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石角过小岭至长乌村

: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偷升天行。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笑求仙学道人。

窜逐宦湘浦,摇心剧悬旌。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岁月杀忧栗,慵疏寡将迎。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磴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篁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耕。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

久忘上封事,复笑升天行。
封事:奏章。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窜逐宦(huàn)湘浦,摇心剧悬旌(jīng)
摇心:心忧不宁。

始惊陷世议,终欲逃天刑。
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岁月杀忧栗(lì),慵(yōng)疏寡将迎。
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

追游疑所爱,且复舒吾情。

石角恣幽步,长乌遂遐征。

(dèng)回茂树断,景晏寒川明。

旷望少行人,时闻田鹳鸣。

风篁(huáng)冒水远,霜稻侵山平。
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稍与人事间,益知身世轻。
稍:已,既。

为农信可乐,居宠真虚荣。

乔木余故国,愿言果丹诚。
丹诚:即赤诚。

四支反田亩,释志东皋(gāo)耕。
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只期达到明道志,不求富贵怕偷生。
今久淡忘曾上奏,更偷求仙学道人。
才贬永州司马时,食宿不安心担惊。
先怕横遭世人议,后恐帝王赐死刑。
担心今随岁月去,闲散无事少应承。
畅游山水本所爱,排遣郁闷舒我情。
幽静石角信步至,远村长乌得空行。
茂林遮断石磴路,穿林突现平川明。
远望但见行人少,时闻田鹳三两声。
风吹竹低远水现,傲霜稻海与山平。
参与人间俗世事,更知小我身世轻。
为农确有真欢乐,居官满篇虚荣心。
朝中不乏栋梁材,但愿为国献忠诚。
我欲弃官归田园,躬耕东皋慰平生。

注释
⑴封事:奏章。
⑵升天行:指求仙学道之举。
⑶摇心:心忧不宁。
⑷天刑:朝廷的惩罚。天,上天,指朝廷,皇上。
⑸将迎:送迎。指人际交往应承。《庄子·知北游》:“无有所将,无有所迎。”
⑹风篁:风吹竹丛。篁,竹丛。
⑺稍:已,既。
⑻乔木:《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⑼丹诚:即赤诚。
⑽四支:即四肢。反:通返。
⑾东皋:潘岳《秋兴赋》:“耕东皋之沃壤兮”。李善注:“水田曰皋。东者,取其春意。”又,唐初王绩有战功,官至大乐丞,而自号东皋子,“挂冠归田,葛巾联牛,躬耕东皋。”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170篇诗文

猜你喜欢

为农

: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锦官城置身于战乱之外,江村里有八九家人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圆圆的新荷小叶静静地浮在水面上,嫩绿的小麦已在轻轻地扬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真想寻一住宅从此终老,耕田劳作远离长安。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很惭愧不能像葛洪那般,抛弃一切世俗求仙问药。

(jǐn)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锦里:即指成都。成都号称“锦官城”,故曰锦里。烟尘:古人多用作战火的代名词。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shē)
从兹:指从此,从现在。赊:远也。国:指长安。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shā)
勾漏令:指晋葛洪。杜甫自言不能如葛洪一样弃世求仙,所以说懒。其实是一种姑妄言之的戏词。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
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
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这是杜甫开始卜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当时,天下大乱,而“锦里”(即锦官城成都)不在乱中,故说“烟尘外”。“江村八九家”,是作者身之所在,是个寥落的江村。颔联“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写景,眼前的圆荷小叶,细麦轻花是在居处周围所见,为下文作铺垫。后面四句,表现为国设想渐远渐荒唐,也渐使人明白:那不过是一种极其无奈的自嘲。杜甫不会真下决心“为农”而“从兹老”,更不会下决心追随葛洪故事去学炼丹砂。这是愤世之言,不可坐实。从“去国赊”可见杜甫始终不能忘怀国事。

  此诗是杜甫生活史上一个转变的标志。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

: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落日映红了西天,携妓的公子陂塘放船。啊,风柔柔轻吹水面,浪细细皱起潋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夹岸的绿竹茂密幽深,游士们在此设筵。擎露的荷花多么鲜艳,看着它暑解凉添。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诸公子今日格外殷勤,将冰块化作冷饮;佳人们乘兴要歌唱,唱前忙着梳妆打扮。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天不作美,风景大煞,头上的黑云突现,陪客的我急把天看,灵机一动耸起诗肩。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飘星的雨点沾湿席上,顷刻间骤雨淋头,卷雨的狂风扑打船只,仿佛要掀翻锦舟。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船上善歌的越女啊,红裙儿淋得湿漉漉;能歌的燕姬眉黛含愁,急风里难试莺喉。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冒雨摇橹靠堤岸,柳系缆绳,栓牢荡舟,船上的布幔失落水面,漫卷着浪花浮沤。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归路上人们心绪低落,怨暴雨添了冷寞。骤雨驱散了炎热,闷人的五月凉似初秋。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放船:开船,行船。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ǒu)丝。
公子:称富贵人家的子弟。调冰水:用冰调制冷饮之水。佳人:美女。雪藕丝:把藕的白丝除掉。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片云:极少的云。南朝梁简文帝《浮云诗》:“可怜片云生,暂重复还轻。”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沾:打湿。急:一作“恶”。

越女红裙湿,燕(yān)姬翠黛(dài)愁。
越女:越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燕姬:燕地的美女,代指歌妓。翠黛:眉的别称。古代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眉,故名。

(lǎn)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缆:系船的绳子。宛:一作“卷”。

归路翻萧飒,陂(bēi)塘五月秋。
翻:却。萧飒:(秋风)萧瑟。陂塘:池塘。此指丈八沟。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雨来沾席上,风急打船头。
越女红裙湿,燕姬翠黛愁。
缆侵堤柳系,幔宛浪花浮。
归路翻萧飒,陂塘五月秋。

  第一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之前大自然景色的美好和人们心情的恬静。首联不仅巧妙地点出了出游的时间是“晚际”,地点是在湖上,而且还用寥寥数语勾画出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第二联仍然是用恬静优美的图画组成的。“竹深”“荷净”四字,既使人仿佛看到了一丛丛茂密的翠竹、一朵朵散发着清香的荷花,同时也在静态的美中不知不觉地强调了动感。第三联着重写舟中之人,其特色十分鲜明。尾联使诗的节奏有了出人意料的变化,扣住了“遇雨”的诗题,又为第二首诗埋下了伏笔。

  第二首诗着重表现出游“遇雨”后作者的心情。既然前一首诗已经说过“片云”来得十分突然,那么这里的“雨”也就尽可以下得十分迅猛。此诗也正强调了这一点。在这一首前六句诗中,作者突出强调了风雨来得迅急,与第一首诗的恬静画面产生了极强烈的对比。最后二句,表现的是作者潇洒风流的精神面貌。句中的“翻”字几乎有扭转乾坤之力,认为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段小插曲而已,用不着感到狼狈,又出色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40-444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冬日归旧山

: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沾满灰尘的帽子还未清洗,匆匆归来后立即叩访山门。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爬满青藤的小路向远处伸延,高远的万点雪峰若隐若现。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周围满地都铺上枯枝冷叶,寒冷的峡谷中都是凝滞不动的密云。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竹,深山中老树古木斜倒着横在江面。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白狗离开村子在远处狂吠,苍苔在屋里的墙壁上生长。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厨房中出现野鸡穿来穿去,临屋处依然有猿猴在啼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树枝掉落上面的鸟巢还在,篱笆疏漏成为野兽的路径。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整理床铺有苍鼠急忙逃走,倒出箱子惊动了箱中蠹鱼。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要发愤读书学好治国本领,养成青松一样高尚的品格。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这次回来不久将又要离去,离开后准备大干一番事业。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81

未洗染尘缨(yīng),归来芳草平。
旧山:安旗等认为此指四川江油境内的匡山。匡山也叫戴天山。染尘缨:沾满灰尘的帽子。芳草平:即芳草坪。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平晴。
雪平:安旗等注:“雪平,当指岷山,俗称雪山,在江油县(即今四川省江油市)西北三百里,四季常有积雪。”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huáng)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篁:竹子。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zhì)过,临屋旧猿鸣。
雉:野鸡。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qiè)素鱼惊。
箧:箱子。素鱼:即蠹鱼,蛀蚀书籍衣物的小虫,因其色白,故名。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素贞:指情操。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三清:道教指神仙所居的最高仙境,包括玉清、上清、太清。此处比喻朝廷。

参考资料:

1、 管士光.李白诗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581
未洗染尘缨,归来芳草平。
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
地冷叶先尽,谷寒云不行。
嫩篁侵舍密,古树倒江横。
白犬离村吠,苍苔壁上生。
穿厨孤雉过,临屋旧猿鸣。
木落禽巢在,篱疏兽路成。
拂床苍鼠走,倒箧素鱼惊。
洗砚修良策,敲松拟素贞。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

  此诗为李白在出游成渝等地返回匡山时所作,诗写自己匆匆归家发现旧居的荒败景象,表达了即将告别隐居读书生活的留恋之情。全诗采用移步换形之法,描写旧山景象和旧居的荒败,叹惋之情中却展示了自己立志发愤读书,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诗在形式上既讲求格式又不为格律所羁缚,体现了李白在诗歌创作上形式迁就内容的特点。

  诗中的李白归心似箭,未洗征尘,行色匆匆,即叩访山门。那久违的远山近水仿佛对他有意,那故园的芳草仿佛对他有情。在归来的路上,他以诗人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一系列景象:那碧绿的“一条藤径”,那高远的“万点雪峰”,满地密密麻麻的枯枝冷叶,一谷厚厚浓浓凝滞不动的寒云,冬日里生命常新的嫩篁,深山中老树古木破江而横。

  根据诗中的描写,万点静寂的雪峰前有一条鲜活碧绿的藤径,人踪渺无的自然里有冲风冒雪的嫩篁常青,纵然“谷寒云不行”,纵然“古树倒江横”,但静寂中依旧有远山的召唤,死灰中依旧有顽强的生命,这就是不灭的人性之灯。正是在这样的自然里,在这样的山水中,李白真切地感到,他的心是属于阳光、雪峰、嫩竹、白云和大自然的,也只有在自然的山水之中,他的心才是最自由的。人在自然山水中放情,心在自然山水中平衡,诗人在登山涉水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给予他的无限生命力和无尽的快慰感。

  “此时重一去,去合到三清”两句,表明李白此次回归“旧山”,只是作短暂停留,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又将远离。“归”即将“别”,要告别自己熟悉的居所,告别多年读书学习的一段重要人生经历,无怪乎作者使用了那么多笔墨。诗中明白宣告“去合到三清”,意即以诗文干谒权贵,重用于当世,以伸鲲鹏之志。

  李白的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心仪与交流,是一种人格的“寻真”。他希望达到的,就是借客观自然山水的清凉,来尽情洗涤自己主观的俗虑。在李白的笔下,自然山水有时就是一种象征,当自然山水被当作是一种客观关联物,作为一种永恒的象征时,它就能使李白产生强烈的时空意识。

  这首诗首先写冬归旧山的急切心情,再写归山所见景象。虽然时值寒冬,地冷谷寒,但难掩诗人对旧山的喜爱:万点雪峰,在阳光下闪烁;爬满青藤的山间小路,依然充满生机。接着近距离描写旧居的荒凉破败。由于离居时久,诗人居所已成雉飞、猿啼、鼠走、兽奔之地,在铺陈描写中诗人难以掩饰的叹惋之情表露无遗。最后诗人表示要重新振作,发愤读书,以求闻达于当世,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参考资料:

1、 敬永谅.李白《冬日归旧山》探微.文史杂志,2004(5)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 题榴花

: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如火的榴花映入眼帘格外鲜明,枝叶间时时可以看到初结的小果。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惜此地没有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艳艳的榴花只好在苍苔上散落纷纷。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2、 汤贵仁 等.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9-80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照眼:犹耀眼。形容物体明亮或光度强。时见:常见。子:指石榴。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jiàng)英。
可怜:可惜。无车马:无达官贵人乘车马来欣赏。颠倒:回旋翻转,多指心神纷乱。绛:大红色。绛英:这里指落地的石榴花花瓣。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2、 汤贵仁 等.韩愈诗选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9-80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这首诗开头两句点明时令,勾画出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后两句点明地点,表明石榴花无人游赏以致美景寂然零落,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并在描摹客观景物中寄寓着人生哲理。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两句点明时令,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的繁茂烂漫景象,尤其“照眼明”三字,生动传神。诗人既写了花,也写了看花人的愉快心情。后两句点明地点,这是生长在偏僻地方的石榴,没人去攀折损害他的花枝,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红青相衬,画面十分优美,使人觉得几多可爱和惋惜。其实诗人正是爱其无游人来赏,爱其满地“青苔”“绛英”,倘有人来赏,则车辙马蹄践踏得不堪了,还不如任其花开花落、果熟果烂,来得自然,委婉表达了诗人孤独的心境。

  此诗前两句写景状物,后两句抒发感想。作者并不直接来写景,而是通过人的感觉,侧面烘托出榴花的绚烂多姿。但花开得再美又能如何,还不是寂寞无声落,诗人叹息花开无人来赏,亦即暗喻朋友满腹才华,却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颠倒”二字更是有力批判了统治者的不识人才以及诗人和作者都怀才不遇的愤懑。

  全诗描述景致清新自然,从中又可以见出诗人浓郁的情趣和缜密丰富的文思。而诗意和描述的骤变,却又全寓于似清淡实重浓的语句之中,使得诗意陡然转深,也显示了写法的“喜山不平”的变化特色。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 等.千家诗鉴赏辞典.西安: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104-106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遥怜故园菊,应傍(bàng)战场开。
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参考资料:

1、 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350-351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遥怜故园菊”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虽然巧用典故,却无矫揉造作之感,使人不觉是用典,达到了前人提出的“用事”的最高要求:“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也”(邢邵语),所以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猜测:不知造成“无人送酒来”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地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共度佳节。所以,“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应傍战场开”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而且这是由登高饮酒的叙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因无酒而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长安故园”,可以说是切时切地,紧扣诗题。

  诗写到这里为止,还显得比较平淡,然而这样写,却是为了逼出关键的最后一句。这句承接前句,是一种想象之辞。本来,对故园菊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想象,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写得新巧自然,真实形象,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这一结句用的是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意深长,耐人咀嚼,顿使全诗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出现了一个飞跃。

参考资料:

1、 雅瑟.唐诗三百首鉴赏大全集.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1:205-2062、 吴小林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12-613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