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我的老朋友柳宗元谪居永州,得了一块好地方,在那里建造房屋,种植蔬菜,筑造了池塘小洲,建起了亭台楼榭,命名为愚溪。柳子死后三年,有一个僧人云游零陵,告诉我说:“愚溪再也不像从前的样子了。”一听到僧人这话,我无法抑制自己的悲痛,就把听到的情况写成七言诗,以表哀悼。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溪水悠悠地流着,春天自然来了,草堂已经没有主人,燕子还是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隔着帘子,只看到庭中长满野草,那一树山榴花,依旧烂熳地盛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草圣似的几行草书还留在断墙残壁上,当年手植的千株柑树已经属于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只看见里门上仍是当年那块通德匾,但是只有柴车寂寞地出入在斜阳下。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当年的柴门和竹篱还依依存在,野草和青苔却一天天增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现在纵使邻居有人懂得吹笛,但老朋友谁能在从这里经过?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2、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zhǐ),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nǎng)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shēng),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愚溪:原名冉溪,柳宗元谪居永州(治今湖南零陵)时更名为“愚溪”。柳子厚:即柳宗元,子厚是柳宗元的字。谪:指官吏降级,调往边远地方。结茅树蔬:建造茅屋,种植蔬菜。为:筑造。沼:小池塘。沚:水中的小洲。目曰愚溪:取名叫愚溪。无复曩时:不如过去。曩,从前的,过去的。胜:禁得起。恨:憾。这里指伤悼之意。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悠悠:悠闲自在。草堂无主:指柳宗元已去世。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中庭:庭中。山榴:山石榴,又名杜鹃花、映山红。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草圣:东汉张芝善草书,人称”草圣“。此处指柳宗元的墨迹,柳宗元是书法家,善章草。木奴:柑橘树的别称。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qiáo)车。
里门通德榜:东汉孔融为北海相,十分敬仰郑玄,命高密县为他专门设郑公乡,并将里巷的大门修得很高,使得较高的车马也能通过,号为通德门。此喻指柳宗元故居里门。樵车:柴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lǚ)更谁过?
山阳:汉代县名,在今太行山之南。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废汉献帝为山阳公,即在此地。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2、 吴在庆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故人柳子厚之谪永州,得胜地,结茅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目曰愚溪。柳子没三年,有僧游零陵,告余曰:“愚溪无复曩时矣!”一闻僧言,悲不能自胜,遂以所闻为七言以寄恨。
溪水悠悠春自来,草堂无主燕飞回。
隔帘唯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
草圣数行留坏壁,木奴千树属邻家。
唯见里门通德榜,残阳寂寞出樵车。
柳门竹巷依依在,野草青苔日日多。
纵有邻人解吹笛,山阳旧侣更谁过?
诗前小序,一是概括了柳宗元居愚溪的情况,点出“结第树蔬,为沼沚,为台榭”的特征,与八愚胜景相吻合;二是说明写诗的原因,听说愚溪草堂已不像过去的样子,故“悲不能自胜”,写诗以寄恨。
第一首诗从愚溪、草堂下笔,溪水悠悠,芳草萋萋,春来燕回,主人已去,引起无限伤感。满树鲜艳的山榴花开得正旺,对柳宗元的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第二首诗先写柳宗元的遗书、遗物,睹物思人,使人回想柳宗元的生平。接着笔锋一转,由物及人,借孔融表彰郑玄立通德门之事,赞扬柳宗元的学问、德行。结尾以夕阳之下寂寞过往的樵车,来反衬草堂的凄凉,不平之气隐含其中。
第三首写草堂风光,柳树团团,竹林青翠,而草堂的野草青苔因主人离去而日渐增多,显得更为荒凉。后面用典,借西晋正始年间(240~249)向秀与嵇康的交情来抒发心中的怅恨,指出:即使邻人善于吹笛,又有谁能够经过愚溪草堂,像向秀那样感笛声而写出新的《思旧赋》呢?
这三首诗都着眼于一个“伤”字,哀伤住过愚溪的挚友旧侣。诗中所咏景物多是与柳宗元有关的旧物,其最明显的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情从景出,风格显得极为蕴藉缠绵深厚。
参考资料:
1、 梁守中.刘禹锡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32-352、 编选.刘禹锡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13-115赵得宝符盛,山河功业存。
赵毋恤得到宝符而为太子,建立了获取山河的功业。
三千堂上客,出入拥平原。
平原君赵胜拥有三千门客,出入随行。
六国扬清风,英声何喧喧?
纵横六国扬清风,英名声望赫赫。
大贤茂远业,虎竹光南藩。
你是大贤之后,继承祖宗远大事业,来南藩宣城作虎竹太守。
错落千丈松,虬龙盘古根。
你们赵家子孙宛如茂盛的千丈古松,虬龙盘根绵延万年。
枝下无俗草,所植唯兰荪。
龙生龙,古松枝下无俗草,尽是芳香的兰花荪草。
忆在南阳时,始承国士恩。
回忆我在南阳的时侯,就承蒙你给予我以国士之恩。
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你曾经为柱下御史,也曾经脱去御史绣衣而归田园。
伊昔簪白笔,幽都逐游魂。
往往我曾经耳上搁书写谏书的白笔,也曾经去北方追逐游魂。
持斧冠三军,霜清天北门。
在天北门持斧而能勇冠三军,神情威严如霜清雪白。
差池宰两邑,鹗立重飞翻。
你前后又作过两地的太守,如鱼鹰再度翻飞。
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
我焚香后进入皇上的兰台,起草的文书芳言满章。
夔龙一顾重,矫翼凌翔鹓。
皇上也曾经很看重我这个辅弼良臣,那时我正像矫健的雄鹰展翅高翔。
赤县扬雷声,强项闻至尊。
海内满布我的大名,如雷贯耳,以强项般的刚强不屈而闻于皇上。
惊飙颓秀木,迹屈道弥敦。
秀木高于林而惊飙摧之,虽然被人憋屈,我的品质却更加明显。
出牧历三郡,所居猛兽奔。
你出任太守经历了三郡,所到之处,恶人闻风而逃。
迁人同卫鹤,谬上懿公轩。
而我如卫公之鹤,有兴登上卫懿公的车轩,而谬得封赏。
自笑东郭履,侧惭狐白温。
自笑如穿东郭之履,有鞋面没有鞋底,处境窘迫,面对穿白狐腋毛大衣的人不禁有羞惭之感。
闲吟步竹石,精义忘朝昏。
有空闲就步竹石径吟诗,细研精义而忘却早晚的时间。
憔悴成丑士,风云何足论?
神情憔悴,面容丑陋,不足以谈论风云大事。
猕猴骑土牛,羸马夹双辕。
职务提升如老牛拉破车,瘦马却要驾驶两辆车。
愿借羲皇景,为人照覆盆。
愿借得太阳的光芒,为我照亮覆盆之下的黑暗。
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
乱世出英雄,溟海不振荡,鲲鹏怎么才能展翅高飞呢?
所期玄津白,倜傥假腾鶱。
期待你有朝一日身居高位,借你的东风青云直上。
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自云绕山山路幽深,禅门弟子远来相寻。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僧熟路踏苍苔归寺,鹿在林踩红叶有声。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发禅心。
高阁燃清香生静境,夜堂鸣疏磬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自从紫桂岩前告别,不见南能直到如今。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白盖微云一径深,东峰弟子远相寻。
东峰弟子:犹言东山弟子,即禅门弟子。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俱住黄梅东山,引接学人,故称东山法门。
苍苔路熟僧归寺,红叶声干鹿在林。
高阁清香生静境,夜堂疏磬(qìng)发禅心。
自从紫桂岩前别,不见南能直到今。
南能:指禅宗南宗惠能六祖。
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页参考资料:
1、 蒋述卓《禅诗三百首赏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第113-114页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杜陵叟(sǒu),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薄田:贫瘠的田地。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suì)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考课:古代指考查政绩。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sù)。
帛:丝织品。粟:小米,也泛指谷类。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恻隐:见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即同情。弊:衰落;疲惫。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jī)尽放今年税。
京畿:国都及其行政官署所辖地区。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dié)榜乡村。
里胥:古代指地方上的一里之长,负责管理事务。方:才,刚刚。牒:文书。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juān)免恩。
蠲:除去,免除。
参考资料:
1、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1996年7月修订第3版。“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杜陵,地名,即汉宣帝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的少陵原上。白居易这首新乐府诗的主角是一位家住在长安市郊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他世世代代以种地为业,守着一顷多的薄田,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中国文人的诗歌中,少不了风花雪月,也有的是闲情雅致,但是有意识地不但以农民作为作品的主人公,而且真正站在劳苦大众的立场上,为他们鸣冤叫屈、打抱不平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在这一点上,白居易可以说是做得非常突出的一位了。他所以能够在诗歌中大声疾呼地为民请命,并不是想在题材上猎奇出新,而是源于他对朝廷政治前景和国计民生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作者一再把视角投向生活在最底层的群众,他们的生活过得十分悲惨,而且向来是无人过问的。这位不知姓甚名谁的杜陵叟处在水深火热的困境中而不能自拔。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三月无雨,并不是指的农历三月整整一个月不下雨,而是说从808年冬天到第二年春天连续三个月没有下雪和下雨。据史料记载,这一年直到闰三月才下了一场像样的雨,为此,白居易还专门写了一首《贺雨》诗表达他当时喜悦的心情。在靠天吃饭的日子里,长安市郊的“杜陵叟”去年秋天辛辛苦苦播下的冬小麦,从下种到返青就没有一滴雨水的滋润,结果还没有到秀穗的时候大多已经干黄枯死了。夏粮既然没有收成,只有指望秋粮了,可是农民们万万没有想到,秋天九月一场早来的霜降,却使得“杜陵叟”可怜的愿望又一次成为了泡影,地里的秋庄稼还没有成熟就都被冻死而干枯了。两季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这就是白居易在序中所交待的“农夫之困”,也是“天灾之困”。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长吏,泛指上级长官,这里是指的杜陵所在地的地方官。考课,指古代考查官员政绩的好坏,以此作为升降的标准。原来这位地方官大人明知手下的“农夫”受了天灾,却不向上方报告灾情,而是愈发加紧横征暴敛,强行收取租税。他要造成一个“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政绩,以取悦上方,给朝廷留下一个称职的印象,为他以后的加官晋爵打下基础。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这两句诗是说,“杜陵叟”在大荒之年,遇上这样不顾百姓死活的“长吏”,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理,只好忍痛把家中仅有的几棵桑树典当出去,可是仍然不够缴纳“官租”,迫不得已,再把赖以为生的土地卖了来纳税完粮。可是桑树典了,“薄田”卖了,到时候连“男耕女织”的本钱都没有,第二年的生计也没有办法了。这种来自“长吏”的人祸,让“农夫之困”愈发雪上加霜。
看到“杜陵叟”面对的“人祸之困”比“天灾之困”更加无情、更加残酷时,白居易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本来从诗歌的一开始,他是以第三人称的面目出现的,可是写到这里,他义愤填膺,转而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场控诉起来,“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意思是:“典了桑树,卖了薄田,织不了布,种不上地,到时候没吃没穿,我们怎么生活啊?”这种由第三人称到第一人称的转换,实际上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他已经全然忘记了他是朝中大夫的尊贵身份,而自觉地站在了无依无靠的“杜陵叟”一边,这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著名的汉乐府《陌上桑》中有这样的诗句:“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那也是站在诗中主人公同一立场的第一人称的口吻,不过,因为那首诗本来就是乐府民歌,所以不足为奇,它所表达的是劳动人民对他们这个阶级的优秀女子的由衷自豪与热爱,可白居易并不是穷苦百姓中的一员,而是一位名符其实的士大夫,所以这种感情角色的自然换位,对于封建社会的官僚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是根本不可想像的,而白居易这种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完全是“诗圣”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继承,而且这也是他能在后来接过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发起新乐府运动的重要主观因素。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中,只管个人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而进行的面对面的严厉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们比喻成了“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而且采用了语气极为强烈的反问句式,激愤之情跃然纸上而溢于言表。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诗歌的前半部分,作者的内心是很沉痛的。而在诗歌后半部分的一开始,苦不堪言的“农夫”的命运似乎出现了一丝转机,“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白麻纸上放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白麻纸,古时诏书用白纸颁布,到了674年——676年期间(唐高宗上元年间),因为白纸容易被虫蛀蚀,所以一律改用麻纸。放德音,宣布恩诏,即下文所言减免赋税的诏令。京畿,古时称国都周围的地区。杜陵所在地属国都长安的郊区。白居易在诗里只说了“不知何人”,其实这位关心民生疾苦、视民如子的“何人”,根据史料记载正是白居易“本人”,是他上书宪宗,痛陈灾情之重,才使深居九重的皇帝动了恻隐之心,大笔一挥,居然免去了京城灾区当年的赋税。读者看到这里,也会为颗粒无收的“杜陵叟”的命运松了一口气。可是令作者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只不过是障眼法而已,不管皇帝的免税是否出于真心,但是官吏却是绝不肯照章办事的,因为这样一来,他们的政绩就要受到影响,他们的官路也会不再亨通。所以,他们自有一套阳奉阴违的“锦囊妙计”,那就是拖延不办,对此,白居易也是莫可奈何的了。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尺牒榜乡村。”里胥是乡镇中的低级官吏;这里的“榜”是张贴的意思。皇帝的免税诏书才刚刚由那班“里胥”们神气活现地公布到家家户户,可这一切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一直要到绝大多数人家都“典桑卖地”,纳完租税之后,才将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的“尺牒”在乡村中张贴公布,这已经没有意义了。“里胥”们原本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敢于欺上瞒下到如此地步的,其实是朝廷上下,沆瀣一气,朋比为奸。白居易对此心知肚明,吃苦的还是那些无依无靠的贫苦百姓。他们一苦天灾,二苦黑官,这正是“苛政猛于虎”。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视民如子的情怀,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作者在《轻肥》诗中曾一针见血地控诉“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这首《杜陵叟》中,他更写到“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在义愤填膺地写下上述的控诉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实际上已经触及了封建社会那人吃人的凶残野蛮的社会本质。事实上,每当灾荒严重之际,由皇帝下诏蠲免租税,而地方官照样加紧盘剥勒索,不过是封建社会经常上演的双簧戏而已。宋代诗人范成大就有一首《后催租行》中提到:“黄纸放尽白纸催,卖衣得钱都纳却。”说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诏书用黄纸写,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纸写,在封建社会中,能够对这种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双簧戏进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旗手——白居易。
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
蓝山耸天而立如同一道墙壁,突兀而出像鲸鱼额头。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如奔如蹙横在澄彻的深潭之前,其势吞没落星之石。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溪沙带着秋月的明辉,潭水摇荡光映寒山翠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如此佳境真应缓棹慢行,如此清辉光彩真能留客脚步。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
遗憾的是您不能来此欢游,使我心中又惊又忧。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我所期望的是您我共同在此占卜选址,盖筑茅屋炼长生不老之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2、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蓝岑竦(sǒng)天壁,突兀(wù)如鲸额。
蓝岑:即蓝山。突兀:高耸貌。
奔蹙(cù)横澄潭,势吞落星石。
奔蹙:指山如奔如蹙。蹙,屈聚紧缩。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tì)。
恨:深以为憾。君:指何判官惊惕,即警惕。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卜筑:择地而居。结茅:筑茅屋。金液:指长生不老药。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2、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运用铺叙的方法,描绘一幅蓝岑危崖高耸、突兀如鲸鱼额的壮阔山河风景图。
“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以比喻修辞手法来形容蓝山悬崖怪石在落星潭里的倒影如猛兽扑向潭下,要把落星潭一口吞下去。
“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描写活泼滩下的白沙与秋月相映衬,月光和滩水分外明亮。上句“带”与下句“摇”相互映衬。
“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紧扣上文,如此佳境可以吸引人驻足,雅俗共赏、叹为观止。
“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暗寓如此意境开阔、气象雄伟的美景,“君”此时未能与诗人一道欢游,遗憾情愫跃然纸上,亦隐隐流露出“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的意蕴。
“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重申对友人的忠告,劝其趁此脱身,归隐林下。
综观全诗,首四句似写蓝山风景之奇特,实喻幽州形势之危急。次四句亦然,佳境、清辉之句,似是留客之辞,实则促友人醒悟之意也。末四句劝告友人趁此脱身,归隐林下。正如“君若不来同游,我将深以为憾,亦自知警惕,誓不汝从也。”表达出李白希望友人何判官能同他一起,在蓝山隐居,炼丹学道。
参考资料:
1、 安旗著.李白诗秘要:三秦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2182、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25-5263、 常秀峰 等.李白在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1980年09月第1版: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