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回忆昔日洛阳酒商呈糟丘,为我在天津桥南头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花黄金白璧买来宴饮与欢歌笑语时光,一次酣醉使我数月轻蔑王侯将相。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天下多少贤士豪杰与立德立言高尚之人,我只与您是心心相印成莫逆之交。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这种友情在山回海转前也不会为难或改变,为此献出全部心血倾泻全部情感也在所不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我到淮南去隐居待仕,您留在洛阳愁苦生梦相思不已。
不忍别,还相随。
您我不忍相别,依旧相随而行。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相随而行迢迢万里,访问随州仙城山,那儿有三十六案溪流回环萦绕。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走向每一案溪流都见干万朵鲜花盛开,干条万条山望都松树耸立轻风吹拂。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登银鞍挽金络来到平川大地,汉东太守亲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紫阳真人,邀您我吹笙作乐。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餐霞楼上仙乐鸣响,嘈然宛转如同凤凰啼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长袖善舞管乐吹奏催人轻举起舞,汉东太守乘醉手舞足蹈跳起来。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他手持锦袍披及到我身上,我酒醉枕在他的大腿上酣眠。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意气风发上凌九霄,整天饮酒之后便又如星离似的两地分别了。您我相隔关山分手山遥水远。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
我回到故山寻找旧日家园,您也归家渡过了渭桥。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您家父辈勇武如狼如虎,任并州长史遏制戎虏的进犯。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您我五月间相约穿越太行山,羊肠小道上车花催人困乏却不言苦。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来到北都太原之地岁月久长,为您的贵信义轻黄金深受感动。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豪华之筵青玉盘上盛放琼杯美食,使我既醉且饱暂无归心。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时常出游来到城西弯曲之路,晋祠之旁流水长淌如同穆玉。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乘用划水鸣响箫鼓,微波荡漾如龙鳞闪闪万草碧绿。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情兴一来携歌伎带舞女来到此处,那纷纷扬扬的杨花如似雪花飘洒。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傍晚日斜之时红妆歌舞女个个欲醉,来到水边那百尺清潭映出她们效好的容颜。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初月升起辉映翠娥与婵娟,美人们换唱新曲罗衣舞动。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清风徐来欢歌飞上空中,歌声嘹亮宛转绕云而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如此时光的世间行乐难以再遇,我又西游向朝廷献上《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朝堂中青云直上难以期望,于是辞归回还东山。
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渭南侨头又与您相遇一面,即刻在酂台之北又相离分手。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您问我离愁别恨今有多少,请看那暮春时节落花纷纷最为相似。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说也说不尽满怀心绪难以表述。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呼儿伏跪封上信函结束此书,寄给您千里之外的遥遥相思与祝福。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95-497 .忆昔洛阳董糟丘,为余天津桥南造酒楼。
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
海内贤豪青云客,就中与君心莫逆。
回山转海不作难,倾情倒意无所惜。
我向淮南攀桂枝,君留洛北愁梦思。
不忍别,还相随。
相随迢迢访仙城,三十六曲水回萦。
一溪初入千花明,万壑度尽松风声。
银鞍金络到平地,汉东太守来相迎。
紫阳之真人,邀我吹玉笙。
餐霞楼上动仙乐,嘈然宛似鸾凤鸣。
袖长管催欲轻举,汉东太守醉起舞。
手持锦袍覆我身,我醉横眠枕其股。
当筵意气凌九霄,星离雨散不终朝,分飞楚关山水遥。
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
君家严君勇貔虎,作尹并州遏戎虏。
君家严君:指元参军的父亲。貔(pi)虎:猛兽。这句喻元参军的父亲是勇猛的将军。“作尹”句:并州:泛指今山西太原一带,开元十一年已改为府。尹:官名。《新唐书·百官志》:(开元)十一年,太原府亦置尹及少尹,以尹为留守,少尹为副留守,既是地方长官,同时兼管军事。遏:阻止。戎虏:强敌。
五月相呼渡太行,摧轮不道羊肠苦。
“五月”二句:这年五月李白与元参军翻越太行山到太原游玩。摧轮: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摧轮:折断车轮,喻太行山路弯曲狭窄难行。
行来北凉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
北凉:似误,应作北京,唐代称太原为北京。
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
“琼杯”句:喻酒菜和食具的精美。案:有足的托盘。
时时出向城西曲,晋祠流水如碧玉。
“时时”句:晋祠在唐太原城之西南,故云出向城西曲。
浮舟弄水箫鼓鸣,微波龙鳞莎草绿。
龙鳞:形容波纹的细碎。莎(suō):河边水草。
兴来携妓恣经过,其若杨花似雪何!
红妆欲醉宜斜日,百尺清潭写翠娥。
宜:适应。在斜日的映照下,容貌更加美丽。“百尺”句:写:画,这里作映照。翠娥:美女,这句说美人的影子照在水中。
翠娥婵娟初月辉,美人更唱舞罗衣。
蝉娟:美好的样子。初月辉:形容脸容象新月一般皎洁。更唱:轮流唱。
清风吹歌入空去,歌曲自绕行云飞。
此时行乐难再遇,西游因献《长杨赋》。
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
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之北又离群。
问余别恨今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
呼儿长跪缄此辞,寄君千里遥相忆。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495-497 .此诗详细叙述了诗人与好友元参军的交往。乍看来,此诗不过写作者青年时代裘马轻狂的生活,至涉及纵酒挟妓、与道士交游等内容,似乎并无多少积极的思想意义。其实不然。须知它是写于作者“曳裾王门不称情”政治遭遇失意,对于社会现实与世态人情均有深入的体验之后。因此,“忆旧游”便不仅有怀旧而且有非今的意味。诗人笔下那恣意行乐的生活,是作为“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污浊官场生活的对立面来写的;其笔下那脱略形迹的人物,又是作为上层社会虚伪与势利的对立面来写的,自有言外之意在。
诗篇的组织,以与元演的离合为经纬,共分四段。前三段依次给读者展现出许多美好的情事。
第一段从“忆昔洛阳董糟丘”到“君留洛北愁梦思”,追忆诗人在洛阳时的放诞生活及与元演的第一番聚散。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诗人鲜明的自我形象。从洛阳一酒家(“董糟丘”)说起,这个引子就是李白个性特征的表现。“为余天津桥(在洛阳西南之洛水上)南造酒楼”,是一个何等主观的夸张!在自称“酒中仙”的诗人面前,简直就没有一个配称能饮酒的人。少年李白生活豪纵,充满进取精神,饮酒是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放:“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一醉”而至于“累月”,又是一个令人惊讶、令人叫绝的夸张,在这样的人面前真正是“万户侯何足道哉!”至于他的交游,尽是“海内贤豪青云客”,而其中最称“莫逆”之交的又是谁呢?以下自然带出元参军。随即只用简短两句形容其交谊:彼此“倾情倒意”到可以为对方牺牲一切(“无所惜”)的地步,以至“回山转海”也算不得什么(“不为难”)了。既叙得峻洁,又深蕴真情笃意。刚开这样一个头,以下就说分手了,那时李白旋赴淮南(“攀桂枝”指隐居访道事,语出淮南小山《招隐士》,而元“留洛北”。不过这开头已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二段之间有两个过渡句。“不忍别”承上“君留洛北愁梦思”,写二人分手的依依不舍:“还相随”又引起下文第二番相会。有此二句上下衔接极为自然。
第二段从“相随迢迢访仙城”到“君亦归家渡渭桥”,追忆偕元演同游汉东郡即随州(州治在今湖北随县),与汉东太守及道士胡紫阳游乐情事。先写二人访仙城山,泛舟赏景,后换马陆行来到汉东。“相随”六句写风光,写行程,简洁入妙,路“迢迢”、“水回萦”、“初入”、“度尽”,使人应接不暇。然后,与远道出迎的汉东太守见面了。汉东太守的形象在此段中最生动可爱,他没有半点专城而居的官架子。他与紫阳真人固然是老朋友,对李白也是倾盖如故。这几位忘形之交在随州苦竹院──“餐霞楼”饮酒作乐,道士与诗人一同伴奏,汉东太守则起舞弄影。没有尊卑,毫无拘束,本来就洒脱的诗人举措更随便了,不但喝得烂醉,甚而忘形到“我醉横眠枕其股”了。然而太守对此则不以为忤,还脱下锦袍给他盖上。这一幕“解衣衣我”的场面写来感人肺腑。此段环境氛围描写亦妙,与道院相称。“餐霞”的楼名,如“凤鸣”的仙乐,都造成一种飘飘然非人世间的感觉。欢会如此高兴(“当筵意气凌九霄”),而分手又显得多么容易啊(“星离雨散不终朝”)。诗人与元演又作劳燕分飞,“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真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至此,诗情出现一个跳跃,直接进入第三段从“君家严君勇貔虎”到“歌曲自绕行云飞”,追忆诗人在并州受元演及其父亲热情款待的情况。从“五月相呼”句看,诗人是应元演的盛意邀请,离开安陆,同经太行山到太原府(并州)去的。曹操诗云:“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苦寒行》)然而诗人兴致很高,时令也很好,所以“摧轮不道羊肠苦”。这一段写人,以元参军为主。先从其“严君”(父亲)写起,不仅引进一个陪衬人物,同时也在于显示元演将家子的身份。李白在元演那里真是惬意爽心极了:“行来北京(太原)岁月深,感君贵义轻黄金。琼杯绮食青玉案,使我醉饱无归心。”他们还时常光顾城西的名胜古迹晋祠。晋水从这儿发源,风光极美。浮舟弄水,击鼓吹箫,真是快乐。以下六句专写欣赏女伎的歌舞,“其若杨花似雪何”一句大有“行乐须及春”(《月下独酌》)之慨。玩乐直到傍晚,他们还不想归去。“斜日”的红光与歌女们的红妆醉颜相乱,特别迷人;美人的倩影倒映清清的潭水中,风光绮丽。这时新月初上,美人的面容象月色般皎洁,她们轮番歌唱、起舞;歌声悠扬,随风远去,追逐行云。这里,“黄金白璧买歌笑”已化为生动鲜明的图景,可谓尽态极妍了。
第四段从“此时行乐难再遇”到篇末。一句收束前文,然后写到长安失意时与元又一度相逢。与前三段都不同,这里没有情事的追忆,只用“渭桥南头一遇君,酂台(在谯郡)之北又离群”一笔带过,是说关中一面,元即赴谯郡,似乎是握手已违。大约那时诗人身不自由,心亦不自在吧!关于诗人在长安的境遇,也只有含蓄的两句话:“北阙青云不可期,东山白首还归去。”然而它包含多少人事感慨啊。一向旷达的诗人,竟也发出了“问余别恨今多少”的感喟,而暮春落花景象更增添了这种别恨。这种心境是“言亦不可尽,情亦不可及”,诗人只有通过怀旧(“遥相忆”)的方式来排遣了。当其“呼儿长跪缄此辞”拟以寄远时,心头该是怎样一种滋味!
此诗提到“北阙青云不可期”,是含着牢骚的。但它在写法上与《行路难》、《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等等直抒旨意、嘻笑怒骂的长篇不同。它对现实的愤懑几乎没有正面的叙写,而对往日旧梦重温却写得恣肆快畅、笔酣墨饱。通过对故人往事的理想化、浪漫化,突出了现实的缺恨。因此它既有李白歌行通常所有的纵横奔放的优点,又兼有深沉含蓄的特点。这是此诗艺术上的优长之一。
在结构上,此诗与李白七古通常那种“纵逸”的、无法而法的作风不同,而是按实有的经历如实写出,娓娓道来,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写法却又极富变化,颇多淋漓兴会之笔。通篇以七言句为主,间出三、五、九字句,且偶尔出现奇数句(如“当筵意气”以下三句成一意群),于整饬中见参差,终能“神气自畅”。这是此诗艺术上另一个优长。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287-290 .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阆州城东的灵山呈现一片白色,而阆州城北的玉台山则一片碧绿。
松浮欲尽城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
松树上浮着欲尽城尽的云彩,江浪摇动着将崩未崩的石头。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华敌。
虽然这里人也祭拜祖先,可当地的子孙后代却从来没有与祖先灵魂或相会。虽然世界上没有鬼神与人能真正相会,但这里的祭拜盛况可与嵩山、华山的清明活动相匹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著青壁。
中原地区的战争尚未结束,应建个茅屋来把青纱幔挂于屋址的墙壁上。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00-201阆(làng)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
灵山:一作“雪山”。玉台:一作“玉壶”。
松浮欲尽城尽云,江动将崩未崩(bēng)石。
松浮:指松枝在摇动。江动,指江水在涌动。未:一作“已”。
那知根无鬼神会?已觉气与嵩(sōng)华敌。
根:石根,亦即山根。气,气象。嵩华,中岳嵩山与西岳华山。敌,匹敌,即“草敌虚岚翠”之“敌”。
中原格斗且未归,应结茅斋(zhāi)著青壁。
中原:地区名。此指整个黄河流域。格斗:指安史之乱。茅斋:即曾由阆中后人建存于古城内的“杜甫草堂”。著:一作“看”。青壁:即石崖。青表其色,壁状其峭。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00-201“阆州城东灵山白,阆州城北玉台碧。”“阆州”是说明“地名”,当时阆中人已在被唐玄宗赐为“仙穴山”的灵山祭祖祭神,用大量的白花、白幡挂放于满山、满坡、满树枝,映衬得此山一片片白色而象征“灵山白”。“城东”“城北”,是在介绍相关的地理位置;“灵山、玉台”,是专指具体的地方;“白、碧”,是在以景喻事。这两句叙述了阆中当地的清明祭祀活动之事。
“松浮欲尽不尽云,江动将崩未崩石”两句是针对第一联从现实性出发所记载的阆中当地清明节祭祖活动之盛况。“松浮欲尽”,是指松枝在摇动中“想”把本不属于松树的什么东西摇开。可能把一些由唐代阆中人在清明节有人先挂在松树上的白花(诗中喻为白云)、挂在松树上的青纱(诗中喻为乌云)摇散、摇落,但又有后来人在清明时节陆续再在树枝上挂上白花或青纱,让阆中的灵山与玉台山的松树上在这段时间内,能较长期存在着可拟为白云或乌云的白花和青纱,故而能“不尽云”。接着以唱叹的语气写出江面的盛况。唐代阆州盛大持久的祭祖、祭天、祭神、祭亡灵的活动,因不少仪式是官民共同参与,来自陆路与水路的敬拜者络绎不绝:在山祭山神,在水祭水神,在庙祭祖宗,在宇祭上天;这一因船只在江面涌动、陆上又有吹打弹唱而震得岩体欲崩的群体性民俗活动,能震撼目击者的心灵。
第三联上句“那知根无鬼神会”中“根”与“鬼神”均与清明节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与《杜臆》所释“阆中山多仙圣游迹”相符合。下句“已觉气与嵩华敌”的诗意不是在讲阆山的山势能与嵩山和华山的高度相似而可“敌”,而仍然是描写阆山清明祭祖活动的空前盛况与磅礴气势。上句中“那知根”正好与下句“已觉气”成为一问一答的对应;而“无鬼神会”和“与嵩华敌”的描写,也是对应式的自问自答。这就是杜甫以《阆山歌》来记叙阆中清明祭祖盛况之诗歌中所表现来的睿智。
最后,“中原格斗且未归”是表达诗人在参加阆中清明节的祭祖活动中,仍不忘记国家的大事。杜甫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即使他在参加阆中的清明祭祖活动以及写其《阆山歌》之际,仍在牵挂着不稳定的中原局势。此时身在阆州,耳闻目睹阆中人民爱祖爱国的民俗与热情,诗人表明自己也要与阆中人民同忧同思同作同为——“应结茅斋著青壁”。这个结句有几层大意:第一,在叙述与感叹中认为自己不能只是一个清明活动的记录者,也同时应当以行动来表示爱祖爱国;能在自己所居茅屋的墙壁著上表示哀愁的青纱,也是一番衷肠的诉说。第二,诗人从阆中清明祭祀活动中所领会“爱祖爱国民俗”的画境,和他要求一首诗所应达到“篇终接混茫”的诗境是近似的、相通的。第三,篇首的“灵山白”与篇末的“著青壁”,一“白”一“青”,又呈现出“白花与青纱”的对仗。这般前呼后应的诗歌结构,强烈地显现出《阆山歌》写作于清明时节的祭祀文化的风格。
杜甫在阆中的时间虽然不长,创作的诗篇却不少。就创作的速度而言,可以说是一个小小的高产期。这首《阆山歌》专咏阆山之胜,它与《阆水歌》一起成为杜甫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杜甫诗选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00-2012、 刘文刚.《阆山歌》与《阆水歌》[J].杜甫研究学刊,1996,(01).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实在已经是很长久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事变迁实在是太大了。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纹,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6-57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mó)。
消磨:逐渐消失、消除。
惟有门前镜(jìng)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镜湖:湖泊名,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方圆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乡就在镜湖边上。
参考资料:
1、 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662、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56-57这首诗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这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杜甫《赠卫八处士》)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2-53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
昨天刚登完龙山,今天是小重阳,又要举杯宴饮。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菊花为何这样受苦,遭到两个重阳的采折之罪?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shāng)。
登高:古时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更:再。举觞:举杯。觞,古代喝酒用的器具。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遭此两重阳:古时重阳节有采菊宴赏的习俗。重阳后一日宴赏为小重阳。菊花两遇饮宴,两遭采摘,故有遭此两重阳之言。
参考资料:
1、 张厚余.太白诗传 下.吉林市:长春人民出版社,2005年:273页2、 詹福瑞.李白诗全译.石家庄市: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61页这首诗借菊花的遭遇,抒发自己惋惜之情。在唐宋时代,九月十日被称为“小重阳”,诗人从这一角度入手,说菊花在大小重阳两天内连续遇到人们的登高、宴饮,两次遭到采撷,所以有“太苦”的抱怨之言。
作者以醉浇愁,朦胧中,仿佛看到菊花也在嘲笑他这个朝廷“逐臣”,他痛苦地发问:菊花为什么要遭到“两重阳”的重创?对于赏菊的人们来说,重阳节的欢乐情绪言犹未尽,所以九月十日还要继续宴饮;但菊花作为一种生命的个体,却要忍受两遭采撷之苦。诗人以其极为敏感、幽微的灵秀之心,站在菊花的立场上,发现了这一诗意的空间。实际上,诗人是借菊花之苦来寄托自己内心的极度苦闷。借叹菊花,而感慨自己被馋离京、流放夜郎的坎坷与不幸,正见其愁怀难以排解。此诗语虽平淡,内涵却十分深沉。主要表现了作者一生屡遭挫败和打击,而在节日里所引发的忧伤情绪。
参考资料:
1、 林莽.李白诗词选.合肥市:黄山书社,2007年: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