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江南的十月天气很好,冬天的景色仍然有春天的盛貌。
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小草上落着轻轻的一层薄霜,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像被风干了的沙粒一般。
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老柘树叶子是黄色的,犹如一棵娇嫩的小树。寒樱不依时序,开出枝枝白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这个时候的我只羡慕喝酒人的那份清闲,不知不觉走入酒家。
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
春华:比喻季节盛况美丽自然风貌,又有初春形态气候之盛貌。
霜轻未杀萋(qī)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
老柘(zhè)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
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天台山邻近四明山,华丽清秀的山顶是百越国的最高峰。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赤城山红霞般的崖石迎入朱门,沧岛的明月喜欢栖息的山上的高楼。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登高望远,一直可以看到苍茫溟渤的大海。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天空中云彩如同大鹏的翅膀一样翻腾,苍海里巨大的鲸鱼随波逐浪。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巨浪追逐着旋风,汹涌澎湃,神仙和妖怪如电闪一样快速往来。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看到这奇异的景色,却找不到神仙的踪迹,学道的心思难以平静。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攀缘着树枝,采摘下通红的果实,烧起火热的丹炉炼出丹药,以脱胎换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如何才能身长羽毛,千秋万代,在蓬莱仙岛逍遥自在呢?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六十里,乃天台山第八重最高处,可观日月之出没,东望大海,弥漫无际。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溟:渤海也,见 七卷注。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大鹏、巨鳌:俱见一卷注。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
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
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
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
风潮争汹涌,神怪何翕忽。
观奇迹无倪,好道心不歇。
攀条摘朱实,服药炼金骨。
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
此诗大约作于李白赐金还山后,与杜甫高适分手以后,来四明山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但此时贺老已经去世.
此时李白的经济条件比较好,可以炼金丹了.当然,李白到天台山的次数很多,在26岁的时候就来过这里.但是从用词与修仙的愿望看,比较符合40多岁以后的事.
从诗的情绪看是很高涨的,李白一上来就是四句对仗: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门标赤城霞,楼栖沧岛月。接下来对证也不少: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等。可见天台山给李白的感觉是相当的好(如此看来,也有可能是初次到天台山的时候写的,次数去去多了,感觉应该会迟钝一些的).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秋风飒飒摇动满院菊花,花蕊花香充满寒意,再难有蝴蝶飞来采蜜。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若是有朝一日我成为了司春之神,一定要让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8飒(sà)飒西风满院栽,蕊(ruǐ)寒香冷蝶难来。
飒飒:形容风声。蕊:花心儿。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青帝:司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住在东方,主行春天时令。报:告诉,告知,这里有命令的意思。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418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诗。”(《歌风台》)古往今来,却有不少能解诗的英雄,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自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标傲世的高士、隐者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绝俗精神的一种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窠臼,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飒飒西风满院载,蕊寒香冷蝶难来。”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飒飒秋风卷地而来,满院菊花瑟瑟飘摇。
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时节,逗起下句;“满园”极言菊花之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以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咏菊诗也不难见到;但“满园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的菊花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园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放,固然显出它的生命力,但时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难来”,却是极大的憾事,在飒飒的秋风中,菊花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不像在风和日丽的春天开放的百花,浓香竟发,因此蝴蝶也就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通常总是引起两种感情,孤芳自赏或怀才不遇。作者的感情有别于此,在他看来,“蕊寒香冷”是因为菊花开放在寒冷的季节,他自不免为菊花的开不逢时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有朝一日,我要当了春神,我将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开。后两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发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开放。这一充满强烈浪漫主义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达了作者宏伟的抱负。诗中的菊花,是当时社会上千千万万处于底层劳动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遇命运的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所谓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农民政权的施政纲领,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广大劳苦大众都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还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平等观念,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同为百花之一,理应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独处寒秋,蕊寒香冷,实在是天公极大的不公。因此他决心要让菊花和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不妨认为,这是诗化了的农民平等思想。
这里还有一个靠谁来改变命运的问题。是祈求天公的同情与怜悯,而是“我为青帝”,取而代之?其间存在着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的区别。诗的作者说:“我为青帝。”这豪迈的语言,正体现了农民阶级领袖人物推翻旧政权的豪迈意志和信心,而这一点,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抒写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壮的,它表现了一位胸怀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蕴。这是因为诗中成功的运用了比兴手法,而比兴本身又融合着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理解的缘故。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02-1303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轻阴阁(gé)小雨,深院昼(zhòu)慵(yōng)开。
轻阴:微阴。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的意思。这句说,细雨初停,天尚微阴。慵:懒。这句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坐看。坐下来看。欲:简直要。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雨既止,诗人便缓步走向深院。他不是到外面去散心。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诗人用了一个“阁”字,表现出自己的主观感受。“阁”字用在此处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而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也在笔墨间自然流露。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诗人漫无目的在院内走着,然后又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那青苔太绿了,诗人竟然产生幻觉,觉得那青翠染湿了自己的衣服,此与《山中》诗“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主观幻觉,正是雨后深院一派地碧苔青的幽美景色的夸张反映,有力地烘托出深院的幽静。“欲上人衣来”这一传神之笔,巧妙地表达自己欣喜、抚爱的心情和新奇、独特的感受。
青苔本是静景,它本不能给诗人以动的幻觉。经过小雨滋润过的青苔,轻尘涤净,格外显得青翠。它那鲜美明亮的色泽,特别引人注目,让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连诗人的衣襟上似乎也有了一点“绿意”。这是自然万物在宁静中蕴含的生机。
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通过这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
此诗神韵天成,意趣横生。诗人从自我感受出发,极写深院青苔的美丽、可爱,从中透露出对清幽恬静生活的陶醉之情,诗人好静的个性与深院小景浑然交融,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一个“搁”字,使阴晦的天气变得灵动,而最后一句更是神来之笔。它展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又一种风格,是王维的五绝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题为“书事”,即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 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 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 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王维诗歌赏析 :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1年06月第1版 :175-176 .2、 李永祥编著 .王维诗集 :济南出版社 ,2007.4 :112 .3、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187页4、 周道贵 .唐诗三百首详注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1 :90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年少时离乡老年才归家,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你是从哪里来的呀?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bìn)毛衰(shuāi,旧时读cuī)。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老大:年纪大了。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乡音:家乡的口音。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一作“面毛”。衰:减少,疏落。鬓毛衰:指鬓毛减少,疏落。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相见:即看见我;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不相识:即不认识我。笑问:一本作“却问”,一本作“借问”。
参考资料:
1、 曹寅 等 .全唐诗(上)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年10月版 :第266页 .2、 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年12月版 :第56-57页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乡音无改”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此诗运用了三种对比:通过少小离家与老大回乡的对比,以突出离开家乡时间之长;通过乡音难改与鬓毛易衰的对比,以突出人事变化速度之快;通过白发衰翁与天真儿童的对比,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回乡欢愉之情和人世沧桑之感,并且将这两种迥不相同的感情水乳交融地凝合在一起。全诗采用白描手法,在自然朴素的语言中蕴藏着一片真挚深厚的感情。读之如饮醇醪,入口很淡,而后劲无穷。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