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尽的时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放。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我常为春光逝去无处寻觅而惋惜,却不知它已经转到这里来。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指庐山下的平地村落。芳菲:盛开的花,亦可泛指花,花草艳盛的阳春景色。尽:指花凋谢了。山寺:指大林寺。始:才;刚刚。
长恨春归无觅(mì)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长恨:常常惋惜。春归:春天回去了。觅:寻找。不知:岂料,想不到。转:反。此中:这深山的寺庙里。
参考资料:
1、 吴大奎 马秀娟.元稹白居易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47-248该诗只有短短的四句,从内容到语言都似乎没有什么深奥、奇警的地方,只不过是把“山高地深,时节绝晚” 、“与平地聚落不同”的景物节候,做了一番纪述和描写。但细读之,就会发现这首平淡自然的小诗,却写得意境深邃,富于情趣。
诗的开首“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句,是写诗人登山时已届孟夏,正属大地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了。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之中,又遇上了意想不到的春景——片始盛的桃花。从紧跟后面的“长恨春归无觅处”一句可以得知,诗人在登临之前,就曾为春光的匆匆不驻而怨恨,而恼怒,而失望。因此当这始所未料的一片春景冲入眼帘时,该是使人感到多么的惊异和欣喜。诗中第一句的“芳菲尽”,与第二句的“始盛开” ,是在对比中遥相呼应的。它们字面上是纪事写景,实际上也是在写感情和思绪上的跳跃——由一种愁绪满怀的叹逝之情,突变到惊异、欣喜,以至心花怒放。而且在首句开头,诗人着意用了“人间” 二字,这意味着这一奇遇、这一胜景,给诗人带来一种特殊的感受,即仿佛从人间的现实世界,突然步入到一个什么仙境,置身于非人间的另一世界。
正是在这一感受的触发下,诗人想象的翅膀飞腾起来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诗人想到,自己曾因为惜春、恋春,以至怨恨春去的无情,但谁知却是错怪了春,原来春并未归去,只不过像小孩子跟人捉迷藏一样,偷偷地躲到这块地方来罢了。
这首诗中,既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写得具体可感,形象美丽;而且还把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写得仿佛真是有脚似的,可以转来躲去。不,岂只是有脚而已,看它简直还具有顽皮惹人的性格呢。在这首短诗中,自然界的春光被描写得是如此的生动具体,天真可爱,活灵活现,如果没有对春的无限留恋、热爱,没有诗人的一片童心,是写不出来的。这首小诗的佳处,正在立意新颖,构思灵巧,而戏语雅趣,又复启人神思,惹人喜爱,可谓唐人绝句小诗中的又一珍品。
诗人写这首小诗时,是在江州司马的任上。唐贞元年间进士出身的白居易,曾授秘书省校书郎,再官至左拾遗,可谓春风得意。谁知几年京官生涯中,因其直谏不讳,冒犯了权贵,受朝廷排斥,被贬为江州司马。身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曾面对琵琶女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沧桑感慨。这种沧桑的感慨,也许自然地融入这首小诗的意境,使《大林寺桃花》纪游诗,蒙上了逆旅沧桑的隐喻色彩。
参考资料:
1、 龚学文.《大林寺桃花》教学建议[J]. 小学教学研究,1985,022、 褚斌杰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898-899上之回,大旗喜。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
悬红云,挞凤尾。
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剑匣破,舞蛟龙。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
蚩尤死,鼓逢逢。
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天高庆雷齐坠地。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参考资料:
1、 刘 衍.刘衍论著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290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3-2053、 章培恒 等.李贺诗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15-217上之回,大旗喜。
上之回:系乐府旧题,汉乐府《铙歌》曲之一。此指天子返回京师。大旗喜:用拟人化的手法,写皇帝的胜利使军旗也欢欣飘扬。
悬红云,挞(tà)凤尾。
红云:指红色的大旗连成一片,状如云霞。挞凤尾:指风吹旌旗,翩翩拂击旗端羽毛。凤尾:旗上的羽饰。
剑匣破,舞蛟(jiāo)龙。
剑匣破:据《拾遗记》载,传说上古帝王颛项有把宝剑,常在匣中发出虎啸龙吟般的鸣声。如有敌兵来犯,剑会自动破匣腾空,飞去杀敌。舞蛟龙:比喻宝剑飞舞的情景。
蚩(chī)尤死,鼓逢(péng)逢。
蚩尤:传说中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首领,曾发动叛乱,后被黄帝擒杀。逢()逢:鼓声。
天高庆雷齐坠地。
庆雷:欢声雷动。一作“庆云”。庆云即五色云彩,古人以为祥瑞之气。堕地:意思是笼罩大地。
地无惊烟海千里。
惊烟:报警的烽火。海:海内,指全国。
参考资料:
1、 刘 衍.刘衍论著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2902、 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03-2053、 章培恒 等.李贺诗选译(修订版).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215-217李贺很少写欢庆的诗。他所处的社会本来就很少值得喜庆的事,满目疮痍,叫人喜不起来;另外诗人遭际坎坷,他也很少有欢乐的时候;再加上诗人性格内向,比较悲观。这种种原因,都使得李贺的作品中很少歌颂欢乐、抒发愉快情感的诗歌。这首《上之回》却是一首欢庆胜利的颂歌。
这首诗一连用了八句三字句,音韵急促,一气流贯,表达极度欣悦的心情。
“上之回,大旗喜。悬红云,挞凤尾”前四句通过写景突出喜庆的景象。用“喜”字来形容红旗飘扬,使红旗染上了情感的色彩。到处是红旗、好似是悬在天上的红云,红旗上的凤尾相互拍打着。这真像是一片旗的海洋。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被红旗包围着的喜庆的境地里。
“剑匣破”四句,追述胜利的经过。诗人在这四句中用了两个典故,只用了十二个字写出了这次战斗的历程,语言十分精炼。宝剑冲破剑匣,如蛟龙腾飞起舞,杀向敌人,用以形容朝廷军队的威武神速,写出了军队的不可抵挡的气势。读着这两句,好像看到朝廷的军队所向披靡,摧枯拉朽地打击着敌人。敌人被歼,叛乱平定,到处是一片庆祝胜利的鼓声。用“蚩龙”这一典故十分确切地表达了诗人的感情以及喜悦的心境。
这八句短促的三字句,既把场面、战斗经过写出,更把诗人那种抑制不住的感情生动地表达了出来。它们真像一泻千里的激流,奔腾着、翻滚着,掠过读者的心田,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最后两句“天高庆雷齐堕地,地无惊烟海千里”是七言句,抒发着诗人美好的理想。他想象着平定叛乱藩镇之后和平安定的美好景象。欢呼声像天上的雷声降落地上那样,到处是欢声雷动;在辽阔的国土上,再不会有使人惊心动魄的烽烟。四海之内,平静无波。中唐时期经过了连绵八年的安史之乱,社会已经陷入极度混乱;各地方藩镇又发动割据战争,战火不息,人民的生活在征战中更加痛苦。渴望和平、安定,是当时人民的普遍愿望。
这首诗是诗人在胜利的喜悦中一气呵成的,似乎是感情的喷发,未经雕饰,但是,诗人却是经过精心构织的。他在整首诗中,突出了红色。那鲜红的旗帜,如火红的海洋,如满天的红云,这就突出了喜庆的色彩;此外,诗中还突出了逢逢的鼓声,和鲜红的色彩相映衬,有声有色地把喜庆的热烈场面刻画了出来。这正是诗人在艺术安排上虽用力构思,但已达到似乎漫不经意的成熟境地。
参考资料:
1、 梁超然.三书斋文存(第三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219-221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它不需要被做成用来吹奏的笙箫,也不需要截断做成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只待冬天千花百草凋零后,在纷飞的大雪中去看那点点葱翠。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凤管:笙箫。
千花百草凋(diāo)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题李次云窗竹》是一首咏竹诗。
竹与松、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又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它象征着高尚、坚韧、虚心等美好品格。白居易的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借竹言志,对竹子赞誉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的精神追求。
首二句,平淡无奇,不仅用词浅显,亦无深刻的寓意,只是交代了竹子一般的用途,但作者强调的是“不用”、“不须”,至于缘由,结尾两句予以点明。原来,前三句都是陪衬,是为了与末句构成对比的。诗人说,我不用把竹子制成笛子,也不把它用作钓鱼竿,要的是让竹子在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在大雪纷飞之时,能够屹立在雪中,使我看到那一番凌雪傲霜的情调。
前两句实际上写的是竹子的功利实用性,末句则是竹子的精神“实用性”,而功利实用性是不被作者看重的,他看重的是竹子品格对人的影响。作者故意使之构成强烈的对比,对比之中,流露出作者对竹子的喜爱及对竹子品格的赞誉。“留向纷纷雪里看”,看什么?自然不是为了看竹子的青翠之姿,而是从雪里的孤竹中看到了竹的高洁本质,一种独立于世俗的孤傲。此诗托竹寓意,巧用对比,表达了作者对那种高洁孤傲、坚贞不屈精神的追求。
竹的生存环境,总是猗猗静谧幽雅,醉心在竹的世界里,可以弥补人的心理缺陷和远离凡尘的愉悦、超脱!可以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因盗贼作乱致使民生困顿,因官府盘剥致使百姓坠入贫穷。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空荡荡的村子里只能看见飞鸟,惨淡的落日下空无一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走在山谷中凄凉的风扑面而来,注目松林时冷露滴湿了衣襟。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从这遥远的北山回头遥望,依稀可见弥漫战地的滚滚黄尘。
参考资料:
1、 山东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2、 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盗贼浮生困,诛(zhū)求异俗贫。
北崦(yān):是指东屯北面的山。盗贼:措一切叛唐作乱的人,如拥兵叛乱的安禄山、史思明,以及四川的崔旰,侵扰内地的吐蕃。浮生:这里指长期漂泊的作者自己。诛求:指官府盘剥。
空村惟见鸟,落日未逢人。
异俗:风俗特殊,指当地百姓。夔州百姓有些特别的风俗习惯,作者感受较突出,所以诗中屡用“异俗”、“殊俗”字样。
步壑(hè)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步壑:在山谷中行走。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远山:指极远的地方。
参考资料:
1、 山东大学中文系 古典文学教研室选注.杜甫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08月北京第1版:第315页—第316页2、 韩成武、张志民.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第一版:1090首联,诗人就痛斥这帮“盗贼”,竟把可怜的百姓弄得如此贫困。他们一味“诛求”,使这小小的山村空无一人。 “盗贼”一词,在杜集中出现近百处,一般都指安史叛军,寇掠中原的外族将士,各地贪官污吏等。这里显然是指蜀中贪官恶吏。正是这批家伙,比形形色色的老虎更凶狠,逼得百姓逃亡。“浮生”,指多灾多难的百姓,他们到处逃亡,就像那些飘浮水面,不能扎根的浮萍。“浮生”本《庄子》里的词,意思是人生世上虚浮无定,故说人之生世日“浮生”。杜甫借指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到处逃亡的百姓,很形象。“诛求”指盗贼们对百姓的残酷搜掠。 “异俗”,指东屯山民们的特殊生活习俗。由于太穷,他们的贫困生活方式,杜甫从未见过。
颔联、颈联描写北崦荒凉景色:夕阳照着“空”荡荡的“村”舍,“唯见鸟”飞, “未逢人”影。诗人信步走来,观察了很久。北崦一带,确实是个无人村。江峡潮湿多露,野风迎面吹露水滴在身上,使诗人思索得很深很远。
末联,杜甫浮想联翩:远山回首,遥望“战地”,惟见黄尘滚滚。诗人从东屯北崦看到了普天下受战伐之苦的百姓,他们都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首五律构思颇奇,首联直抒胸臆,痛责盗贼的诛求,中间四句写景,末句在诗意上是承接首联,却与上四句自然衔接。转折翻腾,极具艺术和魅力。
这首五律诗格也特殊。全诗八句,每联皆对,却使人不觉。“盗贼”与“诛求”对,。“浮生”与异俗”对,“困”与“贫”对,仿佛形成两种对抗力量,使人触目惊心。中间二联把空树无人景状,写得真实极了。末联远山回首,战地黄尘,亦对得工整。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主编.《杜甫诗歌赏析集》:巴蜀书社,1993.10:第517页—第519页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我东西漂泊,一再奔走他乡异土,今日歇脚阆州,来悼别你的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泪水沾湿了泥土,心情十分悲痛,精神恍惚,就象低空飘飞的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当年与你对棋,比你为晋朝谢安,而今在你墓前,象季札拜别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不堪回首,眼前只见这林花错落,离去时,听得黄莺啼声凄怆难闻。
他乡复行役(yì),驻马别孤坟。
复行役:指一再奔走。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近泪句:意谓泪流处土为之不干。
对棋(qí)陪谢傅,把剑觅(mì)徐君。
对棋:对奕、下棋。谢傅:指谢安。以谢安的镇定自若、儒雅风流来比喻房琯是很高妙的,足见其对房琯的推崇备至。把剑句:春秋时吴季札聘晋,路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死,遂解剑挂在坟树上而去。意即早已心许。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分句分析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既在他乡复值行役之中,公事在身,行色匆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暂留,来到孤坟前,向亡友致哀。先前堂堂宰相之墓,如今已是茕茕“孤坟”,表现了房琯晚年的坎坷和身后的凄凉。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无干土”的缘由是“近泪”。诗人在坟前洒下许多伤悼之泪,以至于身旁周围的土都湿润了。诗人哭墓之哀,似乎使天上的云也不忍离去。天低云断,空气里都带着愁惨凝滞之感,使诗人倍觉寂寥哀伤。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诗人下句则用了另一典故。《说苑》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国,心知徐君爱其宝剑,等到他回来的时候,徐君已经去世,于是解剑挂在徐君坟的树上而去。诗人以延陵季子自比,表示对亡友的深情厚谊,虽死不忘。这又照应前两联,道出他为何痛悼的原因。诗篇布局严谨,前后关联十分紧密。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唯”字贯两句,意思是,只看见林花纷纷落下,只听见莺啼送客之声。这两句收尾,显得余韵悠扬不尽。诗人着意刻画出一个幽静肃穆之极的氛围:林花飘落似珠泪纷纷,啼莺送客,也似哀乐阵阵。此时此地,诗人只看见这样的场景,只听见这样的声音,格外衬托出孤零零的坟地与孤零零的吊客的悲哀。
意境分析
此诗极不易写,因为房琯不是一般的人,所以句句都要得体;而杜甫与房琯又非一般之交,所以句句要有情谊。而此诗写得既雍容典雅,又一往情深,十分切合题旨。
思想感情
诗人表达的感情十分深沉而含蓄,这是因为房琯的问题,事干政局,诗人已经为此吃了苦头,自有难言之苦。但诗中那阴郁的氛围,那深沉的哀痛,还是表现出诗人不只是悼念亡友而已,更多的是内心对国事的殷忧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