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州歌四首

:
虏骑临城气益横,共言乘势犯神京。
将军便可封秦塞,汉士能无请汉缨。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尹耕

(1513—?)明蔚州卫人,字子莘。嘉靖十一年进士。性嗜酒,好谈兵。授知州,免官家居。痛恨边臣玩忽,武备废弛,作《塞语》十一篇,申明边防虏势之要害。严嵩见而才之。起知州,数月中迁兵部员外郎,出为河间知府,大修武备。旋擢河南兵备佥事,被劾下狱,戍辽左。有《朔野集》。 64篇诗文

猜你喜欢

感怀

:

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我三十年来一直过着隐居生活,怎么老了还跑到官场里受束缚。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我时常梦到雨天去五湖划小舟,现在却在秋天离乡万里,感叹衰鬓如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远志出了山便成为小草,神鱼失去水便会被沙虫所困。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直到白头才被朝廷征召,可我无法像东方朔那般诙谐调笑自遣。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汤一介,文怀沙学术顾问.历代古诗鉴赏 下 全新校勘珍藏版:中国书店,2011.07:931

三十年来麋(mí)鹿踪,若为老去入樊(fán)笼。
麋鹿踪:喻隐居生涯。若为:为什么。老去:作者出为翰林待诏时已五十余岁,故云。樊笼:喻官场。

五湖为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bìn)蓬。
五湖:向来说法不一,这里应泛指吴越一带湖泊。扁舟:小船。为梦:为日之梦,喻作者官居翰林的处境。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远志:草名,高七、八寸,茎细;小草,中药名,远志的苗。沙虫:水边草地的小虫,能入皮肤害人。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或被征召,皆由公车接待。

参考资料:

1、 徐寒主编;汤一介,文怀沙学术顾问.历代古诗鉴赏 下 全新校勘珍藏版:中国书店,2011.07:931

三十年来麋鹿踪,若为老去入樊笼。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

  这首诗前四句描写前半生浪迹江湖的自由生活和为名爵所累的矛盾;后四句写做官后悔恨的心情和不称意的处境。诗本愤世,但作者从自责出仕切入,谦和温婉,用典贴切,如同己出。

  “三十年来麋鹿踪”一句概括了文征明前半生浪迹江湖的生活。苏轼贬黄州作《赤壁赋》云:“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这种生活虽不富贵,但有淡泊自甘,闲适自在之乐。“若为老去人樊笼”一句则表现出深刻的思想矛盾。一方面他已经应试得官职,这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强加,说明诗人人世出仕之心未泯;另一方面他又感到若有所失,想起像是背道而驰似的。显然,待诏翰林的文征明,这时已是悔恨代替了如意。觉得“老去人樊笼”,是办了一件错事,弄得前功尽弃。

  “五湖春梦扁舟雨,万里秋风两鬓蓬。”二句以景语承上句抒慨,其间融入了范蠡和张翰的故事。一正用,一反用,诗人本来梦想如范蠡一样潇洒度日,却为名爵所羁,落得秋风万里,两鬓萧瑟。可见这一联全是虚拟之景。

  “远志出山成小草,神鱼失水困沙虫。”二句继续写悔恨的心情和不称意的处境,是全诗警策所在。“远志”名义颇寓豪情,而其实只是一种“小草”,本无在山出山的区别。诗人用《世说新语》郝隆的名言巧妙地将此物名实分属,写作“远志出山成小草”。就综合了“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杜甫《佳人》),这两种意思,意言一念之差,可以使一个人的名节受到很大亏损。

  “神鱼失水困沙虫”,与俗语“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同义。在庸俗势力的包围下,高尚没有用武之地。这两句既有对上层社会的厌恶,也有对个人失策的反省。当然是有感而发的,可见文征明待诏翰林的处境,比李白待诏翰林时的处境,也好不了多少。

  “白头博得公车召,不满东方一笑中。”东方朔官至太中大夫,在朝廷其实也不顺心,只能自称避世金马门,多以诙谐调笑自遣。而诗人以白首待诏,似又不能如东方自寻开心,故末句云云。

  读竟全篇,可见文征明在应试求职之前,曾对步人仕途有过良好的愿望,是抱着试一试的机会主义态度。殊不知官场比他所想要复杂得多,他便很快的失望了。这时已有进退失据之感。正是这种矛盾尴尬的状况,使他写成这篇言志感怀之作。诗中多用昔人故事,只因情与境会,故信手拈来,皆成妙谛。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菩萨蛮·越城晚眺

: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秋风吹来,雨过天晴,斜阳远照,可以看到远处天边的树林。青青的湖波荡漾着树影,粼粼波光闪亮,比那些华贵的衣服还要艳丽。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渐渐消退的残霞里,有几只大雁飞来。月亮从海口那边的山上升起,整个山河都沉浸在没有边际的苍茫之间。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qǐ)罗。
波:一作“青”。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衣服。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mǎng)苍间。
征鸿:大雁于秋天南来。海门:指江水入海之口。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西风吹散云头雨,斜阳却照天边树。树色荡湖波,波光艳绮罗。
征鸿何处起,点点残霞里。月上海门山,山河莽苍间。

  词牌“菩萨蛮”下标明词名为“越城晚眺”,按习惯思维,此词该是刘基在绍兴所作。湘湖有古迹越王城,又叫越王台,诗词中为顺口押韵等原因,偶亦有称越城、越台的,李白在《送友人寻越中山水》诗中的“西陵绕越台”即指此;而作为越国古城,绍兴同样有相同名称的胜迹。但《诚意伯文集》中收入的这首词,确实为刘基在游萧山湘湖越王城时所填。

  秋风吹来,雨过天晴,大地明净,斜阳照远,可以看到远处天边的树林。青青的湖波荡漾着树影,粼粼波光闪亮,比有花纹的绮罗还要艳丽。渐渐消退的残霞里,有几点大雁飞来。月亮从海口那边的山上升起,整个山河都沉没在没有边际的苍茫之间。这首小词写雨后黄昏到日出的景色变化,生动传神。

参考资料:

1、 夏传才,《中国古代山水旅游诗选讲》第231-232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淮西夜坐

: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风雨潇潇洒满山河,独坐西楼,饮尽美酒,只听那归雁孤鸣飞过。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不要惊怪于行人的满头白发,只因为他乡的秋色更让人惆怅难过。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关河:山河。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莫:不要。怪:奇怪,惊怪。

萧萧风雨满关河,酒尽西楼听雁过。
莫怪行人头尽白,异乡秋色不胜多。

  袁凯,字景文,江南华亭(今上海市奉贤区陶宅)人,元朝末年当过小小的府吏,博学有才,写得一手好诗。大明洪武三年(1370),袁凯被荐授为御史,成为皇帝的近臣。

  朱元璋坐稳江山后,疑忌心大膨胀,臣属因一句话或几个字而被杀的不少。袁凯也不例外,由于朱元璋的猜忌,不久他便被逼装疯,食狗彘之食,才幸免于死。这便是他的一生,因此在他存世不多的诗作中大都充满了悲苦之音。这首《淮西独坐》是很典型的一首,内容很一般,也没有什么愁、苦、哀、泣之类的词语,但读来却令人“悲惋欲涕”。

  第一句“潇潇风雨满关河”点明客观环境,风雨之时最易使人产生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充分感受到自然威力的巨大以及人生的孤弱、渺茫。第二句写作者个人的活动:独坐西楼,酒已饮尽,酒兴阑珊,正感到百无聊赖,这时天边一声雁唳,有远而近,复由近而远,渐渐地过去了,消逝了,一切又归于岑寂。以上二句所写的都是平淡而一般的日常生活,既没有惊风暴雨的震荡,也没有生离死别的摧伤,那么离乡的行人为什么头都白了呢?“异乡秋色不胜多”啊!这是一句十分精辟的生活格言,正如“贫疑陋巷春偏少,贵想豪家月最明”,自然景物本无差异,然贫富不同,感受便不同。客中与家乡的光景也是如此,喜者见喜,忧者见忧,在离人的眼光中遂不免处处皆秋,事事可愁了。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特征,几乎人人都有类似的体验,所谓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然袁凯却能准确地、生动而形象地将它表达出来,这大概便是这首小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吧!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淮西夜坐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滔滔长江从万山中奔腾而来,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而只有钟山山势由东向西,蜿蜒如龙,似乎要与江河相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长江与钟山相互争雄,两者之势堪称天下壮景。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相传秦始皇曾在钟山之下埋下黄金,以振“王气”,但这里山川灵秀之气象至今还是旺盛的。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我心中的忧思怎样才能解开?醉着酒走上雨花台看看。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雨花台上,面对荒烟落日,一种旷远迷茫的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石头城下,江水震怒汹涌,北边的千万铁骑怎敢渡江?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不过吴主孙皓,打着黄旗北去洛阳,竟成俘虏,这分明是凶兆,可见连铁索横江都不牢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历经前代吴国,后代南朝,六朝故都宫阙荒芜,草木已繁茂!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一方霸主忙于割据称雄,几度厮杀之,只能使血流入江河似寒潮一般。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我这一生,遇到圣人很是幸运,起江南发兵,平定争霸之乱,如今已得休养生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从此四海之内永远一家人,长江不再用以限阻南北。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2、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903、 刘民红,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语文学刊》 2006年18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山势”一句:这句说,山的走势和江的流向都是由西向东的。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chéng)长风。
钟山:即紫金山。“欲破”一句:此句化用《南史·宗悫(què)传》“愿乘长风破万里”语。这里形容只有钟山的走向是由东向西,好像欲与江流抗衡。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yì)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秦皇”二句:《丹阳记》:“秦始皇埋金玉杂宝以压天子气,故名金陵”。瘗(yì),埋藏。佳气,山川灵秀的美好气象。葱葱,茂盛貌,此处指气象旺盛。王,通“旺”。

我怀郁(yù)塞何由开,酒酣(hān)走上城南台;
郁塞:忧郁窒塞。城南台:即雨花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坐觉:自然而觉。坐,自,自然。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dù)
石头城:古城名,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以形势险要著称。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黄旗入洛:三国时吴王孙皓听术士说自己有天子的气象,于是就率家人宫女西上入洛阳以顺天命。途中遇大雪,士兵怨怒,才不得不返回。 此处说“黄旗入洛”其实是吴被晋灭的先兆,所以说“竟何祥”。铁锁横江:三国时吴军为阻止晋兵进攻,曾在长江上设置铁锥铁锁,均被晋兵所破。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què)何萧萧。
三国:魏、蜀、吴,这里仅指吴。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均建都金陵,史称六朝。这里指南朝。萧萧:冷落,凄清。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英雄:指六朝的开国君主。务割据:专力于割据称雄。务,致力,从事。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圣人:指明太祖朱元璋。事休息:指明初实行减轻赋税,恢复生产,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事,从事。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四海永为家: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从今四海为家日”句,指全国统一。

参考资料:

1、 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6-1092、 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88-903、 刘民红,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主题辨析,《语文学刊》 2006年18期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
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
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诗的开头描写所看到的景色:长江从万山丛中呼啸东下,锺山似蟠龙乘风西上。江山形胜,使诗人想起当初秦始皇曾在此地埋下金玉杂宝,以镇压金陵的“天子之气”,但徒劳无功,金陵依然“王气”旺盛,此时又成了新建立的朱明王朝的京城。 接着笔头一转,写诗人自己的心绪和感慨。诗人说自己本是为了排遣胸中的“郁塞”而在酒后登台眺江的。建国之初,气象更新,何来愁思?读完全诗,便不难明白,他是从历史的教训而生忧患。“荒烟落日”的远景使他引发“苍茫万古意”,石头城下的涛声使他想起了三国、六朝的旧事。当年南朝陈后主君臣曾以为“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后来却成为北军的阶下囚。三国吴主孙皓迷信“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乎”的谣传,带了王室及后宫数千人要去洛阳称帝,结果途遇大雪,士卒怨怒,只好返回。过了九年,晋军伐吴,吴在长江险要之处设置铁链,横锁江面,可是依旧挡不住进攻,孙皓只好出城投降。此时自三国东吴建都以来的六朝宫殿,都已杂草丛生,残败破落,那些妄想凭藉长江天险割据一方的“英雄”,只能让血流如潮,给百姓带来灾难,而一无所得。

  最后四句又回到现实,诗人庆幸躬逢盛世,歌颂“圣人”朱元璋平定天下,与民休息,从此可以四海一家,不再因长江分割南北而起干戈。联系全诗主旨,这与其说是诗人对现实的歌颂,毋宁说是诗人对国家的期望。居安思危,新建起来的明朝会不会重蹈历史的覆辙呢?所以这四句声调是欢快的,但欢快中带有一丝沉郁的感情;心境是爽朗的,但爽朗中蒙上了一层历史的阴影。既豪放伟岸,又沉郁顿挫。

  全诗气势豪放,音韵铿锵,舒卷自如,纵横随意。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

题衡翁扇头鞋书秋声赋

: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
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鹤梦惊。
苍翠梧桐荫蔽的庭院露珠都泛着清冷的气息,一片落叶被风翻过台阶扰了我的超尘之梦。

绿发方瞳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乌发方瞳宛如仙客的老翰林,在点点灯火下写下了秋声。

碧梧庭院露华清,一叶翻阶(jiē)鹤梦惊。
碧梧:指的是绿色的梧桐树。

绿发方瞳(tóng)玉堂客,蝇头灯下写秋声。
方瞳:方形的瞳孔。古人以为长寿之相。

向上折叠
展开剩余(