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宅

:

接竹引山泉,菖阳满石盆。秋高松落子,岁久鹤生孙。

古壁寒藤上,前人旧墨存。平生箕颍兴,风度有谁尊。

韩应

韩应,字孟祁,号唐村,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徽宗政和六年(一一一六)捉事使臣(《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八八)。事见《东瓯诗存》卷三。今录诗三首。 3篇诗文

猜你喜欢

念奴娇·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

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饮美酒,读《离骚》。堪笑人生在世,还有什么更令人得意的事呢?那西晋名士王衍,清雅直立,像玉壁一般,却只顾清谈,最后被敌人杀害,空余遗恨。我退隐的这一带地方,田园烟雾苍苍,山丘清寒碧碧,居住其中,闲适无比。可到了将近岁末的时候,我却还是忧风忧雪。我感慨地追忆那东晋的名臣谢安,虽壮志凌云,却被贬西州而病逝。

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我梦想着,建起我的萧闲堂别墅,岩桂的幽香香飘十里。胸中的种种不平之气,都随着一杯酒,无踪无迹。天睛日暖的日子里,和友人们相聚,悠然自得,意气风发,不再有一丝一毫的遗恨。当初东晋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他们曾在兰亭把酒吟诗,这种心情,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啊,王羲之又何必在《兰亭集序》中记什么“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呢?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等著.豪放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228页2、 高远主编.学生必背 唐宋词三百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01:第288页

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杏花天》等。双调,上片九句,押四仄韵,四十九字;下片十句,押四仄韵,五十一字,共一百字。追和赤壁词:即步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离骚(sāo)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夷(yí)(fǔ)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mǔ)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人生佳处,但能读《离骚》饮酒,不需他物。《世说新语·任诞》:“王孝伯言: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夷甫:即王衍,字夷甫。据《晋书·王衍传》中载,王衍虽位居宰辅却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岩岩玉壁:东晋名士王衍,人称“岩岩清峙,壁立千仞”。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词人借描绘岁寒翠竹以自比。寒玉:喻寒竹;风雪:喻忧患。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引谢安故事。谢安为东晋名臣,文武兼备,有天下之志,淝水大捷后乘胜追击,一度收复河南失地。然终因位高风大招人忌,被迫出镇广陵,不问朝政。太元十年,谢安扶病舆入西州,不久病逝。

我梦卜筑(zhù)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lěi)胸中冰与炭,一酌(zhuó)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卜筑萧闲:词人在镇阳别墅筑有萧闲堂,故自号为萧闲老人。块磊:垒块,胸中不平的样子。冰与炭:冰炭一冷一热,不能同器,喻水火中骚乱不宁。神交:慕名而没见过面的交往。永和: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江左诸人:指东晋谢安、王导诸人。

参考资料:

1、 (宋)苏轼等著.豪放词 插图本:凤凰出版社,2012.12:第228页2、 高远主编.学生必背 唐宋词三百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01:第288页

还都后,诸公见追和赤壁词,用韵者凡六人,亦复重赋。

离骚痛饮,笑人生佳处,能消何物。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五亩苍烟,一丘寒玉,岁晚忧风雪。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
我梦卜筑萧闲,觉来岩桂,十里幽香发。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胜日神交,悠然得意,遗恨无毫发。古今同致,永和徒记年月。

  这首词的上片,间接表达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官场的厌倦,为下片抒发隐居避世的生活志趣作铺垫。开头三句,说人生最得意事,无如饮酒读《离骚》。“痛”字,“笑”字,相排而出,奠定了激越旷放的基本情调。“夷甫当年成底事,空想岩岩玉壁”与“西州扶病,至今悲感前杰”,词人引用王衍与谢安两个历史人物,表现了矛盾的心理情绪。他对王衍的回避现实祖尚浮虚有所不满,对谢安的赍志以殁深表同情和怨愤。但是谢安所以不能施展才识,乃时势所限,朝廷中的倾轧排挤,使他不得不激流勇退。词人徘徊在出世与人世、积极与消极的边缘,他选择的正是他所不满的人生道路。饮酒读《离骚》,是消化内心块垒的手段,而隐居避世,则是词人引领以望的平安归宿。“岁晚忧风雪”是词人有感于现实的忧患意识,这既是现实的折映,又有历史的借鉴。这种对家山的怀想,置于两个历史人物的中间,仿佛是压抑不住的潜意识,也正反映了词人徘徊歧路的精神状态。

  下片正面抒写归隐之志和超脱之乐。换头借梦生发,一苇飞渡,由京都到镇阳别墅,也等于由现实到理想。桂花飘香,酒浇垒块,知己相聚,清谈赋诗,人生如此,可谓毫发无遗恨,这是作者所勾画的暮年行乐图。“块垒胸中冰与炭,一酌春风都灭”,这两句词说胸中杂有相矛盾的喜惧之情,不平之气,遇酒都归于消灭,无喜亦无忧。结句回到诸公相聚唱和的背景上来。胜日神交,古今同致,王羲之《兰亭集序》又何必记“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呢。

  词的前、中、后三处,提及三个东晋名士,虽非咏史,却得园林借景之妙。词上下两片,情绪相逆相生。上片悲慨今古,郁怒清深;下片矫首遐观,入于旷达自适之境。其实胸中垒块并未浇灭,不过用理智的醉意暂时驱遣,强令忘却,故旷达中时露悲凉。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2249-2250页

江神子慢·玉台挂秋月

: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拮,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教人红消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春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鸳鸯结。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拮,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圆圆的玉镜台像挂着一轮秋月。淡淡的傅粉,修得容貌雅洁,额上点了梅花妆香粉白净似雪。风姿绰约冰清玉洁。一对金莲秀足,小小罗袜十分衬贴。一阵骤雨刚刚停歇。楼外渐飞渐远的离群孤雁,那遥远的山外,远行的游子也音信绝断。这愁恨对面诉说也难,更何况还要寄书信向他倾谈,实在难堪。

教人红消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春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鸳鸯结。
刻骨相思教我形容憔悴像红花枯萎绿叶凋残,只觉得金缕衣变得松宽,全都是为轻易的离别所熬煎。太过凄切,令人伤神呵,是那黄昏的画角吹响的时节。角声呜咽如泣如嗟。庭院红花落尽春光消逝,遥远的明月冷漠无情,刚圆满又变成残缺。恨他不知残荷尚留余香,还能惹那鸳鸯结伴成双。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73-174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第175页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拮(jié),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江神子慢:由令曲《江神子》衍化而成长调,初始祭祀江神之曲。又名《江城子》。玉台:精美的梳妆台。或释为精美的楼阁,与词意不符。铅素:铅华。素白的容貌。梅花:指梅花妆。傅:通“附”,附着。冰姿:淡雅的姿态。金莲:谓女子小脚。金莲专指女子纤足。

教人红消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春花春去也,银蟾(chán)(jiǒng),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馀(yú)香,惹鸳鸯结。
金缕:金线缝织的衣服。饰以金线的罗衣。呜咽:形容低沉凄切的声音。银蟾:明月。传说月宫中有蟾蜍。故称。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73-174页2、 吕明涛,谷学彝编著. 宋词三百首 .北京: 中华书局, 2009.7:第175页
玉台挂秋月,铅素浅、梅花傅香雪。冰姿拮,金莲衬、小小凌波罗袜。雨初歇,楼外孤鸿声渐远,远山外、行人音信绝。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
教人红消翠减,觉衣宽金缕,都为轻别。太情切,消魂处、画角黄昏时节,声呜咽。落尽春花春去也,银蟾迥,无情圆又缺。恨伊不似馀香,惹鸳鸯结。

  这首词写离情相思,别具韵味。思妇久盼意中人音信不至,心中自然无限幽怨,可是却以“此恨对语犹难,那堪更寄书说”自我安慰。词的 上片写秋月高挂,冰汪玉洁的美人在月下漫步。满腹心事,无法表达,欲托之于书信,怎奈孤鸿鸣声渐远,行人音信断绝。“玉台”四句描述思妇送别前着意梳妆饰容,表现出女为悦己者容的恋情和离别难合的心情。“雨初歇”三句写送别后之茫然,借“孤鸿”楼外渐远烘托行人已在山外失踪,声远音绝。“此恨”二句以“对语”、“寄书”双层递进写思妇离愁别恨郁结于心,难以倾诉的悲抑。

  词的下片写因相思而清瘦,遇黄昏尤觉消魂。花落春去,唯有明月缺而复圆,撩人情思。玉台挂秋风,铅素浅、梅花傅香雪。“玉台挂秋月”各本多解释为楼台外挂着明月,指为实景。“铅素浅”和“传香雪”见其美在素雅本色。“教人”三句总写自己红颜憔悴,金缕衣宽,怨行人之“轻别”,置自己于苦恨不可自拔。“太情切”三句描绘了令人消魂难过的环境氛围,所见所闻皆备感孤独、凄凉。“落尽”二句写春花落尽,明月高远、遂怨明月之圆缺无情,与“秋月”意象巧妙遥映。最后直接倾诉对行人的怨恨:恨他竟不如残荷之余香尚惹鸳鸯结伴,反使自己落得孤单索寞。

  这是首写闺怨的长调,末尾两句以痴语显深情,结句怨得无理,却妙得痴情神理。全篇风格婉丽,情致缠绵。

参考资料:

1、 上彊邨民(编) 蔡义江(解) . 宋词三百首全解.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8/11/1 : 第173-174页

长相思·吴山青

: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谁知离别情 一作: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江边 一作:江头)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谁知离别情 一作:争忍有离情)
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谁能理解恋人的离别愁绪?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江边 一作:江头)
你泪眼盈盈,我泪眼盈盈,你我相爱却无法相守在一起。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船儿扬帆要远行。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6页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 :京华出版社 ,1998.09, :第93页 .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谁知离别情 一作:争忍有离情)
吴山:指钱塘江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吴国。越山,钱塘江南岸的山,此地古代属越国。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江边 一作:江头)
罗带句:古代结婚或定情时以香罗带打成菱形结子,以示同心相怜。

参考资料:

1、 徐培均选注 .婉约词萃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 :36页 .2、 安平秋,杨忠,杨锦海主编;程郁缀选注 .中华古典名著读本 唐宋词卷 :京华出版社 ,1998.09, :第93页 .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谁知离别情 一作:争忍有离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江边 一作:江头)

  词以一女子的声口,抒写她因婚姻不幸,与情人诀别的悲怀。开头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吴山青,越山青”,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一片江南特有的青山胜景。吴越自古山明水秀,风光宜人,却也阅尽了人间的悲欢。“谁知别离情?”歇拍处用拟人手法,向亘古如斯的青山发出嗔怨,借自然的无情反衬人生有恨,使感情色彩由轻盈转向深沉,巧妙地托出了送别的主旨。

  “君泪盈,妾泪盈”,过片承前,由写景转入抒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罗带同心结未成”,含蓄道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古代男女定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心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江头潮已平”,船儿就要起航了。“结未成”“潮已平”,益转益悲,一江恨水,延绵无尽。

  这首词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反复咏叹,情深韵美,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词采用了民歌中常用的复沓形式,在节奏上产生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咏的艺术效果。词还句句押韵,连声切响,前后相应,显出女主人公柔情似水,略无间阻,一往情深。林逋沿袭《长相思》调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用清新流美的语言,唱出了吴越青山绿水间的地方风情,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入直召对选德殿赐茶而退

: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浓绿的槐荫夹护着宫道,树上落满归巢的乌鸦,天子下令让使臣传旨宣召我入宫赐坐侍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回到翰林院我头脑清醒久久地不能够入睡,只见窗前弯弯如钩的新月刚好照亮那丛紫薇花。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78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chì)使传宣坐赐茶。
入直召对:官员入宫朝见皇帝,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周必大时为宰相。选德殿:南宋临安宫殿名。敕使:指太监。传宣:宣召。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玉堂:翰林院。月钩:月亮状如钩。紫薇:落叶亚乔木,夏季开红紫色的花,秋天花谢。这里暗用唐开元元年(713年),改中书省为紫薇省,中书令为紫薇令的典故。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3、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278
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照紫薇花。
  被皇帝召见询问国事,对于臣子而言,自是大事。周必大当此恩遇,赋诗以抒怀,诗题即已明写其事。诗人“入直召对选德殿”事,《宋史》卷三九一《周必大传》中有记载,宋孝宗召周必大等三人在选德殿应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忧劣”,“命必大等板陈当否”,周必大在退出选德殿后向孝宗上书陈述兵将与郡守变易过于频繁的弊病。《四朝闻见录》对孝宗夜召周必大入宫也有记载,却着重在金卮赐酒、玉盘贮枣的款待上。“入直召对”的原委本是一首长篇叙事诗的题材,但诗人以一首绘景记事的七绝来抒怀。

参考资料:

1、 霍松林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047-10482、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409

寒菊 / 画菊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菊花盛开在秋天,从不与百花为伍,独立在稀疏的篱笆旁,情操意趣并未衰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宁可在枝头凋谢枯萎而死,也不曾吹落于凛冽北风之中!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宋诗精华》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下》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76 .3、 张建华 .《谦诗三百首》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164 .4、 孙红松 .《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52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shū)(lí)趣未穷。
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并,一起。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未尽,无穷无尽。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抱香死:菊花凋谢后不落,仍系枝头而枯萎,所以说抱香死。何曾:哪曾、不曾。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参考资料:

1、 陶文鹏 .《宋诗精华》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 蓝光中 .《历代诗歌选读 下》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1 :176 .3、 张建华 .《谦诗三百首》 .北京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8 :164 .4、 孙红松 .《国学经典诗文拔萃 3》 .青岛 :青岛出版社 ,2006 :52 .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这首咏物诗,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国决不向新朝俯首的凛然气节。诗中句句扣紧寒菊的自然物性来写,妙在这些自然物性又处处关合、暗示出诗人的情怀。“抱香”,喻指自己高洁的民族情操,“北风”,双关语,暗示北方来的蒙古统治者。全诗写得壮烈激昂,掷地有声。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这句主要意思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时节盛开,独有菊花挺立在凌厉的风霜之中,不与百花争妍斗艳。郑接着,诗人又写百花已经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篱旁,意趣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风拒霜、独放光华的自然之趣,也是画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洁坚贞、真淳自得的主观之趣。诗句融入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此中有真意”的意趣。范成大在《范村菊谱序》里提到“以菊比君子”的说法,云: 岁华晼晚,草木变衰,乃独晔然秀发,傲睨风露,此幽人逸士之操。”范成大序文与郑思肖诗句的题旨是相同的,范文可以帮助我们领悟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蕴。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这两句诗意深转一层。菊花盛开后,在枝头逐渐枯萎,花瓣并不凋谢落地,故云“枝头抱香死”。北风在南宋文学家的笔下象喻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枝头抱香死”比“抱香枝上老”更为痛切悲壮,且语气磅礴誓无反顾。“何曾吹落北风中”和“不随黄叶舞秋风”相较,前者质询,语气坚定;后者陈述,一个“舞”字带来了些许佻达的情调,与主题略显游离。更重要的是,前者点出“北风”,分明指向起于北方的蒙古汗国,反抗之情,跃然纸上。诗句用隐喻手法,是说宁可为坚持气节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真诚地剖白了诗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气节。

  这首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不在于发挥画理,因此具有咏物诗的特征。全诗写菊花之形貌,得菊花之神理,又能超乎其上,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摅写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操,既表现出菊花的自然美,菊画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兼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形象的自然性与社会性得到和谐的统一,这首题画诗也便有了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睿的哲理含蕴,使读者从中获得美感愉悦和生活启迪。

参考资料:

1、 吴企明.《历代题咏书画诗鉴赏大观》.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