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左丞挽歌二首

:
素旆低寒水,清笳出晓风。鸟来伤贾傅,马立葬滕公。
松柏青山上,城池白日中。一朝今古隔,唯有月明同。
祸集钩方失,灾生剑忽飞。无由就日拜,空忆自天归。
门吏看还葬,宫官识赐衣。东堂哀赠毕,从此故臣稀。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李端

李端

李端(约737年—约784年),字正已,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唐代诗人。是北齐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贞六世孙。少居庐山,师事诗僧皎然。大历五年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晚年辞官隐居湖南衡山,自号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诗多为应酬之作,多表现消极避世思想,个别作品对社会现实亦有所反映,一些写闺情的诗也清婉可诵,其风格与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诗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187篇诗文

猜你喜欢

夏花明

: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夏条绿已密,朱萼缀明鲜。
炎炎日正午,灼灼火俱燃。
翻风适自乱,照水复成妍。
归视窗间字,荧煌满眼前。
  夏天树木的枝条十分浓密绿意盎然,朱红的花朵点缀在上面显得明亮鲜美。正当中午,炎炎烈日当空,花朵灼灼,像火燃烧一样。一阵风吹来,花叶都翻卷凌乱,映照在水面上,十分鲜妍。我归来看见窗子上的字,(因为被花的艳光晃花了眼睛)眼前一片闪烁。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木卧平沙

: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一棵古树横卧在沙地之上,它备受摧残树龄已经老大。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树根横穿进石缝中寻求水分,也没有叶子来拂动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春天到了枝上滋生苔藓当叶子,冬天枝上落雪如开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没有遇到银河的使者,谁能辨认出这就是上天的木筏?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4-5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shē)
平沙:指广阔的沙原。岁月:年月。泛指时间。赊:久远。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水石:指流水与水中之石。烟霞:烟雾;云霞。

春至苔(tái)为叶,冬来雪作花。
春至:春天来到。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chá)
星汉:指天河,即银河。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槎:木筏。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4-5
古木卧平沙,摧残岁月赊。
有根横水石,无叶拂烟霞。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作花。
不逢星汉使,谁辨是灵槎。

  此诗首联上句直接从正面破题,下句承写诗题中之“古”字,一“赊”字形容年代久远,是对“古”字的申写,同时总起全诗。次联主要具体描写古木的卧姿。一“横”字暗暗点题。三联上句承写二联下句的“无叶”二字。此联从不同的时间角度描写古木,不言古木无叶无花,而言其春以苔为叶,冬以雪为花,极其巧妙灵动,得艺术辩证法三昧。然而,无论春夏秋冬,古木始终无叶无花,毫无生机,人们不禁要问:如此古木又有何用?这便逗出末联作一突起,指出此木乃良材,只可惜不遇伯乐而已。此联在这一表层意义的背后,蕴藏着作者的寄托,表达了作者渴望得到赏识,以有所作为的迫切愿望。

  此诗产生的时代比较早,八句,与一般试律诗的六韵十二句略不同,为后人提供了有唐早期试律之范本。

参考资料:

1、 彭国忠 等.唐代试律诗.合肥:黄山书社,2006: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古意

: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新婚夫妇,夫君就像是女萝草,妻妾就如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花斜。
女子有了心上人,就好像轻柔的枝条,只有在春花里才会摇曳生姿。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谁说见一面很容易,我们各自在青色山崖的两边。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君在外春花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

参考资料:

1、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2年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tù)丝花。
女萝:一种靠依附他物生长的地衣类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菟丝:一种利用爬藤状构造攀附在其他植物上的寄生植物。古人常以此比喻新婚夫妇。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引:避开,退却。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托:寄托,依靠。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竞:争逐,比赛。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cháo)双翡(fěi)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上宿:指睡觉。

参考资料:

1、 王洪.《唐诗精华分卷》:朝华出版社,1992年
君为女萝草,妾作菟丝花。
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
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崖。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
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
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

  这是一首怨妇诗。李太白乃浪漫主义豪放派诗人。很多作品均狂放不羁,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细腻的描写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作品不是太多。

  “君为女萝草,妾作冤丝花”。古人常以“菟丝”、“女萝”比喻新婚夫妇,优美贴切,因而传诵千古 。冤丝花为曼生植物,柔弱,茎细长略带黄色,常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之上;女萝草为地衣类植物,有很多细枝。诗人以“菟丝花”比作妻妾,又以「女萝草」比喻夫君,意谓新婚以后,妻妾希望依附夫君,让彼此关系缠绵缱倦、永结同心。即所谓“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

  “女萝发馨香,菟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大意可能是说,夫君在外春风得意、如鱼得水,而妻妾却在家里忧心匆匆、痛断肝肠。

  “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巢双翡翠,上宿紫鸳鸯”。我只想用一个字来理解——怨。过去,男主外、女主内。妻妾在家除了相夫教子外,别无旁务,因而想入非非。我的归宿在哪里?夫君该不会在外面与别的女子“共芬芳”、做“鸳鸯”吧?

  “若识二草心,海潮亦可量”。妻妾向夫君表明态度:夫君啊!假如为妾的有二心的话,那么海水也可以用斗来量了。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海枯石烂不变心”吧!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啊,风柔柔轻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擎露的荷花多么鲜艳,看着它暑解凉添。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作冷饮;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梳妆打扮。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飘星的雨点沾湿席上,顷刻间骤雨淋头,卷雨的狂风扑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锦舟。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船上善歌的越女啊,红裙儿淋得湿漉漉;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风里难试莺喉。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冒雨摇橹靠堤岸,柳系缆绳,栓牢荡舟,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沤。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归路上人们心绪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骤雨驱散了炎热,闷人的五月凉似初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放船:开船,行船。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ǒu)丝。
公子:称富贵人家的子弟。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佳人:美女。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片云:极少的云。南朝梁简文帝《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复还轻。”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沾:打湿。急:一作“恶”。

越女红裙湿,燕(yān)姬翠黛(dài)愁。
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燕姬:燕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翠黛: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

(lǎn)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缆:系船的绳子。宛:一作“卷”。

归路翻萧飒,陂(bēi)塘五月秋。
翻:却。萧飒:(秋风)萧瑟。陂塘:池塘。此指丈八沟。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首联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十分鲜明。尾联使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

  第二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一首诗已经说过“片云”来得十分突然,那么这里的“雨”也就尽可以下得十分迅猛。此诗也正强调了这一点。在这一首前六句诗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风雨来得迅急,与第一首诗的恬静画面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最后二句,表现的是作者潇洒风流的精神面貌。句中的“翻”字几乎有扭转乾坤之力,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狈,又出色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感遇十二首·其四

: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孤傲的鸿雁自海上而来,池塘河潢不敢眷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侧目见到了两只华丽的翠鸟,在华美的三珠树上栖息。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珍贵之木的高处啊,难道不怕猎人的金弹丸?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修美的品德将担心他人的嫉妒与打压,高明之位会让神鬼都深感厌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今日的我在冥冥之中遨游,那也独自游弋的人们将何处追求呢?

孤鸿海上来,池潢(huáng)不敢顾。
鸿:雁类的泛称。池潢:池塘,积水池,护城河,代指朝廷。

侧见双翠鸟,巢(cháo)在三珠树。
双翠鸟:即翡翠鸟,雄为翡,雌为翠,毛色华丽多彩。三珠树:神话传说中的宝树。本作三株树。

(jiǎo)矫珍木巅(diān),得无金丸惧?
矫矫:超然出众的样子。“得无”句:岂不惧怕有子弹打来?得无,表反问语气、岂不、能不。金丸,弹弓的子弹。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患:怕,忧虑。高明,指地位官职尊贵的人。恶:忌妒,厌恶。西汉扬雄《解嘲》:“高明之家,鬼瞰其室。”

今我游冥(míng)冥,弋者何所慕!
冥冥:高远的天空。“弋者”句:弋者,猎鸟的人。慕,想猎取鸟的欲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显然,诗中暗寓的是作者自己的遭际与感受。孤鸿是自喻,而双翠鸟则指在朝中窃据高位的李林甫、牛仙客之流。全诗以孤鸿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政治生活中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高逸的情怀。

  全诗共十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借孤鸿所见,描写双翠鸟盛气凌人、得意忘形的神态;前两句很耐人寻味,经历过大海上的惊涛骇浪的孤鸿,对对一条小小的护城河却不敢顾,说明人世(特别是朝廷)的险恶远远超过了自然界的险恶。而在这孤鸿“不敢顾”的地方有一双小小的翡翠鸟却竟在珍贵的三珠树上营巢,高高在上,气势熏天。“侧见”有两重意义,一是说明翡翠鸟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令人侧目而视;二是说纵然翡翠鸟悲气焰嚣张,但孤鸿对之却不屑正视,由此,也就引发出第二层,即第五句以下的六句。前两句从翡翠鸟骄横情态,想到它们会招致的后果提出问题,这是一个反问。翡翠鸟站立在珍木之颠,窃据高位,飞扬跋扈,难道就不怕别人难以容忍吗?不怕从背后打来的致命的金弹吗?接着平静地指出了一条耐人寻味的生活哲理:“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物极必反,地位与权势在官场中愈显赫,也就愈易成为别人猎取的目标,覆灭的日子也就愈近。正因如此,诗中这只孤独的鸿雁,并不艳慕翠鸟一时的荣耀,也不怨恨自己的一时失意,这就引发了最后两句,孤鸿自己决心高举苍冥,翱翔云中,让那些“弋者”的欲望无法得逞。这里所暗寓的是诗人不羡慕荣贵,澹泊名利和决意隐退的情怀,同时也进一步衬托出了翠鸟多代表的小人们狭隘、浅薄的品行。第二层写出了孤鸿的感受。

  在描写中,作者始终注意从对比的角度去表现孤鸿与翠鸟的境况。孤雁之于翠鸟,一独一双,一大一小,一质朴一华艳,一方来自浩瀚大海,一方守者小小池潢。然而,小巧的翠鸟却是高高在上,统领要地。“三珠树”,是神仙世界的珍木,它们“巢居”于上,可谓显贵之至。与此相反,硕大的鸿雁对双翠鸟只能“侧见”,甚至“不敢顾”那暗指朝廷的“池潢”,可知其处境的低微与险恶,更反衬出了翠鸟们不可一世的气焰。真可谓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此诗本是借自然界的禽鸟寄寓作者的境遇与感慨,但由于作品巧妙地选用了鸿雁与翠鸟的形象、成功地写出了它们的特点,使得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寓意本身,反映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哲理。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