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路

:
清猿啼不住,白水下来新。八月莫为客,夜长愁杀人。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73篇诗文

猜你喜欢

春远 / 春运

: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轻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肃肃花絮(xù)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轻荆(jīng)
花絮:指桃柳。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唯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上四暮春之景,下四春日感怀。吴论:肃肃,落声。菲菲,落貌。【黄注】红素乃地下花絮。【顾注】惟鸟雀,见过客之稀。独柴扉,见村居之僻。关中数乱,谓吐蕃、党项入寇。剑外未清,谓吐蕃近在西山。故乡尚有军营,则欲归不得矣。)

  黄生曰: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此诗上半,当想其虚中取意之妙。

参考资料:

1、 (唐)杜甫著,(清)仇兆熬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6-1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汉江

: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汉江水波荡漾白鸥掠飞,江水碧绿澄净仿佛都能漂染衣衫。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南来北往的人们随着时间流逝都会渐渐老去,夕阳总是送那钓鱼的船儿归去。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郭纪金.历代山水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7月:114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63、 王曙著.唐诗名句详解词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490

溶溶漾(yàng)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溶溶漾漾:形容水波荡漾的样子。好染衣:碧绿的江水可以吧衣服染绿了。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参考资料:

1、 朱安群,郭纪金.历代山水诗选:江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07月:1142、 蒋郭雄,舒萱选注.历代垂钓诗选 附特效钓饵50例:岳麓书社,1992.08:663、 王曙著.唐诗名句详解词典: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490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

  《汉江》这首诗,是诗人写他在一个暮春的傍晚行经汉江时的所见所感。

  “溶溶漾漾白鸥飞,绿净春深好染衣。”写出春日洁静宁适的景象。其中的“溶溶漾漾”,是形容汉江江水在日光下流动,波光闪烁的美丽样子。在这种水波荡漾的汉江中,水面上白鹭翻飞嬉戏,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至于“绿净春深好染衣”一句,则是使用夸饰的手法,描述出汉江的江水,在盛春时节呈现出碧绿澄净的样子,乍看之下,仿佛可以取来作为染饰衣服之用。“绿净”是写汉江江水的碧绿澄净,“春深”则说明作者经过汉江时正是暮春时节,也交待致使汉江江水碧绿澄净的原因,这样的修辞,将春意的新、净、亮、丽的特质,全都蕴含在其中。

  “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通过上联对汉江美好春景的描写,带出春日之景虽然美好,作者心中对岁月的感慨,联想到又是新的一年到来,象征着人的年华又老了一岁。“南去北来人自老”一句,就是作者对自身南来北往年华消失的感慨。“人自老”三字,主要在表达年华老去的不自觉和无可避免。“夕阳长送钓船归”一句,则是描写每当夕阳西下时,便是钓船归返之时,如此日复一日,仿佛西沉的夕阳恒久以来,都在长送钓船回航一样。我们由此回想,当明天日出时,钓船就会再度出航,然后周而复始。人生的世代更迭,新人替换旧人,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在面对“南去北来人自老”的感触中,又何必自伤。如此接续描述,便自然在岁月消逝的无奈中,带出一些潇洒的意味来。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215-21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春晓

: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春日里贪睡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可以听见小鸟的鸣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不知吹落了多少娇美的春花。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3、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1-202

春眠(mián)不觉晓(xiǎo),处处闻啼(tí)鸟。
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晓:早晨,天明,天刚亮的时候。闻:听见。啼鸟:鸟啼,鸟的啼叫声。

夜来风雨声,花落(luò)知多少。
“夜来”句:一作“欲知昨夜风”。“花落”句:一作“花落无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792、 张国举 等.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713、 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201-20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知道,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可以知道就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可以想见此时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可以体味到诗人对春天的赞美。

  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很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明丽,并不可恨。但是它毕竟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

  宋人叶绍翁《游园不值》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古今传诵的名句。其实,在写法上是与《春晓》有共同之处的。叶诗是通过视觉形象,由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把人引入墙内、让人想象墙内;孟诗则是通过听觉形象,由阵阵春声把人引出屋外、让人想象屋外。只用淡淡的几笔,就写出了晴方好、雨亦奇的繁盛春意。两诗都表明,那盎然的春意,自是阻挡不住的,你看,它不是冲破了围墙屋壁,展现在你的眼前、萦回在你的耳际了吗?

  施补华曰:“诗犹文也,忌直贵曲。”(《岘佣说诗》)这首小诗仅仅四行二十个字,写来却曲屈通幽,回环波折。首句破题,“春”字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指四面八方。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作了适当的调整。三句转为写回忆,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末句又回到眼前,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由喜春翻为惜春,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

  《春晓》的语言平易浅近,自然天成,一点也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而言浅意浓,景真情真,就像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的一股泉水,晶莹透澈,灌注着诗人的生命,跳动着诗人的脉搏。读之,如饮醇醪,不觉自醉。诗人情与境会,觅得大自然的真趣,大自然的神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是最自然的诗篇,是天籁。

参考资料:

1、 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95-9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郁郁苍苍繁荣茂盛的八桂之地,此地就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那里的江河蜿蜒曲折,如青罗带一样柔曼迤逦,那里的山如碧玉篸一样翠绿峻秀。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家家户户多缴纳翡翠鸟的羽毛,都自己种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远远胜过登仙而去,无须借飞鸾为坐骑去飞升成仙。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156

苍苍森八桂,兹(zī)地在湘南。
森:茂盛。八桂:神话传说,月宫中有八株桂树。桂州因产桂而得名,所以“八桂”就成了它的别称。兹:此,这。湘南:今湖南以南,指桂州。湘,今湖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zān)
篸:古人用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输:缴纳。翠羽:指翡翠(水鸟)的羽毛。唐以来,翠羽是最珍贵的饰品。黄甘:桂林人叫做“黄皮果”,与《汉书·司马相如传》所称“黄甘橙楱”、颜师古注引郭璞曰“黄甘,桔属”者不是一物。

远胜登仙去,飞鸾(luán)不假骖(cān)
飞鸾:仙人所乘的神鸟。不假骖:不需要坐骑。

参考资料:

1、 杨佐义.全唐诗精选译注:长春出版社,2000:156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此诗首联点明严谟赴任之地是位于“湘南”的桂林,颔联以高度的概括力,极写桂林山水之美,颈联写桂林迷人的风俗人情,尾联说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流露出作者的艳羡之意,表达了作者的祝愿与不舍。这首诗将深挚的友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清丽工稳,质朴淡远,既是写景名篇,又是送别佳作。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本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篸”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甘”,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尾联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海内存知己 友谊亲情:凤凰出版社,2009:86-87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羁春

: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客游千里追名之心早已厌倦,春天到来我一门心思要回家。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北园里的情景还是那么令人伤感,我又看见花飘花落乱纷飞。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客心千里倦(juàn),春事一朝归。
倦:厌烦,疲倦。春事:春天的景物。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落花:落花的寓意很多,凋谢的花朵,人衰老飘零。

参考资料:

1、 钟江南编著.唐宋诗词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2008.1: 第94页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
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

  前两句“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先透过春日已归而人犹滞留不归,把王勃为客在外的心神写得神伤情悴。“春事一朝归”是借由春日返回大地的迅速,来比喻为客羁留在外的时间一下子就过了一年。至于“客心千里倦”一句,则是用来强调远在千里为客的神伤情悴,“倦”字原来是厌倦之意,对于远在千里为客感到厌倦,所以觉得神伤情悴。长久因为远在千里作客不得归而神伤的情怀,在眼见春日一朝而归的情景对比下,心灵自然显得益加憔悴恍惚。

  后两句“还伤北园里,重见落花飞”,则是写出春日重回,春花重开又谢,但是作者羁留在外为客的情况,根本没有改变。“重见落花飞”一句,充分把王勃心中为客,千里外度日如年的心思表达出来。此诗起笔壮阔而有劲,文字修辞平淡而情感深厚,意境的表达十分浑厚,已具有盛唐诗的雏形了。

  这首《羁春》诗与作者另外一首诗作《山中》诗的韵脚完全相同,而且两诗抒写的都是客愁旅思,但写诗的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因此,两诗的情虽同而景则异:《山中》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秋风起、黄叶飞的景色;《羁春》诗用来烘托情意的是春事了、落花飞的景色。两诗的写法也有不同之处,在这首《羁春》诗中,情与景却是交错出现、杂揉在一起。应当说,《羁春》诗的艺术成就是不及《山中》诗的。相比之下,《山中》诗的笔墨较劲健,意象较浑成,句格也较成熟;《羁春》诗则略嫌柔弱显露,而且是一首失粘的律绝。但是,两诗合参,彰显作者的羁旅之情。

参考资料:

1、 简恩定编著.唐诗选读: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10:第32页2、 陈邦炎撰.说诗百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2:第11页3、 陈邦炎著.唐人绝句鉴赏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第9页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