思反而越来越浓。仙人的佳境他已没有心思欣赏,只好驾舟回程。然而,回程之路又在哪里呢?作为被贬之人,他又不能不想到自己只能“羁留”于此的处境:故乡不能去,有家不能归。他所能回的“家”,与“羁所”同名,与“监狱”无异,他又何必急急忙忙地回到那“监狱”中呢?更为可怕的是,不回到那“监狱”他便无处可去,无法抉择的两难处境,更增添了诗人的愁苦,小舟漂泊于宽阔的江面,徘徊不前,虽是风平浪静,也给人岌岌可危之感,这不是小舟的危急,而是诗人心境的危急。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仍是一派惹人伤感的翠绿苍碧。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玉石的台阶上,徒然侍立盼望。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我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长亭连着短亭。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míng)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平林:平原上的林木。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暝色:夜色。

玉阶空伫(zhù)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伫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归:一作“回”。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更”一作“连”。

参考资料:

1、 陈耳东,陈笑呐.情词: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页2、 吴熊和,沈松勤.唐五代词三百首:岳麓书社,1994.04:第2页3、 亦冬.唐五代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23页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更短亭 一作:连短亭)

  这首词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然而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因而从整体上来说,情与景、主观与客观,又融成一片。

  “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而且表现了阔大而高远的意境。“如织”二字,一言烟雾密度之大,一是衬托游人离愁之浓。如果说这一句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话,那么下一句词人便把自己的主观色彩尽情地涂抹于景物之上,似乎已把大自然人格化了。这里的“伤心碧”,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山犹如此,人何以堪。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情已达极致。因此,接下二句“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中的“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此词层次清晰,跌宕有序。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空”也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主观情绪并不是孤立存在着的,它立刻又融入了景物之中——“宿鸟归飞急”。这一句插得很巧妙。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于是,整个情绪波动起来。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所以下面就自然道出了:“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可是归程在何处呢?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历来解说此词,虽然有不少论者认为它是眺远怀人之作,但更多的人却说它是羁旅行役者的思归之辞。后一种理解,大概是受了宋代文莹《湘山野录》所云“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一语的影响。以为既然题于驿楼,自然是旅人在抒思归之情。其实,古代的驿站邮亭等公共场所以及庙宇名胜的墙壁上,有些诗词不一定是即景题咏,也不一定是写者自己的作品。

  细玩这首词,也不是第一称谓,而是第三称谓。有如电影,从“平林”、“寒山”的远镜头,拉到“高楼”的近景,复以“暝色”做特写镜头造成气氛,最终突出“有人楼上愁”的半身镜头。分明是第三者所控制、所描撰的场景变换。下片的歇拍两句,才以代言的方法,模拟出画中人的心境。而且词中的“高楼”、“玉阶”,也不是驿舍应有之景。驿舍邮亭,是不大会有高楼的,它的阶除也决不会“雕栏玉砌”,正如村舍茅店不能以“画栋雕梁”形容一样。同时,长亭、短亭,也不是望中之景;即使是“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中的最近一座,也不是暮色苍茫中视野所能及。何况“长亭更短亭”,不知凡几,当然只能意想于心头,不能呈现于楼头人的眼底。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16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你应试落第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你行将驾驶着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页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页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82-83页 .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圣代: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的时代。英灵:有德行、有才干的人。

(suì)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wēi)
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会稽东山,借指綦毋潜。采薇:商末周初,伯夷、叔齐兄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后世遂以采薇指隐居生活。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这两句指虽然未能考中,但不是因为没有才能。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吾道非:是指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江淮(huái)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寒食:古人以冬至后一百零五天为寒食节,断火三日。京洛:指东京洛阳。江淮:指长江,淮水,是綦毋潜所必经的水道。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同心: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违:分离。

行当浮桂棹(zhào),未几拂荆扉(fēi)
行当:将要。桂棹:桂木做的船桨。未几:不久。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huī)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适,偶然的意思。“吾谋”句说綦毋潜此次落第是偶然失败。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86页 .2、 邓安生 等 .王维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0年6月版 :第21-23页 .3、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82-83页 .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
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
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
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
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这是一首送别诗。此诗围绕送友还乡,层层深入,娓娓道来。诗人对綦毋潜参加科举考试落第一事反复地进行慰勉,鼓励友人不要灰心懊丧,落第只是暂时的失意,要相信世上还会有知音,如今政治清明,有才能的人最终是不会受埋没的,表达了对朋友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劝慰,写得委婉尽致。

  开头四句言当今正是太平盛世,人们不再隐居,而是纷纷出山应考,走向仕途。“圣代”一词充满了对李唐王朝的由衷信赖和希望。“尽来归”,是出仕不久、意气风发的诗人对天下举子投身科考的鼓励,规劝綦毋潜不发归隐,而要振作精神,树立信心,争取再考。五、六句是对綦毋潜的安慰:尽管这一次未能中第入仕,但选择科举之路是没有错的,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希望的。七至十句是劝綦毋潜暂回家去。“度寒食”“缝春衣”,是从时令上提醒对方,含有关切之情。“江淮”“京洛”,从路线的选择上提出建议,含有送别之意。“置酒”相送、“同心”相勉,足见诗人对綦毋潜的深情厚意与殷殷期望。十一至十四句设想对方回乡的快捷与沿途风光,给人以温暖之感,意在安慰对方,不要背上落第的包袱,要开心起来。最后两句规劝对方,这次落第只是自己的才华恰好未被主考官赏识,切不要因此怪罪于开明的“圣代”,不要怨天尤人,切莫以为朝中赏识英才的人稀少。这一恳切安慰之辞很能温暖人心,激励綦毋潜继续仕进。

  这一首送别诗不仅写出了对朋友的关心、理解、慰勉与鼓励,也表现出诗人积极入世的思想。全诗感情真挚而亲切,诗人为友人的落第而惋惜,对友人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全诗的格调并不流于感伤,相反显得奋发昂扬。这样的送别诗自然会给友人以慰藉和鼓舞。读这样一首送别诗,会让人有一波感动,有一份温暖,不仅被诗人对朋友的谆谆告别语所感动,更被诗人对朋友的殷殷慰勉情所温暖。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