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有情须有梦,无梦岂无情?夜夜相思直到明,有梦怎生成?
人说如果心里有所思,夜里就会有所梦,没有梦就是没有思念吗?每天夜里相思到天明,如果有梦的话,如何思念?
伊若忽然来梦里,邻笛又还惊。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他大概一会儿就要来到我的梦里,附近响起的笛声却又把我惊醒。实在不忍听这声声笛乐,在我听来全是断肠之音。
人道有情须有梦,无梦岂无情?夜夜相思梦到明,有梦怎生成?
怎生:怎样,如何。
伊(yī)若忽然来梦里,邻笛又还惊。笛里声声不忍听,浑是断肠声。
伊:他。 忽然:一会,俄顷。惊:将梦惊醒。浑是:全是,都是。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弯弯曲曲的小溪与岸上的绿树交相辉映,细雨漂浮在浮萍上,好像撒上了细细的沙粒。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鹅鸭不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争相追逐着那些漂浮在水上的桃花。
阴阴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阴阴:草木繁盛。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桃花。
趁:追逐。
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惜春诗。全诗四句四景,小溪明净,细雨翻萍,鹅鸭嬉戏,桃花逐水,画面十分鲜明,历历如在目前,令人悠然神往。诗人以鹅鸭“趁桃花”的景象寄自身的感慨,春已去尽,鹅鸭不知,故欢叫追逐,无忧无虑,而人却不同,既知春来,又知春去,落花虽可追,光阴不可回,诗人的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咫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在近已咫尺的阳春三月,在一户普通的老百姓家中。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为了迎接新一年里燕子的归来,不放下破旧的帘子把房屋遮蔽起来。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一场春雨后燕子的翅膀上沾着丝丝的雨滴, 土地里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泥土香味,里面还混杂着雨滴砸落的花瓣。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燕巢早已筑修好了,连小燕子都长大了 。一人家一燕家两户家庭相伴着又度过了一个美丽的年华。
咫(zhí)尺春三月, 寻常百姓家。
咫尺:距离很近。比喻春天的短暂。咫,古代称八寸为咫。
为迎新燕入, 不下旧帘遮。
翅湿沾微雨, 泥香带落花。
巢成雏长大, 相伴过年华。
燕子秋去春来,巢于檐下,民间视为吉祥物。“寻常百姓家”即借鉴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因为燕子不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主人也“不下旧帘遮”,热情的迎接燕子的归来。“巢成雏长大,相伴过年华”两句,更是把燕子看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古诗中燕子往往象征着幸福的生活。它们双宿双飞,本诗中的燕子也在主人的檐下幸福的生活。燕子的自由自在,正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反映;燕子之乐,足见诗人之乐。诗歌生动的描绘了燕子的生活习性,表达了燕子与老百姓的深厚情谊。
首句一个“咫”字,指八寸,也表现了暮春的转瞬即逝,抒发了作者对春的珍惜之情。“寻常百姓家”借用了刘禹锡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歌颂了燕子不趋炎附势,不嫌贫爱富的质朴、高尚的品格,表达了燕子对百姓的眷恋。第三句“微”形容雨之小,描写了燕子在雨中穿梭无数次,为幸福的生活勤劳地筑巢,“泥香带落花”描写了春天温馨、幸福的场面。尾句是对燕子勤劳地赞美,也再次表现了人与燕之间的深厚情谊,同时又是诗人幸福隐居生活的写照。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春天的阴云笼罩着草色青青的原野,偶尔有一树野花冒出头来,在眼前豁然一亮。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晚间将小舟独泊在古庙下边,只见满河风雨,潮水渐渐上涨。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0-111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2-53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淮:淮河。犊头:淮河边的一个地名。犊头镇,在今江苏淮阴县境内。春阴:春天的阴云。垂野,春天的阴云笼罩原野。幽花:幽静偏暗之处的花。
晚泊(bó)孤舟古祠(cí)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古祠:古旧的祠堂。满川:满河。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0-111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2-53这首小诗题为“晚泊犊头”,首二句在春天沉沉的暗绿的背景上,突出描绘了耀眼而幽独的花树,富有象征意义,后二句在泊舟古祠,在满川风雨中独看涨潮的即景描写中,寄寓了诗人对官场风雨不定、阴晴难测的状况,镇定自若、处之夷然的心态,而在平和心境的暗示中,又显露了内心深处的愤激不平。全诗色彩明暗、景物动静对照强烈,抒情气氛极其浓郁,感情借景物言之,尤觉含蕴悠远。
诗人叙述中所见的景象说:春云布满天空,灰蒙蒙地笼罩着淮河两岸的原野,原野上草色青青,与空中阴云上下相映。这样阴暗的天气、单调的景色,是会叫远行的旅人感到乏味。幸而,岸边不时有一树野花闪现出来,红的,黄的,白的,在眼前豁然一亮,那鲜明的影像便印在你的心田。
阴云,青草,照眼的野花,自然都是白天的景色,但说是船行所见,何以见得呢?这就是“时有幽花一树明”那个“时”字的作用了。时有,就是时时有,不时地有。野花不是飞鸟,不是走兽,怎么能够一会儿一树,一会儿又一树,不时地来到眼前供人欣赏呢?这不就是所谓“移步换形”的现象,表明诗人在乘船看花吗?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这两句则是说天阴得沉,黑得快,又起了风,眼看就会下雨,要赶到前方的码头是不可能的了,诗人决定将船靠岸,在一座古庙下抛锚过夜。果然不出所料,这一夜风大雨也大,呼呼的风挟着潇潇的雨,飘洒在河面上,有声有势;河里的水眼见在船底迅猛上上涨,上游的春潮正龙吟虎啸,奔涌而来。诗人呢?诗人早已系舟登岸,稳坐在古庙之中了。这样安安闲闲,静观外面风雨春潮的水上夜景,岂不是很快意的吗?
欣赏这首绝句,需要注意抒情主人公和景物之间动静关系的变化。日间船行水上,人在动态之中,岸边的野草幽花是静止的;夜里船泊牧犊头,人是静止的了,风雨潮水却是动荡不息的。这种动中观静,静中观动的艺术构思,使诗人与外界景物始终保持相当的距离,从而显示了一种悠闲、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和风度。
参考资料:
1、 张鸣.宋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10-1112、 刘永生.宋诗选:天津古籍出版社,1997: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